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權偷襲荊州不厚道?這是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正是描述的孫權孫仲謀,

割據江東, 鼎足三分的偉業。 然而, 正當關羽北伐高歌猛進, 威震華夏之時, 孫權突然出手襲了荊州, 最終導致北伐失敗, 關羽敗亡, 這種背叛盟友的行為不得不說是孫權人生中的一大黑點。 然而, 孫權的行動並不能說明劉備一方就是無辜的小白兔, 畢竟劉備發家的契機也是從坑害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得來的。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 給三顧茅廬的劉備擬定的戰略方向, 便是先接管劉表的荊襄地區, 然後揮師西進, 攻取益州。 當時益州大部分地區, 在益州牧劉璋的治下。 北部的門戶漢中郡, 則在天師教教主張魯手中。

劉璋暗弱, 張魯在北,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于四海, 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 若跨有荊、益, 保其岩阻。

劉璋的父親劉焉, 是漢末時期劉氏宗親的代表人物, 劉焉死後, 其子劉璋領益州牧。 原來依附益州的漢中張魯, 趁機不聽號令, 就此獨立。 赤壁之戰後, 曹操既南下受挫, 轉移戰略方向為西進。 其大軍兵進關中、準備南下取張魯,

進而下益州, 劉璋的應對舉措, 則是盛情邀請劉備這個天下知名、“信義著于四海”的反曹代表入川, 給兵給糧, 加以厚饋。

“前後賂遺以巨億計”, “以米二十萬斛, 騎千匹, 車千乘, 繒絮錦帛”, “增先主兵”, 因而“並軍三萬餘人, 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在劉璋的盛情款待下,

劉備置酒高會, 長期邀買人心, 按兵不動, 近一年後卻以援救孫權為名, 要求劉璋再給一萬人馬和相應物資, 率師東歸。 劉璋大失所望之餘, 仍肯給兵四千, 並減半供給劉備所要求物資, 其實已經非常厚道。 劉備卻以此作為和劉璋翻臉的破臉理由, 進而益州重臣張松此前暗通劉備、賣主求榮的行徑敗露, 劉備斬將奪軍, 正式和劉璋開戰。

劉璋在劉焉死後, 已經被朝廷正式冊封為益州牧, 他的統治合法性和荊州牧劉表相當, 遠高於僅是個偏將軍的馬超, 也高於僅是個會稽太守而私據江東六郡的孫權, 父子私相授受的劉表之子劉琮, 更勿論。

諸葛亮隆中對所言, 乃是堂堂之陣、王道之師去攻打益州, 一如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時,

先做《正議》, 其篇核心——吾乃居正道而臨有罪。

以劉備之前的所積累的極高政治聲譽和聲望為基礎, 如欲取巴蜀之地, 原本可以討伐劉璋之父劉焉, “以枝葉之親, 而陰懷攘竊之志”, “遽造輿服, 圖竊神器”之罪;可以討伐劉璋父子割據漢家州郡、自承授受之罪;可以討伐劉璋和“漢賊”曹操通款曲, 獻貢助兵之罪; 這就是真正的王道之師,必須要打著有道伐無道的旗號,本集團群體都堅信不疑的政治正確。

劉備選中的取川謀主龐統,則與當時另一個暗通劉備的劉璋部屬法正類同,兩人都是為求一己功名的智謀之士。龐統此前是東吳大將周瑜的重要幕僚,參與制定周瑜奪取西川的計畫。周瑜死後,他投靠了劉備,然而他的計畫,周瑜可以採用,但對劉備這樣一直高舉道德和興漢大旗的漢室宗親來說,道德減分嚴重,和隆中對諸葛亮所述大不相同,也是對劉備過往信義、聲譽的嚴重損害。

劉因此一分為二地看,奪取西川,自然讓劉備得以從荊州時期的“進退狼跋”,到“翻然翱翔、不可複製”,有了一方基業,步入其勢力鼎盛期,也扭轉了此前在反曹聯盟中對孫權的實力劣勢; 但另一方面,劉備背信棄義,攻取盟友劉璋奪其基業的行徑,也讓其早先數十年積累的政治信用在相當程度上破產,從原本天下聞名、人人敬重的的反曹英雄和正義化身,淪為和其他割據群雄並無本質不同的一路軍閥。

這也極大刺激同一時期在合肥與曹操主力對峙、損兵折將無所獲的孫權,大罵劉備是“滑虜”,而直接出兵攻取荊南。 畢竟此時在東吳主事的魯肅,是東吳政權合縱派的代表,其借南郡主張,本質上是放棄之前周瑜的遏制劉備方針,讓出劉備北伐的通道,好與之分路北伐、聯合抗曹,卻從來不是為了活雷鋒到由東吳抗擊曹操主力,而讓劉備去兼併益州來壯大自身,赤壁之戰時期那樣同生共死的盟友關係,已經蕩然無存。

如果說劉璋是無能暗主,“天賜良機、不取孚與”,為搶地盤可以不顧信義和道德,後來的孫權呂蒙們同樣也是這麼想的。——如果劉備背盟攻劉璋可以不受指責,那麼又憑什麼指責孫權背盟攻關羽呢?

