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走錯了時空的人:孔融

文/今天有雨

曹操殺孔融, 是三國時的一個大事件。

首先,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孫, 聖人的直系後裔。 漢武帝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孔融在沒有謀反之類大罪的情況下被滅門, 可見, 儒家的社會地位已經式微。 漢王朝在軍事、政治和精神上, 都喪失了控制力, 滅亡只是時日。 其次, 孔融是聞名天下的君子, 是“士”階層的精神領袖。 曹操殺他, 是在輿論界和知識界立威, 為自己大權專斷, 以及兒子登上皇帝寶座, 掃平了道路。

孔融是禰衡的好朋友。 禰衡裸體羞辱曹操, 跑到大營門口“以杖捶地大罵”, 曹操都能忍受,

顧忌禰衡的“虛名”, 擔心殺了輿論對自己不利。 孔融的名望比禰衡大得多, 曹操為什麼卻要殺他?

我想, 因為孔融對曹操的傷害要比禰衡大得多, 而且, 對曹操有著切實性的威脅。 在曹操看來, 必須殺。

孔融在漢末士人中是領袖級和標誌性的人物, 幾乎是個完人。 出身高貴自不必說(說到孔子, 稱“吾祖”), 博學、聰慧, 口才機辯甚佳。 更難得的是“寬容少忌, 好士, 喜誘益後進”。 “聞人之善, 若出諸己, 言有可采, 必演而成之, 面告其短, 而退稱所長, 薦達賢士, 多所獎進, 知而未言, 以為己過, 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這樣一個人, 他的政治立場和態度是有相當的影響力的。 顯然, 在江山板蕩, 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 董卓、曹操、袁紹、袁術這些心懷異志的豪雄,

都會對他拉攏和利用。

然而, 匡扶漢室, 是孔融的底線, 這不僅關乎對獨尊儒術的漢王室的情感, 也是儒家核心政治理念所系。 可惜, 孔融本質上是個書生, “負有高氣, 志在靖難, 而才疏意廣, 迄無成功。 ”, 在政治、軍事上, 他根本不是任何一路諸侯的對手, 更別說曹操。

董卓重用他, “會董卓廢立, 融每因對答, 輒有匡正之言。 以忤卓旨, 轉為議郎”。 當時黃巾之亂北海最盛, 於是董卓派孔融擔任“北海相”, 明擺著讓他去送死。 孔融到北海, “收合士民, 起兵講武, 馳檄飛翰, 引謀州郡”, 想有所作為, 結果被黃巾張饒打敗。 “收散兵保朱虛縣”, “置城邑, 立學校, 表顯儒術, 薦舉賢良”, 又被黃巾包圍, 劉備出兵幫忙, 才解了圍。

建安元年, 為袁譚所攻, 自春至夏, 戰士所余裁數百人,

流矢雨集, 戈矛內接。 融隱幾讀書, 談笑自若。 城夜陷, 乃奔東山, 妻、子為譚所虜。

孔融和禰衡一樣瞧不起曹操。 雖不至於裸身和“以杖捶地大罵”, 但也不放過任何譏諷嘲弄曹操的機會。 特別讓曹操無法忍受的是, 孔融往往是以佔領了道德、智慧、學識高地的態勢發飆, 於冷嘲熱諷中宣示對曹操的蔑視和不屑。

曹操打敗二袁, “袁氏婦子多見侵略”, 曹丕更是強佔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 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見面後問他故事出何經典, 他對曰:“以今度之, 想當然耳。 ”這簡直就是朝人臉上吐唾沫。

曹操出兵征討烏桓, 孔融認為沒必要, 嘲笑說:“大將軍遠征, 蕭條海外。 昔肅慎不貢楛矢, 丁零盜蘇武牛羊, 可併案也。

”幾乎就是說曹操在軍政大事的決策上目光短淺, 愚鈍如兒戲。

“時, 年饑兵興, 操表制酒禁, 融頻書爭之, 多侮慢之辭。 ” 曹操在特殊時期禁酒, 是臨時性的決策, 無可厚非。 (寫過“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的曹操不會永遠禁酒。 )孔融不同意, 完全可以理性地進行爭論, 但是他的兩封書信卻極盡嘲之能事。 前一封, 引經據典說明“酒之為德久矣”, 明擺著是嘲弄曹操沒學問, 沒見識。 第二封, 則乾脆譏諷曹操邏輯顛倒思維混亂。 可以想見, 這種嬉皮笑臉的輕薄態度所蘊含的蔑視, 一定強化了曹操心中的殺機。

孔融最著名的著作是《論盛孝章書》。 作為散文名篇, 文學史家多有讚譽。 其實要考慮到孔融與曹操的關係以及當時的政局, 孔融這封信措辭則未必合適。

孔融寫這封信是請求曹操幫忙救助自己的好朋友盛孝章。 信的第一段是:

歲月不居, 時節如流。 五十之年, 忽焉已至。 公為始滿, 融又過二。 海內知識, 零落殆盡, 惟會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孫氏, 妻孥湮沒, 單孑獨立, 孤危愁苦。 若使憂能傷人, 此子不得複永年矣!

