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得不去的濟南趵突泉李苦禪紀念館

李苦禪紀念館座落于濟南趵突泉萬竹園, 始建於元代, 因園中多竹而得名.紀念館占地面積1.2萬餘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達4782平方米, 建築總高度為17.9米。 該園有3套院落, 前、東、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 花園居於西部, 結構緊湊, 佈局講究。 3個庭院186間房屋並有五橋四亭, 樓臺亭閣參差錯落。 園內還植有木瓜、石榴、玉蘭、修竹、翠柏、芭蕉等多種花木, 並有望水泉、東高泉、白雲泉等名泉。 1986年6月李苦禪紀念館在萬竹園內建館開放,

紀念館共有18個展室, 160餘間房屋。

紀念館是一座兼有江南庭院與北京王府、濟南四合院風格的古式庭院。 建築造型極具漢唐風韻, 屋頂為廡殿形式, 外牆飾青磚面材。 石欄、門墩、門楣、牆面等處, 分別有石雕、木雕、磚雕, 雕刻細膩逼真, 為萬竹園“三絕”。 198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 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建築集》。 紀念館開館前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所總體設計, 由清華工美環境藝術設計所進行內部裝修設計。 其室內裝飾部分, 延續了建築外簷的風格, 在滿足現代展示功能的基礎上, 運用簡約的現代設計手法;色彩上以黑、白、灰為基礎色, 結合新工藝、新材料, 把傳統元素充分詮釋演譯成適合現代人審美習慣的視覺形式。

紀念館(萬竹園)建築就是一件古老優美的藝術品。

紀念館常年展出其遺作和生前收藏的書畫文物400餘件, 其中 有《紅梅怒放圖》、《晴雪圖》、《墨竹圖》、《盛夏圖》等精品。 其中《松鷹圖》、《紅梅花怒放》等, 為畫家晚年佳作, 另有楹聯“至聖無域澤天下, 盛德有範垂人間”, 系畫家絕筆之作。 紀念館內藏有他最拿手的鷹(魚鷹)、鷺等題材畫作達數十幅。 李苦禪84歲高齡時繪製的巨幅《盛夏圖》面積達21平方米, 在寫意花鳥畫史上是罕見的。 藏品中還有李燕在文革中冒死救出的文物, 明版的周易、乾隆手抄本《奇門五總龜》(奇門遁甲)及《玉匣記、道家方士典籍》、齊白石的幾方印章等。 此外, 紀念館中還展有李苦禪先生生前收藏的部分古字畫及其生平照片、書信稿等。

2002年, 著名軍旅雕塑家仇志海在萬竹園杏院設立仇志海黑陶藝術陳列館。 這裡文儒清雅的人文空間, 不僅是人們陶冶情操、旅遊休閒的景點, 更是學習、觀摩、研究的藝術交流場所。

李苦禪(1899-1983)原名李英傑, 字超三、勵公。 出生于山東省高唐縣李奇莊的一個貧農家庭。 早年在北大附設的“業餘畫法研究會”從徐悲鴻先生學習西畫。 曾投入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 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畫系學習油畫。 1923年拜師齊白石, 成為齊門第一名弟子。 白石老人贈其手書雲“苦禪(第畫筆及思想將起余輩, 尚不倒戈, 真人品之高即可知矣”;認為“英(苦樣)也過我, 英也無敵, 若老死不事大名, 是無鬼神矣”。 1930年應林風眠校長之聘,

赴杭州藝專任國畫教授, 他深入生活中去速寫, 以寫意思想與筆墨整理成習作與創作, 他將西方雕刻、繪畫方法、精神融入國畫教學。 並率先將京戲作為“傳統美學與文化藝術之綜合”引進美術教學之中, 親自粉墨登臺, 現身說法, 誠如當年《晨報》所評:“年來北方藝壇上創造派的先鋒, 異幟獨標, 要算這位大名鼎鼎的李苦禪先生。 ” 1937年北京淪陷日寇之後, 他毅然去取, 參加了地下抗戰工作, 實踐了他一生力倡的“必先有人格方有畫格;所謂人格——愛國第一”之誓言。

