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棲霞山一日遊

時值深秋, 正是遊棲霞山的時候, 我們一行來到南京棲霞山。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 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 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 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跡,遍佈諸峰, 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 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素有“六朝勝跡”之稱, 在清代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有“一座棲霞山, 半部金陵史”的美譽。 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 歷史古跡遺址80多處, 薈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綠色文化、名人明俗文化、地質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

千年古刹、佛學“三論宗”祖庭、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的古棲霞寺就座落在棲霞山西麓。 [2]棲霞山有三峰, 主峰鳳翔峰海拔286米;東北有龍山;西北有虎山。 棲霞山的地學內涵極為豐富, 古生物化石眾多, 是許多地學名稱的命名地, 被專家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地學教科書”。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 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山自南朝以來就是佛教聖地, 棲霞寺為眾寺之首。 《棲霞寺修造記》雲:“金陵名藍三, 牛首以山名, 弘濟以水名, 兼山水之勝者, 莫如棲霞。 ”昔時山間盛產甘草、野參、當歸等養生滋補中草藥, 皆有攝生之效, 故俗稱攝山;又因整個攝山自主峰以降, 形如雨傘, 亦名傘山。 明永樂、萬曆二帝南巡時, 都曾遊歷此山。 地方官府還在寺後中峰建行宮, 為萬曆駐蹕之所。 1634年, 明代畫家張宏以棲霞山為畫題, 創作了一幅《棲霞山圖》, 真實地描繪出了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 整幅畫面氣勢恢巨集, 以千佛岩為主體, 縱深地鋪灑出一片蔥郁的森林。
《棲霞山圖》是明朝時期棲霞山的唯一歷史影像資料, 為國家一級文物,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棲霞寺位於棲霞山中峰西麓, 三面環山, 北臨長江, 是中國四大名刹之一, 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 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並設有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 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 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 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 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唐代時稱功德寺, 規模浩大, 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 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千佛岩在鳳翔峰西南麓, 南朝齊永明七年(489年), 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 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 連南朝在內, 共有700尊。 佛像大者高數丈, 小者僅盈尺。 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 鑿於南齊永明七年(西元489年), 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東飛天石雕像就在中102號佛龕中,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中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 “敦煌遺跡”。

棲霞寺舍利塔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麓的棲霞寺東,是中國五代時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棲霞寺舍利塔的整體結構緊湊,雕飾華美,塔八角五簷,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築的重要實,中國佛塔藝術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見的密簷式塔。棲霞寺始建于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舍利塔後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複修原為五層方形木塔。現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重建。

紅葉穀位於御花園和鳳翔峰西南山腰的交界處,由於這裡長年無人涉及,加上山水的沖刷,於是岩石裸露處盡顯崖溶奇石景觀,其餘則為茂密的叢林和濕地,特有的氣候環境,使這裡奇石嶙峋、古楓矗立、古藤纏繞。該景點的建設充分考慮倒地貌、水體、植物、設施等的和諧搭配,注重棲霞山的生態功能的修復,不斷美化、優化、彩化環境,並引水造池,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紅葉谷占地約5萬平方米,景區自然風貌優美,以奇石、紅葉為特點,是集山、石、水、林、亭為一體新的紅葉觀賞區。

御花園為清時棲霞十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行宮,御花園為其賞花探幽、吟詩作賦、揮毫潑墨之處。《攝山志》也說,御花園彙集天南海北之奇華異草,雲片及南朝至明代名人題刻,和幽居庵、亭、閣、廊、軒組成幽靜、錦簇的皇家園林。複建後的御花園位於風景區核心地帶,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開岩,園內林木覆蓋,占地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主建築(峭倩)1000平方米。

“棲霞”並非山之初名。據說古時山上盛產野參、當歸、首烏、茯苓、甘草等中草藥,有滋養攝生(即養生)之效,故名“攝山”。棲霞山起初名不見經傳,自南朝時起,棲霞山因寺而出名,成為我國佛教聖地。南齊時,平原人明僧紹,將其宅院“棲霞精舍”贈予法度禪師,法度將院改建為寺,並命名為“棲霞寺”,攝山也因寺得名“棲霞山”。春節期間,到棲霞古寺撞鐘祈福是南京市民和遊客的傳統活動。古時每到元宵節期間,棲霞山周圍的村民都要上龍王山,祭拜龍王,家家玩龍燈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東飛天石雕像就在中102號佛龕中,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中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 “敦煌遺跡”。

棲霞寺舍利塔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麓的棲霞寺東,是中國五代時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棲霞寺舍利塔的整體結構緊湊,雕飾華美,塔八角五簷,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築的重要實,中國佛塔藝術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見的密簷式塔。棲霞寺始建于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舍利塔後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複修原為五層方形木塔。現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重建。

紅葉穀位於御花園和鳳翔峰西南山腰的交界處,由於這裡長年無人涉及,加上山水的沖刷,於是岩石裸露處盡顯崖溶奇石景觀,其餘則為茂密的叢林和濕地,特有的氣候環境,使這裡奇石嶙峋、古楓矗立、古藤纏繞。該景點的建設充分考慮倒地貌、水體、植物、設施等的和諧搭配,注重棲霞山的生態功能的修復,不斷美化、優化、彩化環境,並引水造池,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紅葉谷占地約5萬平方米,景區自然風貌優美,以奇石、紅葉為特點,是集山、石、水、林、亭為一體新的紅葉觀賞區。

御花園為清時棲霞十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行宮,御花園為其賞花探幽、吟詩作賦、揮毫潑墨之處。《攝山志》也說,御花園彙集天南海北之奇華異草,雲片及南朝至明代名人題刻,和幽居庵、亭、閣、廊、軒組成幽靜、錦簇的皇家園林。複建後的御花園位於風景區核心地帶,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開岩,園內林木覆蓋,占地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主建築(峭倩)1000平方米。

“棲霞”並非山之初名。據說古時山上盛產野參、當歸、首烏、茯苓、甘草等中草藥,有滋養攝生(即養生)之效,故名“攝山”。棲霞山起初名不見經傳,自南朝時起,棲霞山因寺而出名,成為我國佛教聖地。南齊時,平原人明僧紹,將其宅院“棲霞精舍”贈予法度禪師,法度將院改建為寺,並命名為“棲霞寺”,攝山也因寺得名“棲霞山”。春節期間,到棲霞古寺撞鐘祈福是南京市民和遊客的傳統活動。古時每到元宵節期間,棲霞山周圍的村民都要上龍王山,祭拜龍王,家家玩龍燈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