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本意威懾英國使官,卻恰漏了家底,鴉☆禁☆片戰爭在所難免

第十九世紀是西洋——包括歐洲和北美洲的黃金世紀。 但在中國, 卻是最羞辱的痛苦世紀, 大黑暗日增沉重。 中國與西洋的畸形關係,

終於導致西禍東來。

一、中國與西洋的畸形關係

在中國民變沸騰聲中, 西洋(歐洲, 以及後起之秀的美洲)各國悄悄的在這個大黑暗國家的門口出現, 要求通商貿易。

回顧雙方面的關係是不愉快的。

中國文明在大黑暗時代之前, 遠超過西洋。 十三世紀馬可波羅眼中, 中國簡直遍地黃金。 可是十四世紀明政府採取愚民政策, 大黑暗時代開始, 對所有的外來文化深閉固拒, 中國遂跟西洋隔絕, 遠落在西洋之後。

歐洲在十五世紀發生劇烈變化, 西班牙發現新大陸, 葡萄牙發現繞道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 各國商人和基督教傳教士陸續向東方發展, 葡萄牙商船隊於十六世紀1517年, 抵達廣州。 六十年後的1580年,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抵達澳門, 並於1583年, 進入較為接近腹地的肇慶(廣東肇慶)傳教。

因為隔絕太久的緣故, 中國人對外國, 尤其是歐洲, 可以說一無所知。 當利瑪竇於十六世紀最後一年(1599)到達北京, 求見當時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時, 明政府高級官員在記載典章制度的《會典》書籍上, 查不出有義大利這個地方, 就堅決否認世界上有義大利的存在, 幸而《會典》上載有大西洋國, 於是利瑪竇只好承認他就是大西洋國的人民。

葡萄牙商船隊在中國有很好的收穫, 初次到廣州四十年後的十六世紀1563年, 明政府把荒涼的小小澳門半島, 劃給葡萄牙, 作為西洋各國商人的居留地。 但澳門太過於狹小了, 顯然無法成為商業中心, 他們要求進入南中國第一大港兼第一大都市廣州,

但都被拒絕了。 一直到十七世紀清朝收復臺灣, 不再受海上威脅之後, 才於1685年, 開放廣州作為商埠。

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的商船隊和商人, 洶湧而至。 不過這時候的中國已非馬可波羅時代的中國, 西洋也非馬可波羅時代的西洋, 東方和西方互不相識, 互不瞭解, 各懷著跟對方相異的觀念和相異的價值標準。

對於西洋的通商貿易, 中國所表現的是一種憐恤的態度。 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社會, 一切自給自足, 基本上不需要外國的產品。 尤其是一些鄰國的文化程度相當落後, 面積又小人口又少, 中國不僅是萬王之王的天朝上國, 而且也是物產豐富的世界中心。

所以中國沒有西洋那種因小國林立而產生的狹隘的國家觀念,

更沒有西洋那種因同樣因素而產生的貿易觀念。 只有對藩屬國和進貢國, 中國必須負起宗主國的責任, 才准許他們前來中國貿易。 如果他們對中國有重大的冒犯或拒絕中國的要求, 比如不肯交出中國的逃犯之類, 中國即停止貿易, 作為一種懲罰, 這懲罰通常都會使對方屈服。

中國對西洋的白種人, 有一種離奇的印象——猶如白種人對中國人有一種離奇的印象一樣。 雖然中國人也曾有一小部分見過歐洲人, 並跟他們打過交道做過生意, 但這少數人並下能改變大多數人的意見, 上自皇帝和統治階級士大夫, 下到小巷子擺地攤的窮苦小民, 他們都堅信西洋人是一個沒有文化的野蠻民族, 鼻子特別巨大, 皮膚像死人一樣的蒼白, 長著貓一樣奇怪顏色的眼睛, 鬍子跟眉毛都是紅色的, 腳長有35釐米, 而且身上發出一種奇臭。

這種長相已夠使中國人驚駭失措了, 更可怕的事還有:英國王位竟可以由女兒繼承, 女王逝世後, 再由女王的子女繼承, 這種改姓亂統的現象,使一向提倡忠於一姓,提倡宗法正統的儒家系統的知識份子,認為英國顯然是無父無君的蠻夷之邦。

而法國國王長髮披肩,常常烹食兒童,顯然是一個女扮男裝的活妖精。

俄國女皇更糟,經常更換情夫,幾個月或一年,就把情夫砍頭,再換一個接替,也屬於人妖之類。

根據這些認定,中國悲哀地發現,西洋人跟犬羊沒有分別,具有犬羊特有的性格,不知道禮義廉恥仁義道德是何物。

在上述認定的基礎上,中國人更進一步的認定西洋人既然有犬羊的本質,他們又以牛奶作飲料,證明他們非吃牛奶、酪漿就不能維持生命。牛奶、酪漿不容易消化,膠結在肚子裡,必須吃大黃和大量飲茶,才能使它化解。假如幾個月不吃的話,雙目就會失明,腸胃就會雍塞。所以西洋人宴客時,最貴重的食品,莫過於大黃,即令最貧苦的人家,也都在胸前掛一小口袋大黃,時常用舌頭去舐一舐,或用鼻子去嗅一嗅。

而大黃和茶葉,只有中國才出產。因之,統治階層堅定地認為,野蠻的西洋人,必須依賴中國。中國只要拒絕通商,那就是說:中國只要拒絕賣給他們大黃茶葉,就能立即致那些西洋鬼子于死命。

最初,西洋商人對東方龐然大物的中國,深懷敬畏,奉命唯謹,並不在乎做出低三下四喪失尊嚴的事。以跪拜禮來說,這個在以後不斷因它而鬧僵的最尊敬的禮節,西洋人開始時完全順從。1637年,英國貿易團代表約翰威特,到了當時還沒有辟為商埠的廣州,就用雙膝著地的跪拜禮,晉見中國官員。1655年,荷蘭使節戈義爾,晉見順治皇帝福臨,也行三跪九叩重禮。1727年,葡萄牙使節亞勒散,晉見雍正皇帝胤禛,同樣下跪。

不僅如此,西洋人自己也不爭氣,他們互相排擠,互相使用醜陋的手段,向中國官員打小報告,甚至誣陷傾害對方,目的只在博取中國的歡心,以謀取多賺幾個錢。中國官員高高在上,當然也無法把他們瞧得起。

廣州既辟為商埠,西洋商人獲准進入廣州,中國稱他們為“夷商”,對他們有很多限制,諸如:夷商必須住在他們自己的“商館”之內,不准跟中國人接觸,一切由中國商人組織的“洋行”(代理店)代理。夷商把貨物全部交給洋行,由洋行付給貨款。

——這仍是古老的傳統制度。回溯十六世紀激起倭寇事件的“市舶司”,對“洋行”就可有一個概念。不過市舶司是政府經營,洋行是商人經營。

1759年,清政府頒佈了一項對西洋商人的管制條例,有下列重要規定:

