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所澳洲學校用四十年證明:孩子學習時間越短,成績就會越好

這裡的孩子都沒有多少學習時間, 8點50分晨會, 9點20才開始上課, 11點半就陸陸續續來廚房吃午餐了, 下午2點50就放學, 中間還要去戶外公園上體育課, 每天都有專門的做什麼都可以的自由時間, 一學年要參加二十幾次營地活動以及外出參加各種體育比賽……幾乎沒有全體學生在學校的時候。 總之, 孩子們不是在玩就是在吃!之後才輪到學習。

這所學校並不住在兒童幻想小說裡, 而是澳大利亞墨爾本一所真實存在的小學, 尤其讓人驚歎的是, 這麼不上心學習的學校, 其考試成績一直名列維多利亞州前茅,

而且還曾經全州第一!

你是不是特別好奇, 這所學校究竟掌握了什麼魔法?你是不是跟我一樣, 夢想在自己的孩子還沒有長大前在中國也建一所這樣的學校?

今年夏天, 我去澳大利亞墨爾本做訪問學者, 我給女兒在網上申請了一所學校去插班, 我萬萬沒有想到, 我們就像愛麗絲不小心掉進了兔子洞一樣:

從北半球到南半球, 從夏天到冬天, 從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的公立教育到墨爾本的個性學校——這所學校最初開在一個人家裡, 既非公立也貴族私立, 學生除了吃就是玩, 然後才輪到學習。

四周後訪學結束, 女兒不止一次念叨想念那裡, 其實不止是她, 連我也一樣。 尊重、平等、友好、輕鬆、歡快、自然的學校氛圍, 如果你曾經置身其中並樂享其中,

等到離開後, 那種失落的感覺可想而知。

這是一所個性化學校

什麼叫個性化學校?就是有一對年輕父母給自己的孩子找學校, 對所有的學校都不滿, 一拍腦門兒就自己辦的學校。

女兒短暫體驗的這所學校, 名叫Fitzroy Community School (菲滋洛伊社區學校), 簡稱FCS, 坐落在離墨爾本市中心不遠的的菲滋洛伊區, 只有65名學生。 學校為5-12歲的孩子提供7年的教育, 包括一年學前班和六年小學。

第一天去, 來到那座古老的居民排屋門前, 女兒臉上寫著大大的疑惑:這就是學校?至少該有個校門吧。 而這顯然就是普通的住家房屋。

沒有大校門, 一眼看上去不像是學校。

去澳洲之前, 我對FCS做過瞭解, 知道這是一所真正的非主流學校, 在澳洲被稱為alternative school, 即個性化學校。

澳洲的學校分為三類, 數量最大的是公立學校, 受政府完全資助;其次是教會學校, 得到政府大部分資助;最後是獨立學校, 得到政府資助最少, 大概只有公立學校的一半。 個性化學校屬於獨立學校, 但是區別于學費高昂、主要服務於富人家庭的私立學校,

雖然後者也屬於獨立學校。

70年代澳洲出現過一股反思教育的思潮, 很多父母開始質疑傳統的公立、私立以及教會學校, 於是湧現出一些有著自由理念和鮮明特色的小型學校。

Faye和Philip就是當時有教育理念的一對年輕父母, 他們想為自己的孩子找到理想學校, 但試過幾所個性化學校後, 卻無法找到真正認同的。 他們最終決定自己來辦一所學校, 於是FCS於1976年正式成立, 1977年開始招生, 學校就設在他們自己住的房子裡, 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

曾經擔任中學教師的Faye是FCS的首任校長, 她也一直負責英語教學至今;而曾是大學教師的Philip教數學, 並主管行政, 現在主要教哲學和文化課。 2004年他們的大兒子Tim接任校長後,

又在不遠處成立了分校, 目前分校有40多名學生。

FCS讓我聯想到了夏山學校, 而它確實跟夏山學校也有些淵源, 例如Philip和Faye在創校時曾多次討論過夏山學校創始人尼爾的觀點;Tim的論文, 曾將夏山學校作為個性化學校的代表來論述兒童賦權與和平文化建設的關係。

Tim還曾造訪夏山學校, 並向其現任校長、尼爾的女兒Zoe Readhead發出邀請。 兩所學校在信奉尊重、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 只是具體做法各具特色。

學校成立早期,師生們在大篷車前合影。Philip一家曾住過大篷車,一個孩子還是在車上出生的。

個性化學校,顧名思義,就是非主流。即使對澳洲人來說,進入這種學校的孩子也是少數。所以當聽說我的女兒在FCS短期學習,墨爾本大學的同事都頗為好奇:哦,是嗎?!這個alternative school 一定很有意思吧?

我不得不感慨:我們從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像愛麗絲不小心掉進了兔子洞一樣,一下子來到了這所對當地人來說都有些特別的學校,這跟我們從北半球來到南半球,從夏天來到冬天,是一樣不同尋常的翻轉體驗!

