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亞洲最大糧倉變身藝術展場:黃浦江東岸八萬噸筒倉華麗轉身

上海黃浦江東岸, 民生碼頭隨著工業時代的繁華褪去, 逐漸淡出上海市民的視野。

然而昨天開始, 隨著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以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及周邊開放空間為主展場, 這次的筒倉不再是曾經亞洲最大糧倉, 而是城市空間藝術的秀場。 2017年10月15日至2018年1月15日, 為期三個月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將此作為主展場。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場

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以“連接thisCONNECTION——共用未來的公共空間”為主題, 主展覽位於民生路3號的8萬噸筒倉及周邊開放空間, 展覽由四大主題展和12個特展共約200個展項組成, 主策展人是斯坦法諾·博埃裡(Stefano Boeri)、李翔甯和方振寧。 展覽免費對市民開放。 除主展覽之外, 全市範圍內8個實踐案例展6個聯合展也將在此期間陸續對市民開放, 同時還將舉辦100多場SUSAS學院和其他公眾活動。

亞洲最大的糧倉被“改造性再利用”

民生碼頭, 曾經的上海港散糧、散糖裝卸專業碼頭。

坐落其中的8萬噸筒倉, 曾經是亞洲最大的糧倉, “遠東第一流”的倉儲建築, 是民生碼頭中最具震撼力的工業遺產。 隨著黃浦江岸線產業轉型、工業外遷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8萬噸筒倉也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褪去它原有的倉儲功能。

雖然建成時間只有短短的22年, 卻作為不會再出現的建築空間類型而具有歷史遺產的保護價值, 是重要的工業遺產。 作為曾經的生產建築, 筒倉的建構直接呈現了因工業生產的需求而具備的巨大力量。

工業時代的繁華褪去, 沉寂多年的民生碼頭, 隨著浦江兩岸貫通而煥發新生, 8萬噸筒倉也將以此為契機, 完成第一期的改造工程, 在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開幕後免費對公眾開放,

使公眾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它, 感受別樣的工業力量和藝術氛圍。

8萬噸筒倉的內部空間

建築師柳亦春介紹道:8萬噸筒倉是在“改造性再利用”原則下的一次積極嘗試。 《巴拉憲章》中說道, “改造性再利用”關鍵在於為某一建築遺產找到恰當的用途,

這些用途使該場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現, 對重要結構的改變降低到最低限度並且使這種改變可以得到復原。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為持續三個月的臨時性展覽, 作為本次空間藝術季的主展場, 筒倉建築的底層和頂層是主要的展覽空間。 經柳亦春操刀改造設計, 筒倉共釋放13000平方米的室內展廳, 加上北面沿江的257庫部分室內空間, 室內展示空間共16000平方米。 未來三個月, 200多個國內外的參展作品將在此集中展示。

筒倉一樓的展覽空間

筒倉一樓展示的作品

本次展覽流線組織的最大亮點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 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使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北側黃浦江以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它以輕盈簡約的形式,低姿態地融入筒倉建築,既滿足交通等建築功能需求,又成為市民觀景的最佳去處,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建築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

建築師為筒倉設計了一組外掛自動扶梯

民生碼頭作為濱水空間的一部分,作為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重要的節點,這裡即將成為浦東文化藝術的新地標,將以真實的改造案例去連接和重整原先斷裂的城市空間,構築開放的濱水準台,真正提升黃浦江兩岸開放空間的潛在價值,並以此激發更多有著相似“連接”性的未來公共空間。

未來的民生碼頭地區將不斷推進工業遺存的保護性開發,在充分挖掘和展示城市歷史文脈的同時,結合地區更新,構建一個以藝術展覽、藝術品展示交易、文化演藝、創意設計、精品酒店等為主導功能的公共活動區域,形成具有地帶性特徵和引領區域文化的綜合體專案。