1、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廣州貿易,過期就要回國或回澳門。

2、夷商在貿易期間,必須住在商館之內,不准攜帶武器,不准雇用中國僕婦。

3、夷婦不准進廣州。

4、在貿易期間,夷商每月8日、18日、28日,才可到公園遊玩。

5、夷商不准坐轎。

6、夷商不准直接晉見中國官員,有所請求時,應寫妥呈文請洋行代轉。

這個條例顯示出自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約500年之久,中國對西洋的畸形觀念,和商業上的畸形關係。

二、英國勢力的東進

所謂畸形觀念和關係,這是現在的觀點,在當時的中國,卻認為十分正常。

西洋自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條件成熟,通商貿易成為各國的主要生存條件。各國在中國的商業,英國迅速地超過葡萄牙而居第一位,所以對中國跟西洋各國間的畸形狀態,不能滿意。

1793年,英國派遣馬甘尼率領一個600余人龐大的使節團,攜帶價值高達一萬三千英鎊巨額的禮物,前來北京,希望跟中國達成下列協議,建立充份的外交關係:

1、英國派遣駐中國使節。

2、准許英國在舟山、天津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居留商,人和存放貨物。

3、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

4、請對英國商品在內河運送時,免稅或減稅。

馬甘尼的使節團到達天津後,清政府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一面“英吉利貢使”的旗幟,插到他們的船隻上,宣稱馬甘尼前來朝賀乾隆皇帝的八十壽誕,其實乾隆的八十壽誕,於三年前(1790)已經過去了。

英國的國力在十八世紀時就已夠強大,所以英國人的膝蓋也就比從前尊貴。馬甘尼到北京後,拒絕雙膝跪地,認為如果跪地,就等於承認英國是中國的受保護國——藩屬。

馬甘尼的堅決態度,對中國皇帝的傳統權威,是一種挑戰。不過乾隆的虛榮心不願這場晉見告吹,因為還沒有從萬裡外那麼遙控遠地方來過貢使,所以特別准許馬甘尼用覲見英王時單膝下跪的禮節。但對馬甘尼所提出的要求,卻全部拒絕。乾隆的目的只在滿足自己的大頭症,不在為一個番邦解決問題。為此,他特地向英王頒發了兩件詔書,說明中國不能答應他的請求的理由。

第一件詔書上說:

告訴國王:你遠隔重洋,傾心中華文化,特派使節,恭恭敬敬,捧著表章,航海前來,叩祝我的萬壽。我披閱奏章,見你詞意懇切,足以證明你恭順的誠意,深為嘉許。你表奏上請求派你國一人居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一節,跟天朝的體制不合,絕對不可。西洋國家很多,非只你一國,如果都請求派人留居北京,豈能一一准許。又豈能因你一國的請求,而破壞天朝制度。

天朝托有四海,對奇珍異寶,並不重視,你此次進貢各物,念你誠心遠道呈獻,我已下令,命有關部門收納。其實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萬國來朝,任何貴重的東西,應有盡有,這是你的使節親眼看見的,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特此詳細示知。

第二件詔書上說:

告訴國王:昨日你的使節,又以你國貿易之事,呈請大臣轉奏,無一不是要求變更以前所定的制度,不便批准。

自來西洋各國,跟你國夷商,來天朝貿易,都住在澳門。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根本不需要跟外夷互通有無。只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是西洋各國所沒有的必需品,所以特別開恩憐恤,准你們在澳門開設洋行。而今你國使節在原規定之外,多作妄求,懇請在舟山、天津登岸貿易,此事不能允許。又懇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存貨,此事尤不可行。又請撥給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居住你國夷商,自應遵照往例,仍在澳門居住。又稱英吉利夷商要求免稅減稅,查夷商貿易,往來納稅,都有一定規章,自應遵照舊章辦理。

至於你國所奉的天主教,天朝自開闢以來,聖帝明王,教化四方,中華與夷狄之間的分別,甚為嚴格。你國使節之意,欲請放任炙人傳教,更絕對不可。我對進貢的外國,只要它誠心向化,無不特別體恤,表示懷柔。你國在遙遠的海外,誠心進貢。我所賞賜的優待,也倍於他國。現在再明白曉諭。你當上體我心,永遠遵奉。

這兩件詔書所表示的清政府的立場,並沒有誇大之處。像自稱為“天朝”,並不是清政府自己捏造出來的光采,在十九世紀之前,所有的藩屬國,如朝鮮、越南、暹羅,上自國王,下到農夫,他們對中國一向稱為天朝。朝鮮人越南人絕對不說:“你是中國人,我是朝鮮人越南人。”而只說:“你是天朝人,我是朝鮮人越南人。”

馬甘尼雖受到盛大的優待,卻毫無所獲。馬甘尼回國時,乾隆命他縱穿中國本土,從陸路南下,目的在使“英夷”震驚於中國的富庶和強大,以嚇阻他們的邪念。

然而,那時大黑暗已經反撲,政治的腐敗已經使社會潰爛。馬甘尼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外交家,他沒有被北京豪華的排場所迷惑,反而對他所接觸的事物,作出一一中肯的判斷。

馬甘尼首先發現清政府的貪污病菌,已深入肺腑,而貪污和強大是不能並存的。乾隆批准使節團的招待費每天銀幣5000兩,這是一個駭人的鉅款,但大多數被經手的官員克扣中飽。一位負責招待的趙大人告訴馬甘尼說,某一年廣州附近的縣份被大水淹沒,皇帝頒發銀幣5萬兩作為救濟金,但在北京就先被中央官員克扣3.5萬兩,只剩下1.5萬兩發到廣州。發到廣州後,再被省級和縣級官員克扣,難民所得到的不過象徵式的數目。

其次,馬甘尼發現中國的科學極度落後,而科學落後和強大也是不能並存的。當趙大人吸煙時,馬甘尼從口袋中拿出火柴代為點燃,趙大人對這位夷人把火藏到身上而竟毫無傷害,大為驚訝,馬甘尼就送他一盒,以表示並非巫術。

再其次,馬甘尼發現中國社會上普遍的貧窮和不安定——這跟乾隆希望他發現中國富庶的目的,恰恰相反,因為沿途他看見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蕪了的房屋,以及大多數中國人所過的水準以下的生活。

馬甘尼還發現中國的武裝部隊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擊。清政府沿途特地為使節團舉行了很多次示威性的檢閱,以向英夷展示武力,但馬甘尼看出那些可笑的寬衣大袖的國防軍,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拋棄了的刀槍弓箭之類落伍的武器。

最重要的是,馬曾尼發現清政府官員和中國知識份子的冥頑不靈。馬甘尼對中國社會上太多的盲人和四肢殘廢的人,非常同情,向清政府提議英國願派遣醫學人員前來中國。又提議在北京設立一個氫氣球,作為科學研究之用。官員們聽到這些提議,對英夷有這麼多奇才異人,大大地震驚稱奇,但在一陣震驚稱奇之後,就好像沒有這回事一樣,閉口不再談及。

當馬甘尼厭倦了那些不夠水準的示威性檢閱,而要求同行的一位福大人檢閱一次使節團的儀仗隊以開開眼界時,福大人傲然回答說:“看也可,不看也可,這種火器操法,沒有什麼稀罕。”