學習重要性只排第三位的學校

第一位和第二位是快樂和活力

我白天有工作,常在晚上問問女兒當天在學校的情況。說真的,她津津樂道的那些活動,讓我都非常嚮往,我經常感歎:你這是每天都在度假啊,至少是在參加夏令營吧。

以下是我能記住的一些活動:

在咖啡館上數學課,並且由老師請客,喝了巧克力

去電影院看電影

去州立圖書館學習中世紀的拉丁語書寫

在英文老師的廚房喝茶讀詩,上英文課

全體學生參加的每日晨會

美味的午餐,包括週三的燒烤

廚房裡隨時供應的水果和點心

被分配去給低齡的學生輔導功課

每週三雷打不動的游泳課,以及課後的糖果時間

在學校對面碩大的公園裡上體育課,做有趣的遊戲

大量的Free time (自由時間)

每天放學前的集體分工clean-up(大掃除)

有一次我見到校長兼數學老師Tim,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要帶孩子們去咖啡館上數學課呢?他頓了一秒鐘,然後說:“我們大人有時候也喜歡去咖啡館去看書學習啊,那天正好一部分孩子去營地活動了,剩下的孩子人數不多,所以也適合去咖啡館……他們在那裡都學得很認真!”

是的,女兒也說,同學們在那裡很認真地做題,遇到問題就去問Tim,他會放下咖啡,很耐心地解答每個學生的問題。回北京後,女兒至少兩次提到咖啡館的事兒,提出讓我哪天也帶她去咖啡館裡學習。可當我提議家附近的那幾家咖啡館時,她又洩氣了:還是別去了吧,那裡人太多。

咖啡館裡上數學課這件事兒,以及所有那些讓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在我看來,都體現出FCS所秉持的“先人後事”(People Before Things)的原則,即將孩子們的利益、感受和成長放在第一位。

全體學生參加的晨會。

學校的課表,外人一眼看上去不容易搞明白,而且課程表並非固定不變,老師根據情況可以靈活調整。

每週的週三和週五,就只安排極少的正式科目。低年級的孩子更是有大量自由時間。週三下午是所有孩子雷打不動的游泳課,學校常年聘有一位非常優秀的游泳教練。幾年下來,這裡的孩子水性都非常好。週五有各種選修課和自由時間,包括戲劇排練、樂器學習、法語學習等。

一眼看不明白的課表。

關於FCS的學年課表,最與眾不同的還有一點,就是每學年他們有差不多二十次營地活動。這些營地活動,包括參加體育比賽和集訓,以及在農場和森林等自然環境下的自由式營地活動。

FCS老師對他們的自由式營地活動津津樂道。跟一般學校高度組織化的營地活動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們完全是自由發揮,利用營地簡陋的工具,就地取材,築水壩、建木屋等,想怎麼玩而就怎麼玩兒。營地的住宿,也非常簡單,很多時候連電都沒有。

跟我們同去的還有女兒的同學一家。同學是6歲男孩,有次他參加了學校一個當天往返的營地活動,往返的交通也是靠家長貢獻的車輛。孩子們回到學校時的樣子,讓他的媽媽看呆了。

她是這樣描述的:一群孩子個個都跟泥猴兒似的,從車上下來的時候都光著腳,手裡拎著滿是泥巴的鞋子,有的還流著鼻涕(五六歲的孩子),小臉兒被風吹得紅紅的,但是每個孩子都很開心。

孩子們自由發揮的營地活動。

這位媽媽每週有兩三天會在學校幫忙做午餐,所以她比我有更多觀察的機會。她英文不好沒法跟周圍人交流,但恰恰因為這個,她的觀察反而更為細緻,也更為有趣。

比如她說:感覺這裡的孩子都沒有多少學習時間,8點50分晨會,9點20才開始上課,11點半開始就陸陸續續輪流來廚房吃午餐了,下午2點50就放學,中間還有戶外公園的體育課,以及自由時間。更別說,經常會有哪一組學生去參加營地活動了,或者外出參加體育比賽等等,所以基本很少有全體學生在場的情況。總之,據她說,看上去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玩兒和吃,其次是學習。

孩子愛幹什麼

就安排時間專門幹這個

孩子們愛吃糖,所以不但可以帶糖到學校,還有專門的吃糖時間;孩子們喜歡自由,所以有專門的自由時間,可以幹任何事情,也可以啥也不幹,當然也可以睡覺。

在FCS,我最大的感受之一,是這裡的成年人對孩子像大人那樣尊重。

有一次我領著不到三歲的小兒子Roy來學校,六十多歲、看上去嚴肅認真的副校長Jeannette彎下腰來特意問了我兒子的名字,等我們第二次去的時候,她居然隔老遠就叫出兒子的名字,並且像問侯大人一樣地招呼他:Good morning Roy. How are you? 那種語氣和神態,壓根兒就沒把三歲的Roy當小孩兒。

我經常看見這位副校長,在孩子的自由時間段,周旋于不同的孩子或小組之間,一會兒拿出個拼圖玩具給孩子,一會兒又去跟另外的孩子講些啥,或者問他們是否需要來杯茶之類的。

有一次,我親眼看到Jeannette在院子裡擺好茶具,十幾個孩子圍坐一圈開起了茶話會,主題是歡迎新來的一個老師。只見Jeannette一邊嫺熟地手持茶壺,一邊問孩子們:誰想要在茶裡面加奶?語氣裡透著親切和尊重,那副認真的樣子令我感動。

