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0後”對對碰」時光不老 衷心不變|記者手記

採訪座標:江蘇宿遷

當90後遇上“90後”, 相隔68歲的兩代黨員促膝相談, 舊時光再次被開啟。 “90後”筆者企圖通過這段對話, 發現記憶蒙塵被拂去後的故事。

這些印象初體驗

軍綠色+暗紅色 黨章+拐杖

張正功家牆上掛著的榮譽牌

午後, 我們來到張正功老人家裡。 本來朱敏還擔心去的太早耽誤了老人吃飯, 沒想到老人早已穿戴整齊, 坐在門口等著了。

一件軍綠色中山裝款式的外套, 三枚暗紅色的紀念章, 一根有些磨損的拐杖, 這便是張正功老人給我們的印象初體驗。 “爺爺穿上這身可真精神。 ”朱敏小聲告訴我。

記者在張正功家裡採訪

參軍時得的一些徽章介面處壞了, 老人便用針線縫好別在身上。 看到攝像記者架起機器要拍照, 老人又認真地把脖子上的紀念章擺了又擺。 看著斑駁的徽章和老人滿是歲月痕跡的臉, 那段歷史一下子被放大到朱敏眼前。

張正功胸前掛著的紀念章

圍繞著老人身邊坐下, “爺爺您好!”打完招呼, 朱敏有些不知所措, 不過熱熱鬧鬧的一群人顯然讓老人家挺高興, 盈盈的笑意一直掛在臉上。

老人身體硬朗, 只是耳背, 跟他說話朱敏總得大著嗓門說好幾遍, 但他說話時底氣十足。 老伴兒王月英奶奶便“自覺”充當起我們的“翻譯”。

“爺爺您給我們講講當時打仗時候的故事吧。 ”看到朱敏說話, 老人自覺地望向老伴兒,

王奶奶便湊上前說, “她們想聽聽你打仗時候的故事。 ”老人默契地點點頭, 經過“傳聲筒”和方言“轉換器”, 兩代人的話匣子終於通過一句話打開。

 那些逝去的歷史與故事

為國家為人民 衷心從未動搖

1943年入伍幹革命, 1954年復員回鄉。 從務農從軍, 到見證日本投降、解放全中國, 七十餘載過去, 如今張正功老人憶起往昔歲月, 仍因身為抗戰老兵、老黨員而深感自豪。

“一心一意為國家, 為人民作貢獻, 忠心從未動搖。 ”在回憶那段歷史的過程中, 這是與朱敏溝通的過程中, 老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記者在張正功家裡採訪

現在的老人有些駝背,當初剛當兵的小夥子個頭也不高。“20歲去當兵我個頭不矮嗎?給我的步槍背在身上在土路上就拖了一道溝。”

“小小年紀上戰場不害怕嗎?”朱敏問出了我們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不害怕!不害怕!打仗肯定要往前沖,堅決跟敵人拼。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機槍、炮,那炮都打三尺土堆。”

跟朱敏聊著,張正功老人忍不住激動地拿起拐杖比劃,戰爭的激烈與兇險不言而喻。不管硝煙戰火,還是衝鋒陷陣,作為在和平年代的回望歷史的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也求有所感觸。

張正功被炮彈擊中留下的疤痕

同甘共苦的戰友相繼倒下,在1947年的一次戰鬥中,張正功被炮彈擊中,也險些喪命。70年過去了,老人掀開衣服,那道長長的疤痕仍然清晰可見,而老人的耳背也是因為被炮彈的聲音震到,從那時候開始有的。

戰爭遠去,和平早已到來,但這些烙印深深地刻在老人的身上和心裡。聽著老人動情地訴說著那段歷史,看著老人經歷戰爭留下的痕跡,朱敏一聲不響地聆聽,想必心中也縈繞起萬千思緒。

 守護黨員信仰

時光不老 衷心不變

年紀大了,戰爭的情景經常夢到;記性差了,親身的經歷永遠忘不了。

朱敏問老人,您還記得那時候唱的歌嗎?他說,“怎麼不會唱?”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張正功激昂地唱起紅歌

雖然年齡大了,但是張正功老人仍然中氣十足,聲音很高,唱得十分有氣魄。聽到短促而又鏗鏘的歌聲,大家情不自禁地跟著輕聲和。也許是紅歌太容易渲染感情,也許是老人唱得足夠鏗鏘,朱敏動情地告訴記者,“雖然這首歌已經聽過了很多回,但這一次卻格外動聽。”

1947年在戰友的介紹下,張正功入黨。對党的信仰和忠貞,伴隨了他70載。“我上戰場,一定要殺敵立功。成為黨員,更堅定了我的信心。”

在張正功看來,戰爭時代,黨員保家衛國,和平時代,黨員堅定信仰。

回鄉後,張正功擔任村裡的會計。老人常說,作為一名老兵,又是一名黨員,自己做小事也是做奉獻。“現在經濟發展了,日子好了,跟以前不能比,要感謝党的領導啊。”說到當下的生活,老人十分感慨,“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和平。”

