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喜迎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科技創新事業紀實

2014年5月23日, 習近平在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C919大型客機展示樣機駕駛室察看。

北京中關村。

四年前,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

把“課堂”搬到了這兒, 調研、講解、討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 ”在這次學習中,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今天, 同樣是中關村。 海澱西大街一條不足200米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新座標”, 咖啡館裡滿是創業者鮮活的面孔, 眾創空間內也孕育著越來越多的獨角獸企業。

這裡是欣欣向榮的中關村, 更是朝氣蓬勃的創新中國。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 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從宏觀戰略到微觀細節,

從縱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到前瞻佈局未來發展前沿, 從協同推進區域創新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五年, 總書記一直牽掛著中國科技發展的點點滴滴;這五年,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 中國有著更強的創新實力和更多的創新自信。

創新驅動發展有了頂層設計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 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 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域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 是強國所需, 是形勢所迫。 方向雖已明, 但此前, 創新作為一個體系還未建立, 創新的生態和環境還有待加強。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不能‘腳踩西瓜皮, 滑到哪兒算哪兒’, 要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總書記強調。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 習近平總書記部署了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的任務, 並強調要突出五個“著力”, 即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著力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和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

隨後,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 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簡稱“國家科改領導小組”)直接組織下,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在凝聚共識中有序展開。

最終,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於2016年5月正式發佈。 《綱要》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 明確了未來30多年的奮鬥目標、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

《綱要》發佈, 重在落實。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 在國家科改領導小組領導下, 科技部發揮國家科改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 推動建立落實《綱要》的工作機制, 細化分解任務, 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和地方制訂貫徹落實《綱要》的具體實施方案。

“目前, 《綱要》提出的任務都在逐步落實中, 例如, 推動實施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部曲’, 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 部署‘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案, 籌建國家實驗室等。”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邁進

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驅動創新。

2014年6月,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我們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改革,改出更鮮明的國家力量。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改革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隨後,中辦、國辦制定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戰略方向和整體佈局。作為中央關於經濟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綜合性改革方案之一,提出了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143條政策措施,形成了時間明確、路線清晰的改革“施工圖”。

這張“施工圖”一直貼在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的牆上,也印在國家科改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工作人員的心裡。國務院領導同志在視察科技部時,對這種“掛圖督辦、插旗標注”的工作推進方式給予了高度肯定。“截至目前,91項任務已出臺相關檔,正在推動落實,52項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正在按照計畫加快推進,實現時間過去1/2,任務完成2/3。”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說。

將改革進行到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總體佈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計畫體系和管理制度。

體制機制的改革正在最大限度釋放著創新活力。

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和專案資金管理改革,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本次改革是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的重大調整,涉及面廣,關注度高。”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說,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堅決破除部門利益,從各自管理的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率先啟動改革,全面統籌改革實踐,耐心細緻地處理改革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把改革工作推向縱深。

目前,科技計畫優化整合工作已基本完成。改革前由相關部門各自管理的近百項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已整合為總體佈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新5類科技計畫。與改革前相比,真正盤活了存量財政科技資金,優化了財政科技支出結構。

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已基本建立並常態化運行,初步解決了條塊分割、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

相關部門通過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共商科技改革與發展重大事項,聯合推動相關工作。“最明顯的感覺是,以前制定科技領域的規劃就是科技界的事,但這次制定‘十三五’科技發展的規劃,就是各部門群策群力的結果。”張曉原說。

戰略諮評委開展的諮詢論證工作有效支撐了聯席會議的科學決策,專案管理專業機構、監督評估體系、國家科技執行資訊系統和專家庫等為落實重大決策、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研發任務提供了重要依託。通過競爭擇優方式遴選出的7家科研管理類事業單位被改造為專案管理專業機構,已按照統一的制度規範和工作流程組織完成了2016和2017年度科技計畫專案申報受理、評審立項和啟動實施等工作,使政府部門從具體專案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用於“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

專案評審的公平公正進一步凸顯。從2016年起,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委託科技評估中心,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連續2年對重點專項立項評審專家和專案申請人進行了電話訪談,2017年還增加了對專案申報單位科研管理人員的訪談。最新訪談結果顯示,6成以上受訪人員認為今年的立項評審公正科學合理性與公平公正性比2016年更好。

同時,科研設施儀器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用,國家重大科技決策諮詢制度逐步完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和創新調查制度全面實施,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專業化、市場化水準快速提升,“雙創”支撐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科技體制改革的範圍從科研領域擴展至經濟、社會、政府治理等各相關領域,著力點從研發管理轉向創新服務,受惠面從科技人員擴大到廣大人民群眾,改革的關聯性、複雜性、影響力大大提高。”賀德方表示。

科研人員有了更大自主權和獲得感

“與總書記面對面,暢談科技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在回憶當時與習近平總書記座談時說。

“記得早在2011年春節前夕,他到家裡看望我,就坐在這位置。”李振聲指著自家的黃皮沙發說道,“總書記一直關注中國糧食產量的持續增長問題,昨天,我又彙報了中科院50年鹽鹼地治理研究成果並提出建議。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寄予厚望。”

在對中科院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其發展提出“四個率先”的要求,他也寄語廣大科技人員,要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尊重人才、培育人才,最大程度地釋放人才的創新活力,是總書記心頭掛念的事。

如何讓科研人員有獲得感?

