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有一座“國門”:全國僅三人能通過,如今已被拆除再見不到

喵仔愛讀史奇聞趣史第四百五十一講, 獨家原創,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我已授權“維權騎士”!

導語:在過去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統治中, 整個社會等級制度森嚴, 皇權至高無上, 而其他人也要被分成三六九等。 社會地位的高低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連最基本的走路也要受到限制, 比如北京曾有一座“國門”, 全國上下僅三人可從此通過, 其餘閒雜人等則是可望不可即。

“中華門”

中華門這座門就是北京的中華門(即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門), 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 由於它位於皇城的正南方, 而古人以南為尊, 它便得到“國門”的尊稱。 為了體現它的國門之尊貴, 平日裡非特殊節日不得輕易開啟。 早在明朝時期, 門內設有皇家禦道, 僅供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龍車鳳輦通過, 隨行者只得步行通過;清朝時期, 僅在皇帝舉行大婚時, 皇后乘坐的轎子才能從此通過進入紫禁城,

其餘妃嬪需繞到神武門通過;除此之外, 中了新科狀元者也可通過此門, 這也成為許多科舉考生的夢想。

隨著朝代的更迭, 它的名稱也隨之變更, 明朝時叫做“大明門”, 大學士解縉還曾為它題了一副門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1644年改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又1912年改名為“中華門”。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欲將此門改為“大順門”, 然而沒過多久他的願望還沒實現就戰敗離開了。

王冶秋

中華民國成立後, 同樣遵循了改國門之名的傳統, 這次打算換成“中華門”, 定於1912年10月9日換下門匾。 由於大清門匾是用青玉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

他們便打算將“大清門”拆下來, 直接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 誰知拆下來才發現, 背面竟是“大明門”三字, 看來清朝人早在200年前就想到了這個方法。 隨後由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三字, 製成一個木匾, 而之前拆下的門匾則交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保管, 後又移交給首都博物館。

毛主席紀念堂

本以為這道門可以永遠存在, 誰知最後為了擴建天安門廣場, 1954年, 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還是被拆除了, 1976年毛主席逝世後, 在原址建起了毛主席紀念堂。 如今國內也有一座與它同名的“中華門”, 位於江蘇南京, 它是當初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南京後改的名, 也算是“大明門”的前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