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陝西為啥叫陝西?都來看看你老家的來歷!

作為地道的西安人也曾被外地朋友問倒過, 也只知道其中二分之一, 深感慚愧……

不過, 小編立馬搜集了陝西各市縣的名稱來歷, 跟大家分享。 原來還有這大滴歷史知識, 趕快收藏轉發吧~

陝西

源自陝縣以西, 陝縣位於今河南省。 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時, 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 陝, 指古之陝原, 今河南陝縣。 當時規定, 周公治陝之東, 召公治陝之西。 陝西始見於史。 陝西的簡稱是“秦”, 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 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 受封于“秦地”, 西元前770年, 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 受封“岐山以西之地”, 建秦國。 從此, 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陝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 楚漢戰爭初期,

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 為防止他北上, 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現在的“三秦”, 是指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

西安

在西周時稱為“豐鎬”。

“豐鎬”, 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 立名“長安”, 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 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 史稱“西有羅馬, 東有長安”。

隋時, 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 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 長安作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

唐朝時, 又恢復長安之名。 元代, 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 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取義“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西漢初年, 劉邦定都關中,

延安

商以前延安屬鬼方。 西元前13世紀時, 武丁伐鬼方, 延安成為商王朝的勢力範圍。 西周時期, 此處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時、晉人大敗那裡的白狄, 將這裡納入晉國版圖。 戰國時, 秦人置上郡管轄該地。 漢時設高奴縣於此地。 隋開皇三年(583年), 設延安州, 延安之名始見於史。 延安地控1個區和12個縣。

其中,區為寶塔區。縣有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龍、黃陵。

榆林

明永樂六年(1408年),在今紅山(雄石峽)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見於史。因當地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榆樹和柳樹,故名。榆林地處沙漠地帶,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進中的駱駝,故又名“駱城”。榆林於1988年撤縣改市。

目前、管轄一個區、即榆陽區;縣11個,即米脂、綏德、靖邊、清澗、吳堡、神木、府谷、定邊、子洲、橫山縣、佳縣。

寶雞

秦時因其境內有陳倉山,故而設置陳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陳倉寶雞鳴之瑞”而改陳倉為寶雞。相傳陳穆公時,陳倉人發現兩位仙雞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這兩位神童後來一個飛至南陽,一個落至寶雞,人稱陳寶。

寶雞市管轄的區有3個,即金台、渭濱和陳倉。其中,金台區得名與區內著名道觀金台觀有關。此觀系太極拳鼻祖張三豐的修道之處。寶雞市管轄的縣有9個,分別是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遊縣、鳳縣、太白縣。

咸陽

古代將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稱為“陽”,而“鹹”字意為“皆”、“都是”等。咸陽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也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秧在此置“咸亨”、“陽裡”,西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渭南

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堅甘露二年(西元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時仍沿用此名。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即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安康

古代安康號稱“群夷之國”,至商周時屬庸國。秦時設西域縣,為漢中郡治所,西晉時設安康縣,治所在今漢陰縣。安康之名、取“安寧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歡稱安康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產黃金,安康月河沙金的產最居全國之首。唐時,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貢金。其二,安康盛產丹漆。基於此,從西魏開始,政府在此設“金州”,可謂名副其實。

漢中

位於陝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嶺巴山之間。西接甘肅,南鄰四川,整個地區兼跨漢江、嘉陵江兩大流域·並形成沖積形谷地平原,即漢中盆地。漢中之名始於西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因地處漢江中游,故名漢中。

元代蒙古軍占漢中,為了切斷漢中地區與成都地區的聯繫,讓四川“無險可守”,將漢中併入關中,至此漢中開始隸屬於陝西省。漢中是一個典型的行政區劃(西北地方)與自然區劃(西南地區)不一致的城市:無論是地理氣候、方言習俗還是飲食習慣,漢中與陝西的關中、陝北地區都有很大的差異,而與川北極為相似。

銅川

前秦符堅永興元年(西元357年)設銅官護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西元446年)設立銅官縣,因縣境內有銅官川而得名。

北周改為同官縣。後因軍事上“同官”與“潼關”混淆,1946年,民國政府改同官為銅川縣,1958年改為銅川市。

商洛

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

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相鄰;西南與安康、寧陝、旬陽,西北與長安、藍田毗鄰;北與潼關、華陰、華縣相連。截至2009年6月1日,商洛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

陝西86個縣名來歷

戶縣:原名鄠縣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縣。“鄠”字生辟,而且專用,1964年改“鄠”為戶,稱戶縣。

周至縣:原名盩厔縣,峰廻為盩,水曲為厔,根據其地貌、地形特點命名為盩厔,漢武帝設盩厔縣,盩厔生辟字,並切專用,1964年改為周至縣。

千陽縣:原名汧陽縣,因汧水得名。北周設汧陽縣,汧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千陽縣。

