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馬同槽”預言的真相

四十年來又一變,

相傳馬上同無半。

——《乾坤萬年歌》

西元220年, 東漢獻帝禪位於曹丕, 曹氏建國號魏, 史稱曹魏。

西元260年, 高貴鄉公曹髦不滿司馬氏專權,

親率殿中宿衛及官僮, 浩浩蕩蕩殺奔司馬昭府上。 司馬昭遣中護軍賈充, 迎戰曹髦于南闕。 太子舍人成濟一戟挑翻了曹髦, 自此曹魏帝國可以已經不復存在了。 這段時間整整是四十年, 所以有“四十年來又一變”之說。

那麼“相傳馬上同無半”又是什麼意思呢?“同”字去了一半, 是“司”。 再套上前面那匹“馬”, 這就是司馬氏了。 說有一天, 曹操做了一個夢, 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 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 起初曹操以為是馬騰、馬超一家, 後來想到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 而“槽”諧音“曹”, “三馬同槽”不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嗎?曹操覺得這是不祥之兆, 便把曹丕叫來, 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

要當心他。 ”後來, 司馬氏父子三人果真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後面還有兩句:

兩頭點火上長安,

魏鬼山河通一占。

“兩頭點火”, 那就是一個“炎”字。 這說的是司馬炎。

司馬炎是如何做到將曹魏山“河通一占”的呢?

這個責任真要是追究起來, 都怪曹操太尊重別人了。

難道尊重人有錯嗎?尊重別人是沒錯的, 尊重別人是文明進步的標誌, 但皇家權力這東西有一套與文明相悖的社會遊戲法則, 意味著是對他人人格的徹底否認, “陛下聖明兮臣罪當誅”, 這其中哪有半點對他人的尊重?

理論上來說, 一個尊重他人的人更容易受到公眾的信任, 但這是建立在公眾的理性思維基礎之上的。 如果公眾的思維水準局限於原始狀態, 奉行以暴力法則而不認可公理, 那麼結果就是反的。 以曹操為例, 與他同時代的有個宗世林, 他不明緣故地仇恨曹操, 拒絕與曹操來往。 後來曹操總攬朝廷政務, 就問宗世林:“可以交個朋友嗎?”宗世林仰天長嘯, 答曰:“松柏的志氣依然還在。 ”曹操鬱悶至極, 卻沒碰宗世林一根毫毛。

就這樣朝野上下已經是議論紛紛了, 大家都認為宗世林的德行與他的官職極不相稱。 後來曹丕和曹植每次登門拜訪, 都跪拜在宗世林的榻下, 行晚輩禮。 於是宗世林名聲大振。

也許有人會認為, 曹操這種做法是禮賢下士、收買人心。 持這種想法的人不曉得人心的價格是多麼昂貴, 根本不是你不殺他就買得起的。 人心是無限欲求的, 坐在馬桶上你的思維能夠囊括整個宇宙, 你有多少本錢能夠把這無限的欲望買斷?

所以古代帝王對於人心的收買向來是採取成本最低的方法:殺!

姜子牙隨從周文王入朝為官, 打聽到終南山有一位高士, 就派人去請他出來做官。 一連去了三批使者都無功而返, 隱士拒絕出仕。

於是, 薑子牙就派了兵將將那隱士從河邊逮來, 折斷釣魚竿, 將人一刀砍了。 周文王看到這情形嚇了一跳, 就問:“殺掉隱逸的士人, 這種做法妥當嗎?”周文王言下之意是說, 薑子牙, 別忘了你也曾是隱士。 薑子牙笑著答道:“三次敦請, 此人仍然拒不出山, 那麼此人就是打定主意不做我們的朋友, 也不做我們的臣子, 如果不殺掉他, 那麼人人就會效仿他博取清名, 那我們還能有朋友和臣子嗎?”

薑子牙如此做法確實太狠了點, 但所謂帝王之術走的正是陰毒路線。

以曹操為例, 他不殺宗世林, 難道宗世林就會感激他不成?事實相反, 宗世林不會領曹操的人情。 宗世林會這麼想:你沒有殺我, 不是你不想殺, 是你畏懼清名, 不敢殺我。 既然你想殺我, 我又何須感謝你?既然你連殺我都不敢,我又有什麼理由瞧得起你?”

瞧瞧,這就是結果:曹操尊重宗世林,換來的卻是士林對他的鄙夷。

被士林瞧不起,那曹家的後人落得這種地步,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但是,在《世說新語》一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曹操殺人傳聞。

曹操為了防止別人謀害他,悄悄叫來一個衛士,吩咐道:“明天你胸懷一柄利刃,跟在隊伍中,我就假裝心靈感應,說是有人要謀害我,命令人將你身上的利刃搜出來。你不用害怕,我不會殺你,如果你在表演中配合得好,還重重賞你。”那個衛士腦子明顯不夠用,聽了曹操的話,第二天果然胸藏一柄利刃,混雜在隊伍之中。曹操也按照預先約定的臺詞,假裝一摸胸口:“哎喲不好,我的心臟怦怦亂跳,有刺客,左右快快給我搜……”一搜身,就把那衛士懷中的利刃搜了出來。然後就聽曹操吩咐道:“將這個刺客推出去,砍了!”那衛士正要提醒曹操臺詞說錯了,可哪還來得及,頃刻之間腦袋搬了家。