馬甘尼的結論是:“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淩駕各國,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

他預言大清王朝將繼續壓制人民,並將發生變亂。

馬甘尼返國23年後,1816年,英國作第二次試探,派遣第二位使節亞墨爾斯出使中國。清政府仍把他當作貢使看待,船隻上懸掛“朝貢”旗幟如故。亞墨爾斯也拒絕下跪,經過無數次談判,最後還是同意跪一條腿。但是當嘉慶皇帝坐在金鑾殿上召見他的時候,藩屬事務部長(理藩院尚書)和世泰,卻通知亞墨爾斯說,非雙膝下跪不可,亞墨爾斯就拒絕晉見。嘉慶又召見副使,副使也不肯雙膝下跪,和世泰只好報告說,他們都病了。

在中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發生的奇事,嘉慶覺得大大的沒有光采,下令把使節連同他們“進貢”的禮物,一併驅逐。

亞墨爾斯被趕走,使英國瞭解,靠談判的方法無法改變清政府加到英國商人身上的不平等的待遇,必須使用談判以外的方法。

馬甘尼對清政府的印象,在以後的日子裡,遂成為英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參考資料。

於是,24年後的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

三、鴉片戰爭

鴉片,是一種供吸食用的麻醉性毒品。八世紀時,鴉片便經阿拉伯人之手,輸入中國,一直作為藥物使用。大概到了十六世紀,聰明的人才發現它可以被燒成煙霧吞到肚子裡,明政府斷頭政治皇帝萬曆,據載就是著名的吸毒者之一。當時葡萄牙是最大的販毒國。十七世紀末,英國征服印度後,把鴉片專賣權授給治理印度的東印度公司,遂大量向中國傾銷。根據統計,每年增加的數字,十分驚人,我們用下表列出:

當時的鴉片價格,每公斤約值白銀五兩,所以進入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每年僅鴉片一項,即流出國境白銀一千萬兩左右。這是一種殘酷的貿易,把毒藥賣給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使他們中毒,再把他們榨窮。如果放任它發展下去,必然產生兩種後果,一是中國財富罄盡,社會崩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龐大國土上,一片荒蕪;一是中國人體格敗壞,一個個骨瘦如柴,種族滅絕。

有頭腦的中國人警覺到這兩種後果的嚴重,謀求解救。1838年,道光皇帝旻甯命各大臣提出意見,大多數都主張禁絕,而尤以湖廣(湖南省·湖北省)總督林則徐態度最為激烈。他在奏章上說:“如果再漠視這種貿易,則數十年後,中國再沒有可以抵抗敵人的士兵,也再沒有維持軍隊的糧餉。”

道光採納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任命林則徐當欽差大臣——皇帝代表,前往廣州查禁。

1839年,林則徐到達廣州,他是一個勇於負責的人,但當時大黑暗反撲後的時代背景,不允許他有豐富的國際知識,他跟其他官員一樣,習慣於使用強硬手段。他到廣州八天后的三月十八日,就下令禁絕鴉片,命外國商人把現存的鴉片,於三天內全部交出,還要具結保證:“以後永不夾帶鴉片,如果違犯被查出時,甘願船隻立即沒收,人員就地處決。”

第二天,即三月十九日,外國商人所住的商館即被包圍,中國僕婦跟附近居民,也都撤退。其他國家都願作此承諾。英國商務監督查理義律也願具結保證以後英國商船絕不夾帶鴉片,但遇到有違犯這項禁令時,他要求兩點:一是,沒收鴉片,必須付給補償;二是,對於違法人員,不能就地處決,必須經過公開的審判,才可以定罪。

林則徐不理會查理義律的要求,宣稱如果不交出鴉片,便斷絕商館的飲食供應。查理義律被包圍到第十天,不得不屈服,交出全部鴉片140萬公斤,但仍拒絕具結(寫保證書),遂跟全體英國商人撤出廣州,退到澳門。

就在這時候,想不到節外生枝的發生了林維喜命案。英國水手在九龍醉酒後行兇,把村民林維喜毆死。中國認為“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的事,要求引渡兇手。查理義律認為兇手當時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如果交給中國,一定斬首,所以他自己就當了法官,罰兇手20英鎊,判有期徒刑六個月。

這表示在查理義律眼中,英國的人命貴不可言,中國的人命只值20英鎊。林則徐再下令把所有英國人逐出澳門,查理義律跟英國商人只好擠到一艘英國商船上,在南中國海拋錨,等候英國政府的訓令。

很顯然的,這事情並沒有結束,但在中國官場上的鋸箭杆觀念看來,英國商人既被逐走,眼前再沒有他們的影子,事情當然已經結束。於是,林則徐興高采烈地向道光皇帝旻甯報告說,英夷已被趕走,鴉片已被禁絕。道光見了林則徐的報告,高興地跳起來,認為這是進一步給驕傲不馴的英國人一個更重懲罰的時候了,於是,他下令永遠斷絕英國的通商貿易。

在英國方面,最初的反應是溫和的,他們不肯因清政府禁絕鴉片的緣故發動戰爭。英國外交部通知查理義律說:“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拒絕下令軍艦進入珠江,命查理義律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這份訓令使查理義律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可是,當英國政府得悉道光下令永遠禁止通商之後,維多利亞女王以下,包括國會的反對黨都十分激動。通商貿易是英國帝國主義賴以生存的命脈,不能忍受破壞,他們遂決定使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大黑暗時代的中國,顯然不是這英倫三島的對手。

這一場戰爭,事實上是貿易戰爭,不是為鴉片而戰,而是為貿易而戰。但它卻是由鴉片引起的,所以稱它是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遠征艦隊抵達澳門,共擁有軍艦16艘,戰鬥部隊4000人,查理義律以全權大使身份,決定直接跟清王朝的中央政府交涉。他只留下少數軍隊封鎖廣州,自己率領大部分艦隻北上,在中途攻陷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浙江舟山),建立補給站,然後直抵天津的外港大沽。

道光這時候才大吃一驚,命直隸(河北省)總督琦善趕到天津談判。英國來勢兇猛,本來要展示它的炮火威力的,但駐紮在舟山群島的英軍得上了傳染病,已有很多人死亡,查理義律急於結束在北方的停留,於是他接受琦善所提的條件:1、清政府承諾處罰辦事不公平的林則徐。2、清政府承諾再派大員到廣州,聽取英國商人的冤情。

當查理義律和英國艦隊撤退後,道光對琦善竟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英夷,認為是天下奇才。於是把林則徐撤職,發配到邊遠的伊犁(新疆伊寧)充軍,任命琦善當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負責跟英國談判。