一套套組合拳頻繁推出。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科技人員合理合法增加收入,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舉措。

過去,兼職兼薪這件事,在科研院所與高校是幾乎沒人敢觸碰的“紅線”。

是時候打破僵局了。2016年11月出臺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

“以前搞農技推廣心裡老不踏實,牽扯到成果轉化的具體經濟關係時很難把握,生怕違反規定和制度。”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張放說,現在國家鼓勵科技人員兼職兼薪就是宣導創新創業,拓展了成果轉化和服務的空間和深度。

隨著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推進,“讓資訊多跑路,科研人員少跑腿”正在成為現實。視頻答辯評審推行7年來,專案申請單位和答辯人員足不出省即可參加評審答辯;初步測算,每年節約科研人員科研時間約3萬人天,節約科研經費約4000~5000萬元。

值得一提的還有總書記特別關心的院士制度改革。科技部會同中科院、工程院及中組部、人社部等有關部門,修訂《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章程》,出臺院士增選、審核把關、道德規範等一系列配套細則,形成了覆蓋院士“進、管、出”各個關鍵環節的新制度規範。

“原來中科院院士推薦有125個管道,工程院院士推薦有112個管道,現在只剩院士、中國科協推薦兩個管道,院士退休制度得以落實,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學科覆蓋更趨全面,更多一線專家當選,平均年齡進一步降低。”賀德方說。

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穩步推進

如果說破除體制機制藩籬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是創新的現在時,那麼在總書記的心裡,面向未來的創新將來時同樣重要。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回憶說:“給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總書記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他認為,其實中國喪失了多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才使得我們落後。所以當前我們必須要抓住現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機遇稍縱即逝。”

當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係國家全域和長遠的重大科技專案。”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

2016年,由國務院發佈實施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圍繞重大專項、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領域、新興產業培育、體制機制改革等重點領域,部署編制了32個科技創新專項規劃,進一步完善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體系,形成了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部署和落實。

《規劃》還發佈實施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形成了面向2030年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

在談到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時,總書記多次提到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案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其中,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立項建議2016年已經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科技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依託國家科技計畫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就每個重大專案成立專項委員會,協同推進重大專案實施方案編制和啟動實施。

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原則,現已全面啟動量子通信和量子電腦、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深海空間站及天體一體化資訊網路4個專案的實施方案編制,力爭在2017年底前編制完成全部實施方案。

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司長秦勇說,“十三五”時期面臨著國際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經濟新常態對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中國對能源、資訊、空天、製造、交通、材料、現代服務業等高新領域編制專項發展規劃,並將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國家戰略平臺,其中包括啟動建設國家實驗室和佈局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科技部透露,2017年將在重大創新領域啟動組建國家實驗室。目前,國家實驗室的籌建工作進展順利。

創新不是喊口號,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破釜沉舟的決心,扎實落地的措施。

牢記使命,為了總書記心系的科技創新事業砥礪前行。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今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號召,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的核心關鍵作用,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謀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邁進,瞄準前沿的戰略部署穩步推進……這五年,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實力正在實現整體躍升,日益強勁的“第一動力”正引領著“中國”號巨輪破浪遠航。

End

編輯:甘玲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籌建國家實驗室等。”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邁進

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驅動創新。

2014年6月,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我們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改革,改出更鮮明的國家力量。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改革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隨後,中辦、國辦制定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戰略方向和整體佈局。作為中央關於經濟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綜合性改革方案之一,提出了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143條政策措施,形成了時間明確、路線清晰的改革“施工圖”。

這張“施工圖”一直貼在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的牆上,也印在國家科改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工作人員的心裡。國務院領導同志在視察科技部時,對這種“掛圖督辦、插旗標注”的工作推進方式給予了高度肯定。“截至目前,91項任務已出臺相關檔,正在推動落實,52項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正在按照計畫加快推進,實現時間過去1/2,任務完成2/3。”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說。

將改革進行到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總體佈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計畫體系和管理制度。

體制機制的改革正在最大限度釋放著創新活力。

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和專案資金管理改革,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本次改革是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的重大調整,涉及面廣,關注度高。”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說,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堅決破除部門利益,從各自管理的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率先啟動改革,全面統籌改革實踐,耐心細緻地處理改革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把改革工作推向縱深。

目前,科技計畫優化整合工作已基本完成。改革前由相關部門各自管理的近百項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已整合為總體佈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新5類科技計畫。與改革前相比,真正盤活了存量財政科技資金,優化了財政科技支出結構。

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已基本建立並常態化運行,初步解決了條塊分割、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

相關部門通過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共商科技改革與發展重大事項,聯合推動相關工作。“最明顯的感覺是,以前制定科技領域的規劃就是科技界的事,但這次制定‘十三五’科技發展的規劃,就是各部門群策群力的結果。”張曉原說。

