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強國願借錢給袁世凱,又表示“不願見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第124集)

都說孫中山在南京任總統的時候窮, 袁世凱接任總統後才懂孫總統的苦。

國庫的錢, 來源無非兩途:一是內部的稅收, 而是外部的借債。 袁世凱比孫中山強的是, 他上位時好歹全國至少形式上統一了, 除了接管清朝的稅收, 也可以向各省徵稅了, 這一點比孫中山強很多。 前朝的好處繼承過來了, 可前朝的壞處也得接過來——至少2個壞處:

周潤發扮演的袁世凱

第一, 庚子賠款還得接著付;

第二, 向外借款不自由, 不是自己的財政部與外國直接借款, 而要通過“仲介”——四國銀行團(英美法德)。

袁世凱上臺後, 國家依然窮得要死, 不少政府機關立案薪水都發不足甚至發不出, 基本靠借錢度日。 唐紹儀主持首任內閣時, 打算在借款上獨立自主, 於是繞開“四國銀行團”, 直接向比利時借款1000萬鎊, 結果“四國銀行團”發飆, 事情沒辦成, 弄得灰頭土臉, 很沒面子。

才借1000萬磅,

還借不到, 袁世凱真這麼窮?

當年, 政府的財政總長被戲稱為“借債總長”, 向外國借不到錢基本上就幹不下去。 唐紹儀借1000萬磅, 看起來不多, 其實不少, 到後來, 還借過100萬磅, 甚至1萬磅。

當年為了借錢, 和現在想方設法拉投資一樣, 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數, 政府給駐外國代表們下達的主要任務就是借錢。 作為主要負責人, 財政總長周學熙也沒閑著, 親自出面找到英國滙豐銀行的代表西利爾, 兩人之間有一段值得玩味的對話:

財政總長周學熙

周學熙:“大借款不成功, 對中國當然非常困難, 而這種困難之形成的後果, 對於和中國有密切商務關係的英國亦極不利。 ”

西利爾:“列強對於中國的政策有兩點:一是不願中國被一個或兩個有野心的國家所吞併, 所以必須在中國維持均勢;另一個是不願見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我們不願中國借了我們的錢來培植力量, 驅逐我們, 所以借款用途必需詳細規定, 加以監督。 ”

周學熙:“中國在建國期間, 至少十年內沒有能力對外, 這點列強太多疑了,

我希望恢復大借款談判, 但以不傷害中國主權和社會秩序為談判的先決條件。 ”

中學課本告訴我們一個歷史名詞叫“善後大借款”, 袁世凱總算借到2500萬英鎊。 為了表示還得起這筆錢, 用鹽稅做了抵押, 直接進入洋人的銀行, 這就是課本上所說的出賣國家利益。 更重要的是, 合同上寫的是2500萬英鎊, 其實袁世凱拿到手的只有1000萬英鎊(債券是85%出售, 只剩2100萬英鎊, 再扣除外國銀行團之前的墊款、各省向銀行團的借款以及革命期間各國的損失等)。 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 袁世凱借的是2500萬英鎊, 卻需要還4285萬英鎊!合同利息太高了, 還47年的利息加本金, 就是那麼多。

滙豐銀行(上海)舊址

這樣的借款自然是不折不扣的喪權辱國, 所以袁世凱提交國會時被否決。 老袁二次提交, 再次被否決。 最後發生“二次革命”, 必須用這筆錢才能擺平, 國會才勉強通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