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談古論晉:山西的這個縣原來就是北宋時期的“平定軍”啊

-----史話三晉之平定篇

在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 一位小名叫作香孩兒的人, 懷抱著統一全國的雄心。 他拎著一根盤龍棍, 憑著過人的武藝及超凡的軍事才能, 從容滅掉了南方諸多割據政權, 然後眯縫著雙眼轉頭盯向了北方唯一的割據勢力, 也是最後的一個, “民窮地瘠”“彈丸黑志”之地。

他就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就在他揮師北上, 雄心勃勃準備完成一統大業之時, 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意外和震驚, 勃然大怒......

能令趙匡胤極度惱火的這個政權是北漢。

北漢是五代時期十國中唯一的北方之國, 是被後周滅國的後漢建國劉知遠的弟弟劉崇所建立的政權。 劉崇深知自己國力微弱, 便依附契丹人所建立遼國, 稱其帝為叔, 結為強援。

北漢雖有強大的契丹騎兵作支撐, 但依舊在晉州(今山西臨汾)和高平被後周打敗。 後周世宗柴榮率部兵圍其都城晉陽太原府兩月有餘,

劉崇憂憤成疾, 其子劉鈞繼位, 惶恐間更加重金賄遼, 乞求護佑。 當時尚在後周軍中的趙匡胤甚為嗤之。

在南方尚未平定的前提下, 趙匡胤得知“北漢主劉鈞卒, 養子繼恩立”, 且內亂頻迭, 劉鈞的另外一個養子劉繼元得以大位。 於是“命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等征北漢”, 真實目的只是作一次試探性攻擊, 以震懾對方。

當“宋將何繼筠擊破北漢樞密使馬峰的大軍於洞過河, 直逼太原城下”時, 契丹騎兵星夜來援, 李繼勳等作戰略性撤退。

就在宋軍撤退之後, 北漢劉繼元以為宋軍畏懼而逃, 竟然出兵南下, 進入宋境晉、絳之地配合著契丹人大掠一番, 這才心滿意足返回。

如此狂妄之舉令趙匡胤受到了莫大的恥辱,

大怒。 御駕親征直逼太原城下。


可以感受到棍掃天下的趙匡胤有多氣憤, 調動了殿前精銳大舉親征。

設伏先將前來救援的遼國契丹騎兵先頭部隊在石嶺關擊潰, 親臨城下督戰, 還徵發民工數萬, 修築長牆包圍太原, 築長堤“引汾水灌城”。

北漢賴“城固牆堅”, 竟然殊死抵抗長達三月之多。

宋軍“頓兵甘草地, 會歲暑雨, 軍士多疾”, 遼國援軍再度抵達。

但宋軍將士依舊奮勇向前, 以完趙匡胤之心願。 “禁軍校趙翰等叩頭願乘城急擊, 以盡死力, 太祖曰:‘汝曹我所訓練, 無不以一當百, 以備肘腋、同休戚也。 我寧不取太原, 豈忍驅汝曹冒鋒鏑而蹈必死之地乎?’士皆感泣, 遂班師”。

“北漢主籍我所棄軍儲, 得粟三十萬, 茶、絹各數萬, 喪敗罄竭, 賴此稍濟”。

此番失利讓趙匡胤一直耿耿於懷。 等待滅掉南唐之後, 再度興兵北上。

此時的北漢, 在遼的支持下, 還經常南下騷擾宋。 能夠在宋的強大攻勢下頑強苟延殘喘四世二十八年, 不得不承認這是個有著強悍血性的小國。

趙匡胤壓根也沒有把這個“彈丸之地”放在眼裡,

全力準備著北上, 真實目的在於收復燕雲十六州。 收拾北漢, 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宋開寶九年(西元975年)八月, 做好一切準備的趙匡胤派五路大軍再度北伐。

雲集太原城下的五路大軍士氣高昂, 與前來救援的遼軍展開激戰。

就在此時, “燭光斧影”, 五十歲的趙匡胤謎一樣的英年早逝。 其弟弟趙光義只得召回大軍。

趙匡胤此生最大的兩個心願就是擊敗遼國和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其眾生遺憾的這兩件大事,永久成為了兩宋統治者長久的夢想。

繼承其志的趙光義積極轉運糧草修造兵器,並制定了肅清週邊先阻遼援再取太原的方針。

在鎮州(今河北正定)廣陽寨首置平定軍,此“平定軍”相當於州一級的地方行政區,軍部設在並州廣陽縣,就是今天的山西平定縣。

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正月,做好一切準備的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先命潘美率部進攻太原城,再命郭進部在石嶺關部屬,以迎接遼國援救太原之軍,自己則親率中軍在鎮州,以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馳援。