這種對孩子的尊重甚至傳遞給了學校的大孩子們。參觀學校時,發生的一件事也讓我印象深刻。

當時一個9歲女生領我們參觀,中途遇上了一個性格超級外向的 5歲小女孩,小女孩一上來就“奪取”了導遊的位置,眉飛色舞地給我們介紹。當大姐姐試圖給我們講解時,小女孩居然伸出一隻手蓋住她的嘴巴。

這時大姐姐沒有任何被冒犯或羞惱的表情,只是很平和地等著小女孩把她想說的說完。當時我覺得這女生好有涵養。可能小女孩兒在校時間還短,但在這樣一種環境的薰陶下,不難想像她會慢慢受到影響。

FCS有專門的吃糖時間。起初學校並不允許孩子將糖果帶到學校,後來發現孩子們會用各種辦法將糖果“走私”進來,於是,學校做出規定,每週三游泳課後是甜蜜糖果時間,每個孩子從家裡帶兩塊錢,游泳課回來的路上可以在街角的小店買糖果回來吃。

我就看見過一個小女孩,在院子裡坐著,一邊吃糖果一邊甜蜜的發呆,注意到我在觀察她,她就說:It’s delicious! (好吃極了!)。

自從實行這個政策,孩子們平日“走私”糖果的現象也沒有了,而週三時光的幸福度也大大提升了。連我12歲的女兒也很喜歡這個活動,每個週三早上都不會忘問我要兩個澳元。我想,對她來說,做這件事的自由感和新奇感可能遠大過糖果的味道吧。

游泳後的休閒糖果時間,孩子們吃糖特別慢,會慢慢舔,好好品味小孩獨有的享受。

我的朋友還告訴我,有一天自由活動時間,有個孩子趴在桌子上似乎要睡著了,這時Tim過來對他說,你困了是嗎?那就到沙發上睡吧!於是這個孩子就真的躺到廚房的沙發上,呼呼睡了半個下午。

這樣的自由活動時間,居然一點也不顯得嘈雜,因為孩子們都已經形成習慣,自覺地並且饒有興味地幹自己想幹的事兒。

平等的圍圈而坐

能夠激發有智力的對話

FCS一直堅持小班制。根據他們的經驗,班級人數保持在12人以下最好。學校普遍採用的做法是圍成圈坐。12個孩子圍成一圈,一抬頭誰都能看見誰,大家不分先後,體現著一種民主和平等的精神,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討論,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

不管是在老師的協調下學習,還是為一個問題共同展開討論,圍成一圈都非常有效。Philip說,孩子們習慣了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平等協商和互幫互助,發展出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事實上,升入中學後這些孩子們不少嶄露頭角,顯示出其不一般的領導力,有一年甚至7個畢業生中有6個在新班級中擔任班長。

大小孩子混在一起圍圈,他們互相會從對方那裡學習到東西。

後來我偶然通過維琪百科瞭解,FCS圍坐一圈的討論很像頗有蘇格拉底風格的哈克尼斯討論方法。這是慈善家愛德華·哈克尼斯於上世紀30年代資助、並在美國優秀私立高中率先使用的教學方法。

該方法的核心是所有學生坐成一圈開展自主討論,每個人都充分參與,並且是以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方式。該方法的關鍵在於讓每個人參與討論的技能,包括怎麼讓討論持續進行下去,並且保持討論的趣味性。

正因為此,英文教室裡那張由Philip親自打制的圓桌,在整個學校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學生們的茶話會。

在跟Philip的談話中,他好幾次提到intelligent conversation,即有智力的對話。FCS非常注重培養孩子進行有智力的對話的能力,也就是溝通的能力。孩子的溝通能力,是在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基礎上,與他人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

學校對孩子溝通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在課程中滲透。老師在課堂學習以及作文練習中很注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見解。一個四年級的孩子給我看她的作業本,指著一段話說這是她寫的argument,也就是她的主張。

五六年級的孩子每年會參加全州的辯論賽,並且成績優異。有時學校會作為辯論賽的主場。有一天早上我送孩子來學校,正好聽說早上有一堂三四年級的辯論課,請了維多利亞州辯論協會的人來講。於是我申請去觀摩了這堂課,非常有意思。

三四年級的辯論課。

除了這些特意安排的活動,學校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更多是通過學校日常生活中所提供的各種機會。

我第一次來學校,包括後來見過別的家長來參觀,都是學生當嚮導。我還清楚地記得參觀結束後,好幾個孩子興高采烈地圍上來,跟我們打招呼並寒暄。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主動過來跟我握握手,像個小大人似的地問:你對墨爾本的印象怎麼樣?我當時不得不忍住驚訝,非常認真地對這個小大人說:非常不錯,很喜歡。

Philip曾跟我談到這一點:“我們在平常的學校生活中很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是上英文或數學這些正式課,如果現場臨時出現了問題,我們會先把學習放一邊,發動所有的人來討論和解決這個問題。”

Philip說,作為老師,他們不會直接對問題作出判斷,而是鼓勵孩子們通過相互討論,共同就問題的解決達成一致意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是一個協調者的角色,而孩子們總能找到解決方案。

