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應該注意些什麼?當心運動不當反傷身

運動鍛煉可以強身健體、防病祛病、延緩衰老, 但是, 如果運動方法不當, 不僅不能達到上述目的, 反而會損傷身體, 影響健康。 因此, 老年人進行運動鍛煉時, 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1) 要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

老年人在運動鍛煉前最好做一次較為全面的身體檢査, 然後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鍛煉專案。 同時, 身體檢査的結果又可作為鍛煉前的客觀指標, 便於與鍛煉後的情況進行比較, 判斷運動鍛煉的效果。 如果身體一向較好, 也可以自己檢査一下, 如連續下蹲10〜20次, 或原地跑步15秒, 看是否有心悸、氣促、胸悶不適等症狀, 如果沒有即可開始鍛煉。 老年人的運動專案, 一定要根據健康情況、條件、愛好等進行選擇。 一般來說, 以選擇各個關節、各部分肌肉都能得到較好鍛煉的運動項目為宜, 如慢跑、快步走、游泳、太極拳等, 而不應該選擇運動強度過大、速度過快、競爭激烈的運動項目。

也可以利用運動器材進行鍛煉。

(2) 運動鍛煉要循序漸進

俗話說“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參加運動鍛煉決不能急於求成, 而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要日積月累, 這樣才能取得滿意的鍛煉效果。 同時, 開始鍛煉時運動量宜小, 待適應以後再逐漸增加。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鍛煉後, 如果運動時感到發熱、微微汗出, 運動後感到輕鬆、舒暢、食欲及睡眠均好, 說明運動量適當, 效果良好, 就要堅持下去。 鍛煉的動作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慢到快, 時間要逐漸增加。 每次運動時要注意由靜到動、由動到靜、動靜結合。 此外, 要掌握好動作的要領、技巧和鍛煉方法。

(3) 運動鍛煉要持之以恆

要想通過體育鍛煉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須持之以恆, 決不能“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 最好是每天堅持鍛煉, 每次鍛煉半個小時左右;實在有困難時, 每週鍛煉不應該少於3次。 同時, 要合理地安排好時間, 養成按時鍛煉的良好習慣, 注意掌握適當的運動量。

(4) 運動鍛煉要因人而異

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

不會一張處方適合所有的病人,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 老年人的運動處方也不會完全一致。

第一, 年齡不同;我國規定60歲以上的人就屬於老年人範疇, 若讓60〜90歲的老年人採用同一運動項目, 同樣強度的運動釐進行鍛煉, 顯然是不合適的。

第二, 性別不同;一般來說, 男性體力比女性要好一些, 運動量也應該大一些。

第三, 健康情況不同;老年人身體有強有弱, 即使相同歲數的人, 身體狀況也有千差萬別, 有些甚至患有慢性疾病。 因此, 在選擇運動項目、鍛煉方法、運動量等方面也不應完全相同。

第四, 工作性質不同;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要多參加運動鍛煉;體力勞動者, 由於工種的不同造成身體的各個部位發展不平衡,

更應該採取有針對性的鍛煉。

第五, 鍛煉的基礎不同;有的老年人從少年或中年就開始鍛煉, 而有的老年人開始鍛煉的時間不長, 甚至沒有進行系統鍛煉, 因此, 所選擇的運動項目、鍛煉方法及運動量等, 也要有所不同。

第六, 興趣和愛好不同;應根據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 這樣不僅易於堅持, 而且鍛煉效果也會好些。

第七, 工作、生活習慣、家庭環境不同;選擇運動項目、時間和地點也應有不同。 總之, 要根據每個老年人的特點、身體健康情況、運動習慣等來選擇運動項目, 決定運動M大小和鍛煉時間長短, 不能千篇一律, 要因人而異。

運動中的老年人

(5)運動鍛煉時要進行自我監測

自我監測就是指在運動過程中,經常對健康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目的在於適時調整運動處方和鍛煉計畫,防止過度疲勞,避免發生運動損傷,提高鍛煉效果和健康水準。因此,參加運動鍛煉的老年人應該學會自我監測的知識和方法,並堅持在運動鍛煉的實踐中加以應用。