類似的事還有一樁。曹操經常對身邊的人說,他有夢遊的毛病,一旦於夜夢中突然醒來,就會舉刀殺人。這話說過了也就算了,沒人放在心上。一天,曹操午睡時蹬掉了蓋在身上的被子,一名近侍就走過去替首長把被子重新蓋上,不曾想曹操突然一翻身,尖叫一聲:“拿命來!”“噗哧”一刀,就把個近侍腦袋砍掉了。然後曹操繼續蒙被大睡,裝作什麼也不知道的樣子。等到曹操“睡醒”了,爬起來,失聲怪叫道:“何人大膽,竟敢殺我的近侍?”手下人忙告訴他,那近侍就是他自己殺的。曹操現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怪不得。我跟你們說過的,我一旦從睡夢中驚醒就會殺人的,可是你們不聽,現在你看看……”

這樣的故事未必是真,但曹操殺人的事確實是真的,比如說我們在前面講到曹操殺冀州名士崔琰,以及殺孔融。

說起孔融來,那可是老革命了。東漢末年,名士張儉因為獲罪于太監而被迫亡命,張儉逃亡,望門投止,但凡看到門就上前敲,懇求收容留宿,所有的人家都開門迎接他,把他藏起來。朝廷的緝捕一路追殺,沿途收容張儉的人遭受牽連,枉死者竟達萬人。張儉就這麼逃啊逃,逃到了曲阜孔府,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褒和母親都不在家,孔融只有10歲,就開門藏起了張儉。後來朝廷得知,問罪于孔家--不要以為你們是聖人的後代就可以逃避刑事責任了。過堂審問時,孔融的母親說張儉是她藏起來,孔褒則說張儉是他藏起來的,孔融也承認張儉是他藏起來的,地方官不好判決。後來一研究,認罪伏法這事就讓孔褒來承擔吧。於是孔褒被押赴刑場,一刀斬了。張儉一路潛逃到塞外,後來風頭過去了,他又返回來,終老於家。

孔融見人就讓,偏偏遇到曹操卻是一步也不退讓。

為什麼孔融不肯退讓呢?前面說的曹操殺衛士、殺近侍,都是些可疑的傳說,由於沒名沒姓,讓你調查都無從著手。實際上,這些故事有可能是宗世林、孔融等名士們的文學創作,無非是向世人證明曹操不是個好人。

那麼,曹操到底是不是個好人呢?

這很難說,曹操就是曹操,他有著絕不亞于劉邦的能力與智慧,但心態上卻完全不同,所以才會在他的身上有了那奇特故事:擊鼓罵曹。

擊鼓罵曹,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離奇段子。說離奇,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暴力人物有很多,但從未有一個人享受過曹操這種待遇--他還活著,就被人當面破口大駡,而他竟然莫可奈何。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槌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座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名士禰衡才華橫溢,偏要跟曹操較勁,指著曹操的鼻子痛駡了一頓,連替曹操打工的兄弟他一個也沒放過,統統罵了個遍。最惱恨的是,禰衡擊鼓時故意穿得破破爛爛的。有人質問他,他就當場脫光衣服;有人罵他無恥,禰衡反唇相譏,說:“什麼叫無恥?欺君才是無恥!我光著身子,就是讓你們大家瞧瞧我的清白……”

那麼,禰衡何故要罵曹操呢?傳統的解釋是說,禰衡看不慣曹操欺壓漢室、挾制天子的行為。這個解釋說出來,也只有沒腦子的人才信。你禰衡如此正義,怎麼董卓在的時候沒聽到你出來罵呢?那董卓豈止是挾天子,他連天子都給廢了,你怎麼就不吭一聲呢?

實際上,禰衡看不慣曹操的原因就一個--曹操不忍殺他。不唯是禰衡這種人曹操捨不得殺,但凡有一技之長者曹操莫不愛之惜之。

曹操身邊有一歌女,歌喉最是動人,可這丫頭也不知吃錯什麼藥了,居然“情性酷惡”,不是一般的耍耍小脾氣。曹操要殺她,又捨不得,留著她,又受不了她。於是曹操找來100多個歌女,同時教練她們唱歌,終於找到了一個歌喉超過那個“情性酷惡”丫頭的,於是立即將她拖出去砍了。

一個歌女情性如此酷惡,擺明是吃准曹操愛才這個“弱點”--反正我歌唱得好,你捨不得殺我,那我就酷惡一個給你瞧瞧。

文人的心眼跟女人的比較貼近,至少在禰衡,他的心計玩得並不比一個歌女更高,他不敢招惹董卓,偏要揪住曹操不放,原因只有一點:曹操既愛才,又愛惜自己的名聲。

雄才大略的曹操被名聲捆住了手腳,沒有殺禰衡,而是將禰衡送到了荊州劉表那裡。禰衡這時候也難辦了,如果他不罵劉表,那豈不成了勢力小人了?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一路罵下去,一直罵到黃祖那裡,被一刀砍了。

禰衡死了,有沒有人怪罪黃祖呢?沒有,沒有人責怪黃祖,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現成的罪人:曹操。曹操被指借刀殺人。這實際上是很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既然禰衡開了頭,曹操沒有殺他,後面肯定會有人跟上來,進一步挑戰曹操的忍耐極限。這位跟上來的就是幼時讓梨的孔融。

孔融起初還是小心翼翼的,但隨著他對曹操的鄙夷之心滋長,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挑釁欲望,到了曹操下令禁酒時,他終於忍不住跳了出來,寫了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跟曹操較勁,說:“天上有酒旗之星,地下有酒泉之地,正因為人們崇尚飲酒的美德,才成就了帝堯的萬世之名……”

