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安含光門:重啟大唐盛世記憶

西安城牆的南牆上, 有一座城門叫“含光門”。 雖然現在看起來樸素無華, 但在唐代, 卻是長安城的禮儀之門、商貿之門、行政之門。 政商雲集、群星閃耀, 盛世榮華一門盡覽。

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含光門, 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到三年(582-583年), 是隋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門。

如果各位能夠回到唐代, 那麼, 在這座城門附近邂逅國際友人、政要大腕兒的幾率是非常大的。 因為, 盛唐時期的含光門, 國內外影響力可謂“雙一流”:

唐朝國力強盛、開放包容, 長安城內彙聚了來自世界各地、膚色語言各不相同的使節們。 而含光門對於他們來說, 是必經之門——含光門內東側是“外交部”鴻臚寺和“國賓館”鴻臚客館, 當時的所有外事接待活動都在這一帶舉辦。

各國使節商客絡繹不絕

絲綢商們也是通過含光門, 進入國際貿易集聚地——西市, 然後西行, 到達中亞和西亞, 以至歐洲大陸。 可見, 含光門是唐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對外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 將這樣一座城門命名為“含光”(“含弘光大”之意), 體現了當政者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

除此之外, 含光門內西側是隋唐的社稷壇。 社稷壇就是帝王親祭土神與穀神的壇所, 是王朝政權的標誌和代稱。

含光門街兩側還分列了太史監、禦史台、司農寺等眾多行政機構, 城門外的太平坊等是達官名流的居宅集中地。 東渡日本的高僧鑒真, 當初也是在太平坊的實際寺受具足戒的。

“含弘光大”是當政者對這座城市和這個國家的厚望

塵封700餘年重見天日

唐朝末年, 藩鎮林立, 烽煙四起, 長安城被數次縱火焚燒。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 駐守長安城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於防禦的考慮, 放棄了外郭城和宮城, 重修皇城作為防守長安的堡壘, 史稱“新城”。 改築新城時, 南城牆上的朱雀門和含光門的中門洞和西門洞都被封閉了, 僅保留含光門的東門洞。

到了元代, 含光門的東門洞也被封閉起來。 明清時期修建城牆, 含光門更被包裹到新的城牆內, 就此從人們的視野裡消失了。

唐含光門復原模型

時光飛快流轉, 700餘年倏忽而過。 上世紀80年代初, 整修城牆時, 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被發現。 1986年和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隊先後對唐含光門遺址進行了2次考古發掘, 發現了3個門道遺址、門道石門欄遺物和門柱等遺跡。 唐含光門遺址終於回到世人眼前。

這個呈長方形的門址遺址, 長37米多、寬近20米, 用純淨黃土版築而成, 是唐代門址歷次發掘中保存最好的一處。

上世紀80年代,唐含光門門道被發現

直觀再現城牆演變史

根據3個門道的磨損程度,考古人員判斷出了其各自的用途:中門道砌磚規整精緻,是權貴專用門道,使用率低損壞少,幾乎沒維修過,基本上保留著唐初的材料與形制;東、西門道磚砌簡單粗略,主要給普通車馬行人使用,有過多次維修,大體保留著晚唐遺跡。

同時,遺址上有一段保留完好的城牆斷面,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現代的歷次大型修築都在上面留下了印記,可以說是西安城牆演變史最直觀、最集中的展示。這在我國現有的城牆遺存中較為罕見。

含光門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此處城牆底部,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處隋唐皇城的過水涵洞遺址。這個涵洞採用了當時先進的磚結構形式,保證了涵洞不會因上面城牆的壓力和夯築時的震動而遭到破壞。

2008年,以門道、城牆斷面和過水涵洞3處遺址為基礎建造的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作為中國第一座城門遺址博物館,它已被納入“絲綢之路”申遺之列。中亞西亞官員蒞臨考察,也翹指讚揚,稱其為保護典範。

上世紀80年代,唐含光門門道被發現

直觀再現城牆演變史

根據3個門道的磨損程度,考古人員判斷出了其各自的用途:中門道砌磚規整精緻,是權貴專用門道,使用率低損壞少,幾乎沒維修過,基本上保留著唐初的材料與形制;東、西門道磚砌簡單粗略,主要給普通車馬行人使用,有過多次維修,大體保留著晚唐遺跡。

同時,遺址上有一段保留完好的城牆斷面,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現代的歷次大型修築都在上面留下了印記,可以說是西安城牆演變史最直觀、最集中的展示。這在我國現有的城牆遺存中較為罕見。

含光門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此處城牆底部,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處隋唐皇城的過水涵洞遺址。這個涵洞採用了當時先進的磚結構形式,保證了涵洞不會因上面城牆的壓力和夯築時的震動而遭到破壞。

2008年,以門道、城牆斷面和過水涵洞3處遺址為基礎建造的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作為中國第一座城門遺址博物館,它已被納入“絲綢之路”申遺之列。中亞西亞官員蒞臨考察,也翹指讚揚,稱其為保護典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