吳小如先生分析說:

開頭一節只敘家常。 從字面看, 由光陰的流逝說到彼此的年齡, 又由年紀說到朋友, 再從朋友中抽出一個盛孝章來。 然後說到孝章遭遇的不幸。 似閑閑引入, 卻無一泛泛之筆。 ……文章的作法似疏而實不疏, 筆簡而涵義不簡, 這正是漢魏時代的文章從不著意的筆墨體現其著意的地方。 (吳小如《讀孔融〈論盛孝章書〉》)

說實話, 這樣的分析是由文字到文字, 實在泛泛。無意對吳先生不敬,但我確實想起李澤厚對大學文史哲三系的評價:哲學失之於空;史學失之於窄;文學失之於淺。

孔融本是求人,求的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上來則完全是以老朋友的身份敘家常,甚至說到自己比曹操年長兩歲,以老大哥自居,試想曹操讀後是什麼感覺?

第二段,孔融講朋友之道,說如果不救盛孝章,那麼“吾祖”(孔子)也就沒有必要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話了。孔融不經意間強調子自己聖人後裔的身份,客觀上是向曹操施加道德壓力,其實是不適宜的。唯第三節,從召集人才的角度談拯救盛孝章對曹操的好處,還是得體。

曹操應允了孔融的請求,征盛孝章為騎都尉,但是制命未至,盛已被孫權殺害。但這封信的“嚴正剛毅之氣”在曹操心中引起的不快,恐怕是難以消除了。

而不知輕重的孔融又提出來在京城的一千里範圍內不能封侯建議。(“嘗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而此時曹操已經封了武平侯,孔融直接向他的權威挑戰了。

曹操擔心,孔融議論越傳越廣,會成為自己實現政治大業的障礙。但是也還顧慮孔融的名聲,只能忍著,等待機會。(“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怨正議,慮鯁大業。”)

終於有人猜透了曹操的心事:

操既積嫌忌,而郗慮複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雲“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這確實是一封陰險惡毒的“枉狀”,然而“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曹操殺孔融,是為他的政治大業掃除障礙,是經過深思熟慮、利弊權衡的,與王允殺蔡邕,黃祖殺禰衡不同,所以也不會後悔。後人認為曹操此事“失策”是書生之見。

孔融這樣幾乎是完人的君子適合於投生到那個時代呢?我真想不出來。看來,他的靈魂也還要和禰衡一起在荒野遊蕩。

實在泛泛。無意對吳先生不敬,但我確實想起李澤厚對大學文史哲三系的評價:哲學失之於空;史學失之於窄;文學失之於淺。

孔融本是求人,求的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上來則完全是以老朋友的身份敘家常,甚至說到自己比曹操年長兩歲,以老大哥自居,試想曹操讀後是什麼感覺?

第二段,孔融講朋友之道,說如果不救盛孝章,那麼“吾祖”(孔子)也就沒有必要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話了。孔融不經意間強調子自己聖人後裔的身份,客觀上是向曹操施加道德壓力,其實是不適宜的。唯第三節,從召集人才的角度談拯救盛孝章對曹操的好處,還是得體。

曹操應允了孔融的請求,征盛孝章為騎都尉,但是制命未至,盛已被孫權殺害。但這封信的“嚴正剛毅之氣”在曹操心中引起的不快,恐怕是難以消除了。

而不知輕重的孔融又提出來在京城的一千里範圍內不能封侯建議。(“嘗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而此時曹操已經封了武平侯,孔融直接向他的權威挑戰了。

曹操擔心,孔融議論越傳越廣,會成為自己實現政治大業的障礙。但是也還顧慮孔融的名聲,只能忍著,等待機會。(“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怨正議,慮鯁大業。”)

終於有人猜透了曹操的心事:

操既積嫌忌,而郗慮複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雲“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這確實是一封陰險惡毒的“枉狀”,然而“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曹操殺孔融,是為他的政治大業掃除障礙,是經過深思熟慮、利弊權衡的,與王允殺蔡邕,黃祖殺禰衡不同,所以也不會後悔。後人認為曹操此事“失策”是書生之見。

孔融這樣幾乎是完人的君子適合於投生到那個時代呢?我真想不出來。看來,他的靈魂也還要和禰衡一起在荒野遊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