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萬里黃河第一壩竟如此壯觀

1952年10月31日, 毛澤東主席登上鄭州黃河岸邊廣武山小山頂, 眺望萬里黃河, 語重心長地交待了一句話:“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從此, 全國各地的水利精英, 為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齊奔三門峽, 修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這座新中國水利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大壩。 該工程於1957年4月13日開工, 1961年建成, 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 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 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萬里黃河第一壩"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部。 北鄰山西省, 西鄰陝西省, 被人們稱為豫西"金三角"。 三門峽黃河大壩距市區14公里, 車程17分鐘, 大壩中間是一步跨兩省(河南、山西)分界線。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新中國一成立, 党和國家領導人立即著手治理黃河。 但因為三門峽大壩的原設計是蘇聯專家, 而他們對黃河的泥沙問題又瞭解不多, 所以在設計時只求壩高庫容大, 忽視了泥沙淤積問題, 致使5 年間泥沙淤積量達5041萬立方米。 從1964年開始, 對大壩工程多次進行改建,

最終使庫區淤積大為減輕, 進出庫泥沙基本平衡, 實現了防洪、防淩、灌溉和發電、供水等綜合效益。 僅發電一項, 截止1986年已收回國家對這項工程的全部投資。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世界各國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渾水發電, 不僅做了有宜嘗試, 而且提供了成經驗。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三門峽大壩建成後,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庫區蓄水時, 黃河便在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 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間, 碧波粼粼, 一望無際, 似天池銀河。 兩岸青山綠樹, 綿延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洩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淩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壯。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三門峽大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主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牆,副壩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主、副壩總長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後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台發電機組,現有7台機組,發電量41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於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穀水流湍急,建壩後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岩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於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於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後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位於河南濟源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後,黃河下游"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日趨完善,對幹流洪水的控制,由過去三門峽樞紐單庫奮戰,變成了三門峽與小浪底聯合調控,小浪底水庫成為直接控制下游洪水的重要樞紐。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在此背景下,部分專家學者又一次提出了三門峽水庫的去留問題,廢除、炸壩、敞泄、停運等不一而足的觀點再一次叫響。隨著小浪底水庫的建成,提高了對黃河下游洪水的控制能力,原來由三門峽、故縣和陸渾水庫承擔的任務將有比較大的調整,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但無論怎樣調整與整合,都不應是迎新棄舊,用新庫替代老庫。當然,在新的情況下,對三門峽水庫的歷史地位和在今後黃河治理與開發中的作用,也需要重新審視和定位。

——兩岸茗茶

2017.10.12

綿延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洩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淩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壯。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三門峽大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主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牆,副壩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主、副壩總長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後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台發電機組,現有7台機組,發電量41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於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穀水流湍急,建壩後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岩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於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於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後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位於河南濟源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後,黃河下游"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日趨完善,對幹流洪水的控制,由過去三門峽樞紐單庫奮戰,變成了三門峽與小浪底聯合調控,小浪底水庫成為直接控制下游洪水的重要樞紐。

攝影/兩岸茗茶

攝影/兩岸茗茶

在此背景下,部分專家學者又一次提出了三門峽水庫的去留問題,廢除、炸壩、敞泄、停運等不一而足的觀點再一次叫響。隨著小浪底水庫的建成,提高了對黃河下游洪水的控制能力,原來由三門峽、故縣和陸渾水庫承擔的任務將有比較大的調整,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但無論怎樣調整與整合,都不應是迎新棄舊,用新庫替代老庫。當然,在新的情況下,對三門峽水庫的歷史地位和在今後黃河治理與開發中的作用,也需要重新審視和定位。

——兩岸茗茶

2017.10.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