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愚人節其實是個和天文地理相關的節日

每年的四月一日, 是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 也稱萬愚節。 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

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 1564年, 法國首先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裡曆(即通用的陽曆),

以一月一日為一年的開端, 改變了過去以四月一日作為新年開端的曆法。 新曆法推行過程中, 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仍沿襲舊曆, 拒絕更新。

他們依舊在四月一日這天互贈禮物, 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 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 聰明滑稽的人在四月一日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 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 並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之魚”。

以後, 他們在這天互相愚弄, 日久天長便成為法國流行的一種風俗。 該節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 後來又被英國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起初, 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製駭人聽聞的消息, 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 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 相反, 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 誰還會榮膺桂冠。 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 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 人們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 而是以輕鬆歡樂為目的。

愚人節這天玩笑只能開到中午12點之前, 這是約定俗成的嚴格規矩。 過了中午還找樂子的人是一個比被他取笑的人還大的傻瓜。 過了鐘點還開玩笑的人會立刻碰釘子, 自找沒趣兒。 有一首小詩是這樣描述的:愚人節已過十二點, 你這個大傻瓜來得晚。

待到來年愚人節, 你將是最大個的大笨蛋。

格裡高利曆是西曆的標準名稱, 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曆法。 它先由義大利醫生、天文學家、哲學家、年代學家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 約1519-1576)與克拉烏(Christophorus Clavius)等學者在儒略曆的基礎上加以改革, 後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佈。 而西元即“西曆紀元”, 又稱“西元”。

1582年3月1日, 格裡高利頒發了改曆命令, 內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後的一天是10月15日, 而不是10月5日, 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月4日是星期四, 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 這樣, 就把從西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二、為避免以後再發生春分飄離的現象, 改閏年方法為: 凡西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 但當西元年數後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 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

格裡高利曆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 比回歸年長26秒。 雖然照此計算, 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 但這樣的精確度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儒略曆是古羅馬的愷撒大帝和在西元前46年制定的, 365年作為一年, 單月為大月31天,雙月為小月30天,2月29天。 4年一閏,稱為“儒略曆”或“愷撒曆”。當時,羅馬帝國判死刑的罪犯都在二月份處決,古羅馬人因此把二月叫做“凶月”,從二月裡減去一天,使二月不和其它月份相同是理所當然的。但令人遺憾的是,當時那些頒發曆書的祭司們,卻不瞭解改曆的實質。結果,可笑的是,當時羅馬執掌頒佈曆書的祭司竟把原來曆法上規定的“每隔三年置閏”誤解為“每三年置一閏”。

從西元前45年起,到西元前9年為止,這之間本應設置10個閏年,他們卻設置了13個閏年。西元前9年,人們終於發現這一差錯,這時愷撒的外甥奧古斯都執掌政權,他糾正了這個錯誤,才停止了“三年一閏”。

奧古斯都下令改正過來,改到次年(西元前8年)才置閏年。當改正這種閏年的錯誤時已經多閏了3年,為了去掉著多閏的3年,奧古斯都又下令停閏3年,即以西元前5年、西元前1年、西元前4年仍為平年,以後恢復了每4年一閏的規定了。奧古斯都為了宣揚這一功勞,仿效儒略·愷撒的做法,下令把自己出生的儒略曆中的8月改稱為奧古斯都月(這一名稱在西方沿用到今天)。8月後的大,小月份都翻轉過來了,9月為30天,10月為31天,11月為30天,12月為31天,這種置月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如此一來,一年多出了一天,於是也從二月份29天裡再減去一天,二月份只剩下28天了

1582年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對"儒略曆"又進行修改,規定被4整除的年為閏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盡才能是閏年。這就是使用至今的“格裡曆”。

這樣做是為了使歷年與回歸年相接近。回歸年的週期是365.2425天。儒略曆一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日,比回歸年(365.2425天)長11分14秒,自西元325年(該年採用儒略曆作為宗教日曆)積累到十六世紀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於是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XⅢ)於1582年10月4日還下令將次日(即原10月5日)定為10月15日,把春分日又恢復為3月21日。這樣,1582年的10月5日-14日這十天就成了“不存在”的日子,變為歷史的空白。

儒略曆是人們現在使用的西曆(即格裡曆)的前身,它由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經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愷撒採納,在西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是用於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也因此被稱為儒略曆。

在儒略曆發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29或30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裡就會有377或378天。在這樣一個曆法系統裡,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

本來這個曆法是為了切合太陽的運行規律的,但是由於閏月的添加是羅馬神官們自行決定的,所以在戰爭時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動荒廢的時候,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宣佈一年為閏年,這樣一來曆法就會大大偏離太陽規律。同時由於消息傳播的方式並不發達,遠離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時並不能瞭解到神官發佈的閏年通告,經常會導致許多人對這天的日期一無所知。

以上一系列情況到了愷撒當政時期變得頗為嚴重,因此愷撒決定進行曆法改革以永久的讓曆法和太陽運行規律結合起來,不受宗教活動或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儒略曆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而制訂並開始施行的。

此後一段時間內,儒略曆被認為是準確無誤的曆法,於是當時的人們就把這部曆法中的每年3月21日固定為春分日,卻沒想到久而久之,卻帶來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覺,真正的春分不再與當時的日曆一致,這個晝夜相等的日期越來越早,到16世紀末,竟然已提前到3月11日了,這樣的曆法現象,就是所謂的“春分飄離”。

還有一個詞叫做春分點西移

春分點的確定是以黃道和赤道兩個平面的升交點為准的,太陽到達兩個平面相交的位置就是春分或者秋分.一般來說,地球的赤道面——換個角度說是地軸的指向,應該是固定不變的,地軸應該始終指向天空中同一個方向.但是事與願違,地軸偏偏不是固定的,而是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在擺動,每26000年左右擺動一周.

