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敗清兵,吳王口敵樓留刻劃;不事二主,十八位夫人伴一生

吳王口, 明代內長城隘口, 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部山區。 該地有一條大溝叫謝地溝, 進入溝口二裡許, 轉彎處有敵樓一座, 路邊依山矗立。 該樓明代編號為“茨字十六號台”, 當地人稱其為“下臺樓”。

樓臺南立面下部基礎條石上, 刻劃有文字。 中央部位刻有行書“小蓬萊”三字, 每字鬥大, 落款為“孔聞詩題”。

西側又有幾豎行小字, 內容為“明崇禎甲戌, 奴酋內犯寇茨溝, 我兵奮勇殲奴殆盡, 奴拼死奪竹帛口而出。

誠哉, 我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 井陘兵備道, 闕裡孔聞詩識, 吳王口管總楊天受造”。

根據史料, 明崇禎甲戌(1634年), 吳王口官軍與清兵七月下旬發生激戰, 大敗清兵。 戰事發生時, 孔聞詩時任井陘兵備副使, 戰事結束後, 孔聞詩親到現場慰問並激勵全體官軍,

並讚美此處可比蓬萊仙境, 於是提筆寫下上述文字, 由吳王口管總刻劃在敵樓基礎條石之上。

孔聞詩, 字知言, 又字四可, 號過庭, 是孔子六十二代孫旁系盛果戶, 當地人多稱他“孔四可”。 他聰明過人, 刻苦攻讀, 明代天啟二年中進士,

官至吏禮兩科給事中。 崇禎元年(1628年), 向明思宗條上八事, 以革新政治。 編有《奏議》數卷。 清軍入昌平時, 任直隸井陘兵備道副使, 應援守禦, 戰績卓著。 清兵入關後, 孔聞詩被強迫入京, 他假裝患了青盲, 在登上吏部臺階時摔倒不起, 於是避免了被逼做官。 孔聞詩平常頭戴竹皮冠, 身著漢人村野平民傳統的服裝, 絕不穿由當時滿清的剃髮易服政策而強行在社會上推廣的滿族服飾款式, 帽子上常常綴著一枚崇禎銅錢。

在孔林中部偏東, 修有一座像土嶺一樣大的墓塚, 東西長達25米, 墳前立有高3.7米的大石碑, 上書“賜進士出身直隸井陘兵備道副使前吏禮兩科右給事中過庭公墓”。 碑前有長3.5米、寬1.3米的大石供案, 下設石檔和石腿, 案前有方形石鼎, 碑後還有石刻圓頂三扇墓檔。 這就是孔子六十二代孫孔聞詩和他的十八位夫人的巨墓, 人稱“十八婆子墳”。

(“冷然清韻 明崇禎七年甲戌季春吉日,孔聞詩題”。此題刻在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石北石壁上,刻於明崇禎七年(1634)。字面高70釐米,寬180釐米。)

在民間流傳的孔四可的故事,除了他與十八位夫人的美談,最有意思的就是下面的傳說了:

孔四可的家住在城北二裡多的盛果寺村,小時上學的時候,每天都要經過北關街。當地的燒餅、油條鋪有一個傳統的習慣,那就是把做出的第一個燒餅或第一鍋油條,掛在店鋪門外當幌子。孔四可上學時,不管路過誰的鋪子,看中了誰家的“幌子”,拿過來就吃。不過有個很奇特的現象,他吃了誰家的東西,誰家這天的生意就特別好。據說有一個圖小利的掌櫃,特別吝嗇,有一次看見孔四可拿他家的“幌子”時,抓住他就打了一頓,結果這家鋪子幾天也沒有開張。於是人們就紛紛傳說孔四可是個有福之人,能給人帶來吉利和財運,從此各店鋪掌櫃的都爭著讓他吃自己的燒餅油條。這傳說,人們至今談起來,還是津津樂道。

(“冷然清韻 明崇禎七年甲戌季春吉日,孔聞詩題”。此題刻在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石北石壁上,刻於明崇禎七年(1634)。字面高70釐米,寬180釐米。)

在民間流傳的孔四可的故事,除了他與十八位夫人的美談,最有意思的就是下面的傳說了:

孔四可的家住在城北二裡多的盛果寺村,小時上學的時候,每天都要經過北關街。當地的燒餅、油條鋪有一個傳統的習慣,那就是把做出的第一個燒餅或第一鍋油條,掛在店鋪門外當幌子。孔四可上學時,不管路過誰的鋪子,看中了誰家的“幌子”,拿過來就吃。不過有個很奇特的現象,他吃了誰家的東西,誰家這天的生意就特別好。據說有一個圖小利的掌櫃,特別吝嗇,有一次看見孔四可拿他家的“幌子”時,抓住他就打了一頓,結果這家鋪子幾天也沒有開張。於是人們就紛紛傳說孔四可是個有福之人,能給人帶來吉利和財運,從此各店鋪掌櫃的都爭著讓他吃自己的燒餅油條。這傳說,人們至今談起來,還是津津樂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