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馮驥才與後溝

周俊芳

慧眼識珠

2002年11月, 一個電話讓關注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馮驥才把目光鎖定了後溝, 將小村列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惟一古村落範本。 幾年的時間, 他不下十次來榆次, 親自考察, 帶學者論證, 後溝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豐滿的農耕遺韻深深打動了他。

他在《收穫》雜誌上發表了《榆次後溝村採樣考察記》, 在文中, 他寫道:陶淵明所寫是他心中的桃源。 我所看到是我眼見的桃源。 在他的宣傳和呼籲下, 以央視為首的國內180多家媒體爭相報導, 偏僻的小村一時聲名鵲起。 山東電視臺的編導樊宇,

兩年往返了5次, 甚至過年也不肯回家, 用攝像機和筆記錄了小村的人和事, 為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寫了《普查年冊》。 8月還推出了一部專題片和一部圖文並茂的《塵封的古村落——山西省榆次區後溝村影像調查》。

後溝村距榆次城22公里, 地理位置偏僻。 小村依山而建, 顯示古人擇地而居, 講求風水八卦的生活理念。 而且代表歷史文化的寺廟遺存也相當完整, 歷史上南有魁星樓, 東有文昌廟, 西有關帝廟, 至今觀音堂、關帝廟、古戲臺、菩薩殿等依然保存完整, 村民居所多是清代、民國時建造, 均為穴居或半穴居的窯洞, 建築風格古樸實用, 匠心獨具。

後溝村最令人驚奇的是家家戶戶的下水全部使用暗道。 各戶的分道通向總道,

在大山裡穿來穿去, 最後下泄河中。 為了防止雨水沖毀山道或積水淹垮山體, 引發塌方, 故而山村處處都有疏導雨水的明渠。 最高的排水溝竟在山頂上。 明渠的水匯入暗道, 兼可利用雨水沖洗暗道, 排除淤塞。 如此巨大和聰明的排水工程是少見的, 體現出後溝人的生活品質和文明的程度。

整個的山村生活都是獨立的, 齊全的, 配套的, 自成體系的。 馮驥才頗有感觸地說, “從物質到精神他們都是有滋有味和自給自足, 這才是農耕文明一個罕見和地道的村落典範。 ”

經歷了時代變遷, 後溝人依然保持和流傳著的婚嫁喪俗的民風、民俗。 在後溝能找到豆腐坊、油坊、香油坊、米麵坊等, 還有關帝廟、觀音堂等精神信仰的地方, 有古戲臺是小村村民的精神文化中心,

是村民閒暇時的文化樂趣。

所有的一切令馮驥才驚歎不已, 他說:“後溝村靜靜地生活了幾百年, 也許是上千年, 在商品文化所向披靡的今天, 它的的確確是民間文化的一個代表、一個經典, 是農耕黃土文化的‘化石’”。

2005年3月, 後溝古村修復工程動工。 榆次區委、區政府投資2000多萬元, 整舊如舊, 恢復原貌。 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以及山西民協的指導下, 人間桃花源的神韻躍然而出。

原汁原味

後溝古村落古樸神秘, 村中紅石斑駁的古窯院牆, 風雨剝蝕的蜿蜒石階, 庭院間雞犬相聞、棗花飄香, 一派悠然恬淡的山村情景。 久遠的歷史刻在一塊磚、一片瓦、一根柱子、一張張真實的臉上。

文化不僅是一個個安靜的文物, 更是活生生的生活在這裡的人。

修復後的後溝到底怎樣?建設後溝的榆次領導心裡打鼓, 珍視後溝的馮驥才一樣心情難以平靜。 從後溝的停車場到揭幕儀式的古戲臺, 馮先生用心觀察著, 擔心有人為增加的景點和畫蛇添足的地方。 坐在主席臺上, 戲臺的柱子成了他觀察的主體, “沒有動, 沒有改變歷史的原貌。 ”無疑, 初步的觀察, 馮先生對修復工作十分滿意!“可以很欣慰地說, 此次後溝的開發沒有人為地增加景點, 沒有對過去的做變動, 只是恢復性的保護和開發, 很好。 其他的古村落保護也要走這樣的路。 ”他的發言, 引來長久而熱烈的掌聲。

他用詩一般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初次看到後溝的印象:這裡玲瓏剔透,

非常安靜, 充滿了詩情畫意。 75戶人家的小村, 是小的文化縮影。 在外部看來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到裡面一看就是人間桃源!

