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內心的虛靜,成為你的活法

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虛是心中無事, 沒有任何雜碎, 沒有任何雞零狗碎的東西, 重空性、無執、無欲。 靜重專注、安靜、有專注力。 最早的時候, 虛心也是這個意思。

歸根

只有在虛靜境界之中,

你才會認知本來面目,

即老子所說的“歸根”。

事實上, 歸根認母的“母”是本來面目的意思, 禪宗就經常說, 你知道你的本來面目嗎?這個本來面目, 就是“母”, 萬物之母。 它是“無中生有”的無, 是“真空生妙有”的真空, 是萬物生長的本體性的那個東西。 關於無生老母的說法, 很可能是一種理解上的錯誤。

道家有很多類似於真空生妙有、一空萬有的說法,

“空”就是歸根認母的那個“母”。 當你發現萬物歸於無常, 進入一種無執無欲的境界時, 就叫空。 它不是什麼都沒有的。 《紅樓夢》中, 薛寶釵跟寶玉開玩笑時引了慧能的一首偈子, 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名, 卻是後人篡改的, 並非慧能的原話, 就是“本來無一物”。 書中說, 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實際上慧能的原作是“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 何處惹塵埃”。 兩者的區別, 我在《雪煮〈金剛經〉》中已經講得很清楚, 此處不再贅述。 簡單來說, 它不是從突然都沒有, 到出現了很多東西, 也就是不是先一空、然後萬有, 而是一空的同時就萬有, 因為萬有所以一空。 這個空, 不是空白的空, 而是空性的空。
它是一種不斷變化和消失的流動狀態。

比如, 剛才大家來的時候, 我還沒有來, 那麼剛才的這裡就沒有我;但過上一會兒, 我就來了, 講課講到現在, 再過一會兒, 我講完課又會離開這裡, 就相當於在這個世界裡消失了。 這就是“空”。 我講出的話一直在變, 不可能永遠在講同一個字, 這也是“空”。 老子特別強調這種狀態, “無為”“知常”“曰明”“靜篤”“虛”指的都是這個狀態。 當你感受到不斷變化的世界, 知道自己想有為也沒法有為, 因為你什麼都留不住的時候, 你也就無為了, 順應一切的變化了, 這時, 你既順應變化, 又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反而能“無為而無不為”。 因為你沒有執著。 沒有執著, 就能包容, 因為沒有放不開、很在乎的東西,

沒有私心, 不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 才能實現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合一, 那麼你的心靈便能做主, 便能合乎大道了。

但你要記住, 這不僅僅是一種看法, 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就是“常”。

一定要明白, 修道也罷, 做事也罷, 什麼也罷, 都要變成生活方式, 才起作用。 也就是成為常態才起作用。 因為你有肉體, 肉體在不斷地變化, 細胞在不斷地新陳代謝, 你的生命狀態也在不斷地變化。 這就像淨水器, 你必須把淨水器接在水龍頭上, 每次用水都要經過它, 你喝到的水才是經過了淨化的, 不是說你淨化了一次, 後來所有的水就都是淨化水了。 你只有把修道的狀態變成生活的常態, 它才能不斷地為你清淨內外的污染, 讓你的心始終在虛靜狀態之中,

不要生起執著, 不要生出牽掛。

前段時間, 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百鳥朝鳳》, 裡面有個情節對修道很有啟迪意義。 焦三爺給弟子們教嗩呐的時候, 一旦發現有弟子出去打工, 不生活在嗩呐的世界裡時, 他就會非常憤怒。 為什麼?因為, 弟子一旦出去打工, 嗩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了, 打工變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這時, 他就會把嗩呐給丟掉。 修道也是這樣, 無論修行還是寫作, 都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你才會成功。 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