琦善事實上是一個飯桶,他于當年(1840)十一月到廣州。查理義律向他提出的不是什麼英國商人的冤情,而是最後通牒,除了要求立即恢復自由貿易外,還要求割讓香港(廣東新安縣南部小島)作為貿易根據地。琦善既不敢答應,又不敢報告道光,唯有乞靈於中國“官場”上的傳統手段,推拖敷衍,盼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查理義律瞭解這種手段,他知道縱令談判一百年,也不能解決問題。明年(1841)一月,英軍發動攻擊,佔領虎門、穿鼻兩個要塞,琦善束手無策,只好在英國所提的檔上簽字,這就是《穿鼻條約》:

1、割讓香港給英國,但稅收仍歸清政府。

2、補償沒收英國商人的鴉片價款銀幣600萬兩。

3、承認中英兩國的地位平等。

道光接到報告後,大為震怒,下令逮捕琦善,任命滿族另一位貴族奕山當總司令(靖逆將軍);湖南兵團司令官(湖南提督)楊芳當副總司令,率領他的精銳部隊一萬人,增援廣州。

查理義律聽到琦善撤職的消息,知道事情發生變化,就命英軍發動攻擊,再度佔領虎門、穿鼻兩個要塞,軍艦直抵廣州城下,開炮轟城。

奕山比琦善更糟,嚇得渾身發抖,不知道如何是好,完全依靠楊芳。楊芳是內戰時攻打白蓮教和回教變民的名將,對內很有辦法,對外便醜態畢露了。他發現英國艦隊在艦身動盪之中發炮,仍能準確的擊中目標,認為那顯然是一種妖術。在民間故事裡,污穢的東西可以使妖術失靈,於是他就在廣州大肆騷擾,收集了大量的豬血羊血,以及糞便等物,羅列城頭。

可是英國艦隊的妖術如故,炮彈的巨響終於使這一對總司令副總司令心膽俱裂,他們狼狽逃出廣州,乞求英軍不要進城,他們願立即付出白銀600萬兩鉅款,作為酬報。查理義律表示接受,他所以接受,並不是為了這600萬兩,而是在等候英國政府對《穿鼻條約》的訓令。

英軍不進入廣州,使奕山認為事情已告結束,連《穿鼻條約》也不了了之。他向道光報告說:“英夷大將軍前來廣州上訴苦情,當商人把積欠他們的貨款600萬兩付清後,即行退走。為了憐憫人民的困難,已暫時允許英夷繼續通商。”

這也是“官場”的技巧之一,“瞞上不瞞下”,道光也再一次認為一切事情都已過去。

英國政府對《穿鼻條約》拒絕批准——其實清政府當時已經廢除,英國縱使批准也必須使用武力才能教清政府履行。英國認為香港稅收仍歸清政府,不能叫做割讓,賠款只有600萬兩,數目太少。於是把查理義律免職,另派朴鼎查爵士接替他的職務。

朴鼎查的態度更為強硬,他到任後就率領軍艦14艘,陸軍2500人,從澳門北上。首先攻陷福建廈門,接著北上浙江省,攻陷定海(浙江舟山),在鎮海(浙江寧波東北)登陸,又攻陷寧波(浙江寧波)。曾經宣稱要抽英夷的筋做馬鞭的華東戰區總司令(欽差大臣兼兩江總督)裕謙,於全軍覆沒後自殺。

道光又驚又氣,任命宰相奕經出任東南戰區總司令(統籌東南沿海防務·揚威將軍),剿滅英夷。

1842春,奕經率二萬人精銳的大兵團,反攻寧波,被一千余人的英軍擊潰,奕經僅逃出性命。英艦進攻乍浦(浙江平湖乍浦港),清政府最自豪的滿洲兵團,看見那些夷人的軍艦像山一樣逼面而來,上面噴著妖怪一樣的滾滾濃煙,天空一片漆黑,不覺的魂飛天外,竟然一哄而散。

英軍不久即攻陷上海,逆長江而上,再攻陷鎮江(江蘇鎮江),切斷江南運糧到北京的運河,然後再駛到江甯(江蘇南京),在江心停泊。朴鼎查提出最後通牒說,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英國所提出的條件,就開炮轟城。

清政府的將領對於一向瞧不起的英夷,現在已聞風喪膽,文職官員更驚慌失措,只求早日了結這樁公案。道光皇帝除了在奏章上批 一些大言不慚的話,以顯示他的愚昧無知外,最後只好派大臣耆英當全權代表,在江甯(江蘇南京)城上豎起白旗,接受英國的條件,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以2500人,進入面積比它本土大50倍,擁有4億人口的龐大帝國,竟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直到二十世紀中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一百年之久,中國就是打的這種每戰必敗的仗。

大黑暗使中國軍隊腐爛,武器窳敗,士氣消沉,用任何方法都無法振作,因為這不單是軍隊問題,軍隊不能孤立於政治之外。

《南京條約》共13條,下列是主要的內容:

1、中國賠償英國鴉片損失和軍費白銀2100萬兩。

2、中國割讓香港全部主權於英國。

3、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港口為商埠,允許英國設立官員(領事)駐劄自由貿易(五口通商)。

4、中英兩國地位平等,公文來往,用平等款式,清政府不得再稱英國為英夷。

這是中國第一次簽訂的現代意義的戰敗條約,戰敗國當然倒楣——割地賠款。不過,五口通商,卻是一種正常的國際關係。英國從“英夷”升格到跟天朝同樣的地位,更顯示《南京條約》的平等意味,何況中國在事實上仍稱英夷如故,在心裡仍瞧不起如故。可是,《南京條約》的一些附約,接著簽訂,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些附約是:

1、1842年,再簽《善後章程》八條。

2、1843年,再簽《五口通商章程》十五條。

3、1843年,再簽《虎門條約》二十條。

在這些名稱不一的附約中,有下列規定:

1、英國人之間,或英國人跟中國人之間,任何爭執,英國人不受中國司法審判,而由英國官員審判(領事裁判權)。

2、英國軍艦可在五個商埠停泊,保護商民。

3、英國在五個商埠,可以租地建屋(到了1846年,英國在上海正式劃定區域,稱為租界。在租界地內,視同英國本土,中國不能行使主權。以後各國紛紛仿效,中國國內遂又有國)。

4、中國以後給與其他國家任何利益,也應同時給與英國。

這才是真正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些附約中,英國利用清政府官員對國際事務的茫然無知,一半恐嚇,一半欺騙,使清政府在糊裡糊塗中任憑英國擺佈。而對引起戰爭的鴉片問題,反而像沒有那回事一樣,雙方誰都不提。

英國是故意躲避形諸文字,因為用條約保護販賣毒品,將成為歷史上的污點;尤其中國一旦醒悟過來,要求互惠,英國勢將非常尷尬。清政府則已精神恍惚,唯恐提起鴉片這個不祥之物,會招來更大的麻煩。

就在這種誰都心裡有數,卻閉口不言的情況下,鴉片恢復進口,而且比從前進口更多,中國人吸毒的數目也瘋狂增加。

——到了十九世紀末,大多數官員和稍富有的中國人,都沉湎在煙榻之上,我們應對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景觀,保持深刻印象,才可以瞭解中國一天比一天陷於絕境的緣故,鴉片的普及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閉關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軍艦大炮打開,再不能複合。接著美國總統泰勒派遣全權大使顧盛,拿著一封“孤統攝二十六邦”的圖書,乘軍艦到了廣州,清政府官員已成了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像逐臭的蒼蠅一樣,也聞風而至,清政府代表耆英鼓起膽量,稍為表示遲疑,法艦就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耆英也急忙跟他簽訂《黃埔條約》。