後溝古村落揭牌儀式結束後, 一行領導參觀了修復後的後溝。 一個院落、一條小巷、一戶人家, 馮驥才認真考察, 仔細詢問更細的情況, 與身邊的同志交換意見, 情緒十分高漲。 對尚未開放的將軍院提出要建造一個小型博物館的設想。 他借鑒國外許多古文明開發都建立博物館的成功經驗, 對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也要有博物館, 把優秀的民間工藝和器皿擺在適當的地方, 方便遊客的參觀和加深人們的印象。 到山頂看到後溝村的博物館, 馮驥才高興地說, 榆次的領導對後溝開發的理念不錯,值得肯定。

一路走來,清水灑街,乾淨的環境和壓彎枝頭的棗樹都令馮驥才心情愉悅。他說旅遊環境很關鍵,衛生狀況好不好直接影響旅客的心情和興致。衛生、廁所是旅遊開發的細節,同時也是很關鍵的環節,不可輕視。

榆次區政府給後溝每戶390元錢蓋了一個廁所,還在每條街道上統一規劃了垃圾池。他稱讚“創造一個這麼美的環境,後溝人真可愛!奇跡!!”

他半開玩笑地說:“開發民間遺存滿分是85分的話,後溝的開發是84分。有一分是意見。”他對觀音堂壁畫的修補不滿意,對幾尊雕塑也不太滿意。他認為如果做得不好,還不如不要。當然,這與中國整體的壁畫和雕塑水準差不無關係,要找一個畫家容易,找一個好的壁畫家就難。要做就要做好,一定要打造好,儘量不留遺憾。

難免尷尬

有記者問,後溝村開發旅遊後,打破了後溝人原有的生活秩序,村民會不會放棄務農,選擇經商等其他的生存方式?馮驥才說,在這點上國際上都是如此。遊客的到來的確打破了他們固有的生活,比如村民要習慣面對攝像機、照相機的鏡頭,不良的生活習慣也要改變,原有的沒有設防的交談和無拘無束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他講道,農耕文明瓦解時期,民俗生活必然出現一種尷尬。但他強調不能把一些民俗向遊人表演,一表演就發生變化。這是開發民俗的一個“難點”。民俗是一種內在的東西,不能擺在表面,表演的結果是民俗失去原汁原味的感覺。他說自己以前來見到村裡的婦女做布老虎,沒有太多商業的修飾,質樸乾淨,這次看到的布老虎身上加了許多亮片,加亮片是符合商業規律的,可以吸引觀眾的眼球。所以說,農耕文明的轉型中的一些民俗發生變化、變異,甚至消亡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消亡的過程中把它轉化成一個賣點。

全球化的進程和商業化的衝擊,對民間文化的影響較大。開發和旅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把不能賺錢的文化變成可以賺錢的,是旅遊的自身職責,無可厚非。但關鍵是民間的文化不僅僅有旅遊的價值,還有研究價值、歷史資訊的文化價值、欣賞價值等眾多的價值。旅遊價值是建立在其他價值之上的,有一定的附著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破壞了古村落的歷史環境、氛圍和文化等,也就是剝離了其他的價值,旅遊的意義何在,何談經濟價值的體現?只有保護好這些東西原有的生態才是最具有旅遊價值的。

歷史是個過程,是線性的過程,是人類不斷積累和聯繫的過程。開發中原汁原味就是歷史的真實。歷史的遺產很脆弱,經不住超負荷的壓力和摧殘,在開發旅遊的時候,要考慮怎樣保護現在的狀況不被改變,多少人到後溝才不會造成傷害?要有科學的開發理念,重視後溝的下一步發展。

心存敬畏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在全國大多數省份鋪開。馮驥才說,我們的行動是被迫的。受時代的驅使,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正在消弱乃至消解文化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是社會文明的轉型,工業文明正在迅速地取代農耕文明。原有的農耕社會構架下的文化在急速消亡。可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的根與個性的DNA深在其中。

馮驥才是著名作家,知識淵博,眼界開闊,是個有文化良知的知識份子。六十多歲了,仍為民間文化東奔西走,殫精竭慮,一直站在民間遺存保護的前列,為中華文化的保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多年來,他走遍世界,瞭解別的國家保護民間文化的方法和經驗。在談話中,他時常穿插一些國際上對民間文化開發的事例,對國內民間遺存的保護、開發具有極大的啟迪。

在講述中華民間文明輝煌燦爛時,馮驥才總是神采飛揚。他講道,有人說中國地大物博的“博”應當改作“薄”,這是妄自菲薄。我們中華的文明還在,神州的各地人身上都蘊藏著不同的地域特色,齊魯人的豪放、上海人的精明、天津人的市民氣息……文化是建築,是街道,是百姓的吃喝,是個人的形態、審美、舉止……各有氣質,與民風、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華的文明。

文化可能是無形的,也可能是有形的,是物質和精神的融合體。而古村落不是單個的文化,是個集合體。它的消失是一塊文化的消亡,更多的是非物質文化和重要的人類記憶的消亡。而“記憶”在城市很難完整的保存,只有在偏遠的古村可以找到保存完好的範本。應當承認,我們的人民是熱愛民族的文化和祖先創造的文明,這種對自己文化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深在骨髓裡。我們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心存敬畏”,對大自然、對祖先、對文明都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榆次的領導對後溝開發的理念不錯,值得肯定。

一路走來,清水灑街,乾淨的環境和壓彎枝頭的棗樹都令馮驥才心情愉悅。他說旅遊環境很關鍵,衛生狀況好不好直接影響旅客的心情和興致。衛生、廁所是旅遊開發的細節,同時也是很關鍵的環節,不可輕視。

榆次區政府給後溝每戶390元錢蓋了一個廁所,還在每條街道上統一規劃了垃圾池。他稱讚“創造一個這麼美的環境,後溝人真可愛!奇跡!!”