鬧到這一步,曹操咬牙忍,還是不肯動手。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正沿江狂追劉備,追得劉備丟了老婆孩子不要。正在節骨眼上,孔融又跳將出來,對東吳來使表明政治態度,再一次指責曹操欺君罔上。這一次,曹操的忍耐終於到了頭。孔融死了,而曹操的威信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實際上,曹操是非常洞察人性的。就在殺了孔融之後的第五年,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劉備忽悠士兵替他拿下了成都,然後搞官市壟斷,讓士兵們欲哭無淚。同一年,安定太守毌丘興將要赴任,曹操專門把他叫來談話:“安定一帶是羌人的集居區,羌人早已打算與中原交往,你要記住,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必須要讓羌族人派使者來,萬不可派人去羌族人那裡。現在這年頭,碰上一個好人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人心險惡啊!如果你派了人去,派去的人一定會教羌族人提出非分的要求。到時候你要是不答應,就會失去羌人之心;你要是答應,就會不利於中國。

毌丘興答道:“領導放心,我一定按照領導的吩咐去做。”等出了門,毌丘興卻想:這領導是不是把人看得太陰暗了?照他這種說法,這世上還沒好人了?毌丘興不信,到了安定之後就派了校尉范陵去羌人那裡談判。範陵到了羌人那裡,立即與之打成一片,唆使羌人要求他出任屬國都尉。毌丘興看到這情形傻眼了,只好對曹操說:“領導,你真是聖人啊!”

曹操說:“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只是吃這些壞蛋的虧太多了而已。”

擁有這樣智慧的曹操,創建一個曹魏帝國是不在話下的。但曹魏帝國不過40年就稀裡嘩啦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之前說了,曹操愛才惜才,卻遭受到了人性陰暗面的抵制,這只是一個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太聰明,太有智慧了。

曹操過於聰明,所以他花得成本比別人低得多,就輕易得到了一個帝國,這與戎馬生涯的劉邦、劉秀等比起來,實在不可比擬。

先說劉邦,他無數次被項羽追得亡命飛逃,為了自己跑得快、活命,途中甚至把女兒、兒子從車上推下去。他有過鴻門宴的驚險逃亡經歷,還曾面對項羽烹煮其父親的威脅。歷盡了如此多的磨難,等他坐在龍椅上時,大家心裡只能這樣想:唉,劉邦真是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花這麼大血本,就算做個皇帝,好像也應該吧?

再說劉秀,雖然遭遇到的對手不算高明,可他自己水準也不夠,與王郎一戰,他被人追得跳了崖。劉秀還搭上了自己的親哥哥劉縯,費盡周折才算搞定天下,這個過程頗有點“天降大任於他,必先狠狠折磨他”的意思,所以對於劉秀當皇帝,大家也都服氣。

還有一個劉備可以拿出來比一比。歷史上于四川建國的情形並不少見,傳至三四代人的也有,但那些人物如過眼雲煙,唯獨劉備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珠,何故?就是因為劉備太不容易了。

我們來看看劉備的艱苦創業歷程吧。

劉備,少年喪父,和母親靠販草鞋和織席為生。十五歲,劉備赴九江太守盧植處求職,與遼西公孫瓚是同事,他對公孫瓚極盡奉承恭敬,以兄長之禮事之。此後劉備撈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據說是兩個善良的大商人贈送的。劉備有了錢,就有了自己的人馬,包括關羽和張飛都是在這時候去那裡謀職的。

戰黃巾,劉備立功,朝廷封他為安喜縣尉。劉備去求見督郵,督郵要求預約,劉備大怒,沖進去把督郵暴打了一頓--《三國演義》把打督郵的事兒算到了張飛的身上,實際劉備才是一個暴脾氣。

打了督郵,劉備棄職而逃,後來轉入下密縣,當上了一名衙役,這職位太小了,不對胃口,他再次棄官而走。劉備時來運轉,當上了高唐縣令。可是黃巾軍又殺來了,劉備一路狂奔,黃巾軍硬是沒能追上他,可見腳程之快。

逃得性命後,劉備就去找前同事公孫瓚,公孫瓚幫他找了份平原縣縣令的工作。可當地有個叫劉平的,認為被這個大耳朵管著是人生最大的恥辱,就花錢雇請刺客去刺殺劉備。那刺客拿了錢,又來到劉備這裡做了個人情,估計刺客走時劉備送他的禮錢少不了。

此後劉備又神秘地弄到人生的第二桶金,招募了一千名士兵,活捉了幾千名老百姓,這些倒楣的百姓被槍尖頂著衝鋒陷戰,於是劉備就有了幾千人馬。有了人馬,也就有了野心,劉備一口氣殺到徐州;不幸遭遇到悍將呂布,他的老婆孩子被呂布逮了去。

老婆孩子丟了,但這時劉備活捉老百姓的本事越來越大,一口氣逮了10000多名老百姓,強迫他們向呂布發起自殺式衝鋒。衝鋒的結果,是劉備單身逃走,跑到了曹操那裡求職。

曹操替劉備殺掉了呂布,奪回了老婆孩子,然後又替劉備申請了左將軍的工作崗位。漢獻帝密寫衣帶詔,想讓劉備替他幹掉曹操。劉備也不傻,當即借出差的機會跑掉了,參與衣帶詔的另幾人伏法。

此後劉備就在徐州地帶流竄,殺死徐州刺史車胄,抓了幾萬老百姓當部下,鬧得越來越大,結果引來了曹操。曹操一到,數萬百姓趁機逃之夭夭,劉備的老婆孩子並關羽都成了曹操的俘虜。此後劉備在袁紹處吃飯,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袁紹被曹操攻破,這時候劉備已逃到了劉表處。這期間劉備找來了諸葛亮幫忙,諸葛亮也是抓老百姓的天才,兩人湊在一起,逮了十數萬的老百姓。這十數萬人迎戰曹操的五千騎兵,戰鬥一打響,老百姓就炸了窩。劉備再次扔下老婆孩子,只帶了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奪命狂逃,逃到漢津。後面曹操追來,劉備眼見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幸好這時千里走單騎回來的關羽帶水軍打此經過,救了眾人一命。