1942年, 4月2日至4日, 與魏隱儒赴山東, 在濟南青年會舉辦聯合畫展。 11月, 與李慧文結婚。 婚後, 與魏隱儒、關友聲赴青島舉辦書畫聯展。 1945年, 抗戰勝利後, 中國藝術專科私立學校在濟南複校, 李苦禪任教務主任。1946年,被徐悲鴻院長聘為北平國立藝專國畫教授,並被推選為首屆“中國美術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同年,為慶祝抗戰勝利一周年,參加了在北平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的中國百名書畫家書畫大展。當時與蔣雨濃、王青芳、白鐸齋並稱為 “京中四怪”。1950年後在中央美術學院任國畫教授等職。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的技法,並融中西技法於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闢蹊徑,在花鳥大寫意繪畫方面發展出了自己獨到的特色。李苦禪先生筆下的花鳥世界,渾厚、平實而妙得天趣。歷經風雲變幻而真志未混,終成中國寫意畫之一代宗師。

李苦禪先生是我國當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 ,一生從事美術 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60餘年。他經常以松、竹、梅、蘭、菊、石、荷花、八哥、鸕鷀以及雄鷹等等作為題材作畫。他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點與豐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許多形神兼備、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他筆下的花鳥,既有一定寫實的成分,但又不是對自然物象純客觀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練之後的再創造。在看似隨意中蘊含著樸拙之氣,在自然含蓄中蘊含著陽剛之氣,他的運筆線條如行雲流水,蒼勁樸拙,筆法凝練簡約,卻意趣盎然。筆墨縱逸豪放、雄健磅礴。他駕馭筆墨的能力,駕馭寫意技巧的能力是驚人的。對於他來說,畫幅越大就越能自由揮灑。他的作品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樸歸真,雄健蒼勁,筆墨揮灑中已經達到了“筆簡意繁”的藝術效果。在中國大寫意畫壇素有"南潘(天壽)北李(苦禪)"之稱 。李苦禪畫的鷹,筆力雄健,氣勢渾厚,融入鷹、鷲等相近鳥類的特點,誇張變形極有個人風格,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等,是成為現代畫壇中最叫響個人代表題材之一。李苦禪不僅是畫鷹的專家,也是畫鷺鳥高手 ,他畫的鷺鳥不僅風格獨特、大氣磅礴,也是至今畫鷺鳥屬(種類)最多的畫家。出現畫作中就有蒼鷺、白鷺、牛背鷺等十幾個種類。惜因畫鷹之名所累,畫的鷺鳥影響遠遠小於畫鷹。1925年畢業于北京國立藝專,先後在北京師範學校、保定第二師範、杭州藝專等學校從事國畫教育。建國後,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

李苦禪先生是中國寫意花鳥畫歷史上,繼宋代法常、明代徐文長、清代八大山人、吳昌碩與近代齊白石之後的又一位統領時代風範的大師。李苦禪先生是我國當代傑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一生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60餘年。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的技法,並融中西技法於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闢蹊徑,在花鳥大寫意繪畫方面發展出了自己獨到的特色。李苦禪先生筆下的花鳥世界,渾厚、平實而妙得天趣。他經常以松、竹、梅、蘭、菊、石、荷花、八哥、鸕鷀以及雄鷹等等作為題材作畫。他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點與豐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許多形神兼備、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他筆下的花鳥,既有一定寫實的成分,但又不是對自然物象純客觀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練之後的再創造。在看似隨意中蘊含著樸拙之氣,在自然含蓄中蘊含著陽剛之氣,他的運筆線條如行雲流水,蒼勁樸拙,筆法凝練簡約,卻意趣盎然。筆墨縱逸豪放、雄健磅礴。他駕馭筆墨的能力,駕馭寫意技巧的能力是驚人的。對於他來說,畫幅越大就越能自由揮灑。他的作品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樸歸真,雄健蒼勁,筆墨揮灑中已經達到了“筆簡意繁”的藝術境界。