四月,接到北漢劉繼元的求援,遼國東北兩路大軍直奔太原。在石嶺關被郭進部大敗東路軍,北路軍急忙撤退。

趙光義領著數十萬大軍來到太原城下督戰。劉繼元作頑強抵抗月許,出城投降。

趙光義水淹火焚太原城後,廢太原縣,改名“平晉縣”,改改廣陽縣為平定縣,同時將設在廣陽城的縣治遷于古榆關城,就是今天的平定縣城的上城,拓建城池,形成了今天平定縣城上下兩城相倚的格局。

所改縣名,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平定北漢”。

平定這個縣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置縣是在漢朝漢武帝時期,名為上艾縣,當時屬於太原郡。

在金代時,一度升為州,領平定、樂平兩縣。清代又升為省轄直隸州,領壽陽、樂平、盂縣三縣。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一分為三,以正太鐵路為界,稱之路北平定和路南平東、平西。1958年一度撤銷,劃歸陽泉,稱之為郊區。到1961年又恢復,屬晉中。1983年再度改回陽泉。

平定為太原門戶,北宋末年金國南下滅北宋之戰,左右路元帥分別從大同、保定出發夾擊太原,完顏宗望破鎮定城後久攻平定不下,後與完顏宗翰兩路合兵後付出萬人的代價才攻下平定軍,這才南下汴梁城,造就了北宋的“靖康之恥”。

由此可見,一個平定軍的設立,便是當年趙匡胤的震驚和惱怒的原因了。所以,平定縣歷史有”金”而無“南宋”了。

平定縣的地理標示的名品是砂鍋,有“平定砂鍋亮晶晶”之歌唱。《平定縣誌》載:“砂產州北山中,砂白色......始于唐初......平定砂貨遐邇聞名......”,其特色“燉肉不變味,煮飯不變色、煎藥不變性”。

趙匡胤此生最大的兩個心願就是擊敗遼國和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其眾生遺憾的這兩件大事,永久成為了兩宋統治者長久的夢想。

繼承其志的趙光義積極轉運糧草修造兵器,並制定了肅清週邊先阻遼援再取太原的方針。

在鎮州(今河北正定)廣陽寨首置平定軍,此“平定軍”相當於州一級的地方行政區,軍部設在並州廣陽縣,就是今天的山西平定縣。

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正月,做好一切準備的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先命潘美率部進攻太原城,再命郭進部在石嶺關部屬,以迎接遼國援救太原之軍,自己則親率中軍在鎮州,以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馳援。

四月,接到北漢劉繼元的求援,遼國東北兩路大軍直奔太原。在石嶺關被郭進部大敗東路軍,北路軍急忙撤退。

趙光義領著數十萬大軍來到太原城下督戰。劉繼元作頑強抵抗月許,出城投降。

趙光義水淹火焚太原城後,廢太原縣,改名“平晉縣”,改改廣陽縣為平定縣,同時將設在廣陽城的縣治遷于古榆關城,就是今天的平定縣城的上城,拓建城池,形成了今天平定縣城上下兩城相倚的格局。

所改縣名,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平定北漢”。

平定這個縣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置縣是在漢朝漢武帝時期,名為上艾縣,當時屬於太原郡。

在金代時,一度升為州,領平定、樂平兩縣。清代又升為省轄直隸州,領壽陽、樂平、盂縣三縣。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一分為三,以正太鐵路為界,稱之路北平定和路南平東、平西。1958年一度撤銷,劃歸陽泉,稱之為郊區。到1961年又恢復,屬晉中。1983年再度改回陽泉。

平定為太原門戶,北宋末年金國南下滅北宋之戰,左右路元帥分別從大同、保定出發夾擊太原,完顏宗望破鎮定城後久攻平定不下,後與完顏宗翰兩路合兵後付出萬人的代價才攻下平定軍,這才南下汴梁城,造就了北宋的“靖康之恥”。

由此可見,一個平定軍的設立,便是當年趙匡胤的震驚和惱怒的原因了。所以,平定縣歷史有”金”而無“南宋”了。

平定縣的地理標示的名品是砂鍋,有“平定砂鍋亮晶晶”之歌唱。《平定縣誌》載:“砂產州北山中,砂白色......始于唐初......平定砂貨遐邇聞名......”,其特色“燉肉不變味,煮飯不變色、煎藥不變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