《魏略》上說,劉備的兒子阿斗于亂軍之中被人販子撿到,賣給了扶風人劉括;劉括拿阿斗當自己的兒子,還給他娶媳婦,生下孩子……這段記載導致了趙雲無功可立,不利於蜀漢英雄的形象塑造,因而被羅貫中捨棄。

《魏略》還否認了三顧茅廬的真實性,說是諸葛亮自己找到劉備處求職,劉備和他不熟,就讓諸葛亮跟一群服務生打雜,後來偶然交談,“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這段記載和諸葛亮的個人簡歷合不上,從此也再無人提起。

再後來,孫權發威,火焚曹操戰船,逼退曹操,劉備趁機進入四川,一路攻城掠地,割據川蜀。

這就是劉備的創業歷程,其實際艱難程度比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渲染的有過而無不及。這是地地道道的英雄創業史、血淚史,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當個皇帝還不行嗎?

反觀曹操,這廝順風順水,讓人看得氣苦憋心。

曹操一出世,父親曹嵩就已經是費亭侯了,曹操屬於地地道道的高幹子弟。二十歲時,曹操舉孝廉,做郎官,升縣令,任騎都尉。此後冀州刺史王芬秘密連絡人馬,想要廢掉漢靈帝,曹操也是這個集團中的一分子;未幾事敗,王芬等人被殺,曹操卻加官進晉爵,升典軍校尉。董卓入京,廢舊天子,挾新天子以令諸侯,於是曹操潛逃回鄉,變賣家產,組織起了自己的軍隊,與各地諸侯合兵一處,進攻長安。

曹操進入山東境內,於兗州俘獲了一批黃巾義軍;曹操收編了其中的精銳,號“青州兵”。幾年後,長安亂,獻帝東遷,過黃河逃到安邑。曹操迎駕,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的個人簡歷寫到這裡就已經到達了事業的頂峰,這時候劉備正惶惶如喪家犬滿世界流竄呢。

看看劉備的歷程,多不容易。再瞧瞧曹操的發展,實在是太容易了。正因為曹操付出的成本太低,所以其德行不足。若不能夠揮師百萬,殺人盈野,這天下之人是萬萬不肯心服他的。一面是孫權割據江東,一邊是劉備自立於西川,而曹操要想繼續修德,就必須要擊潰這兩支武裝力量。

這個活不好幹。

現在我們知道,發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輿論的,正是劉備和孫權這倆活寶,因為他們希望這個世道混亂,唯其混亂才是他們的機會。他們必然要否定曹操的權威,否則,他們自己就是叛亂者了。

民眾在這一點的選擇上是非常具有理性的。只要能夠擊敗曹操邁向皇權之路,就意味著民眾的自由和成功。歸根到底,是出自於對皇權的恐懼與不認可。

曹操對此是心知洞明的,所以他在死前說:“獲罪於天,無可禱也。”於是曹操散履分香,從此辭世。

曹操死了,其子曹丕接掌了軍政大權。考慮到曹操對朝野的壓制,要想逃過政治清算帶來的傾家滅門之慘禍,曹丕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登基稱帝!

曹丕基登得實在太倉促了,擺明瞭的是德行不夠;更讓人鬧心的是,曹丕的心思還不在正地方。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歎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看看這個曹丕,父親一死,他就把父親寵愛的美姬妃子全部接收了過去。

越是心理骯髒的人,對別人的要求也就越苛刻。曹丕自己這樣倒也罷了,偏偏他容不下別人。左將軍于禁戰敗被關羽俘虜,後來孫權奪取荊州,放出於禁,讓他回去。于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安撫了幾句,就打發他去曹操的祠堂看看。於禁到了一看,發現牆壁上繪著關羽水淹七軍、於禁跪地乞求饒命的圖畫,最後鬱悶而死。

這個皇帝心眼實在是太小了。雖然心眼小,可曹丕也做了7年的皇帝,然後輪到了他的兒子明帝曹叡。這個皇帝是個典型的人格分裂。當年,曹丕帶著他一起狩獵,見一隻母鹿正帶著小鹿,於是曹丕自己射母鹿,讓曹叡射小鹿。曹叡當場落下了眼淚,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曹丕大驚,丟弓在地,就下決心把皇帝寶座傳給這個善良的孩子。可曹叡一旦有了權力,卻是一點也不善良了:

(曹叡)性嚴急,常以輕微之過而致人死罪。督修宮室,限期完成,至期未成者,親自召問,或有言猶在口,身首已分。

景初元年,與郭夫人同游後園,禁左右不得宣。毛後知之,問曰:“昨日遊宴北園,樂乎?”叡以左右泄之,所殺十餘人,賜毛後死。

這個魏明帝,分明是個反社會性人格,對別人懷有強烈的仇恨,每天只管恣行殺戮。文帝不文,明帝不明,曹操的後人都有點敗家子的風度。

曹叡死後,他8歲的兒子曹芳在司馬懿的輔佐下登基,這孩子十歲就已通讀《論語》,可他白讀了,每天從宮外找來一大群男男女女,一起玩變態色情遊戲。也不想想,曹操辛辛苦苦積攢的那點德行家底,經過前面兩代人的禍害,早已空無一物,他哪還來得本錢腐化?家裡的德行消耗光了,別人不再拿你當回事,遂有司馬懿發動軍事政變,廢掉了曹芳,扶立曹髦。

曹髦有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最喜歡的就是找來儒生提問,一直把儒生們問得翻白眼為止。

曹髦:“為什麼會有《易經》這樣的書?”