於是就和劉備得到張松、法正的暗通一樣,東吳也得到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將傅士仁的暗通,因此白衣渡江取南郡,再用關羽首級當投名狀,向曹操稱臣,以此換得了驃騎將軍、荊州牧、南昌侯的官爵,代表著曹操控制的漢朝中樞對孫權割據江南的承認,也是東吳勢力一直以來夢寐以求之物。而那之前的近二十年裡,孫權僅僅是個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連演義小說中的“吳侯”爵位都沒有。

劉備背棄自己半生行事準則,坑了劉璋,得到一州地盤,轉眼間便是關羽斷頭,張飛命喪,自己喪師辱國,兵敗身死。若無孔明國士無雙,逆天續命,也不過就是堪比陳友諒、難及袁本初的悲劇人物一名,又何來今天無數擁躉,強行為其惡行辯護呢?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汝父德薄,勿效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為對,何為錯,劉備心裡有如明鏡。

獻貢助兵之罪; 這就是真正的王道之師,必須要打著有道伐無道的旗號,本集團群體都堅信不疑的政治正確。

劉備選中的取川謀主龐統,則與當時另一個暗通劉備的劉璋部屬法正類同,兩人都是為求一己功名的智謀之士。龐統此前是東吳大將周瑜的重要幕僚,參與制定周瑜奪取西川的計畫。周瑜死後,他投靠了劉備,然而他的計畫,周瑜可以採用,但對劉備這樣一直高舉道德和興漢大旗的漢室宗親來說,道德減分嚴重,和隆中對諸葛亮所述大不相同,也是對劉備過往信義、聲譽的嚴重損害。

劉因此一分為二地看,奪取西川,自然讓劉備得以從荊州時期的“進退狼跋”,到“翻然翱翔、不可複製”,有了一方基業,步入其勢力鼎盛期,也扭轉了此前在反曹聯盟中對孫權的實力劣勢; 但另一方面,劉備背信棄義,攻取盟友劉璋奪其基業的行徑,也讓其早先數十年積累的政治信用在相當程度上破產,從原本天下聞名、人人敬重的的反曹英雄和正義化身,淪為和其他割據群雄並無本質不同的一路軍閥。

這也極大刺激同一時期在合肥與曹操主力對峙、損兵折將無所獲的孫權,大罵劉備是“滑虜”,而直接出兵攻取荊南。 畢竟此時在東吳主事的魯肅,是東吳政權合縱派的代表,其借南郡主張,本質上是放棄之前周瑜的遏制劉備方針,讓出劉備北伐的通道,好與之分路北伐、聯合抗曹,卻從來不是為了活雷鋒到由東吳抗擊曹操主力,而讓劉備去兼併益州來壯大自身,赤壁之戰時期那樣同生共死的盟友關係,已經蕩然無存。

如果說劉璋是無能暗主,“天賜良機、不取孚與”,為搶地盤可以不顧信義和道德,後來的孫權呂蒙們同樣也是這麼想的。——如果劉備背盟攻劉璋可以不受指責,那麼又憑什麼指責孫權背盟攻關羽呢?

於是就和劉備得到張松、法正的暗通一樣,東吳也得到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將傅士仁的暗通,因此白衣渡江取南郡,再用關羽首級當投名狀,向曹操稱臣,以此換得了驃騎將軍、荊州牧、南昌侯的官爵,代表著曹操控制的漢朝中樞對孫權割據江南的承認,也是東吳勢力一直以來夢寐以求之物。而那之前的近二十年裡,孫權僅僅是個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連演義小說中的“吳侯”爵位都沒有。

劉備背棄自己半生行事準則,坑了劉璋,得到一州地盤,轉眼間便是關羽斷頭,張飛命喪,自己喪師辱國,兵敗身死。若無孔明國士無雙,逆天續命,也不過就是堪比陳友諒、難及袁本初的悲劇人物一名,又何來今天無數擁躉,強行為其惡行辯護呢?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汝父德薄,勿效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為對,何為錯,劉備心裡有如明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