又接著是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見得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清政府手忙腳亂,無法招架,於是只要他們能報出一個國名,清政府就一一跟他們簽訂條約。

所有這些條約中,都有“利益均沾”條款,他們雖沒有把中國打敗,結果卻每一個都是戰勝國,跟蝗蟻一樣叮在中國身上吸血,凡英國在《南京條約》附約中所享有的片面最惠國特權,諸如領事裁判權、軍艦護僑權之類,他們也都同時獲得。

在這些彈丸小國眼睛中,中國是一個土頭土腦的大肥佬,如果不乘機坑騙一下,簡直良心上過不去。

這是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從沒有過的巨變,中國所面臨的差不多全是中國一向自負的傳統文化中所沒有的東西,不但軍艦大炮從來沒有,連隨著軍艦大炮帶進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也從來沒有。中國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識形態,開始受到強有力的西洋生活方式和西洋意識形態的無情衝擊。

諸如大部分屬於士大夫階層的儒家系統思想,和農業封建的適應思想:

上列的這些固有的文化傳統,從沒有人懷疑過它們的價值和正當,更沒有人反對,偶爾有人反對,力量也非常微弱,或者被政治力量迅速壓制。但現在開始面對著尖銳而猛烈的挑戰。

——衝擊和挑戰立刻遇到反應,衛道之士前仆後繼的去保衛它們。但是,他們保衛地越努力,中國脫胎換骨的時間,也就是使中國新文明誕生的陣痛時間,也越延長。中國所受的傷害,也因之越大。舊傳統的生活方式一直到二十世紀清政府被推翻,滿族人被趕下金鑾殿,才算革除。但舊傳統的意識形態,直迄二十世紀末葉仍餘波蕩漾。

這種改姓亂統的現象,使一向提倡忠於一姓,提倡宗法正統的儒家系統的知識份子,認為英國顯然是無父無君的蠻夷之邦。

而法國國王長髮披肩,常常烹食兒童,顯然是一個女扮男裝的活妖精。

俄國女皇更糟,經常更換情夫,幾個月或一年,就把情夫砍頭,再換一個接替,也屬於人妖之類。

根據這些認定,中國悲哀地發現,西洋人跟犬羊沒有分別,具有犬羊特有的性格,不知道禮義廉恥仁義道德是何物。

在上述認定的基礎上,中國人更進一步的認定西洋人既然有犬羊的本質,他們又以牛奶作飲料,證明他們非吃牛奶、酪漿就不能維持生命。牛奶、酪漿不容易消化,膠結在肚子裡,必須吃大黃和大量飲茶,才能使它化解。假如幾個月不吃的話,雙目就會失明,腸胃就會雍塞。所以西洋人宴客時,最貴重的食品,莫過於大黃,即令最貧苦的人家,也都在胸前掛一小口袋大黃,時常用舌頭去舐一舐,或用鼻子去嗅一嗅。

而大黃和茶葉,只有中國才出產。因之,統治階層堅定地認為,野蠻的西洋人,必須依賴中國。中國只要拒絕通商,那就是說:中國只要拒絕賣給他們大黃茶葉,就能立即致那些西洋鬼子于死命。

最初,西洋商人對東方龐然大物的中國,深懷敬畏,奉命唯謹,並不在乎做出低三下四喪失尊嚴的事。以跪拜禮來說,這個在以後不斷因它而鬧僵的最尊敬的禮節,西洋人開始時完全順從。1637年,英國貿易團代表約翰威特,到了當時還沒有辟為商埠的廣州,就用雙膝著地的跪拜禮,晉見中國官員。1655年,荷蘭使節戈義爾,晉見順治皇帝福臨,也行三跪九叩重禮。1727年,葡萄牙使節亞勒散,晉見雍正皇帝胤禛,同樣下跪。

不僅如此,西洋人自己也不爭氣,他們互相排擠,互相使用醜陋的手段,向中國官員打小報告,甚至誣陷傾害對方,目的只在博取中國的歡心,以謀取多賺幾個錢。中國官員高高在上,當然也無法把他們瞧得起。

廣州既辟為商埠,西洋商人獲准進入廣州,中國稱他們為“夷商”,對他們有很多限制,諸如:夷商必須住在他們自己的“商館”之內,不准跟中國人接觸,一切由中國商人組織的“洋行”(代理店)代理。夷商把貨物全部交給洋行,由洋行付給貨款。

——這仍是古老的傳統制度。回溯十六世紀激起倭寇事件的“市舶司”,對“洋行”就可有一個概念。不過市舶司是政府經營,洋行是商人經營。

1759年,清政府頒佈了一項對西洋商人的管制條例,有下列重要規定:

1、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廣州貿易,過期就要回國或回澳門。

2、夷商在貿易期間,必須住在商館之內,不准攜帶武器,不准雇用中國僕婦。

3、夷婦不准進廣州。

4、在貿易期間,夷商每月8日、18日、28日,才可到公園遊玩。

5、夷商不准坐轎。

6、夷商不准直接晉見中國官員,有所請求時,應寫妥呈文請洋行代轉。

這個條例顯示出自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約500年之久,中國對西洋的畸形觀念,和商業上的畸形關係。

二、英國勢力的東進

所謂畸形觀念和關係,這是現在的觀點,在當時的中國,卻認為十分正常。

西洋自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條件成熟,通商貿易成為各國的主要生存條件。各國在中國的商業,英國迅速地超過葡萄牙而居第一位,所以對中國跟西洋各國間的畸形狀態,不能滿意。

1793年,英國派遣馬甘尼率領一個600余人龐大的使節團,攜帶價值高達一萬三千英鎊巨額的禮物,前來北京,希望跟中國達成下列協議,建立充份的外交關係:

1、英國派遣駐中國使節。

2、准許英國在舟山、天津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居留商,人和存放貨物。

3、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

4、請對英國商品在內河運送時,免稅或減稅。

馬甘尼的使節團到達天津後,清政府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一面“英吉利貢使”的旗幟,插到他們的船隻上,宣稱馬甘尼前來朝賀乾隆皇帝的八十壽誕,其實乾隆的八十壽誕,於三年前(1790)已經過去了。

英國的國力在十八世紀時就已夠強大,所以英國人的膝蓋也就比從前尊貴。馬甘尼到北京後,拒絕雙膝跪地,認為如果跪地,就等於承認英國是中國的受保護國——藩屬。

馬甘尼的堅決態度,對中國皇帝的傳統權威,是一種挑戰。不過乾隆的虛榮心不願這場晉見告吹,因為還沒有從萬裡外那麼遙控遠地方來過貢使,所以特別准許馬甘尼用覲見英王時單膝下跪的禮節。但對馬甘尼所提出的要求,卻全部拒絕。乾隆的目的只在滿足自己的大頭症,不在為一個番邦解決問題。為此,他特地向英王頒發了兩件詔書,說明中國不能答應他的請求的理由。

