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蘇軾、司馬光、王安石、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派別不同,私交甚好

一個是才高八斗的史學巨人,一個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一個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一代文豪。

司馬光、王安石、蘇軾, 這三個大文豪間的友誼頗為引人注目, 三人都是才華橫溢且名揚于世的高士,一度是互相傾慕的好友。

順便提一下:范仲淹(989-1052) 包拯(999—1062)

歐陽修(1007-1073) 司馬光(1019-1086)

王安石(1021-1086) 蘇軾(1037-1101)

以上對比一目了然, 這些名人大家都是可以說是同屬一個時代。

而王安石初入仕途則有歐陽修等人推薦。

說些題外話(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 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我們除了曾鞏不太熟悉外, 其餘五人都是“好哥們”其中還有三個是親哥們。 )

司馬光生於西元1019年;王安石生於1021年。

司馬光於1038年中進士, 時年19歲;王安石于1042年中進士, 時年21歲。

司馬光比王安石長兩歲, 都曾在包拯手下為官。 兩人才華橫溢, 且相互仰慕, 一度時期是互相傾慕的好友。 然而後來, 由於不少人對歷史缺乏足夠的認識, 從而簡單地把司馬光當成讓人沉默的“保守派”, 把王安石當成改革的先鋒, 大加讚歎。

就像我, 一直以來, 簡單地把司馬光當成老頑固而從不對他的歷史加以研究甚至光顧, 以至於他在我的心中, 始終是一片空白。 可是後來, 我終於對這位天才的大文人肅然起敬, 對王安石大刀闊斧的改革也進行了重新審視。

在朝堂上因為改革爭鋒相對, 互不相讓, 但是下了朝大家還能坐在一起喝酒、吟詩作對。

這份情誼是古今中外世皆少有。

王安石

可以稱得上, 好基友一輩子:

有一天群牧使包拯請這三個人喝酒, 王安石、蘇軾、司馬光都參加宴會。 大家想想這四個人能在一個酒桌上喝酒也足見當時的盛況。

包拯端起酒杯敬酒, 蘇軾是出名的大酒鬼, 看到包拯敬酒就特別高興,

一口就幹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本來都不大喝酒,

但是司馬光, 覺得包拯勸酒、盛情難卻, 不得不喝, 勉強喝了點, 而王安石性格非常的硬所以就瞅著那酒杯一動不動, 說不喝就是不喝, 不管包拯怎麼勸, 就是滴酒不沾。

變法內容

這就能通過這件事看出這三個人的性格特點:蘇軾性格豪爽(這一點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司馬光圓融(圓滑, 不是貶義詞)、 王安石耿介。

王安石在變法的時候,還有一句名言他說:“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大意是:祖宗的成規不足以效法,天象的變異不足以害怕,人們的議論和攻擊不足以憂慮。這在王安石身上就變成了:“老子什麼都不怕,老子就是要變法”。

不過王安石這種過於剛直、耿直的性格,很難再官場,尤其是中國儒家式社會不能長久的待下去,很不利他在官場的行動,也很影響他的變法。最終王安石的變法以失敗而告終。

作為後起之秀,蘇軾一開始便成為頗受賞識的人物,頑固派讚賞,改革派也羡慕。

但是——在政治上,蘇軾起先反對王安石變科舉,繼而反對王安石變法,因而被貶。被貶之後,他又寫了不少政治詩來諷刺新政。而後王安石失勢,司馬光當權,欲全部廢除新法,而蘇東坡又主張對新法“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以致又被―貶再貶,流落嶺南海南。

年輕的蘇軾受司馬光等的影響,也一度對王安石的變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神宗賞識蘇軾,想提拔他,不想王安石宰相一句話便斷送了他升遷的機會。另外蘇軾也實在應付不了朝廷裡複雜的政治鬥爭,蘇軾終於請求到地方做官,神宗說好了讓他去杭州,可到王安石宰相那兒卻成了安徽。

蘇軾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間還流傳著好多笑話。按理說,這樣勢不兩立的人,一定會鬥得你死我活吧?然而錯了,當蘇軾因“烏台詩案”招來滅門之禍時,確因王安石一句話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王賞識他,愛護他,喜歡他,所以關鍵時候就會保護他,儘管他們是水火不容的政敵,可是他們“敵”的是政見,而不是人格和才華,最主要的,他們都是君子!