因為地球這個旋轉體本身就是一個陀螺儀,而陀螺儀的固有特性是它的轉軸會緩慢的“進動”,就是在擺動,地球轉軸的這種擺動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歲差”,在我國古代就已經知道有這個情況存在.

因為地軸擺動而導致赤道面也在緩慢轉動,赤道面和黃道面的交點(春分點)因而會緩慢的向西移動,因此,太陽兩次回到春分點的週期(回歸年)會比地球公轉360度的週期(恒星年)短。.

感覺古代搞天文地理的,都是一些大智慧的人,絕對不是傻瓜。

祝大家節日快樂。

4年一閏,稱為“儒略曆”或“愷撒曆”。當時,羅馬帝國判死刑的罪犯都在二月份處決,古羅馬人因此把二月叫做“凶月”,從二月裡減去一天,使二月不和其它月份相同是理所當然的。但令人遺憾的是,當時那些頒發曆書的祭司們,卻不瞭解改曆的實質。結果,可笑的是,當時羅馬執掌頒佈曆書的祭司竟把原來曆法上規定的“每隔三年置閏”誤解為“每三年置一閏”。

從西元前45年起,到西元前9年為止,這之間本應設置10個閏年,他們卻設置了13個閏年。西元前9年,人們終於發現這一差錯,這時愷撒的外甥奧古斯都執掌政權,他糾正了這個錯誤,才停止了“三年一閏”。

奧古斯都下令改正過來,改到次年(西元前8年)才置閏年。當改正這種閏年的錯誤時已經多閏了3年,為了去掉著多閏的3年,奧古斯都又下令停閏3年,即以西元前5年、西元前1年、西元前4年仍為平年,以後恢復了每4年一閏的規定了。奧古斯都為了宣揚這一功勞,仿效儒略·愷撒的做法,下令把自己出生的儒略曆中的8月改稱為奧古斯都月(這一名稱在西方沿用到今天)。8月後的大,小月份都翻轉過來了,9月為30天,10月為31天,11月為30天,12月為31天,這種置月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如此一來,一年多出了一天,於是也從二月份29天裡再減去一天,二月份只剩下28天了

1582年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對"儒略曆"又進行修改,規定被4整除的年為閏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盡才能是閏年。這就是使用至今的“格裡曆”。

這樣做是為了使歷年與回歸年相接近。回歸年的週期是365.2425天。儒略曆一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日,比回歸年(365.2425天)長11分14秒,自西元325年(該年採用儒略曆作為宗教日曆)積累到十六世紀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於是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XⅢ)於1582年10月4日還下令將次日(即原10月5日)定為10月15日,把春分日又恢復為3月21日。這樣,1582年的10月5日-14日這十天就成了“不存在”的日子,變為歷史的空白。

儒略曆是人們現在使用的西曆(即格裡曆)的前身,它由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經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愷撒採納,在西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是用於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也因此被稱為儒略曆。

在儒略曆發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29或30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裡就會有377或378天。在這樣一個曆法系統裡,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

本來這個曆法是為了切合太陽的運行規律的,但是由於閏月的添加是羅馬神官們自行決定的,所以在戰爭時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動荒廢的時候,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宣佈一年為閏年,這樣一來曆法就會大大偏離太陽規律。同時由於消息傳播的方式並不發達,遠離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時並不能瞭解到神官發佈的閏年通告,經常會導致許多人對這天的日期一無所知。

以上一系列情況到了愷撒當政時期變得頗為嚴重,因此愷撒決定進行曆法改革以永久的讓曆法和太陽運行規律結合起來,不受宗教活動或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儒略曆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而制訂並開始施行的。

此後一段時間內,儒略曆被認為是準確無誤的曆法,於是當時的人們就把這部曆法中的每年3月21日固定為春分日,卻沒想到久而久之,卻帶來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覺,真正的春分不再與當時的日曆一致,這個晝夜相等的日期越來越早,到16世紀末,竟然已提前到3月11日了,這樣的曆法現象,就是所謂的“春分飄離”。

還有一個詞叫做春分點西移

春分點的確定是以黃道和赤道兩個平面的升交點為准的,太陽到達兩個平面相交的位置就是春分或者秋分.一般來說,地球的赤道面——換個角度說是地軸的指向,應該是固定不變的,地軸應該始終指向天空中同一個方向.但是事與願違,地軸偏偏不是固定的,而是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在擺動,每26000年左右擺動一周.

因為地球這個旋轉體本身就是一個陀螺儀,而陀螺儀的固有特性是它的轉軸會緩慢的“進動”,就是在擺動,地球轉軸的這種擺動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歲差”,在我國古代就已經知道有這個情況存在.

因為地軸擺動而導致赤道面也在緩慢轉動,赤道面和黃道面的交點(春分點)因而會緩慢的向西移動,因此,太陽兩次回到春分點的週期(回歸年)會比地球公轉360度的週期(恒星年)短。.

感覺古代搞天文地理的,都是一些大智慧的人,絕對不是傻瓜。

祝大家節日快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