眉縣:原名郿縣,秦朝設縣,郿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眉縣。

禮泉縣:原名醴泉縣,縣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宮,隋朝設縣,醴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禮泉縣。

彬縣:原名邠縣。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劉的居地。西魏置豳州,唐開元十三年改為邠州,1913年改為邠縣。邠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彬縣。

旬邑縣:原名三水縣,1914年因和廣東三水縣重名,改為栒邑縣,因縣北有栒邑原,盛產栒木而定為栒邑縣。栒字生辟,1964年改為旬邑縣。

合陽縣:原名郃陽縣,戰國時魏文侯築合陽城,秦朝設合陽縣,漢朝因縣在郃水邊改郃陽縣,郃字生辟,1964年改為合陽縣。

勉縣:原名沔縣。漢朝設置沔陽縣,後為沔縣,因境內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為勉縣。

旬陽縣:原名洵陽縣,晉朝設置洵陽縣,因縣城在洵水之陽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為旬陽縣。

洛南縣:原名雒南縣,隋朝設雒南縣,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為洛南縣。

佳縣:原名葭縣,縣境內有蘆川,蘆叢生。古人把葦牙叫葭,出穗前叫蘆,出穗後叫葦。宋朝築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為佳縣。

富縣:原名鄜峙縣是黃帝祭天的地方,縣境內有鄜水而得名鄜縣。鄜字生辟,1964年改為富縣。

澄城縣:春秋時期晉國設置徵邑,西漢設徵縣,徵、澄二字音近,後來訛徵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西元446年)設為澄城縣。

甯強縣:原為寧羌縣,該地區古代為氐、羌人居住區,宋代設三泉縣,元代設大安縣,明代設甯羌衛後改寧羌縣,1913年,民國政府取“羌地永寧”之意,改為寧羌縣,1942年元旦改為甯強縣。

漢陰縣:唐至德三年(西元757年)設立漢陰縣,因縣城在漢江南岸,故叫漢陰。後縣城被江水所淹,移縣城到江北,縣名未改,沿用至今。

丹鳳縣:建國後,1950年,劃商縣、商南部分在龍駒寨設立丹鳳縣。因縣境內有丹江、鳳冠山而取其名。

洛川縣:秦為鄜縣地域,後秦時設洛川縣,因洛水流經縣境而得名。

子洲縣:為紀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劃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子長等縣部分土地設立子洲縣,縣府在雙湖峪。

吳起縣:因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曾在此駐兵得名,隋朝時,因該地是洛河源頭設洛源縣,1942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改吳起鎮為吳旗縣。2006年,由本縣申請,改為吳起縣。(注:感謝完美夏天的補充)

子長縣:宋代設安定堡,元代為安定縣,1935年解放後分為赤源、秀延兩縣,次年又恢復為安定縣,為了紀念謝子長,1939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更名為子長縣。將縣城由安定遷到瓦窯堡。

志丹縣:宋太平興國二年(西元977年)設保安軍,金代改為保安縣,1934年改為赤安縣,為了紀念劉志丹,1936年1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改為志丹縣。

太白縣:建國後1953年劃寶雞、岐山、眉縣、留壩、洋縣、佛平、鳳縣部分地區設太白區,1961年改為太白縣,因縣境內有太白山而得名。縣城在嘴頭鎮。

黃龍縣:縣境內有黃龍山,為古老林區,民國27年(1938年)設黃龍山設治局,負責開墾,1948年解放後,正式劃界設黃龍縣。

黃陵縣:秦漢設中部縣,隋朝改為內部縣,唐朝又恢復為中部縣。民國33年(1944年)因境內有橋山上有軒轅黃帝陵,改為黃陵縣。

甘泉縣:唐初設伏陸縣,因縣南有阿伏斤穀河而得名,唐天寶元年(西元742年)將阿伏斤穀改為甘泉谷,伏陸縣也隨之改為甘泉縣,城南有美泉溝,泉水味美甘甜,稱甘泉縣。

宜川縣:秦為定陽縣,西魏大統三年(西元537年)設義川縣,因縣境內有義川河而得名。宋太平興國元年(西元976)年為避太宗趙光義的諱,遂改名宜川縣。

延長縣:西魏蜀廣安縣,隋時屬延安縣,唐天寶三年(西元746年)設延川縣,因延水從境內流過。

長安縣:西元前239年,秦始皇封其弟成嶠為長安君,取“長久平安”之意,漢、唐長安城是今西安市。現在長安縣的地方秦時稱杜縣,後改杜陵縣。西晉稱杜城縣,以後稱長安縣。1944年縣府遷至大兆鎮,1949年後遷到韋曲鎮,後併入西安成為長安區。