他半開玩笑地說:“開發民間遺存滿分是85分的話,後溝的開發是84分。有一分是意見。”他對觀音堂壁畫的修補不滿意,對幾尊雕塑也不太滿意。他認為如果做得不好,還不如不要。當然,這與中國整體的壁畫和雕塑水準差不無關係,要找一個畫家容易,找一個好的壁畫家就難。要做就要做好,一定要打造好,儘量不留遺憾。

難免尷尬

有記者問,後溝村開發旅遊後,打破了後溝人原有的生活秩序,村民會不會放棄務農,選擇經商等其他的生存方式?馮驥才說,在這點上國際上都是如此。遊客的到來的確打破了他們固有的生活,比如村民要習慣面對攝像機、照相機的鏡頭,不良的生活習慣也要改變,原有的沒有設防的交談和無拘無束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他講道,農耕文明瓦解時期,民俗生活必然出現一種尷尬。但他強調不能把一些民俗向遊人表演,一表演就發生變化。這是開發民俗的一個“難點”。民俗是一種內在的東西,不能擺在表面,表演的結果是民俗失去原汁原味的感覺。他說自己以前來見到村裡的婦女做布老虎,沒有太多商業的修飾,質樸乾淨,這次看到的布老虎身上加了許多亮片,加亮片是符合商業規律的,可以吸引觀眾的眼球。所以說,農耕文明的轉型中的一些民俗發生變化、變異,甚至消亡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消亡的過程中把它轉化成一個賣點。

全球化的進程和商業化的衝擊,對民間文化的影響較大。開發和旅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把不能賺錢的文化變成可以賺錢的,是旅遊的自身職責,無可厚非。但關鍵是民間的文化不僅僅有旅遊的價值,還有研究價值、歷史資訊的文化價值、欣賞價值等眾多的價值。旅遊價值是建立在其他價值之上的,有一定的附著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破壞了古村落的歷史環境、氛圍和文化等,也就是剝離了其他的價值,旅遊的意義何在,何談經濟價值的體現?只有保護好這些東西原有的生態才是最具有旅遊價值的。

歷史是個過程,是線性的過程,是人類不斷積累和聯繫的過程。開發中原汁原味就是歷史的真實。歷史的遺產很脆弱,經不住超負荷的壓力和摧殘,在開發旅遊的時候,要考慮怎樣保護現在的狀況不被改變,多少人到後溝才不會造成傷害?要有科學的開發理念,重視後溝的下一步發展。

心存敬畏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在全國大多數省份鋪開。馮驥才說,我們的行動是被迫的。受時代的驅使,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正在消弱乃至消解文化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是社會文明的轉型,工業文明正在迅速地取代農耕文明。原有的農耕社會構架下的文化在急速消亡。可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的根與個性的DNA深在其中。

馮驥才是著名作家,知識淵博,眼界開闊,是個有文化良知的知識份子。六十多歲了,仍為民間文化東奔西走,殫精竭慮,一直站在民間遺存保護的前列,為中華文化的保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多年來,他走遍世界,瞭解別的國家保護民間文化的方法和經驗。在談話中,他時常穿插一些國際上對民間文化開發的事例,對國內民間遺存的保護、開發具有極大的啟迪。

在講述中華民間文明輝煌燦爛時,馮驥才總是神采飛揚。他講道,有人說中國地大物博的“博”應當改作“薄”,這是妄自菲薄。我們中華的文明還在,神州的各地人身上都蘊藏著不同的地域特色,齊魯人的豪放、上海人的精明、天津人的市民氣息……文化是建築,是街道,是百姓的吃喝,是個人的形態、審美、舉止……各有氣質,與民風、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華的文明。

文化可能是無形的,也可能是有形的,是物質和精神的融合體。而古村落不是單個的文化,是個集合體。它的消失是一塊文化的消亡,更多的是非物質文化和重要的人類記憶的消亡。而“記憶”在城市很難完整的保存,只有在偏遠的古村可以找到保存完好的範本。應當承認,我們的人民是熱愛民族的文化和祖先創造的文明,這種對自己文化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深在骨髓裡。我們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心存敬畏”,對大自然、對祖先、對文明都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