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電影賞析:甜蜜背後的苦澀滋味《苦澀的巧克力》

洪鬱婷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巧克力的美味令人難以抗拒, 全球一年可賣出三百萬噸, 我們只要在便利商店花不到10元, 就可以輕易品嘗它的濃醇與甜蜜。 但其實在這甜蜜的背後, 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丹麥記者米奇米斯特拉(Miki Mistrati)在《苦澀的巧克力》(The Dark Side Of Chocolate)這部紀錄片中, 揭發了巧克力背後的苦澀真相。

巧克力的主要原料為可哥豆, 其主要生產地集中於非洲(Africa)。 而位處西非的象牙海岸(Cote d'Ivoire)更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哥生產國, 占全世界可哥產量的百分之四十, 但在這個地方卻充斥著童工與兒童販運的傳聞。 2001年幾個巧克力大廠商包括雀巢(Nestle)、嘉吉(Cargill)、卡夫食品(Kraft Foods)等, 簽訂了一份“哈金安格議定書”(Harkin-Engel Protocol), 希望能在2008年前消除剝削童工與兒童販運的問題。 但至今我們在可哥種植園中, 還是可以看見童工的身影。

影片鏡頭一開始來到德國的科隆展覽館(Koelnmesse), 這裡正盛大舉行年度巧克力展,

米奇米斯特拉訪問了幾位巧克力製造商的工作人員, 他們雖然都清楚原物料來源, 但紛紛表示不相信產地有嚴重的童工與兒童販賣問題。 除了巧克力製造商聲稱不知情, 就連前三大的可哥出口商賽夫可哥公司(SAF-CACAO), 也堅稱從未見過有十歲左右的兒童在可哥園裡工作。

但隨著鏡頭到了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馬里(Mali), 在其南部城市錫卡索(Sikasso)的巴士站就存在人口販賣的問題。 巴士工會的秘書長拿出一本簿子, 上面清楚記載著他救出的兒童資料, 從2006年起他每年都救出超過100位兒童, 但還是有許多沒被救出的兒童被偷渡販賣。 人口販子先利用巴士將兒童載往邊界小鎮, 隨後再用摩托車將他們偷渡過邊界。 就這樣只需要230歐元就可以買下一位童工,

並且無限期使用。

這些抓去可哥園工作的童工以男性居多, 年齡大約在12-14歲左右, 甚至有些孩童年僅7歲。 他們每天工作, 但大部分連一毛錢也沒拿到, 更不曾嘗過巧克力的滋味。 他們身體尚在發育, 卻辛苦地背著超過他們所能負荷的重物,

還要拿著過分危險的長長刀子收成可哥豆莢。 而大部分的農場主人卻只提供他們三餐, 如果他們偷懶或動作太慢, 還會遭到毒打。 當然, 他們也曾試圖逃跑, 可是這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

據《巧克力禍心》書中描述, 稱那些在可哥園工作的兒童為「童工”, 已算是美化過的稱呼。 確切來說他們應該稱之為“童奴”, 如同16世紀的奴隸貿易, 當時大量的非洲人作為廉價的勞動力, 販賣至北美洲的種植園工作, 抑或是到中、南美洲開發金銀礦產等。 這樣的奴隸貿易現象持續了4個世紀之久, 直到19世紀中期, 才終於出現禁止奴隸制度的法律。 但是如今已到21世紀, 在可哥種植園裡卻依然處處可見這些遭偷渡販賣的童奴。

為什麼巧克力公司共同簽訂“哈金安格議定書”超過十年, 議定書卻沒有產生任何約束效力, 完全無法改變童工的嚴重問題?《巧克力禍心》書中指出, 其實在議定書中只談及可哥園的童工問題, 但對於巧克力公司願意出多少錢收購可哥豆, 是否能讓可哥園農民們獲得更多的保障卻絲毫未提,而這也就是問題所在。

《苦澀的巧克力》裡我們看到同樣是巧克力,第一世界的兒童們因為它而感受到幸福與滿足,但第三世界的兒童,卻為此飽受苦難。也許下一次,我們打算品嘗甜美巧克力的時候,可以想想那些正在為巧克力受苦的兒童們,當我們在享受同時是不是助長了他們的悲哀。

是否能讓可哥園農民們獲得更多的保障卻絲毫未提,而這也就是問題所在。

《苦澀的巧克力》裡我們看到同樣是巧克力,第一世界的兒童們因為它而感受到幸福與滿足,但第三世界的兒童,卻為此飽受苦難。也許下一次,我們打算品嘗甜美巧克力的時候,可以想想那些正在為巧克力受苦的兒童們,當我們在享受同時是不是助長了他們的悲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