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太原VS榆次

周俊芳

地理名詞 海子邊――北門口

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太原的海子邊, 店鋪林立, 熱鬧和繁華不亞於如今的服裝城。 那年頭, 人們對品牌的認識幾乎為零, 逛街的快樂就留在那條彎形的窄街上。 約三五好友, 在大大小小、鱗次櫛比的商鋪間流連徜徉, 總有一些驚喜和收穫。 一條牛仔褲、一件單風衣、一條花絲巾或一個毛茸茸的小狗玩具, 很多已經蒙塵的物件都印著一條街道的記憶。

同樣的年代, 在榆次, 也有一條步行街, 位於北門口附近。 街道不寬, 鋪面散漫地排列著, 前面擺了地攤, 把逼仄的街道充斥得更加擁擠。

擠有擠的樂趣, 起碼有其他街上沒有的人頭攢動, 可以感受城市的繁華;擠有擠的不快,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難免有偷兒的眼惦記你, 有第三只手伸向你的腰包。 如今, 這條街道不復存在, 變成榆次老城的一部分, 遊逛於古樸的明清街, 真有回到當年步行街的味道, 街道依舊, 卻無嘈雜的人語聲、吆喝聲。

迎澤公園――兒童公園

汾河公園、珠琳園、綺春園、墨藝苑、青年園、濱秀園、飲馬河公園……太原市到底有多少公園?恐怕連老太原也有點數不清, 但無疑, 迎澤公園依然是市民們最愛去最熟悉的公園。 迎澤公園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 迎澤湖水面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1954年起, 市政府發動全市人民義務勞動, 清除垃圾污水,

挖湖堆山, 修建園林。 1957年6月1日, 公園正式開放。 2002年7月1日, 公園拆牆透綠, 免費向市民開放。 近年來, 公園內開發的湖心島別有一番情趣, 南湖遊樂場也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每到節假日, 太原市民會扶老攜幼來采青遊園、泛舟湖上。 對太原市民來說, 如果說到休閒二字, 那麼, 半個世紀以來, 迎澤公園裡的歡聲笑語最多也最為悅耳。

榆次兒童公園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 園中只有猴子、野雞等幾種動物。 那時的榆次比較好的馬路只有順城街一段, 還有百貨大樓一座現代的二層建築和北門口一個交警。 所以外地人戲謔地給榆次總結為“一個員警一隻猴, 一條馬路一座樓”。 半個多世紀過去, 兒童公園中當年所植的各種樹木, 現已參天蔽日。

兒童公園現屬榆次老城北部公園區, 在老城開發過程中, 許多散落各地的殘碑、斷柱、石人、石獸被搜集起來, 安置其中, 供遊人欣賞。

山西大學――晉中學院

有位作家曾經和我說過, 她感覺太原的南華門是太原市最有人文氣息的地方。 她說, 作家代表了一個城市的良心, 而那條街上就聚集了山西最著名的作家們。 而在我眼裡, 太原最具人文氣息的是山西大學, 這所著名的學府前身為創辦於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 是我國創辦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 曾與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一起開闢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一百多年的辦學歷程中, 山西大學形成了“中西會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強報國”的文化傳統和“勤奮嚴謹、信實創新”的優良校風。

晉中學院的前身叫晉中師範專科學校, 始建於1958年, 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 北大未名湖畔最美的風景是那些耄耋教授的身影, 而榆次也因為有了師專而有了一種知性的美、含蓄的美、學術的美。

晉祠――常家莊園

晉祠在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 始建于北魏, 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晉國開國君主姬虞的祠堂。 祠內有難老泉、周柏、侍女像, 號稱晉祠三絕。

難老泉的長流水, 伴隨著精美的傳說, 世代流傳, 經久不衰。 那個桐葉封侯的故事, 那個唐王李世民起兵反隋的豐功偉績, 那個曾為門神尉遲敬德別墅的十方奉聖禪寺, 那些精美絕倫的侍女塑像……現在晉祠的建築, 除主殿聖母殿和“魚沼飛梁”是北宋遺物外,

其餘都建于金、明和清代期間。 歷史積澱深厚的晉祠承載著龍城2500年的輝煌往昔。

常家莊園位於榆次車輞村, 離市區約30分鐘車程。 常家莊園氣勢恢宏, 幽雅精緻, 號稱“中國儒商第一家”。 有中國最大的民間祠堂, 最大的家庭書院, 最大的繡樓, 最精美的磚、木、石雕, 最典型的漢紋帛彩繪, 最豐富的私家藏帖和家族書畫珍品。 莊園整體展現出的是一個華夏居民的大觀園、傳統文化的全景圖。

與宅院相應的還有百餘畝集南北風格于一體的園林――靜園, 在電視劇《喬家大院》中, 男主人公與表妹在杏園的浪漫情景就拍攝于常家, 美輪美奐的景致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歷史人物

狄仁傑――寇准

太原狄村, 出了個海內外聞名遐邇的千古名相――狄仁傑。 從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護國良相狄仁傑》中,我們認識了這位元睿智機敏、剛正不阿的名臣。至今,狄村尚有一株古槐,枝葉繁茂,世代相傳為狄母手植。而古槐旁仍有石碑一通,上刻“狄梁公故里”。

