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最後謝幕,竟然是輸在古代版遊擊戰上?

文/紅楓

在“滿蒙一體”的體制下, 蒙古騎兵作為一支歷史悠久的軍事力量和八旗一樣在衰落。 在1860年的八裡橋之戰中, 英法聯軍其實不僅僅線上膛槍, 火炮等熱兵器方面領先, 在冷兵器方面無論是步兵的刺刀, 還是騎兵的長矛, 他們也都壓倒了滿蒙八旗。

據說八裡橋之戰中的這支1萬人左右的蒙古騎隊, 是在開戰前僧格林沁在內蒙緊急召集的牧民, 由於上百年被清廷約束, 不見部族爭鬥, 且所有部族均不得離開自己的牧區, 射獵的機會也已經很少見了。 當時內蒙的很多人甚至開始種地, 所以比起華北的農民來說,

他們很多人的優勢僅僅是比較會騎馬。

對大清來說, 英法聯軍在定約後能自行撤出北京讓他們驚喜, 但當時的清朝煩心事情還很多, 在南方太平天國在南京定都建國, 華北一帶則有撚軍日益強大四處蔓延。

所以儘管在八裡橋之戰中潰散,

但這支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還有新的任務。

撚軍一開始只是一群基層社會的黑道豪傑, 在太平天國立國, 攪動天下大勢時趁亂而起。 黑道大哥們組成鬆散的同盟關係。 他們被稱為“撚子“。

“撚”是淮北方言, 意思是“一股一夥”, 撚子們一股最多時幾百人, 少時只有幾個人。 與土匪不同, 他們並沒有固定的山寨, 而是平時在家種田, 有事時集合在一起搶劫或者武裝走私。

看水滸傳都知道, 梁山伯的強大是在關勝, 林沖等軍官加入以後, 這些有軍事素養的人率領下, 梁山軍開始可以和朝廷官兵正面對抗並取得勝利。 撚子的發展進程也是這樣。

在1864年太平天國天京失守, 一支太平軍余部在賴文光的帶領下, 與撚子集團會和改編, 才讓撚子們從一個寨主們的鬆散聯盟 升級為真正的軍隊。

從軍事上來說, 原先的撚軍和太平軍都是步兵為主, 都傾向於堅守城市或者山寨, 從而給反應遲鈍的清軍 慢慢調兵遣將的機會。 而現在的新撚軍則完全放棄了原先的做法,

他們利用淮北當地馬騾多, 地勢平坦的優勢, 轉變成一支以流動作戰為主的騎兵隊伍。

當時人對新撚軍的改變有如下的描述:“

無論是驢子, 馬還是騾子, 撚軍都要, 不僅僅是騎兵, 連步兵都配上牲口行動, 緊缺時一匹馬上甚至坐上兩個人, 進行大範圍騾馬化機動作戰, 每天奔跑上百里, 等到發現敵軍疲憊, 或者敵軍因追擊分散時, 撚軍再集中一擊給予致命打擊。

熟悉歷史的人很清楚, 這非常類似於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軍隊作時處於劣勢時的戰法。 諷刺的是, 面對這種和自己老祖宗很相似的戰法, 僧格林沁卻拿不出什麼辦法來。

撚軍的戰術看似簡單, 典型的例子是下面這樣的:

1865年2月, 尾隨撚軍的僧格林沁軍到達河南尉縣,

發現撚軍已經南下鄢陵, 於是僧軍部放棄休息, 繼續急追, 三千多的騎兵把步兵丟在後面。 撚軍通過偵察發現僧軍兵力分散, 於是故意派小股部隊與之交戰吸住僧軍, 然後大部隊突然回擊, 步兵下馬在中間突進, 騎兵在兩翼包抄, 以多打少, 迅速圍殲了蒙古騎兵。

今天我們看僧格林沁與撚軍交戰的記錄, 會覺得蒙古王爺怎麼這麼笨, 每次都會上一樣的當:

羊山集之戰, 撚軍撤退, 僧格林沁追擊, 遭到撚軍近4萬人的三路包圍, 手下大將副都統格崩額父子陣亡。

關李家莊之戰, 僧軍追擊撚軍, 到達菏澤關李家莊時, 發現撚軍三萬人已經列好陣等待僧軍來臨, 撚軍還是步隊主攻, 馬隊包抄的老花樣, 僧軍在懸殊兵力對比下又被擊敗, 察哈爾總管陣亡。

楊柳集之戰,撚軍深入山東,僧軍派副都統伊興額迎擊,在楊柳集交戰,然後撚軍又假裝敗退,僧軍追擊,然後又果然進了包圍圈,副都統總兵被殺。

總是 撚軍詐敗---官兵追逐----撚軍包圍圍攻

安徽當地百姓甚至流傳下來幾首歌謠描述這種戰況:

撚子打圓圈,官兵瞎胡攆,官兵想歇腳,撚子圍跟前。

風刮旗,雨打臉,運河東西來回轉,一天來回三十趟,三天來回九十趟。

看多了這種記載,會懷疑僧格林沁是不是腦袋不會轉彎,怎麼同樣的辦法每次都有效?

僧格林沁當然不是笨蛋,他身經百戰,待兵親厚,以王爺之尊卻能和小兵一樣吃苦,並且身先士卒。這些都是他的優點,但他卻只是個純粹的軍人,事實上他遇到的困境,是古往今來一切正規軍都很頭疼的問題:遊擊戰。

讓我們從頭說起。

在600多年前宋金對抗時期,宋朝掘開黃河企圖阻止金兵南下,滔滔黃河裹挾大量泥沙沖入淮河河道,使得黃淮平原成為澤國,黃河在之後長達700年的歷史裡不斷訣口,黃河水改道灌進淮河入海。被稱為“奪淮入海“。

這樣不斷的水災侵擾令淮河流域陷入長期貧困動盪,當地經濟落後,政府管理水準低下,農村行政癱瘓。在撚子造反的中心地區—亳縣,蒙城,宿縣,當時是安徽河南,江蘇三個省交界處,逐漸變成三不管地區。

這時撚子們獲得了當地基層社會的領導權力,一個莊有人加入撚子,這個莊子就不用擔心遭到土匪襲擊,相反,如果一個莊子沒有撚子,那麼很快附近的撚子會把這裡一切都搶光。

撚子們不僅僅用暴力威脅村莊提供物質和人力,他們還建立了基本的秩序,老百姓們有了糾紛會向他們尋求仲裁,一般都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結果。這已經是黑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開始為民間提供司法服務了。

於是當這些撚首們帶頭起兵時,他們不僅有財力組建起騎兵,而且還在鄉間擁有大量潛在支持者,不斷為他們提供情報和後勤方面的支援。撚軍的兵力據說超過十萬,但民間的支持者有多少?也許比百萬更多。

僧格林沁的騎兵曾經在三個月之間追逐撚軍,行程達到四千多裡,期間累死病死數百人,蒙古騎兵們有時每天賓士百里,常常一整天吃不了一頓飯,僧格林沁本人常常持續十幾天不下馬,累到舉不起手來,需要用布帶子把肩膀系在韁繩上才能前進。

需要休息的時候也不找床,而是下馬找個地方喝口燒酒緩過勁來繼續追趕。

但即使是這樣,蒙古騎兵仍然絕望的發現,撚軍始終在前面。簡直跑得比香港記者還快。

而當撚軍們主動停下來等他們時,往往已經是養精蓄銳,列陣完畢準備廝殺了。

李鴻章曾評價撚軍是“賊中偷兒,人中怪物”,如果說沒有人暗地裡為撚軍提供休息的住所和食物,為他們帶路走上捷徑,為他們隨時報告後方蒙古騎兵的動向,我才不信他們都真是比蒙古騎兵更能跑的怪物。

