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滿清十大鐵帽子王之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 早在天命年間就因征討蒙古有功被授為貝勒, 後在伐蒙古征明朝的戰爭中, 又建有功勳。 天聰六年被封為和碩貝勒。 崇德六年, 晉升為肅親王, 主戶部事。 松錦之戰中, 豪格亦建有殊勳。 豪格成為皇太極的得力助手。

豪格生性柔弱, 從帝位之爭中就反映出來。 數年以後, 豫親王多鐸曾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 因王性柔, 力不勝眾, 議遂寢。 ”這句話說得很直露, “性柔”(性格軟弱), 是他錯失皇位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 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

後來, 兩黃旗將領明確堅持“立帝之子”, 不再專注於豪格;多爾袞口口聲聲他“無繼統之意”, 都反映出當時形勢的細微變化。

不過, 從豪格自身分析, 當他自稱“德小福薄”時, 確實也有難以啟齒的隱憂。 試想, 一個把愛妻一刀殺死的人, 怎麼可能擁有道德的力量?又怎麼可能君臨天下,

以德服人?他自稱“德小”, 其實是很有一些自知之明的。 再者, 在皇太極有名位的15位後妃中, 地位最尊顯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宮(即清甯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後妃, 都是蒙古族, 豪格的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不在其列。 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中, 豪格的出身不是最顯貴的, 只是年齡居長, 所以他自稱“福薄”, 也並非無的放矢。

關於豪格的死因, 除了“卒於獄”, 還有“自殺”或被多爾袞“謀殺”等不同版本。 信修明在《老太監的回憶》中提到:豪格凱旋回京, 皇上派攝政王迎于永定門外。 肅親王按例先拜謁皇叔(多爾袞), 不意幕中伏兵四起, 亂刀齊下。 肅親王的太監王忠撲在豪格身上, 與他同被剁為肉醬。 裝殮時血肉不能分, 同斂一棺。 後世肅王府用太監, 只許用, 不准打罵, 因王忠同王殉難, 且同葬一處。 但這種說法的可信程度不大。 豪格畢竟是太宗長子, 戰功卓著的軍事統帥, 凱旋之日, 卻被攝政王部下不分青紅皂白亂刀砍死。 如果這樣的話, 即便是位高權重的多爾袞,

對皇上、諸王和天下臣民也不好交代, 況且這也不符合多爾袞面對棘手問題時機敏靈活、縝密謹慎的一貫作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