學生帶領客人參觀學校。

真實生活的教育效果

不比正式課程差

在我跟Philip和Faye的一次聊天中,他們特別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學校的Hidden Curriculum,即看不見的課程或隱性課程。他們認為,雖然每個學校按照國家要求必須要完成正式課程,但是正式課程只是冰山的一角,一個學校真正的教育效果實際上取決於隱性課程。

他們所說的隱性課程,指的是學校裡所滲透的一種生活方式,包括學校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實際的日常做法,包括學校的政策、管理風格、教學方法,以及在這裡的每個人的言談舉止和交往方式等等。

隱性課程這個概念最先出自克羅埃西亞籍奧地利哲學家和神學家伊凡·伊裡奇的著作《去學校化的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

伊凡·伊裡奇挑戰現代學校制度,他認為體制化的學校設置脫離生活現實,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製造新的不平等,無助於實現真正的教育普及。真正的學習應該是立足于社區,紮根於生活。伊凡伊裡奇主張教育制度的變革,建立學習網路,將每個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轉變為學習和分享的機會。

《去學校化的社會》這本書在70年代初面世,當時在很多人中產生了影響,Faye和Philip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在1976年成立學校時,就將滋養學生的精神作為辦學的第一個教育原則,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通過其精心設計的正式課程外,FCS堅持小班制,以保證給予每個孩子足夠的個人化支持,並且歡迎家長和其他成人參與學校的生活。

Fay和Philip相信的一個理念是: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這與上個世紀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等所秉持的“生活即教育”以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等理念很貼近。

他們認為,學校就好比是社會,這裡的每一個成年人,其言談舉止及其與孩子的互動方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這樣的社會化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並不比正式課程小。

女兒有次提到她觀察到的一個不同:體育課上,老師會讓他們玩各種遊戲,有時會打球。不管做什麼,當有孩子出現失誤時,老師總會說:Good try! 女兒說,這讓人感覺很好,不會有任何壓力。

學校從來不像主流學校那樣禁止孩子接觸所謂的危險物品和風險活動,例如,廚房是開放的,孩子隨時可以接觸到刀具和廚具;院子裡的木工一角放置的木工工具也沒有上鎖。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就需要接觸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從小就讓他們熟悉,併發展出必要的自我保護能力呢?一味地避免讓孩子接觸危險物,並不能增強他們抵擋風險的能力。

廚房是孩子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

Faye和Philip從創校之初就非常明確,他們要辦的是一所社區學校,是一個大家庭式的學校。多年來學校秉持的一些具體做法,也在塑造著這樣的大家庭氛圍。

例如,學校沒有雇傭廚師,午餐都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準備,還有不少家長志願者也會來幫忙。廚房裡貼著一張時間表,家長可以自願在上面寫上自己哪天來幫忙,尤其是每週三的燒烤,更需要家長的幫忙。

有時候我送孩子比較早,就會看到Tim或者其他老師或家長已經在為午餐做準備。這是如果有孩子來了,Tim就會招呼:“你想練習一下刀工嗎?”然後遞給刀和案板,孩子們就認認真真地切起菜來。我看到過一個9歲左右的男孩,切菜的動作比我12歲的女兒還嫺熟。

每天放學後有固定的大掃除時間,孩子們根據值日表分工合作,已經形成習慣。另外,開放式廚房和隨時可以取用的水果和點心,每週三的燒烤,以及週三下午的家長茶話會等,都已經成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

廚房是最能體現大家庭氛圍的地方。那兩張桌子同時具有工作臺和餐桌等多種功能。每個小學期(每年分為兩個大學期,四個小學期),都會有一次由家長志願者主要負責的包餃子活動。我們也湊巧趕上了一次包餃子。每週三下午,這些桌子又被重新排列,各種點心水果擺上來,接孩子的家長陸續趕到,很多會留下來,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四十多年過去了,這種大家庭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作為臨時訪問者,我們在學校也同樣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我的先生一開始還不好意思去,怕打擾人家,後來去了之後他也坦言,這種家庭文化帶給他一種新鮮和親切的感受。

每個小學期包一次餃子。

每週三的家長茶話會。

Philip跟我說,他們對家長採取開門政策,他們歡迎每一個家長來學校,有時可以幫忙做具體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成人的在場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自然的社會化環境,孩子除了跟老師的日常交談,還可以跟更多的成年人有接觸和交流的機會。

有時候,某個孩子可能跟某位家長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而這樣的關係,他們認為特別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有的孩子可能來自單親家庭,而在學校這樣一個安全的氛圍下,他們能夠跟不同性別的家長進行交流,建立友誼,這對他們的意義就更大。

FCS所堅持的大家庭和社區的理念,也體現在他們對於困難家庭的幫助。對於那些因家庭變故而經濟上困難的家庭,學校也會盡力伸出援助之手,用一筆援助金來支持孩子的學費。這筆援助金是在征得所有家長的同意後,從學校總體的經費中專門撥出來的。

政府對獨立學校的資助較少,而學校要生存就意味著家長要拿出比上公立學校更多的錢,那麼沒有這個能力的家長就會失去選擇獨立學校的權利。這在FCS看來是一種教育的不公平,為此他們多年來也在積極呼籲政府政策的改變。