王安石退下來後,蘇軾曾經去拜訪了他,這一拜不要緊,兩個人才發現他們之間有太多的東西要交流。他們彼此重新認識了對方,相互對對方的才華和人品有了真正的瞭解。王安石曾慨歎說,不知道從此幾百年後才會再出蘇軾這樣的人才。

當然蘇軾也從此認為世上真正有才華的人是王安石。因為他的一首藏有兩個典故的小詩從來無人能夠識透,而王安石,這位曾經在政治上呼風喚雨卻經常讓他嘲笑的前輩,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奧妙,從此蘇軾再無異議。

君子的優點就在於,不管對方能不能成為朋友,他總是能客觀地對其做出評價,並且從不避諱自己對對方人格魅力和才華的欣賞和仰慕。王安石死後不久,司馬光也因積勞成疾,長眠於黃土之下。這一對偉大的君子,從好友到政敵,不管有多麼大的紛爭和不平,最終雙雙成為世人的楷模,將偉人的形象和光輝流傳於世。

而蘇軾在他們埋入黃土之時,已經流落嶺南海南。

不是貶義詞)、 王安石耿介。

王安石在變法的時候,還有一句名言他說:“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大意是:祖宗的成規不足以效法,天象的變異不足以害怕,人們的議論和攻擊不足以憂慮。這在王安石身上就變成了:“老子什麼都不怕,老子就是要變法”。

不過王安石這種過於剛直、耿直的性格,很難再官場,尤其是中國儒家式社會不能長久的待下去,很不利他在官場的行動,也很影響他的變法。最終王安石的變法以失敗而告終。

作為後起之秀,蘇軾一開始便成為頗受賞識的人物,頑固派讚賞,改革派也羡慕。

但是——在政治上,蘇軾起先反對王安石變科舉,繼而反對王安石變法,因而被貶。被貶之後,他又寫了不少政治詩來諷刺新政。而後王安石失勢,司馬光當權,欲全部廢除新法,而蘇東坡又主張對新法“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以致又被―貶再貶,流落嶺南海南。

年輕的蘇軾受司馬光等的影響,也一度對王安石的變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神宗賞識蘇軾,想提拔他,不想王安石宰相一句話便斷送了他升遷的機會。另外蘇軾也實在應付不了朝廷裡複雜的政治鬥爭,蘇軾終於請求到地方做官,神宗說好了讓他去杭州,可到王安石宰相那兒卻成了安徽。

蘇軾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間還流傳著好多笑話。按理說,這樣勢不兩立的人,一定會鬥得你死我活吧?然而錯了,當蘇軾因“烏台詩案”招來滅門之禍時,確因王安石一句話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王賞識他,愛護他,喜歡他,所以關鍵時候就會保護他,儘管他們是水火不容的政敵,可是他們“敵”的是政見,而不是人格和才華,最主要的,他們都是君子!

王安石退下來後,蘇軾曾經去拜訪了他,這一拜不要緊,兩個人才發現他們之間有太多的東西要交流。他們彼此重新認識了對方,相互對對方的才華和人品有了真正的瞭解。王安石曾慨歎說,不知道從此幾百年後才會再出蘇軾這樣的人才。

當然蘇軾也從此認為世上真正有才華的人是王安石。因為他的一首藏有兩個典故的小詩從來無人能夠識透,而王安石,這位曾經在政治上呼風喚雨卻經常讓他嘲笑的前輩,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奧妙,從此蘇軾再無異議。

君子的優點就在於,不管對方能不能成為朋友,他總是能客觀地對其做出評價,並且從不避諱自己對對方人格魅力和才華的欣賞和仰慕。王安石死後不久,司馬光也因積勞成疾,長眠於黃土之下。這一對偉大的君子,從好友到政敵,不管有多麼大的紛爭和不平,最終雙雙成為世人的楷模,將偉人的形象和光輝流傳於世。

而蘇軾在他們埋入黃土之時,已經流落嶺南海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