3個月時間,200多個展項,不僅在東岸,也散落城市各個角落

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以“連接thisCONNECTION——共用未來的公共空間”為主題。主策展人由米蘭理工大學教授、有著“垂直森林之父”之稱的斯坦法諾·博埃裡、同濟大學規劃城規學院副院長李翔甯、獨立策展人方振寧領銜,邀請的參展藝術家/機構涵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瑞士、西班牙等十幾個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機構和個人。

本屆空間藝術季主展覽由4大主題展和12個特展共200多個展項組成。其中,主題展圍繞4大主旨展開,分別為:公共空間形態Topology,社會文化多樣Heterogeneity,基礎設施連接Infrastructure,上海都市範本Shanghai Sample。12項特展包括建造當代的文化圖景、巴賽隆納:城市群大都會、拉斯維加斯工作室——來自羅伯特·文丘裡和鄧尼斯·斯科特·布朗檔案館的影像集、流動的歷史:想像和現實中的泰晤士河、當代中國的多元建築實踐、與水共生:世界優秀水岸空間案例展、馬列維奇視覺年表等展項,彙集了中外眾多建築師及藝術家對城市、建築、空間的探索與實踐歷程。

主展場地圖

展覽作品中既有具有國際視野的展項如與水共生:世界優秀水岸空間案例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全球建築實踐羅盤等,同時又有緊密結合上海發展的展項如上海城事、兩岸貫通、文化點亮城市等內容。

參觀者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瞭解主題,瞭解當下與未來的對話,展開城市想像,探索物質與社會、空間與傳媒、傳承與更新、經驗與願景、都市與鄉村、藝術與公眾、全球與上海的融合。

吳為山創作的《中國文人寫意雕塑園》

進入民生路3號,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展品《數位金屬》,通過三座構築物——數位金屬構建集中呈現數位化設計與建造所帶來的變革。另一側是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中國文人寫意雕塑園》,他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名為《風律》的作品則是利用回收的金屬材料創作的大地藝術作品,作品綿延錯落地矗立在廣闊的原野。而6個名為《無題,長椅裝置》的作品散佈在室外空間裡,是藝術家配合上海SUSAS公共藝術的特性而特別設計的,作品通過實際使用性縮小藝術與觀眾的距離,是公共空間、藝術與觀眾的連接點。

257庫入口《內省腔》的靈感來源於母親的子宮,意指人們期待回到最初溫暖、靜謐、安詳的狀態。越過SUSAS學院的論壇現場,再往後是一系列穿越古今中外的智慧和藝術之門的《木構與智構》、《漫步環翠堂園景》、《馬列維奇視覺年表》、《萬象》及《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共用遺產保護之路》等特展區。

《內省腔》的靈感來源於母親的子宮

筒倉一樓及其周邊外部空間,奪人眼球的作品是策展人斯坦法諾·博埃裡演繹的《林中之境》(Radrua),這個由350根高10米的圓柱圍成的裝置,錯落有致,形成由外向內的內潛,代表著城市生活從忙碌至閒適的慢過程、漫動作。同在一樓的還有密斯·凡·德·羅基金會參展的展項,展示了2017年歐盟當代建築——密斯·凡·德羅獎的部分成果,以及為德國館重建30周年紀念所推出的競賽“Fear of Columns”的競賽成果,後者展示了當下對於1929年在巴賽隆納德國館前建造的8根愛奧尼克柱的重新理解,是一次時間維度的新舊連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每三年舉辦的一個當代藝術節,北川富朗一直擔任三年展總監,本次他帶來作品《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公眾足不出“滬”,即可大飽眼福。

斯坦法諾·博埃裡演繹的《林中之境》

筒倉一樓展區

筒倉六樓,參展人蘇丹、張薦、王寧展出了當代藝術建築的作品——《倉聲·品》。展品由1000個太陽能自發聲的音箱和一千個不同的器皿,以及特殊的空間組合而成一個具有感染力的聲場。場所的特質和食用道具的組合打消了音樂的模糊性,它們相互引導構建新的寓意。只要有光、聲音的敘事就開始了,過去的糧倉也就轉化成為一個精神食糧的發生器。

