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黃連

祝按:李時珍言黃連:“根根連珠而色黃(三角葉黃連形狀描述), 故名。 ”黃連(漢代起至今之通稱), 包括味連又名雞爪連, 主產于重慶石柱。

三角葉黃連又稱雅連, 本草文獻又稱之大連、王連, 為黃連中之珍品。 2008年已被國家質檢總局核定為地理標誌保護品, 主產于四川洪雅, 歷史上峨眉、雅安、滎經、峨邊等地亦產。 野黃連又稱岩連、鳳尾連, 極為珍貴, 現已極少見, 被國家列為珍稀瀕危保護品種。

黃連——毛茛科

Ranunculaceae.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黃連, 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雲連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

黃連性寒, 味苦。 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用於濕熱痞滿, 嘔吐吞酸, 瀉痢, 黃疸, 高熱神昏, 心火亢盛, 心煩不寐, 心悸不寧, 血熱吐衄, 目赤, 牙痛, 消渴, 癰腫疔瘡等。

藥材飲片

鑒別要點

【藥材鑒別】

味連:多集聚成簇, 常彎曲, 形如雞爪(俗稱:雞爪黃連), 單枝根莖長3~6cm, 直徑0.3~0.8cm。 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 粗糙, 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鬚根及鬚根殘基, 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杆, 習稱“過橋”。 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 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 質硬, 斷面不整齊, 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 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 呈放射狀排列, 髓部有的中空。

氣微, 味極苦。

雅連:多為單枝, 略呈圓柱形, 微彎曲, 長4~8cm, 直徑0.5~1cm。 “過橋”較長。 頂端有少許殘莖。

雲連:彎曲呈鉤狀, 多為單枝, 較細小。

【飲片鑒別】 

目前國內只有味連飲片, 因雅連生產極少, 珍稀, 價格較貴。 雲連只有部分省區應用, 常為地方慣用。

味連飲片呈不規則薄片, 外表皮灰黃色至黃褐色, 粗糙, 有較細小的鬚根及鬚根痕, 切面鮮黃色至紅黃色, 具放射狀紋理, 有的可見髓部中空。 氣微, 味極苦。

拓展閱讀

藥材與飲片鑒別術語

雞爪黃連:專指味連, 多分枝成簇狀, 形同雞爪, 又叫雞爪連。

過橋:特指黃連根莖部分細長的節間(中耕培土過淺所致)如橋懸兩岸, 又稱謂“過江枝”“螞蜂腰”。

鳳尾連:特指野黃連的葉片單葉形如傳說中的鳳凰的尾羽。

黃連的臨床應用

與炮製方法

酒制黃連:清上焦火熱, 如目赤、口瘡。

薑汁制黃連:善清胃和胃, 止嘔。 用寒熱互結, 濕熱中阻, 痞滿嘔吐。

吳茱萸汁制黃連:善疏肝和胃, 止嘔。 用於肝胃不和, 嘔吐吞酸, 厥陰頭痛等。

拓展閱讀

張仲景應用黃連

張仲景用黃連湯方共計14方

【關於計量】

最大劑量為十六兩, 如烏梅丸:烏梅三百枚, 細辛、炮附子、桂枝(去皮)、人參、黃柏各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川椒各四兩。 功能:溫髒, 補虛, 安蛔。 治療蛔厥, 煩悶嘔吐, 久痢不止等。

最小劑量為一兩。 如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治療邪熱壅滯,心下痞,以及心火亢盛,吐血,衄血等症。

常用劑量一兩至四兩,如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功效:育陰清熱。治療熱邪傷陰,心煩不眠等。現今傳統常用量為3~10g。《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2~5g。

【關於用法】

仲景在其大黃瀉心湯方言:“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薄而泄虛熱。”即用滾開的沸水沖泡一會兒,取汁飲。不用煎煮。旨在取其氣,意在取其清淡輕揚。

【關於炮製】

仲景所用含黃連湯方中黃連均未注明炮製,即全部用生品。而近、現代用黃連:清炒黃連、制其黃連苦寒之性;薑汁制黃連,意在增強清熱止嘔之力;酒炒制黃連,意在清上焦之火;吳茱萸汁制黃連,意在清肝,治厥陰病等。

按:《內經》雲:“司歲備物得天地之專精,非司歲備物則氣散也。”張志聰說:“後世不能效上古之預備,因加炮製以助其力。如黃連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火。後人不體經義,後以火炒黃連,尿煮附子。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譬之鷹犬之力,在於爪牙。今束其爪,縛其牙,亦何貴乎鷹犬哉?”

有些中藥品的炮製方法,古今有別,張氏所言,有的中藥之炮製有損于原藥的臨床療效。如何解讀《神農本草經》經文要義和《傷寒論》湯方藥物,值得品味。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治療邪熱壅滯,心下痞,以及心火亢盛,吐血,衄血等症。

常用劑量一兩至四兩,如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功效:育陰清熱。治療熱邪傷陰,心煩不眠等。現今傳統常用量為3~10g。《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2~5g。

【關於用法】

仲景在其大黃瀉心湯方言:“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薄而泄虛熱。”即用滾開的沸水沖泡一會兒,取汁飲。不用煎煮。旨在取其氣,意在取其清淡輕揚。

【關於炮製】

仲景所用含黃連湯方中黃連均未注明炮製,即全部用生品。而近、現代用黃連:清炒黃連、制其黃連苦寒之性;薑汁制黃連,意在增強清熱止嘔之力;酒炒制黃連,意在清上焦之火;吳茱萸汁制黃連,意在清肝,治厥陰病等。

按:《內經》雲:“司歲備物得天地之專精,非司歲備物則氣散也。”張志聰說:“後世不能效上古之預備,因加炮製以助其力。如黃連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火。後人不體經義,後以火炒黃連,尿煮附子。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譬之鷹犬之力,在於爪牙。今束其爪,縛其牙,亦何貴乎鷹犬哉?”

有些中藥品的炮製方法,古今有別,張氏所言,有的中藥之炮製有損于原藥的臨床療效。如何解讀《神農本草經》經文要義和《傷寒論》湯方藥物,值得品味。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