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死亡這件事,我們要怎樣和孩子說

關於死亡, 我們一定悄悄思考過, 或冷靜, 或悲傷, 但我們卻不一定有勇氣談論。 好像你不說, 我不說, 它就可能不會來到。

可當有一天,

它真的來臨時,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面對, 尤其面對自己的孩子, 我們該怎樣和他們談論, 我們怎麼就能確信對此毫無認知的他們, 就能安然度過這次生命的考驗!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 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 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 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 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 進而產生負面情緒, 影響一生。 ”

有些孩子可能面臨過自己的親人或者寵物突然離世, 第一次接觸死亡問題時, 他們一定會有很多疑惑, 會開始思考這件事情, 但他們不一定會詢問。 或者說, 當他們問起時, 我們不一定的回答好。

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直接來源於自己的父母或身邊的親人,

他們渴望有一個關於死亡的合理解釋, 他們更需要一種能夠真正寄託自己思念以及幫助自己釋放情緒的途徑, 但對於這個話題, 我們自己都諱莫如深, 更說不上冷靜的和孩子坐下來一起談論。

而在國外, 一些小學已經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 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 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 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 家長也會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瞭的回答, 並儘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關於死亡, 關於對生命思考, 世界上也有很多優秀的繪本。 如果你不知道怎樣和孩子提起這個問題,

不妨通過繪本, 讓孩子認知和瞭解死亡, 學習如何面對分離, 學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一.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提到生命, 我們常常把死亡排除在外。 但一段完整的人生旅程, 從生開始, 到死結束, 它們就像線段的兩點, 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當鴨子遇見死神》

作者:(德)沃爾夫·埃布魯赫

翻譯:陳科慧

鴨子最近總覺得有什麼東西一直在跟著它, 當它注意到是死神的時候, 它很震驚也很害怕。 它問死神:“你是來帶我走的嗎?”死神說:“當然不是, 其實從你一出生, 我就一直陪在你的身邊, 以防萬一。

”因為生命中總有太多意外,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

死神告訴鴨子, 我就是來幫你處理鴨子這一生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和不測, 這是生命之神的工作。 當死神對鴨子友好的笑了笑的時候, 鴨子覺得死神也很友好, 很親切。 當然, 如果不知道它是死神的話。

作者試圖以一種詼諧的手法, 在鴨子和死神的對話中, 告訴我們:每段生命伊始, 死亡的可能性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如果不能避免, 不妨試著去瞭解, 甚至和死亡和解。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鴨子和死神一起去池塘,去爬樹,坐在草地上發呆。當鴨子爬上樹頂,看著它曾經玩耍的池塘,現在變得安靜沉默,不禁感傷起來:如果我死了,池塘就會像這樣,它一定也會感到寂寞的。

死神告訴鴨子:等你死了,池塘就會和你一起消失,至少對於你是這樣。聽到死神這樣說,鴨子就放心了。

關於死亡,鴨子也和我們一樣有很多的擔心,它聽說有的鴨子會變成天使,但也有鴨子說地下就是深深的煉獄,如果在世時不能做一只好鴨子的話,就會變成烤鴨。死神覺得這是一些離奇的猜想,他也不知道?

在死神和鴨子在談論死亡的時候,死神並沒有任何的避諱,甚至有一次,當鴨子試圖逃避“死亡”這個字眼的時候,死神都清楚的指出來。

死神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讓鴨子能夠直接面對死亡,他並沒有用一些善意的謊言來哄騙鴨子,這樣反而能讓鴨子更加冷靜的面對死亡這個問題。


終於,鴨子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死神撫平了鴨子身上被風吹亂的羽毛,將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河流上,輕輕一推,送它上路。當鴨子從死神的視線裡消失時,死神也開始難過起來。

但,這就是生活。

死亡這個問題,既然我們誰也無法回避,就應該更加坦然的面對。

一. 即使突然,也要認真的告別

死亡不可避免,對於逝去的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和他認真的告別,帶著對他的懷念努力的生活。

