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民族與吳國有血緣關係?

日本民族與吳國與吳國有血緣關係?

西元前473年, 越王勾踐滅吳。 勾踐是一個報復心和嫉妒心都很強的人, 他在戰敗無奈之下可以吃夫差病後拉出的臭屎, 戰勝後自然要報復。 許多吳國的貴族和士兵、民眾為了逃避勾踐的報復, 不得不四處漂泊。

可逃到哪裡安全呢?往南肯定是不行的, 越國正好在吳國的南方, 而越軍自南向北進攻, 吳國軍民自然是不敢南下的;北上也很危險, 因為北面齊國也是吳國在中原爭霸過程中結怨的大國, 於是吳人只好在東海和黃海中漫遊, 最後漂流到了朝鮮半島或日本九州等地。

對於這次大規模的移民潮, 不但中國史籍中有確鑿的記載, 日本古代文獻中也有大量的資料可以證明。 自西漢到魏晉, 不斷有滿口吳音的倭人來中國朝貢, 並在中國君王面前“自謂太伯之後”, 顯然他們認為日本民族與乙太伯為開國君主的吳國是有血緣關係的。 而且據《三國志》記載, 古代日本和吳國都有類似的文身、斷發、黑齒等風俗。

杜甫的理想是做戰地記者?

唐代有不少詩人特善於用詩歌語言去搞新聞爆料, 其中, 杜甫最愛寫民生類新聞, 而且善於跟蹤暗訪。 在著名的“三吏”、“三別”中, 他赫然爆出“有吏夜捉人”的消息, 夜深人靜。 他是如何知道的?若非暗地裡跟蹤員警辦案, 恐怕很難做得到吧!

有時杜甫也喜歡寫寫長篇通訊類的稿子, 比如《佳人》:“絕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穀。 自雲良家女, 零落依草木。 ”描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 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情節、時代背景、個人命運等也交代得非常清楚, 不失為一篇好稿件。

不過話說回來, 杜甫其實是很想做戰地記者的,

他的這種“理想”也是很有依據的。 唐代詩人中的戰地記者群體確實比較龐大, 也很吃香, 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均可稱為戰地記者, 也均成了名記。 不過可惜的是, 杜甫一直沒有機會, 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裡說:“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戰爭已經結束了, 還是幹老本行, 去洛陽做自己的民生記者。

人口增長導致太平天國爆發?

直到汪士鐸的遺稿《乙丙日記》被整理出來, 人們才驚奇的發現, 七十多年前一個默默無聞的士人, 對於人口問題竟然有那麼深入的思考, 以至於後人驚呼他才是“中國的馬爾薩斯”。 汪士鐸也是最早意識到太平天國爆發人口增長有關的人, 他在《乙丙日記》中說:“世亂之由, 皆人多之害也, 使減其民之十之七人, 則家給人足, 驅之為亂亦顧戀不願矣。 ”清中期以後, 中國人口急劇增長, 又以人丁興旺為貴, 生育毫無節制, 這樣日積月累必然會引起天下動亂, 這是清帝國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困境。

而且小民累於家口, 迫于生計, 而良田日少, 長此以往, “不必有權相藩封之跋扈, 不必有官宮妾之擅權, 不必有敵國外患之侵淩, 不必有饑饉流亡之驅迫”, 災難就已不可挽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