儒生:“易是變易的意思,這本書是刻畫萬事萬物規律的。”

曹髦:“《易經》是怎麼來的?”

儒生:“是伏羲氏在燧人氏的圖上找到了靈感……”

曹髦:“那為什麼不說是燧人氏製作了易,卻說是伏羲氏呢?”

儒生:“……這個……不清楚。”

曹髦:“聖人也有不足嗎?”

儒生:“知人者智,聖人也是有不足的。”

曹髦:“有不足那還叫聖人嗎?”

儒生:“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是他們沒有過錯,而是因為……”

曹髦:“既然有過錯了,就不能再說他們是聖人了,對不對?”

儒生:“……可能……也許……恕臣下愚味,玩不過陛下……”

曹髦在歷史上留下來的就是這樣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在他的人生中去尋找。既然他不肯這樣做,必然就會發現這樣一條遊戲規則:給別人添麻煩,遠比自己解決麻煩更有趣的多。

有一天,曹髦給大將軍司馬昭添個大麻煩。於是,後來司馬昭這樣說道:“高貴鄉公率領侍從兵馬,拔出刀劍,擂動戰鼓,向我的住處沖去。我害怕,害怕高貴鄉公有意外,嚴令將士不許傷害他,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太子舍人成濟沖入兵陣刺傷高貴鄉公,使他致死……聞訊後,臣驚痛哀傷,心中如絞,不知該去死於何地……”看這司馬昭真是太痛苦了,他痛苦得連死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西元265年,司馬昭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去死--他家中那張最舒適的榻上。

這年,魏元帝曹奐強烈要求禪位於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司馬炎拒絕了三次之後,才勉其為難地登基,是為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

文/霧滿攔江(摘自:《萬年歌》)

我又何須感謝你?既然你連殺我都不敢,我又有什麼理由瞧得起你?”

瞧瞧,這就是結果:曹操尊重宗世林,換來的卻是士林對他的鄙夷。

被士林瞧不起,那曹家的後人落得這種地步,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但是,在《世說新語》一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曹操殺人傳聞。

曹操為了防止別人謀害他,悄悄叫來一個衛士,吩咐道:“明天你胸懷一柄利刃,跟在隊伍中,我就假裝心靈感應,說是有人要謀害我,命令人將你身上的利刃搜出來。你不用害怕,我不會殺你,如果你在表演中配合得好,還重重賞你。”那個衛士腦子明顯不夠用,聽了曹操的話,第二天果然胸藏一柄利刃,混雜在隊伍之中。曹操也按照預先約定的臺詞,假裝一摸胸口:“哎喲不好,我的心臟怦怦亂跳,有刺客,左右快快給我搜……”一搜身,就把那衛士懷中的利刃搜了出來。然後就聽曹操吩咐道:“將這個刺客推出去,砍了!”那衛士正要提醒曹操臺詞說錯了,可哪還來得及,頃刻之間腦袋搬了家。

類似的事還有一樁。曹操經常對身邊的人說,他有夢遊的毛病,一旦於夜夢中突然醒來,就會舉刀殺人。這話說過了也就算了,沒人放在心上。一天,曹操午睡時蹬掉了蓋在身上的被子,一名近侍就走過去替首長把被子重新蓋上,不曾想曹操突然一翻身,尖叫一聲:“拿命來!”“噗哧”一刀,就把個近侍腦袋砍掉了。然後曹操繼續蒙被大睡,裝作什麼也不知道的樣子。等到曹操“睡醒”了,爬起來,失聲怪叫道:“何人大膽,竟敢殺我的近侍?”手下人忙告訴他,那近侍就是他自己殺的。曹操現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怪不得。我跟你們說過的,我一旦從睡夢中驚醒就會殺人的,可是你們不聽,現在你看看……”

這樣的故事未必是真,但曹操殺人的事確實是真的,比如說我們在前面講到曹操殺冀州名士崔琰,以及殺孔融。

說起孔融來,那可是老革命了。東漢末年,名士張儉因為獲罪于太監而被迫亡命,張儉逃亡,望門投止,但凡看到門就上前敲,懇求收容留宿,所有的人家都開門迎接他,把他藏起來。朝廷的緝捕一路追殺,沿途收容張儉的人遭受牽連,枉死者竟達萬人。張儉就這麼逃啊逃,逃到了曲阜孔府,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褒和母親都不在家,孔融只有10歲,就開門藏起了張儉。後來朝廷得知,問罪于孔家--不要以為你們是聖人的後代就可以逃避刑事責任了。過堂審問時,孔融的母親說張儉是她藏起來,孔褒則說張儉是他藏起來的,孔融也承認張儉是他藏起來的,地方官不好判決。後來一研究,認罪伏法這事就讓孔褒來承擔吧。於是孔褒被押赴刑場,一刀斬了。張儉一路潛逃到塞外,後來風頭過去了,他又返回來,終老於家。

孔融見人就讓,偏偏遇到曹操卻是一步也不退讓。

為什麼孔融不肯退讓呢?前面說的曹操殺衛士、殺近侍,都是些可疑的傳說,由於沒名沒姓,讓你調查都無從著手。實際上,這些故事有可能是宗世林、孔融等名士們的文學創作,無非是向世人證明曹操不是個好人。

那麼,曹操到底是不是個好人呢?