“正經”學習時間少

考試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

看著孩子們不少時間在玩,但是,任何一個FCS的老師都會很自信地告訴你,這裡的孩子很會玩兒,同時也很會學習。

2008年澳洲政府開始針對每個學校的3、5、7、9年級的學生每年進行英語和數學水準測試。2011年,默默無聞的FCS曾一度成為焦點,因為他們5年級學生的英語成績(閱讀、拼寫、寫作、記敘文寫作、語法和標點)在維多利亞州名列第一,其他年級的成績也都不錯。多年來FCS基本屬於成績在澳洲名列前茅的學校。

當時有記者採訪校長Tim,問他們為何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Tim回答:“相比其他學校,我們學生用在英語和數學上的時間更少;在FCS,學習只排到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快樂和活力。”

在FCS,學生被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學校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成長,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成績只是個副產品,而副產品不小心成了新聞,這對FCS來說有些意外,他們對此也是一副淡然處之的態度。

其實,FCS學生成績優秀的秘訣說到底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孩子覺得學習是自己喜歡做的、能讓他們感到快樂的事情,就像他們喜歡游泳玩水打球做遊戲是一個道理。但是,有多少家長會在一開始就相信,在這樣的學校裡孩子可以學習玩耍兩不誤呢?

6年的小學時光,我們希望收穫一個門門功課成績 優異的學霸,還是一個快樂和有活力的小孩兒?

FCS用4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把重心放在後者。學習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坐在教室的硬板凳上,學習也不是將自己關在屋子裡躲避所有的誘惑。樂學和會學才是硬道理。

家庭、學校、校外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學習的機會。面對孩子,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的意義。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真正尊重和信任孩子,允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保護他們與生俱來的活力和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的專注,並幫助他們建立與同伴和成年人之間的積極關係。

有了這些,當孩子坐到教室裡時,一分鐘的時間就會收穫兩分鐘的功效,優秀的學習成績就真的只是個副產品了。

作 者 簡 介

李紅豔: 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傳播管理學碩士。曾供職於公共和私營部門,包括十四年的國際發展組織工作經歷。目前就職於聯合國駐華機構,負責青少年健康教育,包括愛滋病與毒品預防、性與生殖健康、校園欺淩預防教育等。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青春期女孩和學齡前男孩的媽媽。

___END___

學校成立早期,師生們在大篷車前合影。Philip一家曾住過大篷車,一個孩子還是在車上出生的。

個性化學校,顧名思義,就是非主流。即使對澳洲人來說,進入這種學校的孩子也是少數。所以當聽說我的女兒在FCS短期學習,墨爾本大學的同事都頗為好奇:哦,是嗎?!這個alternative school 一定很有意思吧?

我不得不感慨:我們從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像愛麗絲不小心掉進了兔子洞一樣,一下子來到了這所對當地人來說都有些特別的學校,這跟我們從北半球來到南半球,從夏天來到冬天,是一樣不同尋常的翻轉體驗!

學習重要性只排第三位的學校

第一位和第二位是快樂和活力

我白天有工作,常在晚上問問女兒當天在學校的情況。說真的,她津津樂道的那些活動,讓我都非常嚮往,我經常感歎:你這是每天都在度假啊,至少是在參加夏令營吧。

以下是我能記住的一些活動:

在咖啡館上數學課,並且由老師請客,喝了巧克力

去電影院看電影

去州立圖書館學習中世紀的拉丁語書寫

在英文老師的廚房喝茶讀詩,上英文課

全體學生參加的每日晨會

美味的午餐,包括週三的燒烤

廚房裡隨時供應的水果和點心

被分配去給低齡的學生輔導功課

每週三雷打不動的游泳課,以及課後的糖果時間

在學校對面碩大的公園裡上體育課,做有趣的遊戲

大量的Free time (自由時間)

每天放學前的集體分工clean-up(大掃除)

有一次我見到校長兼數學老師Tim,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要帶孩子們去咖啡館上數學課呢?他頓了一秒鐘,然後說:“我們大人有時候也喜歡去咖啡館去看書學習啊,那天正好一部分孩子去營地活動了,剩下的孩子人數不多,所以也適合去咖啡館……他們在那裡都學得很認真!”

是的,女兒也說,同學們在那裡很認真地做題,遇到問題就去問Tim,他會放下咖啡,很耐心地解答每個學生的問題。回北京後,女兒至少兩次提到咖啡館的事兒,提出讓我哪天也帶她去咖啡館裡學習。可當我提議家附近的那幾家咖啡館時,她又洩氣了:還是別去了吧,那裡人太多。

咖啡館裡上數學課這件事兒,以及所有那些讓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在我看來,都體現出FCS所秉持的“先人後事”(People Before Things)的原則,即將孩子們的利益、感受和成長放在第一位。

全體學生參加的晨會。

學校的課表,外人一眼看上去不容易搞明白,而且課程表並非固定不變,老師根據情況可以靈活調整。

每週的週三和週五,就只安排極少的正式科目。低年級的孩子更是有大量自由時間。週三下午是所有孩子雷打不動的游泳課,學校常年聘有一位非常優秀的游泳教練。幾年下來,這裡的孩子水性都非常好。週五有各種選修課和自由時間,包括戲劇排練、樂器學習、法語學習等。

