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唐王朝為何會覆滅,這四個因素缺一不可

西元907年, 唐哀帝李柷將帝位禪讓給朱溫, 曾經無比輝煌的大唐帝國落下了他的大幕。 正是由於唐朝曾經創造過無數令人矚目的功業, 因此唐朝的滅亡也讓人無比唏噓。 在追問唐朝為何會滅亡的時候, 有四個問題無法繞開, 那就是:藩鎮割據、宦官作亂、文官党爭、農民起義。

一、藩鎮割據

唐朝的藩鎮始建于唐玄宗時期, 由於帝國的版圖空前廣大, 邊患問題變得非常突出, 如果光是依靠政府豢養的軍隊, 根本無力應付日益嚴重的邊境衝突, 於是軍鎮制度應運而生。 天寶年間, 唐朝在邊陲地區設立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建立藩鎮, 希望可以通過遮罩邊患來拱衛中央。

然而藩鎮的軍隊都是由節度使自行招募, 軍隊經費不再由中央撥付, 從而事實上使得藩鎮的軍隊成為節度使的子弟兵, 而不再是國家的軍隊。 節度使在自己的藩鎮內還擁有財政權, 稅收可以獨自截留, 進而促進了節度使權力的再度壯大。 因此各個藩鎮已經實際上成為獨立於唐朝政府的一個個小王國。 一旦這個王國做大, 馬上就能威脅到唐朝中央政府的安全。

因此, 軍鎮制度建立不久, 安史之亂爆發。 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造反,

唐玄宗被迫跑到蜀地。 唐朝從此“家道中落”。

此後, 安史之亂雖然平息, 然而藩鎮勢力卻一再對唐朝政府的安全構成威脅。 號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一直與唐朝政府“相愛相殺”, 動不動就上演降而複叛的狗血大劇。

唐德宗時期, “涇原兵變”爆發, 皇帝被迫再度出逃。 而唐憲宗時期, 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為了阻止皇帝削藩, 公然派刺客當街刺殺宰相武元衡。 可見藩鎮的囂張氣焰已經到了何種地步。

儘管唐憲宗李純曾經一度平滅河朔三鎮, 然而唐朝並沒有因此解決邊患問題, 因此唐憲宗死後, 藩鎮勢力死灰復燃, 繼續為禍。 最終滅掉唐王朝的朱溫就是出身于節度使。

二、宦官作亂

宦官原本在唐朝政局中沒有什麼影響力, 但是唐朝中後期, 由於宦官掌握了中央政府最精銳的部隊-神策軍, 從此成為埋在李唐王朝政權內部的一個隨時爆炸的炸彈。

安史之亂剛剛平息, 吐蕃軍隊入侵, 唐代宗李適出逃, 宦官魚朝恩整編了一支部隊後率兵勤王。 後來吐蕃軍隊退去, 魚朝恩的這支部隊就被改編為中央禁軍-神策軍。 這成了宦官掌軍的開始。

涇原兵變,倉皇出逃的唐德宗身邊僅有幾名宦官隨駕護衛,這讓德宗皇帝深切感受到,只有家奴才是自己身邊最可靠的人,於是他定下規矩,神策軍的統領只能由宦官擔任,這就使宦官掌握軍權成為定制。

憲宗時期,宦官開始出任左右樞密使,進一步掌握了軍權與行政權,宦官從此成為朝廷的主宰力量,就連皇帝都成了宦官的傀儡。宦官對皇帝可以隨意行使廢立大權,唐順宗、唐憲宗、唐敬宗皆被宦官所殺。唐德宗之後的十一個皇帝,其中九個都是由宦官所擁立的。

唐文宗時期,更是發生了駭人聽聞的“甘露之變”。皇帝勾結外朝軍隊試圖消滅宦官勢力,結果事情敗露,宦官率領的神策軍在京城內大肆屠殺官員。一夜之間,數百人被殺,連宰相和御史大夫都沒有逃過宦官的毒手,事變第二天,朝堂為之一空。

宦官的專權讓唐朝的統治腐敗到了極點,白居易的《賣炭翁》直接反應了宦官的飛揚跋扈和對老百姓的殘酷剝削,嚴重削弱了李唐王朝的統治基礎。一直到朱溫專權之後,殘殺了宦官集團,宦官的勢力才算終結。

三、文官党爭

唐憲宗時期,考生牛僧孺、李宗閔在試卷中批評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的政策禍國殃民,當時的考官認為這兩人確實有才華,於是加以提拔。然而,得到消息的李吉甫大為光火,在皇帝面前指稱考官徇私舞弊。於是考官被貶,牛僧孺、李宗閔遭到打壓。

此事一出,朝廷大嘩,許多官員紛紛指責李吉甫嫉賢妒能打壓異己。唐憲宗迫於壓力,將李吉甫外放做了節度使,但是仇恨的種子從此埋下。此後,朝廷就形成了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兩個文官集團党爭不斷,歷經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和唐宣宗六任皇帝,前後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

牛李黨爭讓整個唐朝中後期的吏治腐敗不堪,整個朝堂烏煙瘴氣。文官們行使政務,不再以是否利國利民為標準,而是以是否有利於自己集團,是否有利於打壓對方為前提。只要是對方陣營提出的方略,無論對錯,都不遺餘力加以打壓。