這很難說,曹操就是曹操,他有著絕不亞于劉邦的能力與智慧,但心態上卻完全不同,所以才會在他的身上有了那奇特故事:擊鼓罵曹。

擊鼓罵曹,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離奇段子。說離奇,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暴力人物有很多,但從未有一個人享受過曹操這種待遇--他還活著,就被人當面破口大駡,而他竟然莫可奈何。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槌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座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名士禰衡才華橫溢,偏要跟曹操較勁,指著曹操的鼻子痛駡了一頓,連替曹操打工的兄弟他一個也沒放過,統統罵了個遍。最惱恨的是,禰衡擊鼓時故意穿得破破爛爛的。有人質問他,他就當場脫光衣服;有人罵他無恥,禰衡反唇相譏,說:“什麼叫無恥?欺君才是無恥!我光著身子,就是讓你們大家瞧瞧我的清白……”

那麼,禰衡何故要罵曹操呢?傳統的解釋是說,禰衡看不慣曹操欺壓漢室、挾制天子的行為。這個解釋說出來,也只有沒腦子的人才信。你禰衡如此正義,怎麼董卓在的時候沒聽到你出來罵呢?那董卓豈止是挾天子,他連天子都給廢了,你怎麼就不吭一聲呢?

實際上,禰衡看不慣曹操的原因就一個--曹操不忍殺他。不唯是禰衡這種人曹操捨不得殺,但凡有一技之長者曹操莫不愛之惜之。

曹操身邊有一歌女,歌喉最是動人,可這丫頭也不知吃錯什麼藥了,居然“情性酷惡”,不是一般的耍耍小脾氣。曹操要殺她,又捨不得,留著她,又受不了她。於是曹操找來100多個歌女,同時教練她們唱歌,終於找到了一個歌喉超過那個“情性酷惡”丫頭的,於是立即將她拖出去砍了。

一個歌女情性如此酷惡,擺明是吃准曹操愛才這個“弱點”--反正我歌唱得好,你捨不得殺我,那我就酷惡一個給你瞧瞧。

文人的心眼跟女人的比較貼近,至少在禰衡,他的心計玩得並不比一個歌女更高,他不敢招惹董卓,偏要揪住曹操不放,原因只有一點:曹操既愛才,又愛惜自己的名聲。

雄才大略的曹操被名聲捆住了手腳,沒有殺禰衡,而是將禰衡送到了荊州劉表那裡。禰衡這時候也難辦了,如果他不罵劉表,那豈不成了勢力小人了?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一路罵下去,一直罵到黃祖那裡,被一刀砍了。

禰衡死了,有沒有人怪罪黃祖呢?沒有,沒有人責怪黃祖,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現成的罪人:曹操。曹操被指借刀殺人。這實際上是很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既然禰衡開了頭,曹操沒有殺他,後面肯定會有人跟上來,進一步挑戰曹操的忍耐極限。這位跟上來的就是幼時讓梨的孔融。

孔融起初還是小心翼翼的,但隨著他對曹操的鄙夷之心滋長,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挑釁欲望,到了曹操下令禁酒時,他終於忍不住跳了出來,寫了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跟曹操較勁,說:“天上有酒旗之星,地下有酒泉之地,正因為人們崇尚飲酒的美德,才成就了帝堯的萬世之名……”

鬧到這一步,曹操咬牙忍,還是不肯動手。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正沿江狂追劉備,追得劉備丟了老婆孩子不要。正在節骨眼上,孔融又跳將出來,對東吳來使表明政治態度,再一次指責曹操欺君罔上。這一次,曹操的忍耐終於到了頭。孔融死了,而曹操的威信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實際上,曹操是非常洞察人性的。就在殺了孔融之後的第五年,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劉備忽悠士兵替他拿下了成都,然後搞官市壟斷,讓士兵們欲哭無淚。同一年,安定太守毌丘興將要赴任,曹操專門把他叫來談話:“安定一帶是羌人的集居區,羌人早已打算與中原交往,你要記住,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必須要讓羌族人派使者來,萬不可派人去羌族人那裡。現在這年頭,碰上一個好人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人心險惡啊!如果你派了人去,派去的人一定會教羌族人提出非分的要求。到時候你要是不答應,就會失去羌人之心;你要是答應,就會不利於中國。

毌丘興答道:“領導放心,我一定按照領導的吩咐去做。”等出了門,毌丘興卻想:這領導是不是把人看得太陰暗了?照他這種說法,這世上還沒好人了?毌丘興不信,到了安定之後就派了校尉范陵去羌人那裡談判。範陵到了羌人那裡,立即與之打成一片,唆使羌人要求他出任屬國都尉。毌丘興看到這情形傻眼了,只好對曹操說:“領導,你真是聖人啊!”

曹操說:“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只是吃這些壞蛋的虧太多了而已。”

擁有這樣智慧的曹操,創建一個曹魏帝國是不在話下的。但曹魏帝國不過40年就稀裡嘩啦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之前說了,曹操愛才惜才,卻遭受到了人性陰暗面的抵制,這只是一個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太聰明,太有智慧了。

曹操過於聰明,所以他花得成本比別人低得多,就輕易得到了一個帝國,這與戎馬生涯的劉邦、劉秀等比起來,實在不可比擬。

先說劉邦,他無數次被項羽追得亡命飛逃,為了自己跑得快、活命,途中甚至把女兒、兒子從車上推下去。他有過鴻門宴的驚險逃亡經歷,還曾面對項羽烹煮其父親的威脅。歷盡了如此多的磨難,等他坐在龍椅上時,大家心裡只能這樣想:唉,劉邦真是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花這麼大血本,就算做個皇帝,好像也應該吧?