藍田縣:秦獻公6年(西元前379年)設藍田縣,因縣東南有藍天山而得名,因產美玉,上等玉為球,次等玉為藍,“玉種藍田”之說。

臨潼縣:西周時為驪戎部落所在地,秦時為驪邑,漢設新豐縣,唐改朝應縣,宋祥符八年(西元1015年)改稱臨潼縣,因縣東有潼水,縣西有臨水,故稱臨潼縣。

高陵縣:春秋時,因縣東有高陵邑,秦孝公設高陵縣,又因縣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縣:西魏時期設廣安縣于文安驛。隋開皇三年(西元583年)改為延川縣,因境內延川水(清澗河)而得名。

隴縣:西魏恭帝元年(西元554年)設隴州,因境內有隴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後廢州留縣。

鳳翔縣: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漢時設雍縣,唐至德二年(西元75年)設鳳翔郡,金代設鳳翔縣。

麟遊縣:隋文帝仁壽年間這裡發現過白色麒麟,後修仁壽宮,。隋恭帝義甯元年(西元617年)始設麟遊縣。

岐山縣:因為是周朝的發祥地,縣境內有岐山,隋開皇16年(西元596年)始設岐山縣。

扶風縣:漢代在長安設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三輔管理關中地區,當時的右扶風管理咸陽以西21縣,取“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後改扶風郡,唐貞觀八年,(西元543年)始設扶風縣。

鳳縣:秦為古道縣,北魏為梁泉縣,明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改為鳳縣,因境內有鳳凰山、鳳凰嶺而得名。

安塞縣:宋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在此築安塞堡,取“安定邊疆”之意,元憲宗二年(西元1252年)設安塞縣。

興平縣:唐至德二年(西元757年)始設興平軍,後改興平縣,再未變過。

乾縣:秦時為好峙縣,因唐高宗的墳墓乾陵在縣境內,唐文明元年(西元684年)分好峙、禮泉置奉天縣,唐乾寧二年(西元895年)升為乾州,因乾州在長安西北,八卦中為乾卦方向,故叫乾縣。西元1913年降州為乾縣。

永壽縣: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西元548年)設廣壽縣,因廣壽原得名。北周明帝二年(西元558年)改為永壽縣。

長武縣:漢代屬淺水縣地,隋朝在這裡築武城,唐朝設長武鎮,取“長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始置長武縣。

淳化縣:秦朝為雲陽縣,縣北有甘泉宮是秦、漢時著名的離宮,秦始皇築直道就是由甘泉宮向北沿子午嶺直到九原(包頭),宋朝淳化四年(西元994年)在梨園鎮設縣,以年號為縣名。

涇陽縣:秦朝為池陽縣,前秦二年在池陽縣東南置涇陽縣,因在涇水之陽而得名。

三原縣:因縣境內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西元352年)設三原護軍,北魏始光元年(西元424年)設三原縣沿襲至今。

武功縣:秦朝在眉縣境內,因武功山、武功水(石頭河)得名,武功縣為周邰邑,秦朝為邰縣,東漢時遷武功縣到邰縣,仍為武功縣。

清澗縣:北宋時在縣境內挖井一百五十丈見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西元1041年)為該地起名清澗城,金大定二十二年(西元1182年)設清澗縣。另一說是因清澗河而得名。

白水縣:秦孝公十二年(西元前351年)設立白水縣,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蒲城縣:秦朝為重泉縣,後魏改為南白水縣,北魏太和23年(西元504年)改名蒲城縣,因縣境內有蒲池而得名。

韓城市:是春秋時的韓國故地,縣西有韓原,隋開皇十八年(西元589年)始置韓城縣,五代改為韓原縣,唐同光四年(西元926年)複名韓城縣,沿用至今。

大荔縣: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臨晉縣,西晉武帝改名大荔縣,以後歷代在此地建武鄉縣、馮翊縣、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復大荔縣。

華縣:西周時鄭桓公封地,築有鄭邑,秦設鄭縣,城南有小華山,城東有華山,北魏設華山郡,唐至清代沿用華州,1913年設立華縣。

華陰縣:縣城在華山北面,所以,叫華陰縣。春秋時在這裡設陰晉縣,秦稱甯秦縣,漢高祖八年(西元前199年)改為華陰縣。

潼關縣:潼關古為姚林塞,東漢未年設關,因山上流下來的潼洛河經過過關城旁,所以稱潼關。明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設立潼關衛,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設立潼關縣。乾隆十二年(西元1748年)設潼關衛,1913年改為潼關縣。