《爺爺變成了幽靈》


作者:[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圖[瑞典]愛娃·艾瑞克松

翻譯: 彭懿


艾斯本的爺爺因為心臟病意外去世了,艾斯本非常難過。媽媽告訴艾斯本,爺爺去了天堂,變成了天使,但艾斯本無法想像不出爺爺變成天使的模樣,心中的悲傷也沒有因此減輕。

在爺爺的葬禮上,爸爸告訴艾斯本,爺爺到地下去了,會變成泥土,艾斯本也像不出爺爺變成泥土的樣子。

艾斯本覺得爺爺不會變成天使,也不會變成泥土。

晚上,爺爺突然就回來了,坐在艾斯本的櫥櫃上,眼睛瞪著黑暗,若有所思。艾斯本看到爺爺之後非常驚喜,他覺得爺爺變成了幽靈。

他還和爺爺做了一些遊戲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比如讓爺爺穿牆,讓爺爺“嗚啊啊啊啊……”的叫,爺爺都做到了,但是爺爺並不開心,因為爺爺不能總是當一個幽靈。

書上說,如果人在生前忘記做一件事,他死後就會變成幽靈。但爺爺怎麼也想不起來他到底忘記了什麼。


艾斯本想幫助爺爺一起找出那件忘記了的事情。於是每天夜裡,艾斯本都和爺爺不停地尋找,他們去了爺爺的家裡,看著牆上的照片,爺爺想起了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

他們還去鎮上轉了轉,爺爺又想起了很多過去的事情,但最讓他牽掛的那件事,爺爺還是沒有想起。


這天夜裡,艾斯本依然去找爺爺,可是他找了一圈都沒有發現爺爺。當他疲憊的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發現爺爺正坐在他的櫥櫃上對他咯咯的笑。

他告訴艾斯本,他一直想不起來的事情就在眼皮底下,“是一件和你我有關的事情,”爺爺說。於是艾斯本想起了很多爺爺生前和他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們一起去遊樂場、種樹、堆沙堡、釣魚……

突然爺爺說:“我想起來了,我想起來我忘記什麼事情了,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

說完爺爺和艾斯本都哭了。


爺爺對艾斯本說,你要乖一點(但也不用太乖),他們還說好要時不時的想著對方(不過,不用一直想著)。

艾斯本說要把爺爺的照片掛在牆上後,爺爺開心極了。

最後爺爺穿過牆壁,走進花園,走到馬路上,艾斯本站在視窗目送爺爺消失在黑暗中,不見了。

艾斯本舒了一口氣,他爬上了床。

“我想我明天可以去幼稚園了。”

爺爺變成幽靈後和艾斯本共處的這段時光,與其說是爺爺在向艾斯本說再見,不如說是艾斯本正式和爺爺告別,和自己的悲傷告別。

他們一起尋找遺忘的事,一起回憶過去的事,甚至最後艾斯本提出要把爺爺的照片掛在牆上,都是一種告別的儀式。

每個人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是往往都要借助一定的儀式,面對親人的離去,表達自己內心的哀傷,更要借助一定的儀式,這也是“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它甚至比認知死亡本身還重要,我們只有先把自己的悲傷找一個地方安放好,才有可能繼續向前走,面對未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鴨子和死神一起去池塘,去爬樹,坐在草地上發呆。當鴨子爬上樹頂,看著它曾經玩耍的池塘,現在變得安靜沉默,不禁感傷起來:如果我死了,池塘就會像這樣,它一定也會感到寂寞的。

死神告訴鴨子:等你死了,池塘就會和你一起消失,至少對於你是這樣。聽到死神這樣說,鴨子就放心了。

關於死亡,鴨子也和我們一樣有很多的擔心,它聽說有的鴨子會變成天使,但也有鴨子說地下就是深深的煉獄,如果在世時不能做一只好鴨子的話,就會變成烤鴨。死神覺得這是一些離奇的猜想,他也不知道?