戰略諮評委開展的諮詢論證工作有效支撐了聯席會議的科學決策,專案管理專業機構、監督評估體系、國家科技執行資訊系統和專家庫等為落實重大決策、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研發任務提供了重要依託。通過競爭擇優方式遴選出的7家科研管理類事業單位被改造為專案管理專業機構,已按照統一的制度規範和工作流程組織完成了2016和2017年度科技計畫專案申報受理、評審立項和啟動實施等工作,使政府部門從具體專案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用於“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

專案評審的公平公正進一步凸顯。從2016年起,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委託科技評估中心,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連續2年對重點專項立項評審專家和專案申請人進行了電話訪談,2017年還增加了對專案申報單位科研管理人員的訪談。最新訪談結果顯示,6成以上受訪人員認為今年的立項評審公正科學合理性與公平公正性比2016年更好。

同時,科研設施儀器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用,國家重大科技決策諮詢制度逐步完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和創新調查制度全面實施,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專業化、市場化水準快速提升,“雙創”支撐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科技體制改革的範圍從科研領域擴展至經濟、社會、政府治理等各相關領域,著力點從研發管理轉向創新服務,受惠面從科技人員擴大到廣大人民群眾,改革的關聯性、複雜性、影響力大大提高。”賀德方表示。

科研人員有了更大自主權和獲得感

“與總書記面對面,暢談科技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在回憶當時與習近平總書記座談時說。

“記得早在2011年春節前夕,他到家裡看望我,就坐在這位置。”李振聲指著自家的黃皮沙發說道,“總書記一直關注中國糧食產量的持續增長問題,昨天,我又彙報了中科院50年鹽鹼地治理研究成果並提出建議。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寄予厚望。”

在對中科院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其發展提出“四個率先”的要求,他也寄語廣大科技人員,要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尊重人才、培育人才,最大程度地釋放人才的創新活力,是總書記心頭掛念的事。

如何讓科研人員有獲得感?

一套套組合拳頻繁推出。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科技人員合理合法增加收入,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舉措。

過去,兼職兼薪這件事,在科研院所與高校是幾乎沒人敢觸碰的“紅線”。

是時候打破僵局了。2016年11月出臺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

“以前搞農技推廣心裡老不踏實,牽扯到成果轉化的具體經濟關係時很難把握,生怕違反規定和制度。”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張放說,現在國家鼓勵科技人員兼職兼薪就是宣導創新創業,拓展了成果轉化和服務的空間和深度。

隨著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推進,“讓資訊多跑路,科研人員少跑腿”正在成為現實。視頻答辯評審推行7年來,專案申請單位和答辯人員足不出省即可參加評審答辯;初步測算,每年節約科研人員科研時間約3萬人天,節約科研經費約4000~5000萬元。

值得一提的還有總書記特別關心的院士制度改革。科技部會同中科院、工程院及中組部、人社部等有關部門,修訂《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章程》,出臺院士增選、審核把關、道德規範等一系列配套細則,形成了覆蓋院士“進、管、出”各個關鍵環節的新制度規範。

“原來中科院院士推薦有125個管道,工程院院士推薦有112個管道,現在只剩院士、中國科協推薦兩個管道,院士退休制度得以落實,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學科覆蓋更趨全面,更多一線專家當選,平均年齡進一步降低。”賀德方說。

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穩步推進

如果說破除體制機制藩籬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是創新的現在時,那麼在總書記的心裡,面向未來的創新將來時同樣重要。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回憶說:“給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總書記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他認為,其實中國喪失了多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才使得我們落後。所以當前我們必須要抓住現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機遇稍縱即逝。”

當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係國家全域和長遠的重大科技專案。”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

2016年,由國務院發佈實施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圍繞重大專項、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領域、新興產業培育、體制機制改革等重點領域,部署編制了32個科技創新專項規劃,進一步完善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體系,形成了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部署和落實。

《規劃》還發佈實施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形成了面向2030年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

在談到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時,總書記多次提到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案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其中,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立項建議2016年已經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科技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依託國家科技計畫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就每個重大專案成立專項委員會,協同推進重大專案實施方案編制和啟動實施。

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原則,現已全面啟動量子通信和量子電腦、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深海空間站及天體一體化資訊網路4個專案的實施方案編制,力爭在2017年底前編制完成全部實施方案。

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司長秦勇說,“十三五”時期面臨著國際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經濟新常態對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中國對能源、資訊、空天、製造、交通、材料、現代服務業等高新領域編制專項發展規劃,並將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國家戰略平臺,其中包括啟動建設國家實驗室和佈局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科技部透露,2017年將在重大創新領域啟動組建國家實驗室。目前,國家實驗室的籌建工作進展順利。

創新不是喊口號,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破釜沉舟的決心,扎實落地的措施。

牢記使命,為了總書記心系的科技創新事業砥礪前行。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今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號召,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的核心關鍵作用,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謀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邁進,瞄準前沿的戰略部署穩步推進……這五年,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實力正在實現整體躍升,日益強勁的“第一動力”正引領著“中國”號巨輪破浪遠航。

End

編輯:甘玲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