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近代戰敗之中國,被日本人認為是“未開化”之“舊國”

中國古代社會發達, 文明進步, 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韓國都仰慕、學習中華之文明。 但近代以來, 中國實力下落, 屢遭西方列強打擊, 其在日本等國教科書中的形象也一路下降, 從“文明之國”而成為了“未開化”之“舊國”。

看一下日本對當時中國的描寫, 也可令今日之我們深思。

福澤諭吉的《世界國盡》一書, 出版於1869年, 是明治初期使用率最高的小學地理教科書。 其對中國古代的描寫是這樣的:

“支那之歷史, 起至往古陶虞時代, 歷經四千餘載。 重仁義五常, 人情淳厚, 故其名高貫耳。 ”

中國古代文明之發達, 世所公認, 這就是極端偏見的人也難以否認的。 但近代之後呢?《世界國盡》這樣寫:
“文明開化之後, 其風俗日漸衰退, 不知修習德行, 妄自尊大, 不諳世事, 聽任暴君汙吏恣意妄行, 故惡政之天罰無法避免。 ”

此中所言“文明開化”, 是此書中特指一文明階段。 《世界國盡》一書將文明分為混沌、野蠻、未開化、文明開化這四個等級。

“文明開化”指英美等國代表的西方近代文明。 中國“文字學問之道興盛, 但嫉妒之心甚深, 常猜疑他國之人, 有蔑視婦女、欺辱弱者之風俗”, 所以不是“文明開化”國家, 而是“未開化”之國。

“文明開化之後”, 即指近代文明興起之後,

中國卻不知修習德行, 妄自尊大, 不諳世事, 聽任暴君汙吏恣意妄行”, 這樣的“惡政”必然會遭到“天罰”——鴉片戰爭爆發。

“天保十二年, 與英吉利國不和, 遂起戰事, 以敗告終。 為求和睦, 賠償洋銀二千一百萬, 並開放五處港口。 ”

而對於鴉片戰爭的失利分析, 此書是這樣認為的:

“其國民無智, 並不占理, 卻妄開兵端, 士兵羸弱, 屢戰屢敗, 故成今日之局勢, 實在可憐也。 ”

我們都知道, 鴉片戰爭是英軍先挑起的, 是英軍不占理, 清軍反擊是理所應當。 該書的分析是不客觀的。 但該書為何這麼寫呢?其實主要目的是借中國之戰敗, 來使日本警醒, 改革, 走上文明開化的道路。

此外, 該書還將中國戰敗與中國國民性聯繫在一起:“國中之人都只按照尊長之意行事, 皆有奴僕之本性, 只要帳面大體相符, 皆敷衍了事, 不求甚解。 因此沒有真正為國思考之人, 遂為外國所欺淩。 ”

這樣的論斷不免偏頗, 應該用辨正的思維來看。 但長期的君主制下, 中國國民性中肯定存在著一些問題。 比如“敷衍了事,

不求甚解 ”方面, 跟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中的意思就很相似;“奴僕之本性”, 就讓人想起魯迅那著名的對中國歷史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分析。

總之, 近代之後, 日本將學習的目標轉向了“文明開化”的歐美國家, 以至於現在都認為自己是西方國家,而拋棄了過去長時期的老師——“未開化的”中國,甚至還發動了侵華戰爭,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以至於現在都認為自己是西方國家,而拋棄了過去長時期的老師——“未開化的”中國,甚至還發動了侵華戰爭,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