吳堡縣:南北朝時,夏國赫連勃勃在此築吳兒城,安置虜來的軍民,宋代又築吳堡寨,金正大三年(西元1226年)設吳堡縣,1940年由舊址遷到宋家川鎮。

南鄭縣:縣名由鄭國演變而來。鄭國是西周時期關中諸侯國,故地在華縣,周幽王十一年(西元前771年)犬戎攻周,鄭國一部分東遷河南新鄭,一部分南遷漢水上游,為了紀念鄭國,在鄭國南邊稱南鄭。秦設南鄭縣,解放後,將南鄭縣遷至輔鎮,後又遷到周家坪。

城固縣:秦漢時就有城固縣,張騫故鄉,三國時期,蜀國稱樂城,南北朝又改為城固縣。取“始城而冀其北固”之說,所以叫城固。

洋縣:北魏設洋州,其地址在今西鄉境內,唐天寶十五年(西元756年)把洋州遷到興通縣即今洋縣地址,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設洋縣。

佛坪縣:清嘉靖年間在袁家莊設洋縣丞(副縣級)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從洋縣、周至劃出部分地方設佛坪廳,當地有佛爺坪,叫佛坪。1913年改佛坪縣,1926年縣城由周至厚珍子遷到今天的袁家莊。

西鄉縣:三國時期張飛封地,張飛封西鄉侯,後改為南鄉縣,晉太康二年(西元281年)恢復為西鄉縣,含西鄉、鎮巴兩縣地方,西鄉與夔州(奉節)的東鄉相對而稱名的。

鎮巴縣:班超封地,定遠侯,清嘉靖二十二年(西元1802年)設定遠廳。1913年改定遠縣,1914年改鎮巴縣,取“鎮守巴山”之說。

留壩縣:張良封地。張良封留侯。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設留壩廳1913年改為留壩縣。

略陽縣:縣城建在象山之南,山南為陽,險要為略,南宋開喜三年(西元1207年)設略陽縣。

綏德縣:秦漢為上郡地,西魏在此設綏州安寧縣,宋熙寧三年(西元1070年)設綏德城。取“綏靖德化”之意,金代改為綏德州,辛亥革命後廢州置縣。

白河縣:秦為錫縣,後改半利縣,地處秦頭楚尾,明成化八年(西元1472年)築白河堡,後設白河縣,因境內有白石河而名。

平利縣:西漢為長利縣,南宋設吉陽縣,唐武德元年(西元618年)設平利縣,因縣境內有平利川而得名。

鎮坪縣:原屬平利縣,明代設鎮平地方檢查司,清代設平利丞(副縣級)駐鎮坪,1920年設鎮坪縣。

嵐皋縣:原為磚坪營,1913年改為磚坪縣,後改嵐皋縣。因為,磚坪在嵐河之濱,水澤之旁,故稱嵐皋縣。

紫陽縣:明正德七年(西元1512年)築紫陽堡。設紫陽縣,縣城在漢江東岸,嘉靖二十五年(西元1646年)移江西。相傳宋代張平叔修煉的洞為紫陽洞,自稱紫陽真人而為縣名。

石泉縣:西魏廢帝元年(西元552年)設石泉縣。因境內有石泉而得名。

寧陝縣:縣城原在五郎關,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設五郎廳,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改為寧陝廳,取“寧定陝西”之意。1913年改為寧陝縣,1936年縣城遷到關口。

商縣:秦商鞅封地。春秋為上雒邑,漢代設上雒縣,北周建德七年(西元578年)改為商州,明代改為商縣。商本山名,故以縣名。

山陽縣:晉朝設半陽縣,明成化十二年(西元1476年)改為山陽縣。

鎮安縣:唐嗣聖十三年(西元696年)設安業縣,唐乾元元年(西元758年)更名乾元縣,五代更名乾佑縣,明景泰三年(西元1452年)更名鎮安縣。

柞水縣:縣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設安業縣,元代設乾佑縣,清代設孝義廳,1914年改為柞水縣。

商南縣:北魏景明元年(西元500年)分商縣之東南設商南縣,隸屬西安府。以後分別屬於商州、漢中等地,縣名未改。

米脂縣:宋建米脂寨,縣境內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產小米,米質高,取“沃垠宜粟,米質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西元1226年)設米脂縣沿用至今。

耀縣:縣境內有寶鑒山,遇豐年山中光耀明如鏡而得名。唐天佑三年(西元904年)設州,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州立縣。

富平縣:秦代為頻陽縣,漢初在寧夏吳忠附近設富平縣,三國時期,魏國遷富平縣於甘肅慶陽縣,西晉又遷到頻陽縣。取“地平天成,豐富充滿”之意。唐朝為美原先,元朝中統五年(西元1264年)複設富平縣。

