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安人為何將“玉米”稱“禦麥”?“高粱”稱“桃秫”?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 講陝西故事, 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土豆官名馬鈴薯,西安本地人叫“洋芋”, 2016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世界第四大主糧, 緊隨小麥、玉米、水稻之後。 中國人將糧食成為“五穀雜糧”, 將“五穀不分”比喻人昏庸愚蠢。 現在的五穀指的是稻(大米)、黍(玉米)、稷(穀子)、麥(小麥)、豆(大豆)。 其實最早西周的五穀指的是麻(麻籽)、黍(糜籽)、稷(穀子)、麥(小麥)、豆(大豆)。 春秋時候五穀指的是稻(大米)、黍(糜籽)、稷(穀子)、麥(小麥)、菽(大豆)。 今天小編和大家說一說, 兩種不在五穀內, 生在五行中的糧食。

【五穀雜糧】

對於玉米, 其它地方的叫法不知曉, 西安人都叫“禦麥(yu mei)”或者“包穀(bao gu”。 什麼禦麥葉葉, 包穀杆杆;禦麥纓纓, 包穀芯芯, 叫起來朗朗上口。 1915年出版的第一部《辭源》明確注釋:“關中稱玉米為禦麥。 ”老以為“禦麥”是陝西的方言, 原來古而有之。 玉米相對於水稻和小麥來說, 是個舶來品。 玉米最早種植在美洲大陸。

【“玉米”稱“禦麥”】

在中國還是明孝宗弘治六年的時候, 義大利的探險家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 在這裡發現了玉米。 四年後, 他把這種植物獻給西班牙國王, 後流傳到葡萄牙。 到了明朝弘治十二年的時候, 葡萄牙人將玉米種子帶到印度。

到了明武宗正德十三年的時候, 葡萄牙人把玉米作為方物進貢給明朝正德皇帝。 玉米正式進入中國。 田藝衡在其《留青日劄》中寫道:“禦麥出於西番, 舊名番麥, 以其曾經“進貢御前”, 故名禦麥。 ”但是玉米的真正普及種植實到18世紀的時候了。 至於包穀則很好理解, 包穀又名包穀, 玉米作為一種穀物, 果實包裹在玉米皮中間而得名。

【“高粱”稱“桃秫”】

對於高粱, 其他的方的叫法也不知曉, 西安本地人叫“稻秫(tao shu)”或“桃黍(tao shu)”。 西安人種的高粱不是直杆產高粱米的哪一種, 大部分種的是歪頭高粱, 主要用高粱稍稍來“拂笤帚(fo tiao zhou)”。 有一種甜高粱, 本地人叫“甜稻秫”, 高粱杆比較甜, 本地人稱“蜜杆兒”。 高粱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 十分耐旱, 是土生土長的農作為, 至於高粱為何叫做“稻秫”。 還要從“桃黍”說起, “桃”字在古字裡面是“禾”字旁右邊一個“兆”字, 讀tao。 這個比較好理解, 高粱是禾類農作為, 耐旱耐澇, 不怕洪水乾旱, 年年能豐收, 一年不會白忙, 兆頭比較好, 所以叫“桃黍”。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

刨根百里秦川, 問底周秦漢唐, 睜開眼睛, 拿出手機, 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