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五代十國篇(二)——前蜀、前蜀後主、後蜀、後蜀後主鑄幣

收藏有風險, 出手需謹慎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並非指一個朝代, 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五代十國(907~960年), 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 五代指的是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 十國指五代之外相繼出現的十個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 統稱十國。 關於五代十國的年限, 一說為:北宋滅亡北漢時是西元979年, 所以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為西元907年到979年。 另一說為, 五代十國存在於西元907年-西元960年期間。 五代十國(西元907年-西元978年)是在唐朝後形成的一個紛亂割據的時期,

北方是有後樑,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五代更替, 南方則是前蜀, 後蜀, 吳, 南唐, 吳越等十國割據。 總之, 這是社會動盪, 戰亂不斷, 後被趙匡胤統一, 建立宋朝。

小編主要和大家聊的是五代十國這個戰亂不斷的動盪時期都鑄造了那些古錢幣!

主要分四篇文章和朋友一起交流

五代十國篇(一)——後樑、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鑄幣

五代十國篇(二)——前蜀、前蜀後主、後蜀、後蜀後主鑄幣

五代十國篇(三)——南唐、南漢、南平鑄幣

五代十國篇(四)——吳、吳越、閩、楚、北漢是否都有鑄幣?

五代十國篇(二)——前蜀、前蜀後主、後蜀、後蜀後主鑄幣

前蜀

蜀國(907年—925年), 五代十國政權之一, 由王建所建, 定都于成都(今屬四川)。 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 曆二主, 共十八年。

前蜀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 曆二主, 共十八年。 前蜀建立後, 少有大規模戰爭, 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 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很繁重。 王衍繼位後奢侈荒淫, 營建宮殿,

巡遊諸郡, 耗費大量財力, 加重人民的負擔。 太后、太妃賣官鬻爵, 臣僚也賄賂成風, 政治十分腐朽。

西元925年, 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 王衍投降, 前蜀滅亡。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元年(改元)西元起止

高祖王建

(唐天複七年)1月丁卯(九月)907武成3年戊辰908——910
永平5年辛未911——915
通正1年丙子916
天漢1年丁醜917
光天1年戊寅918

後主王衍

乾德6年己卯919——924咸康1年乙酉925
永平元寶

永平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 前蜀高祖王建, 永平年間(西元911~915)鑄造。

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 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 鑄工不精, 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 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 “平”字中豎粗長。 徑約2.3釐米, 重3克左右。 背平夷無文, 穿上或有仰月。 無大錢及鉛錫錢。

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 永平元寶傳世獨少, 極為罕見。 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 系安南所鑄。

五代十國·前蜀永平元寶

通正元寶

通正元寶, 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五代十國時期, 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西元916年)鑄。 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

然製作粗率。 此錢鑄造欠精, 銅色褐紅, 錢徑約2.2釐米, 重約2.6克。 錢文為隸書體, 旋讀。 多光背, 背有星月紋少見。 另有一種大樣錢, 文字稍遜, “元”字右挑, 數量略少。

五代十國·前蜀通正元寶

天漢元寶

五代十國時期, 前蜀高祖王建, 天漢元年(西元917年)鑄。 形制較工整, 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

五代十國·前蜀 特厚型“天漢元寶”

光天元寶

光天元寶,中國古代銅鑄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于光天元年(西元918年)鑄。錢面文光天元寶,隸書體,旋讀,其中光天二字略具行書意。 錢背多鑄月紋。錢體較開元錢薄小。

五代十國前蜀光天元寶二枚

乾德元寶

乾德元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前蜀王衍乾德元年(919) 鑄,背有月紋,隸、真兩種書體。銅質小平,隸書錢體小,真書錢體較大。隸書旋讀,“元”字第二畫左挑。有光背、背月紋之別。有銅鐵二種。傳有鐵錢,未見。

前蜀後主王衍(西元899年-926年),王建子,西元918年登基,西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

乾德元寶

咸康元寶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主王衍,咸康元年(西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咸康元寶2枚