再說劉秀,雖然遭遇到的對手不算高明,可他自己水準也不夠,與王郎一戰,他被人追得跳了崖。劉秀還搭上了自己的親哥哥劉縯,費盡周折才算搞定天下,這個過程頗有點“天降大任於他,必先狠狠折磨他”的意思,所以對於劉秀當皇帝,大家也都服氣。

還有一個劉備可以拿出來比一比。歷史上于四川建國的情形並不少見,傳至三四代人的也有,但那些人物如過眼雲煙,唯獨劉備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珠,何故?就是因為劉備太不容易了。

我們來看看劉備的艱苦創業歷程吧。

劉備,少年喪父,和母親靠販草鞋和織席為生。十五歲,劉備赴九江太守盧植處求職,與遼西公孫瓚是同事,他對公孫瓚極盡奉承恭敬,以兄長之禮事之。此後劉備撈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據說是兩個善良的大商人贈送的。劉備有了錢,就有了自己的人馬,包括關羽和張飛都是在這時候去那裡謀職的。

戰黃巾,劉備立功,朝廷封他為安喜縣尉。劉備去求見督郵,督郵要求預約,劉備大怒,沖進去把督郵暴打了一頓--《三國演義》把打督郵的事兒算到了張飛的身上,實際劉備才是一個暴脾氣。

打了督郵,劉備棄職而逃,後來轉入下密縣,當上了一名衙役,這職位太小了,不對胃口,他再次棄官而走。劉備時來運轉,當上了高唐縣令。可是黃巾軍又殺來了,劉備一路狂奔,黃巾軍硬是沒能追上他,可見腳程之快。

逃得性命後,劉備就去找前同事公孫瓚,公孫瓚幫他找了份平原縣縣令的工作。可當地有個叫劉平的,認為被這個大耳朵管著是人生最大的恥辱,就花錢雇請刺客去刺殺劉備。那刺客拿了錢,又來到劉備這裡做了個人情,估計刺客走時劉備送他的禮錢少不了。

此後劉備又神秘地弄到人生的第二桶金,招募了一千名士兵,活捉了幾千名老百姓,這些倒楣的百姓被槍尖頂著衝鋒陷戰,於是劉備就有了幾千人馬。有了人馬,也就有了野心,劉備一口氣殺到徐州;不幸遭遇到悍將呂布,他的老婆孩子被呂布逮了去。

老婆孩子丟了,但這時劉備活捉老百姓的本事越來越大,一口氣逮了10000多名老百姓,強迫他們向呂布發起自殺式衝鋒。衝鋒的結果,是劉備單身逃走,跑到了曹操那裡求職。

曹操替劉備殺掉了呂布,奪回了老婆孩子,然後又替劉備申請了左將軍的工作崗位。漢獻帝密寫衣帶詔,想讓劉備替他幹掉曹操。劉備也不傻,當即借出差的機會跑掉了,參與衣帶詔的另幾人伏法。

此後劉備就在徐州地帶流竄,殺死徐州刺史車胄,抓了幾萬老百姓當部下,鬧得越來越大,結果引來了曹操。曹操一到,數萬百姓趁機逃之夭夭,劉備的老婆孩子並關羽都成了曹操的俘虜。此後劉備在袁紹處吃飯,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袁紹被曹操攻破,這時候劉備已逃到了劉表處。這期間劉備找來了諸葛亮幫忙,諸葛亮也是抓老百姓的天才,兩人湊在一起,逮了十數萬的老百姓。這十數萬人迎戰曹操的五千騎兵,戰鬥一打響,老百姓就炸了窩。劉備再次扔下老婆孩子,只帶了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奪命狂逃,逃到漢津。後面曹操追來,劉備眼見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幸好這時千里走單騎回來的關羽帶水軍打此經過,救了眾人一命。

《魏略》上說,劉備的兒子阿斗于亂軍之中被人販子撿到,賣給了扶風人劉括;劉括拿阿斗當自己的兒子,還給他娶媳婦,生下孩子……這段記載導致了趙雲無功可立,不利於蜀漢英雄的形象塑造,因而被羅貫中捨棄。

《魏略》還否認了三顧茅廬的真實性,說是諸葛亮自己找到劉備處求職,劉備和他不熟,就讓諸葛亮跟一群服務生打雜,後來偶然交談,“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這段記載和諸葛亮的個人簡歷合不上,從此也再無人提起。

再後來,孫權發威,火焚曹操戰船,逼退曹操,劉備趁機進入四川,一路攻城掠地,割據川蜀。

這就是劉備的創業歷程,其實際艱難程度比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渲染的有過而無不及。這是地地道道的英雄創業史、血淚史,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當個皇帝還不行嗎?