《倉聲·品》締造了一個具有感染力的聲場

筒倉七樓,是以上海都市範本為主題的一系列展覽,包括上海城事、文化點亮城市、兩岸貫通的主題展項。同一層樓還陳列著新村研究、上海空間研究與城市微空間復興計畫等七個子版塊。

筒倉的輔樓特展區也頗具看點。《與水共生:世界優秀水岸空間案例展》,探討了濱水空間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發生地的可能性,通過諸多世界濱水空間優秀案例的展示,關注了後工業城市濱水地帶的再生與啟動和氣候變化下,“彈性水岸”的設計。呈現中國當代建築紛繁圖景的《當代中國的多元建築實踐》、聚焦“城市的社會現場”的《社會圖景:來自城市內部的影像學》,這兩大特展彙集了60家建築事務所的60多個項目。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除主展覽之外,公眾還可以在家門口看展——這就是散落城市社區、公園、公共空間的案例展和聯合展。長寧區《新涇·新境——長寧區北新涇街道實踐案例展》、靜安區《“雙重曝光·舊廠新生”靜安新業坊實踐案例展》、徐匯區《融“匯”貫通——徐匯區T20大廈實踐案例展》和《雙向輻射——城市更新在西岸徐匯區實踐案例展》等8個實踐案例展以及“青年傾向”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陸家嘴濱江金融城公共景觀裝置展6個聯合展。

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使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北側黃浦江以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它以輕盈簡約的形式,低姿態地融入筒倉建築,既滿足交通等建築功能需求,又成為市民觀景的最佳去處,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建築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

建築師為筒倉設計了一組外掛自動扶梯

民生碼頭作為濱水空間的一部分,作為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重要的節點,這裡即將成為浦東文化藝術的新地標,將以真實的改造案例去連接和重整原先斷裂的城市空間,構築開放的濱水準台,真正提升黃浦江兩岸開放空間的潛在價值,並以此激發更多有著相似“連接”性的未來公共空間。

未來的民生碼頭地區將不斷推進工業遺存的保護性開發,在充分挖掘和展示城市歷史文脈的同時,結合地區更新,構建一個以藝術展覽、藝術品展示交易、文化演藝、創意設計、精品酒店等為主導功能的公共活動區域,形成具有地帶性特徵和引領區域文化的綜合體專案。

3個月時間,200多個展項,不僅在東岸,也散落城市各個角落

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以“連接thisCONNECTION——共用未來的公共空間”為主題。主策展人由米蘭理工大學教授、有著“垂直森林之父”之稱的斯坦法諾·博埃裡、同濟大學規劃城規學院副院長李翔甯、獨立策展人方振寧領銜,邀請的參展藝術家/機構涵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瑞士、西班牙等十幾個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機構和個人。

本屆空間藝術季主展覽由4大主題展和12個特展共200多個展項組成。其中,主題展圍繞4大主旨展開,分別為:公共空間形態Topology,社會文化多樣Heterogeneity,基礎設施連接Infrastructure,上海都市範本Shanghai Sample。12項特展包括建造當代的文化圖景、巴賽隆納:城市群大都會、拉斯維加斯工作室——來自羅伯特·文丘裡和鄧尼斯·斯科特·布朗檔案館的影像集、流動的歷史:想像和現實中的泰晤士河、當代中國的多元建築實踐、與水共生:世界優秀水岸空間案例展、馬列維奇視覺年表等展項,彙集了中外眾多建築師及藝術家對城市、建築、空間的探索與實踐歷程。

主展場地圖

展覽作品中既有具有國際視野的展項如與水共生:世界優秀水岸空間案例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全球建築實踐羅盤等,同時又有緊密結合上海發展的展項如上海城事、兩岸貫通、文化點亮城市等內容。

參觀者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瞭解主題,瞭解當下與未來的對話,展開城市想像,探索物質與社會、空間與傳媒、傳承與更新、經驗與願景、都市與鄉村、藝術與公眾、全球與上海的融合。