第一件詔書上說:

告訴國王:你遠隔重洋,傾心中華文化,特派使節,恭恭敬敬,捧著表章,航海前來,叩祝我的萬壽。我披閱奏章,見你詞意懇切,足以證明你恭順的誠意,深為嘉許。你表奏上請求派你國一人居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一節,跟天朝的體制不合,絕對不可。西洋國家很多,非只你一國,如果都請求派人留居北京,豈能一一准許。又豈能因你一國的請求,而破壞天朝制度。

天朝托有四海,對奇珍異寶,並不重視,你此次進貢各物,念你誠心遠道呈獻,我已下令,命有關部門收納。其實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萬國來朝,任何貴重的東西,應有盡有,這是你的使節親眼看見的,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特此詳細示知。

第二件詔書上說:

告訴國王:昨日你的使節,又以你國貿易之事,呈請大臣轉奏,無一不是要求變更以前所定的制度,不便批准。

自來西洋各國,跟你國夷商,來天朝貿易,都住在澳門。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根本不需要跟外夷互通有無。只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是西洋各國所沒有的必需品,所以特別開恩憐恤,准你們在澳門開設洋行。而今你國使節在原規定之外,多作妄求,懇請在舟山、天津登岸貿易,此事不能允許。又懇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存貨,此事尤不可行。又請撥給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居住你國夷商,自應遵照往例,仍在澳門居住。又稱英吉利夷商要求免稅減稅,查夷商貿易,往來納稅,都有一定規章,自應遵照舊章辦理。

至於你國所奉的天主教,天朝自開闢以來,聖帝明王,教化四方,中華與夷狄之間的分別,甚為嚴格。你國使節之意,欲請放任炙人傳教,更絕對不可。我對進貢的外國,只要它誠心向化,無不特別體恤,表示懷柔。你國在遙遠的海外,誠心進貢。我所賞賜的優待,也倍於他國。現在再明白曉諭。你當上體我心,永遠遵奉。

這兩件詔書所表示的清政府的立場,並沒有誇大之處。像自稱為“天朝”,並不是清政府自己捏造出來的光采,在十九世紀之前,所有的藩屬國,如朝鮮、越南、暹羅,上自國王,下到農夫,他們對中國一向稱為天朝。朝鮮人越南人絕對不說:“你是中國人,我是朝鮮人越南人。”而只說:“你是天朝人,我是朝鮮人越南人。”

馬甘尼雖受到盛大的優待,卻毫無所獲。馬甘尼回國時,乾隆命他縱穿中國本土,從陸路南下,目的在使“英夷”震驚於中國的富庶和強大,以嚇阻他們的邪念。

然而,那時大黑暗已經反撲,政治的腐敗已經使社會潰爛。馬甘尼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外交家,他沒有被北京豪華的排場所迷惑,反而對他所接觸的事物,作出一一中肯的判斷。

馬甘尼首先發現清政府的貪污病菌,已深入肺腑,而貪污和強大是不能並存的。乾隆批准使節團的招待費每天銀幣5000兩,這是一個駭人的鉅款,但大多數被經手的官員克扣中飽。一位負責招待的趙大人告訴馬甘尼說,某一年廣州附近的縣份被大水淹沒,皇帝頒發銀幣5萬兩作為救濟金,但在北京就先被中央官員克扣3.5萬兩,只剩下1.5萬兩發到廣州。發到廣州後,再被省級和縣級官員克扣,難民所得到的不過象徵式的數目。

其次,馬甘尼發現中國的科學極度落後,而科學落後和強大也是不能並存的。當趙大人吸煙時,馬甘尼從口袋中拿出火柴代為點燃,趙大人對這位夷人把火藏到身上而竟毫無傷害,大為驚訝,馬甘尼就送他一盒,以表示並非巫術。

再其次,馬甘尼發現中國社會上普遍的貧窮和不安定——這跟乾隆希望他發現中國富庶的目的,恰恰相反,因為沿途他看見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蕪了的房屋,以及大多數中國人所過的水準以下的生活。

馬甘尼還發現中國的武裝部隊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擊。清政府沿途特地為使節團舉行了很多次示威性的檢閱,以向英夷展示武力,但馬甘尼看出那些可笑的寬衣大袖的國防軍,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拋棄了的刀槍弓箭之類落伍的武器。

最重要的是,馬曾尼發現清政府官員和中國知識份子的冥頑不靈。馬甘尼對中國社會上太多的盲人和四肢殘廢的人,非常同情,向清政府提議英國願派遣醫學人員前來中國。又提議在北京設立一個氫氣球,作為科學研究之用。官員們聽到這些提議,對英夷有這麼多奇才異人,大大地震驚稱奇,但在一陣震驚稱奇之後,就好像沒有這回事一樣,閉口不再談及。

當馬甘尼厭倦了那些不夠水準的示威性檢閱,而要求同行的一位福大人檢閱一次使節團的儀仗隊以開開眼界時,福大人傲然回答說:“看也可,不看也可,這種火器操法,沒有什麼稀罕。”

馬甘尼的結論是:“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淩駕各國,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

他預言大清王朝將繼續壓制人民,並將發生變亂。

馬甘尼返國23年後,1816年,英國作第二次試探,派遣第二位使節亞墨爾斯出使中國。清政府仍把他當作貢使看待,船隻上懸掛“朝貢”旗幟如故。亞墨爾斯也拒絕下跪,經過無數次談判,最後還是同意跪一條腿。但是當嘉慶皇帝坐在金鑾殿上召見他的時候,藩屬事務部長(理藩院尚書)和世泰,卻通知亞墨爾斯說,非雙膝下跪不可,亞墨爾斯就拒絕晉見。嘉慶又召見副使,副使也不肯雙膝下跪,和世泰只好報告說,他們都病了。

在中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發生的奇事,嘉慶覺得大大的沒有光采,下令把使節連同他們“進貢”的禮物,一併驅逐。

亞墨爾斯被趕走,使英國瞭解,靠談判的方法無法改變清政府加到英國商人身上的不平等的待遇,必須使用談判以外的方法。

馬甘尼對清政府的印象,在以後的日子裡,遂成為英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參考資料。

於是,24年後的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

三、鴉片戰爭

鴉片,是一種供吸食用的麻醉性毒品。八世紀時,鴉片便經阿拉伯人之手,輸入中國,一直作為藥物使用。大概到了十六世紀,聰明的人才發現它可以被燒成煙霧吞到肚子裡,明政府斷頭政治皇帝萬曆,據載就是著名的吸毒者之一。當時葡萄牙是最大的販毒國。十七世紀末,英國征服印度後,把鴉片專賣權授給治理印度的東印度公司,遂大量向中國傾銷。根據統計,每年增加的數字,十分驚人,我們用下表列出:

當時的鴉片價格,每公斤約值白銀五兩,所以進入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每年僅鴉片一項,即流出國境白銀一千萬兩左右。這是一種殘酷的貿易,把毒藥賣給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使他們中毒,再把他們榨窮。如果放任它發展下去,必然產生兩種後果,一是中國財富罄盡,社會崩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龐大國土上,一片荒蕪;一是中國人體格敗壞,一個個骨瘦如柴,種族滅絕。

有頭腦的中國人警覺到這兩種後果的嚴重,謀求解救。1838年,道光皇帝旻甯命各大臣提出意見,大多數都主張禁絕,而尤以湖廣(湖南省·湖北省)總督林則徐態度最為激烈。他在奏章上說:“如果再漠視這種貿易,則數十年後,中國再沒有可以抵抗敵人的士兵,也再沒有維持軍隊的糧餉。”

道光採納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任命林則徐當欽差大臣——皇帝代表,前往廣州查禁。

1839年,林則徐到達廣州,他是一個勇於負責的人,但當時大黑暗反撲後的時代背景,不允許他有豐富的國際知識,他跟其他官員一樣,習慣於使用強硬手段。他到廣州八天后的三月十八日,就下令禁絕鴉片,命外國商人把現存的鴉片,於三天內全部交出,還要具結保證:“以後永不夾帶鴉片,如果違犯被查出時,甘願船隻立即沒收,人員就地處決。”

第二天,即三月十九日,外國商人所住的商館即被包圍,中國僕婦跟附近居民,也都撤退。其他國家都願作此承諾。英國商務監督查理義律也願具結保證以後英國商船絕不夾帶鴉片,但遇到有違犯這項禁令時,他要求兩點:一是,沒收鴉片,必須付給補償;二是,對於違法人員,不能就地處決,必須經過公開的審判,才可以定罪。

林則徐不理會查理義律的要求,宣稱如果不交出鴉片,便斷絕商館的飲食供應。查理義律被包圍到第十天,不得不屈服,交出全部鴉片140萬公斤,但仍拒絕具結(寫保證書),遂跟全體英國商人撤出廣州,退到澳門。

就在這時候,想不到節外生枝的發生了林維喜命案。英國水手在九龍醉酒後行兇,把村民林維喜毆死。中國認為“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的事,要求引渡兇手。查理義律認為兇手當時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如果交給中國,一定斬首,所以他自己就當了法官,罰兇手20英鎊,判有期徒刑六個月。

這表示在查理義律眼中,英國的人命貴不可言,中國的人命只值20英鎊。林則徐再下令把所有英國人逐出澳門,查理義律跟英國商人只好擠到一艘英國商船上,在南中國海拋錨,等候英國政府的訓令。

很顯然的,這事情並沒有結束,但在中國官場上的鋸箭杆觀念看來,英國商人既被逐走,眼前再沒有他們的影子,事情當然已經結束。於是,林則徐興高采烈地向道光皇帝旻甯報告說,英夷已被趕走,鴉片已被禁絕。道光見了林則徐的報告,高興地跳起來,認為這是進一步給驕傲不馴的英國人一個更重懲罰的時候了,於是,他下令永遠斷絕英國的通商貿易。

在英國方面,最初的反應是溫和的,他們不肯因清政府禁絕鴉片的緣故發動戰爭。英國外交部通知查理義律說:“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拒絕下令軍艦進入珠江,命查理義律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這份訓令使查理義律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可是,當英國政府得悉道光下令永遠禁止通商之後,維多利亞女王以下,包括國會的反對黨都十分激動。通商貿易是英國帝國主義賴以生存的命脈,不能忍受破壞,他們遂決定使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大黑暗時代的中國,顯然不是這英倫三島的對手。

這一場戰爭,事實上是貿易戰爭,不是為鴉片而戰,而是為貿易而戰。但它卻是由鴉片引起的,所以稱它是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遠征艦隊抵達澳門,共擁有軍艦16艘,戰鬥部隊4000人,查理義律以全權大使身份,決定直接跟清王朝的中央政府交涉。他只留下少數軍隊封鎖廣州,自己率領大部分艦隻北上,在中途攻陷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浙江舟山),建立補給站,然後直抵天津的外港大沽。

道光這時候才大吃一驚,命直隸(河北省)總督琦善趕到天津談判。英國來勢兇猛,本來要展示它的炮火威力的,但駐紮在舟山群島的英軍得上了傳染病,已有很多人死亡,查理義律急於結束在北方的停留,於是他接受琦善所提的條件:1、清政府承諾處罰辦事不公平的林則徐。2、清政府承諾再派大員到廣州,聽取英國商人的冤情。

當查理義律和英國艦隊撤退後,道光對琦善竟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英夷,認為是天下奇才。於是把林則徐撤職,發配到邊遠的伊犁(新疆伊寧)充軍,任命琦善當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負責跟英國談判。

琦善事實上是一個飯桶,他于當年(1840)十一月到廣州。查理義律向他提出的不是什麼英國商人的冤情,而是最後通牒,除了要求立即恢復自由貿易外,還要求割讓香港(廣東新安縣南部小島)作為貿易根據地。琦善既不敢答應,又不敢報告道光,唯有乞靈於中國“官場”上的傳統手段,推拖敷衍,盼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查理義律瞭解這種手段,他知道縱令談判一百年,也不能解決問題。明年(1841)一月,英軍發動攻擊,佔領虎門、穿鼻兩個要塞,琦善束手無策,只好在英國所提的檔上簽字,這就是《穿鼻條約》:

1、割讓香港給英國,但稅收仍歸清政府。

2、補償沒收英國商人的鴉片價款銀幣600萬兩。

3、承認中英兩國的地位平等。

道光接到報告後,大為震怒,下令逮捕琦善,任命滿族另一位貴族奕山當總司令(靖逆將軍);湖南兵團司令官(湖南提督)楊芳當副總司令,率領他的精銳部隊一萬人,增援廣州。

查理義律聽到琦善撤職的消息,知道事情發生變化,就命英軍發動攻擊,再度佔領虎門、穿鼻兩個要塞,軍艦直抵廣州城下,開炮轟城。

奕山比琦善更糟,嚇得渾身發抖,不知道如何是好,完全依靠楊芳。楊芳是內戰時攻打白蓮教和回教變民的名將,對內很有辦法,對外便醜態畢露了。他發現英國艦隊在艦身動盪之中發炮,仍能準確的擊中目標,認為那顯然是一種妖術。在民間故事裡,污穢的東西可以使妖術失靈,於是他就在廣州大肆騷擾,收集了大量的豬血羊血,以及糞便等物,羅列城頭。

可是英國艦隊的妖術如故,炮彈的巨響終於使這一對總司令副總司令心膽俱裂,他們狼狽逃出廣州,乞求英軍不要進城,他們願立即付出白銀600萬兩鉅款,作為酬報。查理義律表示接受,他所以接受,並不是為了這600萬兩,而是在等候英國政府對《穿鼻條約》的訓令。

英軍不進入廣州,使奕山認為事情已告結束,連《穿鼻條約》也不了了之。他向道光報告說:“英夷大將軍前來廣州上訴苦情,當商人把積欠他們的貨款600萬兩付清後,即行退走。為了憐憫人民的困難,已暫時允許英夷繼續通商。”