反觀曹操,這廝順風順水,讓人看得氣苦憋心。

曹操一出世,父親曹嵩就已經是費亭侯了,曹操屬於地地道道的高幹子弟。二十歲時,曹操舉孝廉,做郎官,升縣令,任騎都尉。此後冀州刺史王芬秘密連絡人馬,想要廢掉漢靈帝,曹操也是這個集團中的一分子;未幾事敗,王芬等人被殺,曹操卻加官進晉爵,升典軍校尉。董卓入京,廢舊天子,挾新天子以令諸侯,於是曹操潛逃回鄉,變賣家產,組織起了自己的軍隊,與各地諸侯合兵一處,進攻長安。

曹操進入山東境內,於兗州俘獲了一批黃巾義軍;曹操收編了其中的精銳,號“青州兵”。幾年後,長安亂,獻帝東遷,過黃河逃到安邑。曹操迎駕,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的個人簡歷寫到這裡就已經到達了事業的頂峰,這時候劉備正惶惶如喪家犬滿世界流竄呢。

看看劉備的歷程,多不容易。再瞧瞧曹操的發展,實在是太容易了。正因為曹操付出的成本太低,所以其德行不足。若不能夠揮師百萬,殺人盈野,這天下之人是萬萬不肯心服他的。一面是孫權割據江東,一邊是劉備自立於西川,而曹操要想繼續修德,就必須要擊潰這兩支武裝力量。

這個活不好幹。

現在我們知道,發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輿論的,正是劉備和孫權這倆活寶,因為他們希望這個世道混亂,唯其混亂才是他們的機會。他們必然要否定曹操的權威,否則,他們自己就是叛亂者了。

民眾在這一點的選擇上是非常具有理性的。只要能夠擊敗曹操邁向皇權之路,就意味著民眾的自由和成功。歸根到底,是出自於對皇權的恐懼與不認可。

曹操對此是心知洞明的,所以他在死前說:“獲罪於天,無可禱也。”於是曹操散履分香,從此辭世。

曹操死了,其子曹丕接掌了軍政大權。考慮到曹操對朝野的壓制,要想逃過政治清算帶來的傾家滅門之慘禍,曹丕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登基稱帝!

曹丕基登得實在太倉促了,擺明瞭的是德行不夠;更讓人鬧心的是,曹丕的心思還不在正地方。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歎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看看這個曹丕,父親一死,他就把父親寵愛的美姬妃子全部接收了過去。

越是心理骯髒的人,對別人的要求也就越苛刻。曹丕自己這樣倒也罷了,偏偏他容不下別人。左將軍于禁戰敗被關羽俘虜,後來孫權奪取荊州,放出於禁,讓他回去。于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安撫了幾句,就打發他去曹操的祠堂看看。於禁到了一看,發現牆壁上繪著關羽水淹七軍、於禁跪地乞求饒命的圖畫,最後鬱悶而死。

這個皇帝心眼實在是太小了。雖然心眼小,可曹丕也做了7年的皇帝,然後輪到了他的兒子明帝曹叡。這個皇帝是個典型的人格分裂。當年,曹丕帶著他一起狩獵,見一隻母鹿正帶著小鹿,於是曹丕自己射母鹿,讓曹叡射小鹿。曹叡當場落下了眼淚,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曹丕大驚,丟弓在地,就下決心把皇帝寶座傳給這個善良的孩子。可曹叡一旦有了權力,卻是一點也不善良了:

(曹叡)性嚴急,常以輕微之過而致人死罪。督修宮室,限期完成,至期未成者,親自召問,或有言猶在口,身首已分。

景初元年,與郭夫人同游後園,禁左右不得宣。毛後知之,問曰:“昨日遊宴北園,樂乎?”叡以左右泄之,所殺十餘人,賜毛後死。

這個魏明帝,分明是個反社會性人格,對別人懷有強烈的仇恨,每天只管恣行殺戮。文帝不文,明帝不明,曹操的後人都有點敗家子的風度。

曹叡死後,他8歲的兒子曹芳在司馬懿的輔佐下登基,這孩子十歲就已通讀《論語》,可他白讀了,每天從宮外找來一大群男男女女,一起玩變態色情遊戲。也不想想,曹操辛辛苦苦積攢的那點德行家底,經過前面兩代人的禍害,早已空無一物,他哪還來得本錢腐化?家裡的德行消耗光了,別人不再拿你當回事,遂有司馬懿發動軍事政變,廢掉了曹芳,扶立曹髦。

曹髦有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最喜歡的就是找來儒生提問,一直把儒生們問得翻白眼為止。

曹髦:“為什麼會有《易經》這樣的書?”

儒生:“易是變易的意思,這本書是刻畫萬事萬物規律的。”

曹髦:“《易經》是怎麼來的?”

儒生:“是伏羲氏在燧人氏的圖上找到了靈感……”

曹髦:“那為什麼不說是燧人氏製作了易,卻說是伏羲氏呢?”

儒生:“……這個……不清楚。”

曹髦:“聖人也有不足嗎?”

儒生:“知人者智,聖人也是有不足的。”

曹髦:“有不足那還叫聖人嗎?”

儒生:“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是他們沒有過錯,而是因為……”

曹髦:“既然有過錯了,就不能再說他們是聖人了,對不對?”

儒生:“……可能……也許……恕臣下愚味,玩不過陛下……”

曹髦在歷史上留下來的就是這樣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在他的人生中去尋找。既然他不肯這樣做,必然就會發現這樣一條遊戲規則:給別人添麻煩,遠比自己解決麻煩更有趣的多。

有一天,曹髦給大將軍司馬昭添個大麻煩。於是,後來司馬昭這樣說道:“高貴鄉公率領侍從兵馬,拔出刀劍,擂動戰鼓,向我的住處沖去。我害怕,害怕高貴鄉公有意外,嚴令將士不許傷害他,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太子舍人成濟沖入兵陣刺傷高貴鄉公,使他致死……聞訊後,臣驚痛哀傷,心中如絞,不知該去死於何地……”看這司馬昭真是太痛苦了,他痛苦得連死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西元265年,司馬昭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去死--他家中那張最舒適的榻上。

這年,魏元帝曹奐強烈要求禪位於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司馬炎拒絕了三次之後,才勉其為難地登基,是為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

文/霧滿攔江(摘自:《萬年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