李苦禪 1973年作英姿颯爽

李苦禪 丁巳(1977年)作松鷹圖

李苦禪作品《鷹石圖》

李苦禪作品《新雨後》

李苦禪 戊午(1978年)作 紅梅怒放圖 軸 紙本設色

荷塘清趣

李苦禪任教務主任。1946年,被徐悲鴻院長聘為北平國立藝專國畫教授,並被推選為首屆“中國美術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同年,為慶祝抗戰勝利一周年,參加了在北平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的中國百名書畫家書畫大展。當時與蔣雨濃、王青芳、白鐸齋並稱為 “京中四怪”。1950年後在中央美術學院任國畫教授等職。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的技法,並融中西技法於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闢蹊徑,在花鳥大寫意繪畫方面發展出了自己獨到的特色。李苦禪先生筆下的花鳥世界,渾厚、平實而妙得天趣。歷經風雲變幻而真志未混,終成中國寫意畫之一代宗師。

李苦禪先生是我國當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 ,一生從事美術 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60餘年。他經常以松、竹、梅、蘭、菊、石、荷花、八哥、鸕鷀以及雄鷹等等作為題材作畫。他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點與豐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許多形神兼備、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他筆下的花鳥,既有一定寫實的成分,但又不是對自然物象純客觀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練之後的再創造。在看似隨意中蘊含著樸拙之氣,在自然含蓄中蘊含著陽剛之氣,他的運筆線條如行雲流水,蒼勁樸拙,筆法凝練簡約,卻意趣盎然。筆墨縱逸豪放、雄健磅礴。他駕馭筆墨的能力,駕馭寫意技巧的能力是驚人的。對於他來說,畫幅越大就越能自由揮灑。他的作品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樸歸真,雄健蒼勁,筆墨揮灑中已經達到了“筆簡意繁”的藝術效果。在中國大寫意畫壇素有"南潘(天壽)北李(苦禪)"之稱 。李苦禪畫的鷹,筆力雄健,氣勢渾厚,融入鷹、鷲等相近鳥類的特點,誇張變形極有個人風格,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等,是成為現代畫壇中最叫響個人代表題材之一。李苦禪不僅是畫鷹的專家,也是畫鷺鳥高手 ,他畫的鷺鳥不僅風格獨特、大氣磅礴,也是至今畫鷺鳥屬(種類)最多的畫家。出現畫作中就有蒼鷺、白鷺、牛背鷺等十幾個種類。惜因畫鷹之名所累,畫的鷺鳥影響遠遠小於畫鷹。1925年畢業于北京國立藝專,先後在北京師範學校、保定第二師範、杭州藝專等學校從事國畫教育。建國後,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

李苦禪先生是中國寫意花鳥畫歷史上,繼宋代法常、明代徐文長、清代八大山人、吳昌碩與近代齊白石之後的又一位統領時代風範的大師。李苦禪先生是我國當代傑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一生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60餘年。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的技法,並融中西技法於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闢蹊徑,在花鳥大寫意繪畫方面發展出了自己獨到的特色。李苦禪先生筆下的花鳥世界,渾厚、平實而妙得天趣。他經常以松、竹、梅、蘭、菊、石、荷花、八哥、鸕鷀以及雄鷹等等作為題材作畫。他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點與豐富的表現手法,創造出許多形神兼備、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他筆下的花鳥,既有一定寫實的成分,但又不是對自然物象純客觀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練之後的再創造。在看似隨意中蘊含著樸拙之氣,在自然含蓄中蘊含著陽剛之氣,他的運筆線條如行雲流水,蒼勁樸拙,筆法凝練簡約,卻意趣盎然。筆墨縱逸豪放、雄健磅礴。他駕馭筆墨的能力,駕馭寫意技巧的能力是驚人的。對於他來說,畫幅越大就越能自由揮灑。他的作品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樸歸真,雄健蒼勁,筆墨揮灑中已經達到了“筆簡意繁”的藝術境界。

李苦禪 1973年作英姿颯爽

李苦禪 丁巳(1977年)作松鷹圖

李苦禪作品《鷹石圖》

李苦禪作品《新雨後》

李苦禪 戊午(1978年)作 紅梅怒放圖 軸 紙本設色

荷塘清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