一眼看不明白的課表。

關於FCS的學年課表,最與眾不同的還有一點,就是每學年他們有差不多二十次營地活動。這些營地活動,包括參加體育比賽和集訓,以及在農場和森林等自然環境下的自由式營地活動。

FCS老師對他們的自由式營地活動津津樂道。跟一般學校高度組織化的營地活動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們完全是自由發揮,利用營地簡陋的工具,就地取材,築水壩、建木屋等,想怎麼玩而就怎麼玩兒。營地的住宿,也非常簡單,很多時候連電都沒有。

跟我們同去的還有女兒的同學一家。同學是6歲男孩,有次他參加了學校一個當天往返的營地活動,往返的交通也是靠家長貢獻的車輛。孩子們回到學校時的樣子,讓他的媽媽看呆了。

她是這樣描述的:一群孩子個個都跟泥猴兒似的,從車上下來的時候都光著腳,手裡拎著滿是泥巴的鞋子,有的還流著鼻涕(五六歲的孩子),小臉兒被風吹得紅紅的,但是每個孩子都很開心。

孩子們自由發揮的營地活動。

這位媽媽每週有兩三天會在學校幫忙做午餐,所以她比我有更多觀察的機會。她英文不好沒法跟周圍人交流,但恰恰因為這個,她的觀察反而更為細緻,也更為有趣。

比如她說:感覺這裡的孩子都沒有多少學習時間,8點50分晨會,9點20才開始上課,11點半開始就陸陸續續輪流來廚房吃午餐了,下午2點50就放學,中間還有戶外公園的體育課,以及自由時間。更別說,經常會有哪一組學生去參加營地活動了,或者外出參加體育比賽等等,所以基本很少有全體學生在場的情況。總之,據她說,看上去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玩兒和吃,其次是學習。

孩子愛幹什麼

就安排時間專門幹這個

孩子們愛吃糖,所以不但可以帶糖到學校,還有專門的吃糖時間;孩子們喜歡自由,所以有專門的自由時間,可以幹任何事情,也可以啥也不幹,當然也可以睡覺。

在FCS,我最大的感受之一,是這裡的成年人對孩子像大人那樣尊重。

有一次我領著不到三歲的小兒子Roy來學校,六十多歲、看上去嚴肅認真的副校長Jeannette彎下腰來特意問了我兒子的名字,等我們第二次去的時候,她居然隔老遠就叫出兒子的名字,並且像問侯大人一樣地招呼他:Good morning Roy. How are you? 那種語氣和神態,壓根兒就沒把三歲的Roy當小孩兒。

我經常看見這位副校長,在孩子的自由時間段,周旋于不同的孩子或小組之間,一會兒拿出個拼圖玩具給孩子,一會兒又去跟另外的孩子講些啥,或者問他們是否需要來杯茶之類的。

有一次,我親眼看到Jeannette在院子裡擺好茶具,十幾個孩子圍坐一圈開起了茶話會,主題是歡迎新來的一個老師。只見Jeannette一邊嫺熟地手持茶壺,一邊問孩子們:誰想要在茶裡面加奶?語氣裡透著親切和尊重,那副認真的樣子令我感動。

這種對孩子的尊重甚至傳遞給了學校的大孩子們。參觀學校時,發生的一件事也讓我印象深刻。

當時一個9歲女生領我們參觀,中途遇上了一個性格超級外向的 5歲小女孩,小女孩一上來就“奪取”了導遊的位置,眉飛色舞地給我們介紹。當大姐姐試圖給我們講解時,小女孩居然伸出一隻手蓋住她的嘴巴。

這時大姐姐沒有任何被冒犯或羞惱的表情,只是很平和地等著小女孩把她想說的說完。當時我覺得這女生好有涵養。可能小女孩兒在校時間還短,但在這樣一種環境的薰陶下,不難想像她會慢慢受到影響。

FCS有專門的吃糖時間。起初學校並不允許孩子將糖果帶到學校,後來發現孩子們會用各種辦法將糖果“走私”進來,於是,學校做出規定,每週三游泳課後是甜蜜糖果時間,每個孩子從家裡帶兩塊錢,游泳課回來的路上可以在街角的小店買糖果回來吃。

我就看見過一個小女孩,在院子裡坐著,一邊吃糖果一邊甜蜜的發呆,注意到我在觀察她,她就說:It’s delicious! (好吃極了!)。

自從實行這個政策,孩子們平日“走私”糖果的現象也沒有了,而週三時光的幸福度也大大提升了。連我12歲的女兒也很喜歡這個活動,每個週三早上都不會忘問我要兩個澳元。我想,對她來說,做這件事的自由感和新奇感可能遠大過糖果的味道吧。

游泳後的休閒糖果時間,孩子們吃糖特別慢,會慢慢舔,好好品味小孩獨有的享受。

我的朋友還告訴我,有一天自由活動時間,有個孩子趴在桌子上似乎要睡著了,這時Tim過來對他說,你困了是嗎?那就到沙發上睡吧!於是這個孩子就真的躺到廚房的沙發上,呼呼睡了半個下午。

這樣的自由活動時間,居然一點也不顯得嘈雜,因為孩子們都已經形成習慣,自覺地並且饒有興味地幹自己想幹的事兒。

平等的圍圈而坐

能夠激發有智力的對話

FCS一直堅持小班制。根據他們的經驗,班級人數保持在12人以下最好。學校普遍採用的做法是圍成圈坐。12個孩子圍成一圈,一抬頭誰都能看見誰,大家不分先後,體現著一種民主和平等的精神,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討論,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