吳為山創作的《中國文人寫意雕塑園》

進入民生路3號,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展品《數位金屬》,通過三座構築物——數位金屬構建集中呈現數位化設計與建造所帶來的變革。另一側是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中國文人寫意雕塑園》,他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名為《風律》的作品則是利用回收的金屬材料創作的大地藝術作品,作品綿延錯落地矗立在廣闊的原野。而6個名為《無題,長椅裝置》的作品散佈在室外空間裡,是藝術家配合上海SUSAS公共藝術的特性而特別設計的,作品通過實際使用性縮小藝術與觀眾的距離,是公共空間、藝術與觀眾的連接點。

257庫入口《內省腔》的靈感來源於母親的子宮,意指人們期待回到最初溫暖、靜謐、安詳的狀態。越過SUSAS學院的論壇現場,再往後是一系列穿越古今中外的智慧和藝術之門的《木構與智構》、《漫步環翠堂園景》、《馬列維奇視覺年表》、《萬象》及《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共用遺產保護之路》等特展區。

《內省腔》的靈感來源於母親的子宮

筒倉一樓及其周邊外部空間,奪人眼球的作品是策展人斯坦法諾·博埃裡演繹的《林中之境》(Radrua),這個由350根高10米的圓柱圍成的裝置,錯落有致,形成由外向內的內潛,代表著城市生活從忙碌至閒適的慢過程、漫動作。同在一樓的還有密斯·凡·德·羅基金會參展的展項,展示了2017年歐盟當代建築——密斯·凡·德羅獎的部分成果,以及為德國館重建30周年紀念所推出的競賽“Fear of Columns”的競賽成果,後者展示了當下對於1929年在巴賽隆納德國館前建造的8根愛奧尼克柱的重新理解,是一次時間維度的新舊連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每三年舉辦的一個當代藝術節,北川富朗一直擔任三年展總監,本次他帶來作品《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公眾足不出“滬”,即可大飽眼福。

斯坦法諾·博埃裡演繹的《林中之境》

筒倉一樓展區

筒倉六樓,參展人蘇丹、張薦、王寧展出了當代藝術建築的作品——《倉聲·品》。展品由1000個太陽能自發聲的音箱和一千個不同的器皿,以及特殊的空間組合而成一個具有感染力的聲場。場所的特質和食用道具的組合打消了音樂的模糊性,它們相互引導構建新的寓意。只要有光、聲音的敘事就開始了,過去的糧倉也就轉化成為一個精神食糧的發生器。

《倉聲·品》締造了一個具有感染力的聲場

筒倉七樓,是以上海都市範本為主題的一系列展覽,包括上海城事、文化點亮城市、兩岸貫通的主題展項。同一層樓還陳列著新村研究、上海空間研究與城市微空間復興計畫等七個子版塊。

筒倉的輔樓特展區也頗具看點。《與水共生:世界優秀水岸空間案例展》,探討了濱水空間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發生地的可能性,通過諸多世界濱水空間優秀案例的展示,關注了後工業城市濱水地帶的再生與啟動和氣候變化下,“彈性水岸”的設計。呈現中國當代建築紛繁圖景的《當代中國的多元建築實踐》、聚焦“城市的社會現場”的《社會圖景:來自城市內部的影像學》,這兩大特展彙集了60家建築事務所的60多個項目。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除主展覽之外,公眾還可以在家門口看展——這就是散落城市社區、公園、公共空間的案例展和聯合展。長寧區《新涇·新境——長寧區北新涇街道實踐案例展》、靜安區《“雙重曝光·舊廠新生”靜安新業坊實踐案例展》、徐匯區《融“匯”貫通——徐匯區T20大廈實踐案例展》和《雙向輻射——城市更新在西岸徐匯區實踐案例展》等8個實踐案例展以及“青年傾向”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陸家嘴濱江金融城公共景觀裝置展6個聯合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