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攻堅進行時 桐梓山上的扶貧“鐵拐李”

李貴拄著拐杖走在新修的產業路上。 記者 羅芸 攝

“鐵拐李”姓李名貴, 原本是身手矯健的壯漢一名。 在擔任武隆區桐梓鎮繁榮村第一書記期間,

他因走路多、休息少, 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出門不得不拄拐杖。 現在, 他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鐵拐李”書記。

勘查走成“鐵拐李”

繁榮村是市級貧困村。 這裡平均海拔約1000米, 山高坡陡, 交通不便。 去年冬天, 為打通從大埡到溝腳的產業公路, 李貴與技術員一起, 頂著寒風到現場勘查。 冒著雨雪走了幾次後, 李貴發現自己左腳走起路來有些不便, 他以為是平日裡路走多了, 晚上燙燙腳就好。

從大埡到溝腳的公路, 里程只有4公里左右, 但落差卻達到500米。 各級政府和村裡都反復實地勘查, 以便讓公路修建時少占村民農地, 修好後少一些急彎、陡彎, 提高行車安全係數。 不過, 受地形、地質條件等因素限制, 修路比想像中還困難,

雖經反復勘查, 路線還是難以確定。

去年11月底, 在完成第五次勘查後的第二天, 李貴發現自己從腳掌到小腿又麻又痛, 幾乎不能受力, 根本無法行走。

村幹部將李貴拉到鎮衛生院檢查, 發現是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醫生當即要求李貴必須住院治療。

“年底村裡事多, 來這裡都是擠的時間, 哪有時間住院?”李貴說。

在醫生幫助下稍微減輕疼痛後, 李貴就回到村裡, 拄上拐杖繼續忙碌。 有幽默感的村民看到李貴這樣子, 結合他的姓氏, 給他起名“鐵拐李”。

產業路讓繁榮村變了樣

在李貴和當地幹群的共同努力下, 如今, 從大埡到溝腳的產業公路已經修好, 和村裡其他道路形成了環線, 已成為當地的脫貧路、致富路。

大槽營社的趙子祥以前養土雞,

規模一直穩定在四五百隻。 “路不通, 雞運出去困難, 不敢擴大規模。 ”現在, 路修通後, 他的養殖規模擴大到2000多隻。 據瞭解, 大埡到溝腳的公路建成後, 該村已新發展起1050畝烤煙, 600多隻山羊, 300多頭肉牛, 300多箱蜜蜂。

有了這條路後, 旅遊業也開始發展起來。 “繁榮村森林植被保護良好, 有很多傳統民居, 森林中有口井水質甘甜, 我們修葺後, 經常有城裡人來此玩耍後便在當地買水桶來打水, 經常讓桐梓鎮和繁榮村裡塑膠水桶都斷了貨。 這些都是資源。 ”李貴對重慶日報記者說, 村裡的旅遊業還在起步階段, 但已有農戶嘗到了甜頭。 今年夏天, 村民楊正明的農家樂接待了四五百名遊客, 收入一兩萬元, 而另有幾十戶村民也正在改造房屋,

準備吃“旅遊飯”。

“鐵拐李”為何養不好傷

埡口營社的留守老人王某不愛打理自家環境。 跛著腳的李貴走訪時, 看到王家院子亂得幾乎下不了腳, 就苦口婆心勸他注意日常清潔衛生, 還組織了村裡的共產黨員到他家裡義務打掃、整理, 讓老人在乾淨、整潔的房子裡過了年。

花家岩的豆光文每遇天旱都要到遠處挑水, 來回要1個多小時。 由於他家住得偏遠, 自來水管要單獨接線。 李貴跛著腳, 多次到他家去察看, 找了條最近的路線, 今年夏天, 豆光文一家人終於用上了自來水。

為了宣導村裡的文明之風, 李貴特意搞了個鄉賢評選活動, 分為積善人家、和善之家等。 對於評上的人家, 他親自將獎牌和獎品送到每家每戶,

以示鼓勵。 最遠的一家, 下車後單程就走了40分鐘。

大半年來, 李貴拄著拐杖, 幾乎天天在村裡泡著, 在村裡跑著, 腿病一直沒多大起色, 村民杜永華說:“李書記是個閒不住的人, 天天都在村裡跑著, 他的傷怎麼養得好?”

“等鄉親們都過上了好日子, 脫了貧, 我就去好好治療我的腿, 把拐杖丟掉。 ”李貴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