所以說這根本不是區區萬把蒙古騎兵能打贏的仗,甚至幾十萬清軍來也打不嬴,這是古代社會的遊擊戰。清軍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十萬撚軍,而是上百萬當地人民的反抗。(不然怎麼有這麼多民歌留下來)

對付遊擊戰,從長遠來說需要重建基層政府建立新秩序爭取民心,從短來說也有辦法,比如像美國人在越戰中那樣建立戰略村,把民眾集中起來居住,從而杜絕遊擊隊獲得的支持。

僧王死後,曾國藩李鴻章制定並實施的“查圩”政策就是後面一種,即在各地建立民團把守的圩寨,撚軍一來就將所有壯丁糧草牲畜都趕進圩寨。同時搞戶口調查,建立“良民冊”逼當地鄉紳站隊等等。才最後把脫離了民間支持的撚軍趕盡殺絕。

不管哪一種,都不是區區幾年間能完成的事情。

但對於不熟悉當地情況,文化程度不高的純粹軍人僧格林沁來說,他的目光卻一直緊緊盯著在前方不斷逃竄的那些撚軍騎兵。對於路過的村莊和鄉鎮,他卻從未注意。

終於在1865年5月17日,僧王親自領軍追至菏澤高樓寨地區,沖進了撚軍優勢兵力的包圍圈,18日中午接戰,到晚上僧軍被擊潰,僧格林沁率軍撤退到一個荒廢的莊園,被圍攻半晚上後冒死沖出,最後被路上設伏的撚軍殺死。

以後的時代,屬於更熟悉中國社會,更熟悉歷史規律的南方漢人士大夫們,儘管不情願,甚至擔心受怕,但除了搞搞分權制衡外,清廷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保證漢人大員的忠誠。

至於曾經驍勇善戰,幫他們打下天下的滿蒙八旗強悍騎兵,就只能存在于清朝皇族的夢中囈語了。

參考資料:

《後期撚軍敗亡的社會原因》-吳擎華

《略論曾國藩鎮壓撚軍及其失敗》-董蔡時

《僧格林沁若干問題研究》_卓海波

《近十年來撚軍運動史研究述評》_于文善

《美國在越戰期間的鄉村綏靖政策研究》-段靈敏

察哈爾總管陣亡。

楊柳集之戰,撚軍深入山東,僧軍派副都統伊興額迎擊,在楊柳集交戰,然後撚軍又假裝敗退,僧軍追擊,然後又果然進了包圍圈,副都統總兵被殺。

總是 撚軍詐敗---官兵追逐----撚軍包圍圍攻

安徽當地百姓甚至流傳下來幾首歌謠描述這種戰況:

撚子打圓圈,官兵瞎胡攆,官兵想歇腳,撚子圍跟前。

風刮旗,雨打臉,運河東西來回轉,一天來回三十趟,三天來回九十趟。

看多了這種記載,會懷疑僧格林沁是不是腦袋不會轉彎,怎麼同樣的辦法每次都有效?

僧格林沁當然不是笨蛋,他身經百戰,待兵親厚,以王爺之尊卻能和小兵一樣吃苦,並且身先士卒。這些都是他的優點,但他卻只是個純粹的軍人,事實上他遇到的困境,是古往今來一切正規軍都很頭疼的問題:遊擊戰。

讓我們從頭說起。

在600多年前宋金對抗時期,宋朝掘開黃河企圖阻止金兵南下,滔滔黃河裹挾大量泥沙沖入淮河河道,使得黃淮平原成為澤國,黃河在之後長達700年的歷史裡不斷訣口,黃河水改道灌進淮河入海。被稱為“奪淮入海“。

這樣不斷的水災侵擾令淮河流域陷入長期貧困動盪,當地經濟落後,政府管理水準低下,農村行政癱瘓。在撚子造反的中心地區—亳縣,蒙城,宿縣,當時是安徽河南,江蘇三個省交界處,逐漸變成三不管地區。

