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杜甫的終極理想,全在這首詩裡,讓人唏噓不已

詩人大多是理想主義者, 為了心中的理想, 他們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 雖九死而未悔。 對於杜甫來說, 他的理想就是“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

儘管生活給了他無盡的打擊, 理想一次次的破滅, 但杜甫從來沒有放棄過, 完美體現了一個儒家知識份子的良知, “聖”字恰如其分。

晚年間, 杜甫轉徙流離, 耳聞目睹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的苦難, 他的心在滴血, 他的靈魂在顫抖。 但是, 饑寒交迫的他只能將理想寫進詩裡。

《蠶穀行》

天下郡國向萬城, 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器, 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 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 男穀女絲行複歌。

向, 差不多的意思。 天下的郡國加起來差不多有一萬座, 但哪一座城市沒有甲兵呢?這是安史之亂後的真實寫照, 軍閥遍地, 連年混戰, 民不聊生。

忍無可忍之下, 杜甫發出了一聲怒吼:為什麼不能將兵器鑄作農器, 大家一起解甲歸田呢?如此, 無數男兒不用拋屍荒野, 男耕女織其樂融融。

這就是杜甫的終極理想, 建立一個人人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的大同社會。 然而, 杜甫的大聲疾呼有幾人能聽到呢?

在一個極權社會, 總有一些人想不勞而獲, 既然果實可以動用武力從別人手裡奪走, 為何還要辛辛苦苦的澆水施肥呢?

所以, 大同社會終究是一個黃粱美夢, 可望而不可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