這也是“官場”的技巧之一,“瞞上不瞞下”,道光也再一次認為一切事情都已過去。

英國政府對《穿鼻條約》拒絕批准——其實清政府當時已經廢除,英國縱使批准也必須使用武力才能教清政府履行。英國認為香港稅收仍歸清政府,不能叫做割讓,賠款只有600萬兩,數目太少。於是把查理義律免職,另派朴鼎查爵士接替他的職務。

朴鼎查的態度更為強硬,他到任後就率領軍艦14艘,陸軍2500人,從澳門北上。首先攻陷福建廈門,接著北上浙江省,攻陷定海(浙江舟山),在鎮海(浙江寧波東北)登陸,又攻陷寧波(浙江寧波)。曾經宣稱要抽英夷的筋做馬鞭的華東戰區總司令(欽差大臣兼兩江總督)裕謙,於全軍覆沒後自殺。

道光又驚又氣,任命宰相奕經出任東南戰區總司令(統籌東南沿海防務·揚威將軍),剿滅英夷。

1842春,奕經率二萬人精銳的大兵團,反攻寧波,被一千余人的英軍擊潰,奕經僅逃出性命。英艦進攻乍浦(浙江平湖乍浦港),清政府最自豪的滿洲兵團,看見那些夷人的軍艦像山一樣逼面而來,上面噴著妖怪一樣的滾滾濃煙,天空一片漆黑,不覺的魂飛天外,竟然一哄而散。

英軍不久即攻陷上海,逆長江而上,再攻陷鎮江(江蘇鎮江),切斷江南運糧到北京的運河,然後再駛到江甯(江蘇南京),在江心停泊。朴鼎查提出最後通牒說,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英國所提出的條件,就開炮轟城。

清政府的將領對於一向瞧不起的英夷,現在已聞風喪膽,文職官員更驚慌失措,只求早日了結這樁公案。道光皇帝除了在奏章上批 一些大言不慚的話,以顯示他的愚昧無知外,最後只好派大臣耆英當全權代表,在江甯(江蘇南京)城上豎起白旗,接受英國的條件,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以2500人,進入面積比它本土大50倍,擁有4億人口的龐大帝國,竟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直到二十世紀中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一百年之久,中國就是打的這種每戰必敗的仗。

大黑暗使中國軍隊腐爛,武器窳敗,士氣消沉,用任何方法都無法振作,因為這不單是軍隊問題,軍隊不能孤立於政治之外。

《南京條約》共13條,下列是主要的內容:

1、中國賠償英國鴉片損失和軍費白銀2100萬兩。

2、中國割讓香港全部主權於英國。

3、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港口為商埠,允許英國設立官員(領事)駐劄自由貿易(五口通商)。

4、中英兩國地位平等,公文來往,用平等款式,清政府不得再稱英國為英夷。

這是中國第一次簽訂的現代意義的戰敗條約,戰敗國當然倒楣——割地賠款。不過,五口通商,卻是一種正常的國際關係。英國從“英夷”升格到跟天朝同樣的地位,更顯示《南京條約》的平等意味,何況中國在事實上仍稱英夷如故,在心裡仍瞧不起如故。可是,《南京條約》的一些附約,接著簽訂,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些附約是:

1、1842年,再簽《善後章程》八條。

2、1843年,再簽《五口通商章程》十五條。

3、1843年,再簽《虎門條約》二十條。

在這些名稱不一的附約中,有下列規定:

1、英國人之間,或英國人跟中國人之間,任何爭執,英國人不受中國司法審判,而由英國官員審判(領事裁判權)。

2、英國軍艦可在五個商埠停泊,保護商民。

3、英國在五個商埠,可以租地建屋(到了1846年,英國在上海正式劃定區域,稱為租界。在租界地內,視同英國本土,中國不能行使主權。以後各國紛紛仿效,中國國內遂又有國)。

4、中國以後給與其他國家任何利益,也應同時給與英國。

這才是真正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些附約中,英國利用清政府官員對國際事務的茫然無知,一半恐嚇,一半欺騙,使清政府在糊裡糊塗中任憑英國擺佈。而對引起戰爭的鴉片問題,反而像沒有那回事一樣,雙方誰都不提。

英國是故意躲避形諸文字,因為用條約保護販賣毒品,將成為歷史上的污點;尤其中國一旦醒悟過來,要求互惠,英國勢將非常尷尬。清政府則已精神恍惚,唯恐提起鴉片這個不祥之物,會招來更大的麻煩。

就在這種誰都心裡有數,卻閉口不言的情況下,鴉片恢復進口,而且比從前進口更多,中國人吸毒的數目也瘋狂增加。

——到了十九世紀末,大多數官員和稍富有的中國人,都沉湎在煙榻之上,我們應對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景觀,保持深刻印象,才可以瞭解中國一天比一天陷於絕境的緣故,鴉片的普及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閉關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軍艦大炮打開,再不能複合。接著美國總統泰勒派遣全權大使顧盛,拿著一封“孤統攝二十六邦”的圖書,乘軍艦到了廣州,清政府官員已成了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像逐臭的蒼蠅一樣,也聞風而至,清政府代表耆英鼓起膽量,稍為表示遲疑,法艦就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耆英也急忙跟他簽訂《黃埔條約》。

又接著是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見得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清政府手忙腳亂,無法招架,於是只要他們能報出一個國名,清政府就一一跟他們簽訂條約。

所有這些條約中,都有“利益均沾”條款,他們雖沒有把中國打敗,結果卻每一個都是戰勝國,跟蝗蟻一樣叮在中國身上吸血,凡英國在《南京條約》附約中所享有的片面最惠國特權,諸如領事裁判權、軍艦護僑權之類,他們也都同時獲得。

在這些彈丸小國眼睛中,中國是一個土頭土腦的大肥佬,如果不乘機坑騙一下,簡直良心上過不去。

這是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從沒有過的巨變,中國所面臨的差不多全是中國一向自負的傳統文化中所沒有的東西,不但軍艦大炮從來沒有,連隨著軍艦大炮帶進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也從來沒有。中國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識形態,開始受到強有力的西洋生活方式和西洋意識形態的無情衝擊。

諸如大部分屬於士大夫階層的儒家系統思想,和農業封建的適應思想:

上列的這些固有的文化傳統,從沒有人懷疑過它們的價值和正當,更沒有人反對,偶爾有人反對,力量也非常微弱,或者被政治力量迅速壓制。但現在開始面對著尖銳而猛烈的挑戰。

——衝擊和挑戰立刻遇到反應,衛道之士前仆後繼的去保衛它們。但是,他們保衛地越努力,中國脫胎換骨的時間,也就是使中國新文明誕生的陣痛時間,也越延長。中國所受的傷害,也因之越大。舊傳統的生活方式一直到二十世紀清政府被推翻,滿族人被趕下金鑾殿,才算革除。但舊傳統的意識形態,直迄二十世紀末葉仍餘波蕩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