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戰爭時,此人若掛帥出征,必能重挫日本,李鴻章三次致電

劉銘傳, 此人堪稱晚清時期重要的軍事將領, 中法戰爭期間, 曾奉命防守臺灣, 在1884年10月取得淡水大捷, 此戰, 擊斃法軍四百餘人, 與後來的鎮南關大捷遙相呼應, 共同挫敗了法國的侵略野心。 劉銘傳也成為晚清第一個挫敗西方侵略者的清軍將領。 戰爭結束後, 劉銘傳立刻上奏建議在臺灣建省, 他也成為了臺灣的首任巡撫。

甲午戰爭爆發後, 清軍在朝鮮的將領基本是各自為戰, 沒有形成合力, 為什麼會這樣?那就是因為沒有一個統帥級人物坐鎮朝鮮節制諸軍, 也沒有一個具有極大軍事能力的人, 能根據戰場形勢作出正確判斷。 當年劉銘傳守臺灣時, 可是頂著極大的壓力作出了棄守基隆, 全力防守護尾的軍事部署, 終在淡水大敗法軍, 在這期間, 朝中大臣可沒少參劉銘傳, 朝廷更是多次訓斥劉銘傳棄守基隆, 而劉銘傳毅然堅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反觀甲午戰爭期間, 清軍將領聶士成、葉志超等, 雖然也算英勇, 等都不是帥才。

我個人覺得在晚清時期抗擊外來侵略方面, 左宗棠第一, 劉銘傳第二, 可惜這兩個人都未能與當時的大敵日本交手, 否則, 歷史必然被改寫。 左宗棠我們都知道,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就已經去世。

而當時, 劉銘傳還在, 為何清廷沒有讓其掛帥出征呢?

其實李鴻章深知, 必須派一個有資歷且軍事經驗豐富的人擔任主帥對日作戰, 李鴻章也向光緒皇帝舉薦, 前敵統帥非劉銘傳不可, 後光緒帝下旨, 李鴻章三次致電邀劉銘傳出山(此時劉銘傳在家養病),

李鴻章在電文中說:“今倭堅持不回, 內意令大舉致討, 有將無帥, 恐將僨事, 擬即奏請會辦北洋, 督辦朝鮮軍務……盼複速”, 但均被劉銘傳婉拒, 其實劉銘傳並非沒有上陣殺敵的報國心, 而是因為此時的劉銘傳重病在身。

劉銘傳故居

據劉銘傳答覆電文記載:傳兩耳聾閉, 左目早廢, 僅剩右目一線之光, 左邊手足麻木, 難以行動……”。 此時的劉銘傳已經耳聾目花, 生活連自理都成問題, 更別提上前線統帥數萬軍隊了, 其實此時的劉銘傳的生命已經接近終點, 1896年1月12日劉銘傳去世, 此時甲午戰爭剛剛結束不過八個月。 英雄遲暮, 縱有豪情萬丈也力不從心, 去世前, 劉銘傳得知自己當年守護的臺灣終割給日本時, 不禁悲憤至極, 口吐鮮血……, 辭世前, 留詩一首, 至今讀起來仍讓人感慨萬千, 可見一名愛國老將的最後心聲:

《乙未冬絕筆》

歷盡艱危報主知, 功成翻悔入山遲。

平生一覺封侯夢, 已到黃梁飯熟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