自我監測的內容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主觀感覺:一般包括運動前、中、後的各種感覺,食欲,睡眠,運動欲望,排汗董,有無疲乏感,心悸,氣短,頭痛,腰腿痛等。如鍛煉後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睡眠及食欲好,無心悸、氣短,雖有疲勞感,經休息後就恢復正常,說明運動量比較合適;如果鍛煉後感到非常疲勞,吃不下,睡不好,經休息後仍感到周身無力,甚至對鍛煉產生厭倦感,說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予以調整,減至合適的運動量。

二是客觀檢査:包括測量脈、呼吸、體重等。一般以脈搏的變化來衡量運動量的大小,並把運動後的脈搏變化作為一種確定運動量的指標。一般來說,老年人運動後脈搏數較運動前增加60%——65%,保持在110〜120次/分較為適合。如運動中出現脈搏跳動過快或出現脈搏減慢或變得不規則時,應立即停止鍛煉,必要時去醫院進行檢査。同時,還應觀察停止鍛煉以後心率(或脈搏)恢復到運動前水準所需要的時間。一般健康的老年人,運動後3〜10分鐘脈搏應恢復正常;如果不能恢復,說明運動量過大,應適當調整。運動中呼吸稍快一點是正常的,一般每分鐘的次數不應超過24次。每週測體重1〜2次,最好在同一時間進行,一般剛開始鍛煉的人,3〜4周後體重會逐漸下降,這是由於新陳代謝增強,脂肪減少的緣故,爾後體重就會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如果體重持續下降,可能是運動量過大或有其它原因,應注意査明。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進行鍛煉時最好有人陪同,以免發生意外,同時注意隨身帶好必需的急救藥品。

運動中的老年人

(5)運動鍛煉時要進行自我監測

自我監測就是指在運動過程中,經常對健康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目的在於適時調整運動處方和鍛煉計畫,防止過度疲勞,避免發生運動損傷,提高鍛煉效果和健康水準。因此,參加運動鍛煉的老年人應該學會自我監測的知識和方法,並堅持在運動鍛煉的實踐中加以應用。

自我監測的內容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主觀感覺:一般包括運動前、中、後的各種感覺,食欲,睡眠,運動欲望,排汗董,有無疲乏感,心悸,氣短,頭痛,腰腿痛等。如鍛煉後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睡眠及食欲好,無心悸、氣短,雖有疲勞感,經休息後就恢復正常,說明運動量比較合適;如果鍛煉後感到非常疲勞,吃不下,睡不好,經休息後仍感到周身無力,甚至對鍛煉產生厭倦感,說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予以調整,減至合適的運動量。

二是客觀檢査:包括測量脈、呼吸、體重等。一般以脈搏的變化來衡量運動量的大小,並把運動後的脈搏變化作為一種確定運動量的指標。一般來說,老年人運動後脈搏數較運動前增加60%——65%,保持在110〜120次/分較為適合。如運動中出現脈搏跳動過快或出現脈搏減慢或變得不規則時,應立即停止鍛煉,必要時去醫院進行檢査。同時,還應觀察停止鍛煉以後心率(或脈搏)恢復到運動前水準所需要的時間。一般健康的老年人,運動後3〜10分鐘脈搏應恢復正常;如果不能恢復,說明運動量過大,應適當調整。運動中呼吸稍快一點是正常的,一般每分鐘的次數不應超過24次。每週測體重1〜2次,最好在同一時間進行,一般剛開始鍛煉的人,3〜4周後體重會逐漸下降,這是由於新陳代謝增強,脂肪減少的緣故,爾後體重就會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如果體重持續下降,可能是運動量過大或有其它原因,應注意査明。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進行鍛煉時最好有人陪同,以免發生意外,同時注意隨身帶好必需的急救藥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