榆次有條寇家巷,據說是北宋名臣寇准的故居,其實,寇准的家鄉說法不一,但作為榆次人都願意相信寇准是“咱榆次人”。這位名相曾任參知政事、集賢殿大學士,宋真宗時任平章事(即宰相)。榆次老城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明清時期,傳統中國的每個城市都建有城隍廟,廟中所供的城隍神多數是無名無姓的凡神,榆次的城隍神,祭祀的便是這位受人尊敬的寇老西兒。

戲劇名角

丁果仙――程玉英

晉劇發展200年來,人才輩出。被稱為“山西梆子大王”的丁果仙就是太原人,原名丁步雲,藝名“果子紅”。她祖籍河北,小時因家貧被賣入太原丁家,7歲開始學藝,始學青衣,後改鬚生,9歲清唱賣藝,13歲正式登臺演出,18歲就一炮走紅。她創造的晉劇鬚生“丁派”唱腔,對晉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榆次近郊的郭村,一座清靜雅致的小院,住著另一位晉劇名角程玉英。退休前,她曾任晉中藝校校長。上世紀30年代初,隨師在太谷錦梨園與蓋天紅、三兒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戲,以《武家坡》《火焰駒》《清風亭》等風靡劇壇。隨後,又與丁果仙等人進京演出,受到馬連良大師的指點,演藝大進,被北平觀眾譽為“山西兩個女戲王”。在三晉大地上,至今還有“寧願跑掉了鞋(hai),不要誤了程玉英的嗨嗨嗨”的美傳。

民間小吃

徐溝灌腸――榆次灌腸

上世紀80年代,清徐人最早打出了“徐溝灌腸”的字型大小。清徐人開的灌腸店在大營盤附近一溜兒排開,吃灌腸的客人把屋子擠得滿滿的。當時太原人把吃灌腸當作一種時尚,為了請客吃飯,有的人住在太鋼也要坐公交趕到大營盤。現在,“楊記灌腸”、“賈記灌腸”都可以算是太原灌腸市場的老字型大小了。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一。灌腸分紅、白兩種。紅灌腸用鮮豬血與面和成;白灌腸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

據說民國初期大乘寺街范慶林的灌腸最為有名。他製作的灌腸,每片先成團而後放開,不變不裂,故有“範一品”之美稱。如今,在榆次街頭,仍能看到三三兩兩的人停下匆忙的腳步,圍著一輛馱著灌腸盤子的自行車,立在路邊,用牙籤挑著吃上一碗灌腸。

從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護國良相狄仁傑》中,我們認識了這位元睿智機敏、剛正不阿的名臣。至今,狄村尚有一株古槐,枝葉繁茂,世代相傳為狄母手植。而古槐旁仍有石碑一通,上刻“狄梁公故里”。

榆次有條寇家巷,據說是北宋名臣寇准的故居,其實,寇准的家鄉說法不一,但作為榆次人都願意相信寇准是“咱榆次人”。這位名相曾任參知政事、集賢殿大學士,宋真宗時任平章事(即宰相)。榆次老城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明清時期,傳統中國的每個城市都建有城隍廟,廟中所供的城隍神多數是無名無姓的凡神,榆次的城隍神,祭祀的便是這位受人尊敬的寇老西兒。

戲劇名角

丁果仙――程玉英

晉劇發展200年來,人才輩出。被稱為“山西梆子大王”的丁果仙就是太原人,原名丁步雲,藝名“果子紅”。她祖籍河北,小時因家貧被賣入太原丁家,7歲開始學藝,始學青衣,後改鬚生,9歲清唱賣藝,13歲正式登臺演出,18歲就一炮走紅。她創造的晉劇鬚生“丁派”唱腔,對晉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榆次近郊的郭村,一座清靜雅致的小院,住著另一位晉劇名角程玉英。退休前,她曾任晉中藝校校長。上世紀30年代初,隨師在太谷錦梨園與蓋天紅、三兒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戲,以《武家坡》《火焰駒》《清風亭》等風靡劇壇。隨後,又與丁果仙等人進京演出,受到馬連良大師的指點,演藝大進,被北平觀眾譽為“山西兩個女戲王”。在三晉大地上,至今還有“寧願跑掉了鞋(hai),不要誤了程玉英的嗨嗨嗨”的美傳。

民間小吃

徐溝灌腸――榆次灌腸

上世紀80年代,清徐人最早打出了“徐溝灌腸”的字型大小。清徐人開的灌腸店在大營盤附近一溜兒排開,吃灌腸的客人把屋子擠得滿滿的。當時太原人把吃灌腸當作一種時尚,為了請客吃飯,有的人住在太鋼也要坐公交趕到大營盤。現在,“楊記灌腸”、“賈記灌腸”都可以算是太原灌腸市場的老字型大小了。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一。灌腸分紅、白兩種。紅灌腸用鮮豬血與面和成;白灌腸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

據說民國初期大乘寺街范慶林的灌腸最為有名。他製作的灌腸,每片先成團而後放開,不變不裂,故有“範一品”之美稱。如今,在榆次街頭,仍能看到三三兩兩的人停下匆忙的腳步,圍著一輛馱著灌腸盤子的自行車,立在路邊,用牙籤挑著吃上一碗灌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