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丁寶楨斬殺慈禧寵倖大太監安德海,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在清朝, 若說品級最高的太監當屬李蓮英的話, 那麼, 權勢最盛的太監就當屬安德海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權勢最盛的深受慈禧太后寵倖的大太監, 卻在1869年秋出京南下採辦途中, 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抓拿, 就地正法了。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 自小淨身進宮, 在咸豐帝身邊當御前太監。 由於聰明伶俐, 善於奉承, 安德海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葉赫那拉杏貞的好感。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 咸豐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宮, 遺命皇長子載淳繼承皇位, 並派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弼幼主, 主持政務。 但幼主的生母那拉氏不想大權旁落, 便想暗中和咸豐皇帝的異母弟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 奪取政權。

八月初一日, 在安德海的秘密聯繫和安排下, 恭親王奕訢與兩宮皇太后在承德行宮見面商討奪權的陰謀, 成功發動了“辛酉政變”, 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

由於在辛酉政變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安德海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 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此後, 安德海又通過不斷玩弄心機權術, 干預朝政, 以功名利祿為釣餌, 培植黨羽, 結交朝臣, 一時之間權傾朝野, 與明朝的宦官魏忠賢比起來也不遑多讓。

安德海既受慈禧太后寵倖, 又善於鑽營、權勢滔天。 所以, 丁寶楨斬殺安德海無異於在太歲頭上動土, 他的這一驚人之舉, 既震驚了滿清朝野, 也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連曾國藩都稱讚丁寶楨為“豪傑士”。 那麼, 丁寶楨憑何膽敢斬殺了安德海?

丁寶楨斬殺安德海的罪名是“違反祖制、擅出宮禁”。 這個罪名, 要從清朝開國之初的一項祖制說起。

清朝開國之初, 有鑒於明朝太監專權禍國的歷史教訓, 順治帝于順治十年頒佈上諭, 對太監做了六條規定:一、非經差遣, 不許擅出皇城;二、職司之外, 不許干涉一事;三、不許招引外人;四、不許交接外官;五、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接;六、不許假弟侄名色置買田產, 從而把持官府, 擾害民人。

順治帝對太監的這六條規定,

後來被鐫刻在鐵牌上, 立于宮內交泰殿門前, 成為清朝皇室的一項重要祖制, 但凡有太監觸犯, 便會被處以極刑。 同時, 清朝的《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還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 非奉差遣, 不許擅自出皇城, 違者殺無赦。

安德海出京南下採辦, 雖是奉慈禧之命, 號稱欽差, 卻未攜帶任何正式的公文。 丁寶楨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給安德海定了一個“違反祖制、擅出宮禁”的罪名, 把他斬殺了。

但丁寶楨當時斬殺安德海的罪名, 只是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明面理由罷了。 丁寶楨敢於斬殺安德海, 其實背後另有隱情。

我們前文提到, 在安德海的幫助下, 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成功發動了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 恭親王奕訢也當上了議政王, 掌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大權, 成為一個有真正實權的人物。

這是權力欲極強的慈禧太后所不願意看到的, 於是, 便想拿捏一下恭親王奕訢。 如何拿捏恭親王奕訢?慈禧自然又要讓自己寵倖的大太監安德海出馬了。

同治四年三月, 在安德海的密謀下,慈禧借用一個禦史彈劾奕訢的機會,發動突然襲擊,親手寫詔書,革去奕訢的議政王和一切差使,不得干預一切公事。一個月後,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頗知愧悔”為由,下令讓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覆議政名目”。

依靠安德海的策劃,在一反一複之間,慈禧輕而易舉地革去了奕訢“議政王”的名位和權力,掃除了對自己的威脅。

但同時,“居功至偉”的安德海也因為這件事而得罪了奕訢。所以,在奕訢獲知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出京南下採辦後,立刻聯合慈安太后,請求同治皇帝懲治安德海。

對結黨營私、權傾朝野的安德海,同治皇帝本來就十分痛恨。現在聽說有懲治安德海的機會,同治皇帝自然也不想放過,於是便密謀給山東巡撫丁寶楨下了一道旨意,讓他見機行事,務必殺掉安德海。

問題是,安德海南下,一路所經過的地方很多,同治皇帝為何偏偏選擇了讓山東巡撫丁寶楨來做這件事呢?

一方面,自然是因為丁寶楨為官廉潔剛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丁寶楨與安德海曾有一段很不愉快的過往恩怨。

清朝還有一項規矩,官員上朝覲見皇帝時,必須先取下帽子磕頭跪拜,然後伏在地上聽候皇帝的詢問,最後辭別時才重新戴上帽子退出大殿。

有一次,丁寶楨上朝覲見完皇帝,將帽子落在磕頭用的墊子旁,忘了帶走。第二天,安德海托人告訴他,要他用四千兩銀子贖回帽子。

丁寶楨起初以為安德海只是開玩笑而已,沒有在意。但後來,安德海又對他說:“如果你不用銀子贖回帽子,我就把它懸掛在宮門上,上面寫明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帽子。”丁寶楨聽到這話,感到非常窘迫,不得已,只好用二千兩銀子贖回了自己的帽子。

丁寶楨被安德海狠狠地敲了一回竹杠,從此對安德海懷恨在心。正因為這,同治皇帝選擇讓丁寶楨去殺掉安德海,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安德海的密謀下,慈禧借用一個禦史彈劾奕訢的機會,發動突然襲擊,親手寫詔書,革去奕訢的議政王和一切差使,不得干預一切公事。一個月後,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頗知愧悔”為由,下令讓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覆議政名目”。

依靠安德海的策劃,在一反一複之間,慈禧輕而易舉地革去了奕訢“議政王”的名位和權力,掃除了對自己的威脅。

但同時,“居功至偉”的安德海也因為這件事而得罪了奕訢。所以,在奕訢獲知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出京南下採辦後,立刻聯合慈安太后,請求同治皇帝懲治安德海。

對結黨營私、權傾朝野的安德海,同治皇帝本來就十分痛恨。現在聽說有懲治安德海的機會,同治皇帝自然也不想放過,於是便密謀給山東巡撫丁寶楨下了一道旨意,讓他見機行事,務必殺掉安德海。

問題是,安德海南下,一路所經過的地方很多,同治皇帝為何偏偏選擇了讓山東巡撫丁寶楨來做這件事呢?

一方面,自然是因為丁寶楨為官廉潔剛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丁寶楨與安德海曾有一段很不愉快的過往恩怨。

清朝還有一項規矩,官員上朝覲見皇帝時,必須先取下帽子磕頭跪拜,然後伏在地上聽候皇帝的詢問,最後辭別時才重新戴上帽子退出大殿。

有一次,丁寶楨上朝覲見完皇帝,將帽子落在磕頭用的墊子旁,忘了帶走。第二天,安德海托人告訴他,要他用四千兩銀子贖回帽子。

丁寶楨起初以為安德海只是開玩笑而已,沒有在意。但後來,安德海又對他說:“如果你不用銀子贖回帽子,我就把它懸掛在宮門上,上面寫明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帽子。”丁寶楨聽到這話,感到非常窘迫,不得已,只好用二千兩銀子贖回了自己的帽子。

丁寶楨被安德海狠狠地敲了一回竹杠,從此對安德海懷恨在心。正因為這,同治皇帝選擇讓丁寶楨去殺掉安德海,也就可以理解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