在死神和鴨子在談論死亡的時候,死神並沒有任何的避諱,甚至有一次,當鴨子試圖逃避“死亡”這個字眼的時候,死神都清楚的指出來。

死神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讓鴨子能夠直接面對死亡,他並沒有用一些善意的謊言來哄騙鴨子,這樣反而能讓鴨子更加冷靜的面對死亡這個問題。


終於,鴨子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死神撫平了鴨子身上被風吹亂的羽毛,將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河流上,輕輕一推,送它上路。當鴨子從死神的視線裡消失時,死神也開始難過起來。

但,這就是生活。

死亡這個問題,既然我們誰也無法回避,就應該更加坦然的面對。

一. 即使突然,也要認真的告別

死亡不可避免,對於逝去的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和他認真的告別,帶著對他的懷念努力的生活。

《爺爺變成了幽靈》


作者:[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圖[瑞典]愛娃·艾瑞克松

翻譯: 彭懿


艾斯本的爺爺因為心臟病意外去世了,艾斯本非常難過。媽媽告訴艾斯本,爺爺去了天堂,變成了天使,但艾斯本無法想像不出爺爺變成天使的模樣,心中的悲傷也沒有因此減輕。

在爺爺的葬禮上,爸爸告訴艾斯本,爺爺到地下去了,會變成泥土,艾斯本也像不出爺爺變成泥土的樣子。

艾斯本覺得爺爺不會變成天使,也不會變成泥土。

晚上,爺爺突然就回來了,坐在艾斯本的櫥櫃上,眼睛瞪著黑暗,若有所思。艾斯本看到爺爺之後非常驚喜,他覺得爺爺變成了幽靈。

他還和爺爺做了一些遊戲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比如讓爺爺穿牆,讓爺爺“嗚啊啊啊啊……”的叫,爺爺都做到了,但是爺爺並不開心,因為爺爺不能總是當一個幽靈。

書上說,如果人在生前忘記做一件事,他死後就會變成幽靈。但爺爺怎麼也想不起來他到底忘記了什麼。


艾斯本想幫助爺爺一起找出那件忘記了的事情。於是每天夜裡,艾斯本都和爺爺不停地尋找,他們去了爺爺的家裡,看著牆上的照片,爺爺想起了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

他們還去鎮上轉了轉,爺爺又想起了很多過去的事情,但最讓他牽掛的那件事,爺爺還是沒有想起。


這天夜裡,艾斯本依然去找爺爺,可是他找了一圈都沒有發現爺爺。當他疲憊的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發現爺爺正坐在他的櫥櫃上對他咯咯的笑。

他告訴艾斯本,他一直想不起來的事情就在眼皮底下,“是一件和你我有關的事情,”爺爺說。於是艾斯本想起了很多爺爺生前和他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們一起去遊樂場、種樹、堆沙堡、釣魚……

突然爺爺說:“我想起來了,我想起來我忘記什麼事情了,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

說完爺爺和艾斯本都哭了。


爺爺對艾斯本說,你要乖一點(但也不用太乖),他們還說好要時不時的想著對方(不過,不用一直想著)。

艾斯本說要把爺爺的照片掛在牆上後,爺爺開心極了。

最後爺爺穿過牆壁,走進花園,走到馬路上,艾斯本站在視窗目送爺爺消失在黑暗中,不見了。

艾斯本舒了一口氣,他爬上了床。

“我想我明天可以去幼稚園了。”

爺爺變成幽靈後和艾斯本共處的這段時光,與其說是爺爺在向艾斯本說再見,不如說是艾斯本正式和爺爺告別,和自己的悲傷告別。

他們一起尋找遺忘的事,一起回憶過去的事,甚至最後艾斯本提出要把爺爺的照片掛在牆上,都是一種告別的儀式。

每個人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是往往都要借助一定的儀式,面對親人的離去,表達自己內心的哀傷,更要借助一定的儀式,這也是“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它甚至比認知死亡本身還重要,我們只有先把自己的悲傷找一個地方安放好,才有可能繼續向前走,面對未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