宜君縣:東晉升平二年(西元358年)在今耀縣沮水河設宜君護軍,因沮河水原名宜君水而得名。北魏太平真軍六年(西元446年)設宜君縣。後縣城三次遷徙到今址。

府穀縣:因這裡有一條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西元910年)設府穀縣。

定邊縣:明正統二年(西元1437年)設定邊營,清雍正九年(西元1730年)設定邊縣。取“底定邊疆”之意。

靖邊縣:明成化六年(西元1470年)設靖邊營,清雍正九年(西元1731年)設靖邊縣,1945年縣城由新城堡遷張家畔,取“綏靖邊境”之意。

橫山縣:北魏太平真軍六年(西元446年)設岩緣縣,唐朝改朔方縣,宋朝設橫山堡,清雍正九年設懷遠縣,1913年改為橫山縣,因縣境內有橫山山脈而得名。

怎麼樣,都知道自己老家的來歷了吧!

其中,區為寶塔區。縣有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龍、黃陵。

榆林

明永樂六年(1408年),在今紅山(雄石峽)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見於史。因當地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榆樹和柳樹,故名。榆林地處沙漠地帶,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進中的駱駝,故又名“駱城”。榆林於1988年撤縣改市。

目前、管轄一個區、即榆陽區;縣11個,即米脂、綏德、靖邊、清澗、吳堡、神木、府谷、定邊、子洲、橫山縣、佳縣。

寶雞

秦時因其境內有陳倉山,故而設置陳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陳倉寶雞鳴之瑞”而改陳倉為寶雞。相傳陳穆公時,陳倉人發現兩位仙雞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這兩位神童後來一個飛至南陽,一個落至寶雞,人稱陳寶。

寶雞市管轄的區有3個,即金台、渭濱和陳倉。其中,金台區得名與區內著名道觀金台觀有關。此觀系太極拳鼻祖張三豐的修道之處。寶雞市管轄的縣有9個,分別是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遊縣、鳳縣、太白縣。

咸陽

古代將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稱為“陽”,而“鹹”字意為“皆”、“都是”等。咸陽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也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秧在此置“咸亨”、“陽裡”,西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渭南

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堅甘露二年(西元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時仍沿用此名。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即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安康

古代安康號稱“群夷之國”,至商周時屬庸國。秦時設西域縣,為漢中郡治所,西晉時設安康縣,治所在今漢陰縣。安康之名、取“安寧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歡稱安康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產黃金,安康月河沙金的產最居全國之首。唐時,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貢金。其二,安康盛產丹漆。基於此,從西魏開始,政府在此設“金州”,可謂名副其實。

漢中

位於陝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嶺巴山之間。西接甘肅,南鄰四川,整個地區兼跨漢江、嘉陵江兩大流域·並形成沖積形谷地平原,即漢中盆地。漢中之名始於西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因地處漢江中游,故名漢中。

元代蒙古軍占漢中,為了切斷漢中地區與成都地區的聯繫,讓四川“無險可守”,將漢中併入關中,至此漢中開始隸屬於陝西省。漢中是一個典型的行政區劃(西北地方)與自然區劃(西南地區)不一致的城市:無論是地理氣候、方言習俗還是飲食習慣,漢中與陝西的關中、陝北地區都有很大的差異,而與川北極為相似。

銅川

前秦符堅永興元年(西元357年)設銅官護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西元446年)設立銅官縣,因縣境內有銅官川而得名。

北周改為同官縣。後因軍事上“同官”與“潼關”混淆,1946年,民國政府改同官為銅川縣,1958年改為銅川市。

商洛

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

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相鄰;西南與安康、寧陝、旬陽,西北與長安、藍田毗鄰;北與潼關、華陰、華縣相連。截至2009年6月1日,商洛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

陝西86個縣名來歷

戶縣:原名鄠縣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縣。“鄠”字生辟,而且專用,1964年改“鄠”為戶,稱戶縣。

周至縣:原名盩厔縣,峰廻為盩,水曲為厔,根據其地貌、地形特點命名為盩厔,漢武帝設盩厔縣,盩厔生辟字,並切專用,1964年改為周至縣。

千陽縣:原名汧陽縣,因汧水得名。北周設汧陽縣,汧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千陽縣。

眉縣:原名郿縣,秦朝設縣,郿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眉縣。

禮泉縣:原名醴泉縣,縣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宮,隋朝設縣,醴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禮泉縣。

彬縣:原名邠縣。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劉的居地。西魏置豳州,唐開元十三年改為邠州,1913年改為邠縣。邠字生辟且專用,1964年改為彬縣。

旬邑縣:原名三水縣,1914年因和廣東三水縣重名,改為栒邑縣,因縣北有栒邑原,盛產栒木而定為栒邑縣。栒字生辟,1964年改為旬邑縣。

合陽縣:原名郃陽縣,戰國時魏文侯築合陽城,秦朝設合陽縣,漢朝因縣在郃水邊改郃陽縣,郃字生辟,1964年改為合陽縣。

勉縣:原名沔縣。漢朝設置沔陽縣,後為沔縣,因境內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為勉縣。