不管是在老師的協調下學習,還是為一個問題共同展開討論,圍成一圈都非常有效。Philip說,孩子們習慣了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平等協商和互幫互助,發展出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事實上,升入中學後這些孩子們不少嶄露頭角,顯示出其不一般的領導力,有一年甚至7個畢業生中有6個在新班級中擔任班長。

大小孩子混在一起圍圈,他們互相會從對方那裡學習到東西。

後來我偶然通過維琪百科瞭解,FCS圍坐一圈的討論很像頗有蘇格拉底風格的哈克尼斯討論方法。這是慈善家愛德華·哈克尼斯於上世紀30年代資助、並在美國優秀私立高中率先使用的教學方法。

該方法的核心是所有學生坐成一圈開展自主討論,每個人都充分參與,並且是以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方式。該方法的關鍵在於讓每個人參與討論的技能,包括怎麼讓討論持續進行下去,並且保持討論的趣味性。

正因為此,英文教室裡那張由Philip親自打制的圓桌,在整個學校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學生們的茶話會。

在跟Philip的談話中,他好幾次提到intelligent conversation,即有智力的對話。FCS非常注重培養孩子進行有智力的對話的能力,也就是溝通的能力。孩子的溝通能力,是在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基礎上,與他人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

學校對孩子溝通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在課程中滲透。老師在課堂學習以及作文練習中很注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見解。一個四年級的孩子給我看她的作業本,指著一段話說這是她寫的argument,也就是她的主張。

五六年級的孩子每年會參加全州的辯論賽,並且成績優異。有時學校會作為辯論賽的主場。有一天早上我送孩子來學校,正好聽說早上有一堂三四年級的辯論課,請了維多利亞州辯論協會的人來講。於是我申請去觀摩了這堂課,非常有意思。

三四年級的辯論課。

除了這些特意安排的活動,學校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更多是通過學校日常生活中所提供的各種機會。

我第一次來學校,包括後來見過別的家長來參觀,都是學生當嚮導。我還清楚地記得參觀結束後,好幾個孩子興高采烈地圍上來,跟我們打招呼並寒暄。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主動過來跟我握握手,像個小大人似的地問:你對墨爾本的印象怎麼樣?我當時不得不忍住驚訝,非常認真地對這個小大人說:非常不錯,很喜歡。

Philip曾跟我談到這一點:“我們在平常的學校生活中很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是上英文或數學這些正式課,如果現場臨時出現了問題,我們會先把學習放一邊,發動所有的人來討論和解決這個問題。”

Philip說,作為老師,他們不會直接對問題作出判斷,而是鼓勵孩子們通過相互討論,共同就問題的解決達成一致意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是一個協調者的角色,而孩子們總能找到解決方案。

學生帶領客人參觀學校。

真實生活的教育效果

不比正式課程差

在我跟Philip和Faye的一次聊天中,他們特別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學校的Hidden Curriculum,即看不見的課程或隱性課程。他們認為,雖然每個學校按照國家要求必須要完成正式課程,但是正式課程只是冰山的一角,一個學校真正的教育效果實際上取決於隱性課程。

他們所說的隱性課程,指的是學校裡所滲透的一種生活方式,包括學校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實際的日常做法,包括學校的政策、管理風格、教學方法,以及在這裡的每個人的言談舉止和交往方式等等。

隱性課程這個概念最先出自克羅埃西亞籍奧地利哲學家和神學家伊凡·伊裡奇的著作《去學校化的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

伊凡·伊裡奇挑戰現代學校制度,他認為體制化的學校設置脫離生活現實,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製造新的不平等,無助於實現真正的教育普及。真正的學習應該是立足于社區,紮根於生活。伊凡伊裡奇主張教育制度的變革,建立學習網路,將每個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轉變為學習和分享的機會。

《去學校化的社會》這本書在70年代初面世,當時在很多人中產生了影響,Faye和Philip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在1976年成立學校時,就將滋養學生的精神作為辦學的第一個教育原則,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通過其精心設計的正式課程外,FCS堅持小班制,以保證給予每個孩子足夠的個人化支持,並且歡迎家長和其他成人參與學校的生活。

Fay和Philip相信的一個理念是: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這與上個世紀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等所秉持的“生活即教育”以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等理念很貼近。

他們認為,學校就好比是社會,這裡的每一個成年人,其言談舉止及其與孩子的互動方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這樣的社會化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並不比正式課程小。

女兒有次提到她觀察到的一個不同:體育課上,老師會讓他們玩各種遊戲,有時會打球。不管做什麼,當有孩子出現失誤時,老師總會說:Good try! 女兒說,這讓人感覺很好,不會有任何壓力。

學校從來不像主流學校那樣禁止孩子接觸所謂的危險物品和風險活動,例如,廚房是開放的,孩子隨時可以接觸到刀具和廚具;院子裡的木工一角放置的木工工具也沒有上鎖。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就需要接觸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從小就讓他們熟悉,併發展出必要的自我保護能力呢?一味地避免讓孩子接觸危險物,並不能增強他們抵擋風險的能力。