唐朝的皇帝此時也是欲哭無淚,外有藩鎮,內有宦官,他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這些文官,然而他們卻深陷党爭,無人可以替皇帝分憂,以至於唐朝中央政府基本上形同虛設。

四、農民起義

藩鎮、宦官和文官,他們儘管一再侵害唐朝的統治基礎,然而,他們基本上還維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讓唐王朝在奄奄一息中苟延殘喘。然而,唐僖宗在位時,王仙芝和黃巢先後發動起義,徹底掃蕩了唐朝的統治根基。

兩支隊伍最終兵合一處,從北方打到了南方。起義的軍隊始終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根據地,一直採用遊擊的方式與唐王朝作戰,這也是此次起義最終被撲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起義軍隊掃蕩了當時富庶的江南地區,這一舉動成為壓倒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原先藩鎮對唐朝政府的威脅一直在北方地區,而南方地區始終還是在朝廷的掌握之中,憑藉富庶的南方給中央政府源源不斷送來的稅收和各種物資,唐朝政府得到了充分的補給,因此才有力量抗衡北方藩鎮的侵擾。

然而黃巢起義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機構被打碎了,政府從此失去了財源,也就無力維持與藩鎮相抗衡的軍事力量,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朱溫一步步壯大,最後將唐王朝埋葬。

唐王朝這個巨人倒下了,然而留給世人的幾道難題卻始終無人破解。歷經了將近半個世紀大分裂的五代十國之後,中國人才摸索出了解決方案,由宋太祖趙匡胤再度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涇原兵變,倉皇出逃的唐德宗身邊僅有幾名宦官隨駕護衛,這讓德宗皇帝深切感受到,只有家奴才是自己身邊最可靠的人,於是他定下規矩,神策軍的統領只能由宦官擔任,這就使宦官掌握軍權成為定制。

憲宗時期,宦官開始出任左右樞密使,進一步掌握了軍權與行政權,宦官從此成為朝廷的主宰力量,就連皇帝都成了宦官的傀儡。宦官對皇帝可以隨意行使廢立大權,唐順宗、唐憲宗、唐敬宗皆被宦官所殺。唐德宗之後的十一個皇帝,其中九個都是由宦官所擁立的。

唐文宗時期,更是發生了駭人聽聞的“甘露之變”。皇帝勾結外朝軍隊試圖消滅宦官勢力,結果事情敗露,宦官率領的神策軍在京城內大肆屠殺官員。一夜之間,數百人被殺,連宰相和御史大夫都沒有逃過宦官的毒手,事變第二天,朝堂為之一空。

宦官的專權讓唐朝的統治腐敗到了極點,白居易的《賣炭翁》直接反應了宦官的飛揚跋扈和對老百姓的殘酷剝削,嚴重削弱了李唐王朝的統治基礎。一直到朱溫專權之後,殘殺了宦官集團,宦官的勢力才算終結。

三、文官党爭

唐憲宗時期,考生牛僧孺、李宗閔在試卷中批評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的政策禍國殃民,當時的考官認為這兩人確實有才華,於是加以提拔。然而,得到消息的李吉甫大為光火,在皇帝面前指稱考官徇私舞弊。於是考官被貶,牛僧孺、李宗閔遭到打壓。

此事一出,朝廷大嘩,許多官員紛紛指責李吉甫嫉賢妒能打壓異己。唐憲宗迫於壓力,將李吉甫外放做了節度使,但是仇恨的種子從此埋下。此後,朝廷就形成了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兩個文官集團党爭不斷,歷經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和唐宣宗六任皇帝,前後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

牛李黨爭讓整個唐朝中後期的吏治腐敗不堪,整個朝堂烏煙瘴氣。文官們行使政務,不再以是否利國利民為標準,而是以是否有利於自己集團,是否有利於打壓對方為前提。只要是對方陣營提出的方略,無論對錯,都不遺餘力加以打壓。

唐朝的皇帝此時也是欲哭無淚,外有藩鎮,內有宦官,他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這些文官,然而他們卻深陷党爭,無人可以替皇帝分憂,以至於唐朝中央政府基本上形同虛設。

四、農民起義

藩鎮、宦官和文官,他們儘管一再侵害唐朝的統治基礎,然而,他們基本上還維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讓唐王朝在奄奄一息中苟延殘喘。然而,唐僖宗在位時,王仙芝和黃巢先後發動起義,徹底掃蕩了唐朝的統治根基。

兩支隊伍最終兵合一處,從北方打到了南方。起義的軍隊始終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根據地,一直採用遊擊的方式與唐王朝作戰,這也是此次起義最終被撲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起義軍隊掃蕩了當時富庶的江南地區,這一舉動成為壓倒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原先藩鎮對唐朝政府的威脅一直在北方地區,而南方地區始終還是在朝廷的掌握之中,憑藉富庶的南方給中央政府源源不斷送來的稅收和各種物資,唐朝政府得到了充分的補給,因此才有力量抗衡北方藩鎮的侵擾。

然而黃巢起義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機構被打碎了,政府從此失去了財源,也就無力維持與藩鎮相抗衡的軍事力量,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朱溫一步步壯大,最後將唐王朝埋葬。

唐王朝這個巨人倒下了,然而留給世人的幾道難題卻始終無人破解。歷經了將近半個世紀大分裂的五代十國之後,中國人才摸索出了解決方案,由宋太祖趙匡胤再度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