當90後遇上“90後”

互戴黨徽 紅色基因代代傳

在採訪的末尾,我們設置了一個特別環節:讓兩代黨員互戴党徽。意外的是,張正功老人一下子就聽懂了朱敏的話。

整理衣襟,重新端坐,仿佛還是那個剛入黨的小戰士,張正功安靜地等待後輩給他別上這份屬於黨員的榮譽。這份給老人重新佩戴上的黨徽,仿佛是那段風雨經歷的最好證明。

張正功為朱敏帶上黨徽

像是一個初次學習又拼盡全力要做好的孩子,老人眯起眼睛,慢慢拿起黨徽,有些顫抖地伸出手。別針太小,眼神也不明朗,本擔心老人不能完成整個動作,但沒想到張正功似乎不想放棄,一次次的嘗試,黨徽還是安安穩穩地別在了朱敏的胸前。看到兩人胸前紅豔的党徽,老人不由自主地朗聲笑了。

朱敏撫摸被帶上的党徽

陽光灑進不大的屋子,照在兩代黨員的臉上,有種別樣的莊嚴感。黨員精神薪火相傳,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希望年輕一代能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傳承這個

“90後”記者秦玉婷談採訪感想

記者在張正功家裡採訪

現在的老人有些駝背,當初剛當兵的小夥子個頭也不高。“20歲去當兵我個頭不矮嗎?給我的步槍背在身上在土路上就拖了一道溝。”

“小小年紀上戰場不害怕嗎?”朱敏問出了我們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不害怕!不害怕!打仗肯定要往前沖,堅決跟敵人拼。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機槍、炮,那炮都打三尺土堆。”

跟朱敏聊著,張正功老人忍不住激動地拿起拐杖比劃,戰爭的激烈與兇險不言而喻。不管硝煙戰火,還是衝鋒陷陣,作為在和平年代的回望歷史的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也求有所感觸。

張正功被炮彈擊中留下的疤痕

同甘共苦的戰友相繼倒下,在1947年的一次戰鬥中,張正功被炮彈擊中,也險些喪命。70年過去了,老人掀開衣服,那道長長的疤痕仍然清晰可見,而老人的耳背也是因為被炮彈的聲音震到,從那時候開始有的。

戰爭遠去,和平早已到來,但這些烙印深深地刻在老人的身上和心裡。聽著老人動情地訴說著那段歷史,看著老人經歷戰爭留下的痕跡,朱敏一聲不響地聆聽,想必心中也縈繞起萬千思緒。

 守護黨員信仰

時光不老 衷心不變

年紀大了,戰爭的情景經常夢到;記性差了,親身的經歷永遠忘不了。

朱敏問老人,您還記得那時候唱的歌嗎?他說,“怎麼不會唱?”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張正功激昂地唱起紅歌

雖然年齡大了,但是張正功老人仍然中氣十足,聲音很高,唱得十分有氣魄。聽到短促而又鏗鏘的歌聲,大家情不自禁地跟著輕聲和。也許是紅歌太容易渲染感情,也許是老人唱得足夠鏗鏘,朱敏動情地告訴記者,“雖然這首歌已經聽過了很多回,但這一次卻格外動聽。”

1947年在戰友的介紹下,張正功入黨。對党的信仰和忠貞,伴隨了他70載。“我上戰場,一定要殺敵立功。成為黨員,更堅定了我的信心。”

在張正功看來,戰爭時代,黨員保家衛國,和平時代,黨員堅定信仰。

回鄉後,張正功擔任村裡的會計。老人常說,作為一名老兵,又是一名黨員,自己做小事也是做奉獻。“現在經濟發展了,日子好了,跟以前不能比,要感謝党的領導啊。”說到當下的生活,老人十分感慨,“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和平。”

當90後遇上“90後”

互戴黨徽 紅色基因代代傳

在採訪的末尾,我們設置了一個特別環節:讓兩代黨員互戴党徽。意外的是,張正功老人一下子就聽懂了朱敏的話。

整理衣襟,重新端坐,仿佛還是那個剛入黨的小戰士,張正功安靜地等待後輩給他別上這份屬於黨員的榮譽。這份給老人重新佩戴上的黨徽,仿佛是那段風雨經歷的最好證明。

張正功為朱敏帶上黨徽

像是一個初次學習又拼盡全力要做好的孩子,老人眯起眼睛,慢慢拿起黨徽,有些顫抖地伸出手。別針太小,眼神也不明朗,本擔心老人不能完成整個動作,但沒想到張正功似乎不想放棄,一次次的嘗試,黨徽還是安安穩穩地別在了朱敏的胸前。看到兩人胸前紅豔的党徽,老人不由自主地朗聲笑了。

朱敏撫摸被帶上的党徽

陽光灑進不大的屋子,照在兩代黨員的臉上,有種別樣的莊嚴感。黨員精神薪火相傳,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希望年輕一代能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傳承這個

“90後”記者秦玉婷談採訪感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