廚房是孩子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

Faye和Philip從創校之初就非常明確,他們要辦的是一所社區學校,是一個大家庭式的學校。多年來學校秉持的一些具體做法,也在塑造著這樣的大家庭氛圍。

例如,學校沒有雇傭廚師,午餐都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準備,還有不少家長志願者也會來幫忙。廚房裡貼著一張時間表,家長可以自願在上面寫上自己哪天來幫忙,尤其是每週三的燒烤,更需要家長的幫忙。

有時候我送孩子比較早,就會看到Tim或者其他老師或家長已經在為午餐做準備。這是如果有孩子來了,Tim就會招呼:“你想練習一下刀工嗎?”然後遞給刀和案板,孩子們就認認真真地切起菜來。我看到過一個9歲左右的男孩,切菜的動作比我12歲的女兒還嫺熟。

每天放學後有固定的大掃除時間,孩子們根據值日表分工合作,已經形成習慣。另外,開放式廚房和隨時可以取用的水果和點心,每週三的燒烤,以及週三下午的家長茶話會等,都已經成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

廚房是最能體現大家庭氛圍的地方。那兩張桌子同時具有工作臺和餐桌等多種功能。每個小學期(每年分為兩個大學期,四個小學期),都會有一次由家長志願者主要負責的包餃子活動。我們也湊巧趕上了一次包餃子。每週三下午,這些桌子又被重新排列,各種點心水果擺上來,接孩子的家長陸續趕到,很多會留下來,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四十多年過去了,這種大家庭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作為臨時訪問者,我們在學校也同樣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我的先生一開始還不好意思去,怕打擾人家,後來去了之後他也坦言,這種家庭文化帶給他一種新鮮和親切的感受。

每個小學期包一次餃子。

每週三的家長茶話會。

Philip跟我說,他們對家長採取開門政策,他們歡迎每一個家長來學校,有時可以幫忙做具體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成人的在場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自然的社會化環境,孩子除了跟老師的日常交談,還可以跟更多的成年人有接觸和交流的機會。

有時候,某個孩子可能跟某位家長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而這樣的關係,他們認為特別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有的孩子可能來自單親家庭,而在學校這樣一個安全的氛圍下,他們能夠跟不同性別的家長進行交流,建立友誼,這對他們的意義就更大。

FCS所堅持的大家庭和社區的理念,也體現在他們對於困難家庭的幫助。對於那些因家庭變故而經濟上困難的家庭,學校也會盡力伸出援助之手,用一筆援助金來支持孩子的學費。這筆援助金是在征得所有家長的同意後,從學校總體的經費中專門撥出來的。

政府對獨立學校的資助較少,而學校要生存就意味著家長要拿出比上公立學校更多的錢,那麼沒有這個能力的家長就會失去選擇獨立學校的權利。這在FCS看來是一種教育的不公平,為此他們多年來也在積極呼籲政府政策的改變。

“正經”學習時間少

考試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

看著孩子們不少時間在玩,但是,任何一個FCS的老師都會很自信地告訴你,這裡的孩子很會玩兒,同時也很會學習。

2008年澳洲政府開始針對每個學校的3、5、7、9年級的學生每年進行英語和數學水準測試。2011年,默默無聞的FCS曾一度成為焦點,因為他們5年級學生的英語成績(閱讀、拼寫、寫作、記敘文寫作、語法和標點)在維多利亞州名列第一,其他年級的成績也都不錯。多年來FCS基本屬於成績在澳洲名列前茅的學校。

當時有記者採訪校長Tim,問他們為何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Tim回答:“相比其他學校,我們學生用在英語和數學上的時間更少;在FCS,學習只排到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快樂和活力。”

在FCS,學生被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學校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成長,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成績只是個副產品,而副產品不小心成了新聞,這對FCS來說有些意外,他們對此也是一副淡然處之的態度。

其實,FCS學生成績優秀的秘訣說到底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孩子覺得學習是自己喜歡做的、能讓他們感到快樂的事情,就像他們喜歡游泳玩水打球做遊戲是一個道理。但是,有多少家長會在一開始就相信,在這樣的學校裡孩子可以學習玩耍兩不誤呢?

6年的小學時光,我們希望收穫一個門門功課成績 優異的學霸,還是一個快樂和有活力的小孩兒?

FCS用4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把重心放在後者。學習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坐在教室的硬板凳上,學習也不是將自己關在屋子裡躲避所有的誘惑。樂學和會學才是硬道理。

家庭、學校、校外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學習的機會。面對孩子,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的意義。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真正尊重和信任孩子,允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保護他們與生俱來的活力和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的專注,並幫助他們建立與同伴和成年人之間的積極關係。

有了這些,當孩子坐到教室裡時,一分鐘的時間就會收穫兩分鐘的功效,優秀的學習成績就真的只是個副產品了。

作 者 簡 介

李紅豔: 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傳播管理學碩士。曾供職於公共和私營部門,包括十四年的國際發展組織工作經歷。目前就職於聯合國駐華機構,負責青少年健康教育,包括愛滋病與毒品預防、性與生殖健康、校園欺淩預防教育等。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青春期女孩和學齡前男孩的媽媽。

___END___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