這時撚子們獲得了當地基層社會的領導權力,一個莊有人加入撚子,這個莊子就不用擔心遭到土匪襲擊,相反,如果一個莊子沒有撚子,那麼很快附近的撚子會把這裡一切都搶光。

撚子們不僅僅用暴力威脅村莊提供物質和人力,他們還建立了基本的秩序,老百姓們有了糾紛會向他們尋求仲裁,一般都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結果。這已經是黑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開始為民間提供司法服務了。

於是當這些撚首們帶頭起兵時,他們不僅有財力組建起騎兵,而且還在鄉間擁有大量潛在支持者,不斷為他們提供情報和後勤方面的支援。撚軍的兵力據說超過十萬,但民間的支持者有多少?也許比百萬更多。

僧格林沁的騎兵曾經在三個月之間追逐撚軍,行程達到四千多裡,期間累死病死數百人,蒙古騎兵們有時每天賓士百里,常常一整天吃不了一頓飯,僧格林沁本人常常持續十幾天不下馬,累到舉不起手來,需要用布帶子把肩膀系在韁繩上才能前進。

需要休息的時候也不找床,而是下馬找個地方喝口燒酒緩過勁來繼續追趕。

但即使是這樣,蒙古騎兵仍然絕望的發現,撚軍始終在前面。簡直跑得比香港記者還快。

而當撚軍們主動停下來等他們時,往往已經是養精蓄銳,列陣完畢準備廝殺了。

李鴻章曾評價撚軍是“賊中偷兒,人中怪物”,如果說沒有人暗地裡為撚軍提供休息的住所和食物,為他們帶路走上捷徑,為他們隨時報告後方蒙古騎兵的動向,我才不信他們都真是比蒙古騎兵更能跑的怪物。

所以說這根本不是區區萬把蒙古騎兵能打贏的仗,甚至幾十萬清軍來也打不嬴,這是古代社會的遊擊戰。清軍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十萬撚軍,而是上百萬當地人民的反抗。(不然怎麼有這麼多民歌留下來)

對付遊擊戰,從長遠來說需要重建基層政府建立新秩序爭取民心,從短來說也有辦法,比如像美國人在越戰中那樣建立戰略村,把民眾集中起來居住,從而杜絕遊擊隊獲得的支持。

僧王死後,曾國藩李鴻章制定並實施的“查圩”政策就是後面一種,即在各地建立民團把守的圩寨,撚軍一來就將所有壯丁糧草牲畜都趕進圩寨。同時搞戶口調查,建立“良民冊”逼當地鄉紳站隊等等。才最後把脫離了民間支持的撚軍趕盡殺絕。

不管哪一種,都不是區區幾年間能完成的事情。

但對於不熟悉當地情況,文化程度不高的純粹軍人僧格林沁來說,他的目光卻一直緊緊盯著在前方不斷逃竄的那些撚軍騎兵。對於路過的村莊和鄉鎮,他卻從未注意。

終於在1865年5月17日,僧王親自領軍追至菏澤高樓寨地區,沖進了撚軍優勢兵力的包圍圈,18日中午接戰,到晚上僧軍被擊潰,僧格林沁率軍撤退到一個荒廢的莊園,被圍攻半晚上後冒死沖出,最後被路上設伏的撚軍殺死。

以後的時代,屬於更熟悉中國社會,更熟悉歷史規律的南方漢人士大夫們,儘管不情願,甚至擔心受怕,但除了搞搞分權制衡外,清廷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保證漢人大員的忠誠。

至於曾經驍勇善戰,幫他們打下天下的滿蒙八旗強悍騎兵,就只能存在于清朝皇族的夢中囈語了。

參考資料:

《後期撚軍敗亡的社會原因》-吳擎華

《略論曾國藩鎮壓撚軍及其失敗》-董蔡時

《僧格林沁若干問題研究》_卓海波

《近十年來撚軍運動史研究述評》_于文善

《美國在越戰期間的鄉村綏靖政策研究》-段靈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