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吳蜀大戰 魏國該不該出兵?

219年, 東吳孫權偷襲荊州, 擒殺關羽, 吳、蜀兩國結仇。 220年, 曹丕代漢稱帝, 221年, 劉備稱帝, 年號章武。 稱帝三個月後, 以替關羽報仇為名, 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孫權。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蜀漢軍出川伐吳, 兵力號稱七十萬, (據考證實只五至八萬), 聲勢浩大, 江南震恐, 孫權立即派遣諸葛瑾向劉備求和, 被拒絕。 求和不成後, 孫權一面向曹魏送還於禁並上表稱臣納貢, 避免兩線作戰, 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此時的魏國, 謀士劉曄建議曹丕“蜀攻其外, 魏襲其內”進攻東吳, 但曹丕不聽, 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 靜觀戰局, 認為吳蜀“急則相持, 緩則相爭”, 只有等到最後, 無論哪一方獲勝, 都會消耗元氣, 那時再發動進攻, 機會便大得多, 於是接受吳國求和。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當時, 蜀有山川之險, 吳有長江天塹, 在兩軍未交戰時出兵, 無論進攻哪一方, 都無法取勝;其次, 三國魏強而吳蜀弱, 一旦超強介入, 兩弱必定警覺, 不排除立即罷兵講和, 一同抗魏。 劉曄的建議, 實際立足于劉備不肯講和的基礎上, 可能高估了政治人物的感情而低估了其智慧。 曹丕的策略是穩妥的, 暫不介入等於變相鼓勵吳蜀大戰。 最後曹丕也有出兵伐吳, 只不過失敗了。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 逃往白帝城(後改名永安), 潘璋等人主張乘勝追擊, 但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迅速來援, 白帝城駐軍接近兩萬, 吳軍難以攻克, 同時陸遜顧忌曹魏乘機襲擊後方, 於是主動撤兵。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