旬陽縣:原名洵陽縣,晉朝設置洵陽縣,因縣城在洵水之陽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為旬陽縣。

洛南縣:原名雒南縣,隋朝設雒南縣,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為洛南縣。

佳縣:原名葭縣,縣境內有蘆川,蘆叢生。古人把葦牙叫葭,出穗前叫蘆,出穗後叫葦。宋朝築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為佳縣。

富縣:原名鄜峙縣是黃帝祭天的地方,縣境內有鄜水而得名鄜縣。鄜字生辟,1964年改為富縣。

澄城縣:春秋時期晉國設置徵邑,西漢設徵縣,徵、澄二字音近,後來訛徵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西元446年)設為澄城縣。

甯強縣:原為寧羌縣,該地區古代為氐、羌人居住區,宋代設三泉縣,元代設大安縣,明代設甯羌衛後改寧羌縣,1913年,民國政府取“羌地永寧”之意,改為寧羌縣,1942年元旦改為甯強縣。

漢陰縣:唐至德三年(西元757年)設立漢陰縣,因縣城在漢江南岸,故叫漢陰。後縣城被江水所淹,移縣城到江北,縣名未改,沿用至今。

丹鳳縣:建國後,1950年,劃商縣、商南部分在龍駒寨設立丹鳳縣。因縣境內有丹江、鳳冠山而取其名。

洛川縣:秦為鄜縣地域,後秦時設洛川縣,因洛水流經縣境而得名。

子洲縣:為紀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劃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子長等縣部分土地設立子洲縣,縣府在雙湖峪。

吳起縣:因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曾在此駐兵得名,隋朝時,因該地是洛河源頭設洛源縣,1942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改吳起鎮為吳旗縣。2006年,由本縣申請,改為吳起縣。(注:感謝完美夏天的補充)

子長縣:宋代設安定堡,元代為安定縣,1935年解放後分為赤源、秀延兩縣,次年又恢復為安定縣,為了紀念謝子長,1939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更名為子長縣。將縣城由安定遷到瓦窯堡。

志丹縣:宋太平興國二年(西元977年)設保安軍,金代改為保安縣,1934年改為赤安縣,為了紀念劉志丹,1936年1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改為志丹縣。

太白縣:建國後1953年劃寶雞、岐山、眉縣、留壩、洋縣、佛平、鳳縣部分地區設太白區,1961年改為太白縣,因縣境內有太白山而得名。縣城在嘴頭鎮。

黃龍縣:縣境內有黃龍山,為古老林區,民國27年(1938年)設黃龍山設治局,負責開墾,1948年解放後,正式劃界設黃龍縣。

黃陵縣:秦漢設中部縣,隋朝改為內部縣,唐朝又恢復為中部縣。民國33年(1944年)因境內有橋山上有軒轅黃帝陵,改為黃陵縣。

甘泉縣:唐初設伏陸縣,因縣南有阿伏斤穀河而得名,唐天寶元年(西元742年)將阿伏斤穀改為甘泉谷,伏陸縣也隨之改為甘泉縣,城南有美泉溝,泉水味美甘甜,稱甘泉縣。

宜川縣:秦為定陽縣,西魏大統三年(西元537年)設義川縣,因縣境內有義川河而得名。宋太平興國元年(西元976)年為避太宗趙光義的諱,遂改名宜川縣。

延長縣:西魏蜀廣安縣,隋時屬延安縣,唐天寶三年(西元746年)設延川縣,因延水從境內流過。

長安縣:西元前239年,秦始皇封其弟成嶠為長安君,取“長久平安”之意,漢、唐長安城是今西安市。現在長安縣的地方秦時稱杜縣,後改杜陵縣。西晉稱杜城縣,以後稱長安縣。1944年縣府遷至大兆鎮,1949年後遷到韋曲鎮,後併入西安成為長安區。

藍田縣:秦獻公6年(西元前379年)設藍田縣,因縣東南有藍天山而得名,因產美玉,上等玉為球,次等玉為藍,“玉種藍田”之說。

臨潼縣:西周時為驪戎部落所在地,秦時為驪邑,漢設新豐縣,唐改朝應縣,宋祥符八年(西元1015年)改稱臨潼縣,因縣東有潼水,縣西有臨水,故稱臨潼縣。

高陵縣:春秋時,因縣東有高陵邑,秦孝公設高陵縣,又因縣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縣:西魏時期設廣安縣于文安驛。隋開皇三年(西元583年)改為延川縣,因境內延川水(清澗河)而得名。

