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揭秘,諸葛亮為何選擇弱小的劉備,而非最能統一天下的曹操

西元193年, 曹操攻徐州時, 大肆屠殺彭城、郯城、取慮、雎陵、夏丘、五地百姓數十萬, 雞犬無餘, 泗水不流。

徐州士民流離失所, 當時年約14歲的諸葛亮, 隨叔父諸葛玄避難, 先赴豫章, 再轉荊襄, 躬耕於荊州南陽郡襄陽縣境。

諸葛亮出山以前, 認真考察過劉表、孫權, 但唯獨沒考慮過實力最強統一大勢在手的曹操, 確實和他少年時經歷方這場徐州大屠殺關係甚大。 即使世上無劉備, 諸葛亮也絕不會跟從曹操的, 哪怕寧可躬耕隴畝, 如遼東管寧一般隱居終身也不會。

【初, 曹操父嵩避難琅邪, 時謙別將守陰平, 士卒利嵩財寶,

遂襲殺之。 初平四年, 曹操擊謙, 破彭城傅陽。 謙退保郯, 操攻之不能克, 乃還。 過拔取慮、雎陵、夏丘, 皆屠之。 凡殺男女數十萬人, 雞犬無餘, 泗水為之不流, 自是五縣城保, 無複行跡。 】——《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曹操這次屠殺, 不但是他歷史上最大的道德污點, 不但當時一度令他進退失據、險臨絕境;亦讓他徹底失去一個千古無雙國士之才, 給子孫留下一個強大敵手, 可說鑄九州之鐵而為此一錯。

魏王:曹操

——三軍可奪帥, 匹夫不可屈其志。

浩瀚四千年華夏史, 煌煌帝王天威下, 又何嘗少了昂首站著的男人?

蜀漢丞相:諸葛亮

那麼, 假定曹操當時天良發現, 一念之仁, 沒有進行徐州大屠殺, 諸葛亮會不會投效曹操呢?

分支1:諸葛亮仍舊可能隨其叔父諸葛玄赴豫章, 轉荊襄, 後躬耕南陽。 畢竟諸葛玄原系劉表屬官, 只是請假去給諸葛亮之父料理喪事。 其後發展同原歷史, 只是對曹操個人的反感大概會少些。

分支2:對曹操本身的才具, 諸葛亮畢竟是認可的, 甚至轉述劉備之言, 稱讚他“智計殊絕於人, 用兵仿佛孫吳”。

於是當官渡之戰、袁紹病亡, 曹操吞併袁氏、成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勢力後, 青年諸葛亮懷著早日終結戰亂的理想, 雲「曹司空應期命世, 必能匡濟華夏, 吾知歸矣, 」, 隨當時許多荊州士人一起北歸, 仕官曹操控制的漢廷中樞。

因為其琅琊諸葛氏的海內名門家世, 本身的超卓才具, 和荊州士人的相關聯繫, 和曹操近似的法家寒族、復古西漢政治的理想, 諸葛亮想要在曹操的鄴城霸府混得風生水起, 毫無任何難度。 其仕官路線, 其後發展可以參照趙儼。

即先在曹操的司空府裡做掾屬、主薄, 處理政事成績斐然後, 被曹操看中, 派到淮南前線, 為都督護軍, 監領七軍, 調處所督張遼、李典、樂進等將領的紛爭, 並擊退孫權十萬大軍侵攻, 取得一份軍功。

曹操破韓遂、馬超後, 被調到關西戰場, 受命統帥韓、馬部降軍五千, 大破羌虜, 一戰成名, 令曹操充分認可其軍事才能。

漢中之戰, 當主帥夏侯淵陣亡, 張郃兵敗的不利局勢下, 恩威並施, 定兵亂于未然, 在曹操大軍到來之前,

穩定了局面。

關羽擊敗於禁, 圍困曹仁于樊城時, 又受命和徐晃領兵趕赴荊襄, 率所部新卒長驅直入, 勢如破竹, 大敗關羽, 解了曹仁之圍。

曹丕代漢, 魏朝建立後, 先後擔任二千石俸、九卿級別的大司農、征西將軍等職, 多次擊敗東吳西蜀兵馬入侵。 曹丕死後為曹睿時代重臣, 出征則為驃騎將軍統領大軍, 入朝則為位同丞相的司空。 (魏國不設丞相, 司徒、司空、太尉這三公, 位極人臣, 等同丞相)

最後成為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等四朝元老重臣, 壽終正寢。 作為諸葛家族有史以來第一個宰相級朝廷大員, 奠定了諸葛氏未來和琅琊王氏並稱“琅琊王葛”, 千年望族的基業。

——以上人生歷程, 聽起來也很不壞, 貨真價實光宗耀祖的人生大贏家。 比起為殘山剩水的西蜀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似乎還頗省卻一份勞心勞力。

然而,且參看歷史原型,趙儼趙伯然的歷史地位和後世影響吧。

趙儼,漢魏名臣。(171~245)

與同郡辛毗,陳群,杜襲並稱潁川四大名士。曾避亂逃到荊州,曹操都許後北上,歷任朗陵令、司空府掾屬、主薄,後為關中護軍,統率韓遂、馬超降軍五千,于新平之役大破羌虜。漢中之役,恩威並施,定兵亂于未然。後與徐晃領兵趕赴荊襄,大敗關羽,解曹仁之圍。魏朝建立,歷任任大司馬府軍師、大司農、征蜀將軍、征西將軍、驃騎將軍、司空等職,為四朝元老重臣。死後諡號穆侯。

魏國司空:趙儼

《三國志》遊戲中的趙儼

如此軍政全才,最後也位極人臣、取三公之位、走上人生巔峰的大牛人,可惜在《三國演義》竟不得登場,因此在從前歷代《三國志》遊戲也基本沒有出場,直到《三國志13》pk才首次出現,迄今大眾知名度甚低,而論歷史地位,較之諸葛亮更有雲泥之別。

正應了諸葛亮聞知徐庶在魏國不得大用時的長歎:“魏殊多士邪!”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比起為殘山剩水的西蜀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似乎還頗省卻一份勞心勞力。

然而,且參看歷史原型,趙儼趙伯然的歷史地位和後世影響吧。

趙儼,漢魏名臣。(171~245)

與同郡辛毗,陳群,杜襲並稱潁川四大名士。曾避亂逃到荊州,曹操都許後北上,歷任朗陵令、司空府掾屬、主薄,後為關中護軍,統率韓遂、馬超降軍五千,于新平之役大破羌虜。漢中之役,恩威並施,定兵亂于未然。後與徐晃領兵趕赴荊襄,大敗關羽,解曹仁之圍。魏朝建立,歷任任大司馬府軍師、大司農、征蜀將軍、征西將軍、驃騎將軍、司空等職,為四朝元老重臣。死後諡號穆侯。

魏國司空:趙儼

《三國志》遊戲中的趙儼

如此軍政全才,最後也位極人臣、取三公之位、走上人生巔峰的大牛人,可惜在《三國演義》竟不得登場,因此在從前歷代《三國志》遊戲也基本沒有出場,直到《三國志13》pk才首次出現,迄今大眾知名度甚低,而論歷史地位,較之諸葛亮更有雲泥之別。

正應了諸葛亮聞知徐庶在魏國不得大用時的長歎:“魏殊多士邪!”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