後蜀

後蜀(933年—966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後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為西川節度使,次年入成都,平定叛將李紹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孟知祥被封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干支(改元)西元起止高祖孟知祥明德4月甲午(四月)934

後主孟昶

明德半年甲午(七月)934——937廣政28年戊戌938——965
大蜀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明德年間(西元934~937)鑄,“大蜀”為國號,小平錢,存世罕見。

歷史事故的多發區。歷來就為兵家長爭之地。其鑄幣可追溯的戰國時期。秦統一中國後也有鑄幣,漢到三國的歷史朝代更替期鑄幣更是不斷。尤以唐末五代時,天下大亂,軍政割地而居,各自鑄幣,今考之極其繁複,銅、鐵、鉛質參差不齊。這時蜀地鑄幣以“大蜀通寶”為代表。

廣政通寶

廣政通寶,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昶廣政元年(西元938年)鑄行。 分銅錢、鐵錢兩種。銅錢面文廣政通寶,直讀,八分隸書體。 錢背多光素無文。 廣政廿五年(西元962年)始鑄鐵錢。 廣政通寶鐵錢形制大小與銅錢相同,當時十枚鐵錢值四枚銅錢,與廣政通寶銅錢並行流通。 北宋滅蜀(西元965年)後,蜀地專用鐵錢,直至南宋。近年先後在四川合川、彭山等地發現廣政通寶小平鐵錢實物,出量稀少。

五代十國·後蜀 “廣政通寶”

關注小編,和小編一起探討、交流錢幣收藏小知識和小樂趣!如果錯誤請大師指導!

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

五代十國·前蜀 特厚型“天漢元寶”

光天元寶

光天元寶,中國古代銅鑄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于光天元年(西元918年)鑄。錢面文光天元寶,隸書體,旋讀,其中光天二字略具行書意。 錢背多鑄月紋。錢體較開元錢薄小。

五代十國前蜀光天元寶二枚

乾德元寶

乾德元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前蜀王衍乾德元年(919) 鑄,背有月紋,隸、真兩種書體。銅質小平,隸書錢體小,真書錢體較大。隸書旋讀,“元”字第二畫左挑。有光背、背月紋之別。有銅鐵二種。傳有鐵錢,未見。

前蜀後主王衍(西元899年-926年),王建子,西元918年登基,西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

乾德元寶

咸康元寶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主王衍,咸康元年(西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咸康元寶2枚

後蜀

後蜀(933年—966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後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為西川節度使,次年入成都,平定叛將李紹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孟知祥被封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干支(改元)西元起止高祖孟知祥明德4月甲午(四月)934

後主孟昶

明德半年甲午(七月)934——937廣政28年戊戌938——965
大蜀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明德年間(西元934~937)鑄,“大蜀”為國號,小平錢,存世罕見。

歷史事故的多發區。歷來就為兵家長爭之地。其鑄幣可追溯的戰國時期。秦統一中國後也有鑄幣,漢到三國的歷史朝代更替期鑄幣更是不斷。尤以唐末五代時,天下大亂,軍政割地而居,各自鑄幣,今考之極其繁複,銅、鐵、鉛質參差不齊。這時蜀地鑄幣以“大蜀通寶”為代表。

廣政通寶

廣政通寶,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昶廣政元年(西元938年)鑄行。 分銅錢、鐵錢兩種。銅錢面文廣政通寶,直讀,八分隸書體。 錢背多光素無文。 廣政廿五年(西元962年)始鑄鐵錢。 廣政通寶鐵錢形制大小與銅錢相同,當時十枚鐵錢值四枚銅錢,與廣政通寶銅錢並行流通。 北宋滅蜀(西元965年)後,蜀地專用鐵錢,直至南宋。近年先後在四川合川、彭山等地發現廣政通寶小平鐵錢實物,出量稀少。

五代十國·後蜀 “廣政通寶”

關注小編,和小編一起探討、交流錢幣收藏小知識和小樂趣!如果錯誤請大師指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