隴縣:西魏恭帝元年(西元554年)設隴州,因境內有隴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後廢州留縣。

鳳翔縣: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漢時設雍縣,唐至德二年(西元75年)設鳳翔郡,金代設鳳翔縣。

麟遊縣:隋文帝仁壽年間這裡發現過白色麒麟,後修仁壽宮,。隋恭帝義甯元年(西元617年)始設麟遊縣。

岐山縣:因為是周朝的發祥地,縣境內有岐山,隋開皇16年(西元596年)始設岐山縣。

扶風縣:漢代在長安設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三輔管理關中地區,當時的右扶風管理咸陽以西21縣,取“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後改扶風郡,唐貞觀八年,(西元543年)始設扶風縣。

鳳縣:秦為古道縣,北魏為梁泉縣,明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改為鳳縣,因境內有鳳凰山、鳳凰嶺而得名。

安塞縣:宋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在此築安塞堡,取“安定邊疆”之意,元憲宗二年(西元1252年)設安塞縣。

興平縣:唐至德二年(西元757年)始設興平軍,後改興平縣,再未變過。

乾縣:秦時為好峙縣,因唐高宗的墳墓乾陵在縣境內,唐文明元年(西元684年)分好峙、禮泉置奉天縣,唐乾寧二年(西元895年)升為乾州,因乾州在長安西北,八卦中為乾卦方向,故叫乾縣。西元1913年降州為乾縣。

永壽縣: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西元548年)設廣壽縣,因廣壽原得名。北周明帝二年(西元558年)改為永壽縣。

長武縣:漢代屬淺水縣地,隋朝在這裡築武城,唐朝設長武鎮,取“長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始置長武縣。

淳化縣:秦朝為雲陽縣,縣北有甘泉宮是秦、漢時著名的離宮,秦始皇築直道就是由甘泉宮向北沿子午嶺直到九原(包頭),宋朝淳化四年(西元994年)在梨園鎮設縣,以年號為縣名。

涇陽縣:秦朝為池陽縣,前秦二年在池陽縣東南置涇陽縣,因在涇水之陽而得名。

三原縣:因縣境內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西元352年)設三原護軍,北魏始光元年(西元424年)設三原縣沿襲至今。

武功縣:秦朝在眉縣境內,因武功山、武功水(石頭河)得名,武功縣為周邰邑,秦朝為邰縣,東漢時遷武功縣到邰縣,仍為武功縣。

清澗縣:北宋時在縣境內挖井一百五十丈見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西元1041年)為該地起名清澗城,金大定二十二年(西元1182年)設清澗縣。另一說是因清澗河而得名。

白水縣:秦孝公十二年(西元前351年)設立白水縣,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蒲城縣:秦朝為重泉縣,後魏改為南白水縣,北魏太和23年(西元504年)改名蒲城縣,因縣境內有蒲池而得名。

韓城市:是春秋時的韓國故地,縣西有韓原,隋開皇十八年(西元589年)始置韓城縣,五代改為韓原縣,唐同光四年(西元926年)複名韓城縣,沿用至今。

大荔縣: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臨晉縣,西晉武帝改名大荔縣,以後歷代在此地建武鄉縣、馮翊縣、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復大荔縣。

華縣:西周時鄭桓公封地,築有鄭邑,秦設鄭縣,城南有小華山,城東有華山,北魏設華山郡,唐至清代沿用華州,1913年設立華縣。

華陰縣:縣城在華山北面,所以,叫華陰縣。春秋時在這裡設陰晉縣,秦稱甯秦縣,漢高祖八年(西元前199年)改為華陰縣。

潼關縣:潼關古為姚林塞,東漢未年設關,因山上流下來的潼洛河經過過關城旁,所以稱潼關。明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設立潼關衛,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設立潼關縣。乾隆十二年(西元1748年)設潼關衛,1913年改為潼關縣。

吳堡縣:南北朝時,夏國赫連勃勃在此築吳兒城,安置虜來的軍民,宋代又築吳堡寨,金正大三年(西元1226年)設吳堡縣,1940年由舊址遷到宋家川鎮。

南鄭縣:縣名由鄭國演變而來。鄭國是西周時期關中諸侯國,故地在華縣,周幽王十一年(西元前771年)犬戎攻周,鄭國一部分東遷河南新鄭,一部分南遷漢水上游,為了紀念鄭國,在鄭國南邊稱南鄭。秦設南鄭縣,解放後,將南鄭縣遷至輔鎮,後又遷到周家坪。

城固縣:秦漢時就有城固縣,張騫故鄉,三國時期,蜀國稱樂城,南北朝又改為城固縣。取“始城而冀其北固”之說,所以叫城固。

洋縣:北魏設洋州,其地址在今西鄉境內,唐天寶十五年(西元756年)把洋州遷到興通縣即今洋縣地址,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設洋縣。

佛坪縣:清嘉靖年間在袁家莊設洋縣丞(副縣級)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從洋縣、周至劃出部分地方設佛坪廳,當地有佛爺坪,叫佛坪。1913年改佛坪縣,1926年縣城由周至厚珍子遷到今天的袁家莊。

西鄉縣:三國時期張飛封地,張飛封西鄉侯,後改為南鄉縣,晉太康二年(西元281年)恢復為西鄉縣,含西鄉、鎮巴兩縣地方,西鄉與夔州(奉節)的東鄉相對而稱名的。

鎮巴縣:班超封地,定遠侯,清嘉靖二十二年(西元1802年)設定遠廳。1913年改定遠縣,1914年改鎮巴縣,取“鎮守巴山”之說。

留壩縣:張良封地。張良封留侯。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設留壩廳1913年改為留壩縣。

略陽縣:縣城建在象山之南,山南為陽,險要為略,南宋開喜三年(西元1207年)設略陽縣。

綏德縣:秦漢為上郡地,西魏在此設綏州安寧縣,宋熙寧三年(西元1070年)設綏德城。取“綏靖德化”之意,金代改為綏德州,辛亥革命後廢州置縣。

白河縣:秦為錫縣,後改半利縣,地處秦頭楚尾,明成化八年(西元1472年)築白河堡,後設白河縣,因境內有白石河而名。

平利縣:西漢為長利縣,南宋設吉陽縣,唐武德元年(西元618年)設平利縣,因縣境內有平利川而得名。

鎮坪縣:原屬平利縣,明代設鎮平地方檢查司,清代設平利丞(副縣級)駐鎮坪,1920年設鎮坪縣。

嵐皋縣:原為磚坪營,1913年改為磚坪縣,後改嵐皋縣。因為,磚坪在嵐河之濱,水澤之旁,故稱嵐皋縣。

紫陽縣:明正德七年(西元1512年)築紫陽堡。設紫陽縣,縣城在漢江東岸,嘉靖二十五年(西元1646年)移江西。相傳宋代張平叔修煉的洞為紫陽洞,自稱紫陽真人而為縣名。

石泉縣:西魏廢帝元年(西元552年)設石泉縣。因境內有石泉而得名。

寧陝縣:縣城原在五郎關,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設五郎廳,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改為寧陝廳,取“寧定陝西”之意。1913年改為寧陝縣,1936年縣城遷到關口。

商縣:秦商鞅封地。春秋為上雒邑,漢代設上雒縣,北周建德七年(西元578年)改為商州,明代改為商縣。商本山名,故以縣名。

山陽縣:晉朝設半陽縣,明成化十二年(西元1476年)改為山陽縣。

鎮安縣:唐嗣聖十三年(西元696年)設安業縣,唐乾元元年(西元758年)更名乾元縣,五代更名乾佑縣,明景泰三年(西元1452年)更名鎮安縣。

柞水縣:縣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設安業縣,元代設乾佑縣,清代設孝義廳,1914年改為柞水縣。

商南縣:北魏景明元年(西元500年)分商縣之東南設商南縣,隸屬西安府。以後分別屬於商州、漢中等地,縣名未改。

米脂縣:宋建米脂寨,縣境內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產小米,米質高,取“沃垠宜粟,米質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西元1226年)設米脂縣沿用至今。

耀縣:縣境內有寶鑒山,遇豐年山中光耀明如鏡而得名。唐天佑三年(西元904年)設州,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州立縣。

富平縣:秦代為頻陽縣,漢初在寧夏吳忠附近設富平縣,三國時期,魏國遷富平縣於甘肅慶陽縣,西晉又遷到頻陽縣。取“地平天成,豐富充滿”之意。唐朝為美原先,元朝中統五年(西元1264年)複設富平縣。

宜君縣:東晉升平二年(西元358年)在今耀縣沮水河設宜君護軍,因沮河水原名宜君水而得名。北魏太平真軍六年(西元446年)設宜君縣。後縣城三次遷徙到今址。

府穀縣:因這裡有一條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西元910年)設府穀縣。

定邊縣:明正統二年(西元1437年)設定邊營,清雍正九年(西元1730年)設定邊縣。取“底定邊疆”之意。

靖邊縣:明成化六年(西元1470年)設靖邊營,清雍正九年(西元1731年)設靖邊縣,1945年縣城由新城堡遷張家畔,取“綏靖邊境”之意。

橫山縣:北魏太平真軍六年(西元446年)設岩緣縣,唐朝改朔方縣,宋朝設橫山堡,清雍正九年設懷遠縣,1913年改為橫山縣,因縣境內有橫山山脈而得名。

怎麼樣,都知道自己老家的來歷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