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時該官員剪了辮子,慈禧畢恭畢敬,八國聯軍總司令鞠躬行禮

清朝時該官員剪了辮子, 慈禧卻畢恭畢敬, 八國聯軍的總司令見了鞠躬行禮, 此人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說起清朝, 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人人都有的大辮子, 作為一個清朝的官員, 是無論如何也要給自己留個大辮子表示對清朝的忠心的。 但是, 許多人不知道, 在清朝末年, 革命黨大興剪辮之風的時候, 一個清朝的大臣也這麼幹了, 而且還讓當時的慈禧太后敢怒不敢言。 這個人是誰, 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蔭昌左一

清末, 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的時候, 有一個很是得力的助手,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蔭昌。 蔭昌這個人, 是段祺瑞, 馮國璋等人的老師, 同時還是袁世凱的親家, 最重要的是這個人還是清朝的貴族出身, 世代享受清朝的恩惠。 而咱們要說的那個沒有辮子卻又讓慈禧太后敢怒不敢言的人就是他。

廕昌(1859年—1928年),

字五樓, 後改字午樓, 滿洲正白旗人, 姓氏不詳。 清末民初軍事政治人物, 清末陸軍大臣。 早年畢業于同文館。 後留學德國, 習陸軍。 歸國後歷任洋武備堂總辦、出使德國大臣、江北提督、陸軍部侍郎、尚書等職。 武昌起義時, 奉命率軍赴武漢鎮壓, 屢敗。 民國成立後, 曾被袁世凱任為總統府高等顧問、侍從武官長、參政院參政和參謀總長等職, 袁世凱死後, 廕昌在北洋政府仍任高職。 民國十七年(1928年)病逝, 終年69歲。

咸豐九年(1859年), 廕昌出生, 早年是國子監官學生。

同治十一年(1872年)入北京同文館內德文館就讀。

光緒三年(1877年), 出任駐柏林使館三等翻譯官。

光緒十年(1884年), 入德國軍事學校學習軍事操作技術一年, 在德國留學期間, 與時為皇太子的德皇威廉二世同班,

建立了深厚的私交。 畢業後奉派押運地雷返國, 交給北洋新軍。

光緒十一年(1885年), 出任北洋武備學堂翻譯, 繼補道員, 曆升武備學堂監督、幫辦、總辦。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因德國強佔膠州灣, 廕昌奉命挑選精通德語的人才, 以備翻譯之用。 同年冬天, 調協助對德交涉路礦事宜。

光緒二十六年(1890年)三月, 調至山東佐贊軍務, 在山東巡撫袁世凱麾下, 任副都統, 參與對義和團的鎮壓。 三月二十二日, 袁世凱委派副都統廕昌與華德鐵路公司總辦錫巴樂、德軍軍官布德樂議定鐵路章程二十八條, 是日正式簽定。 同時與德國山東礦務公司總辦米海裡等簽訂《山東華德礦務公司章程》。 袁世凱曾請廕昌推薦人才。 廕昌獨具慧眼, 推薦了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梁華殿。

蔭昌其人, 由於身份特殊, 打小便接受著最好的教育, 曾在京師同文館學習德語, 又一度前往奧地利留學, 不過出於清朝貴族的通病, 此人甚至在後來出使德國的時候, 都不會說幾句像樣的德語。 但是, 這是一個特別有個性的人, 當時國內外先進青年宣導剪辮子, 這個蔭昌聽聞之後, 為了趕時髦, 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辮子也給剪掉了。

清朝的官員的辮子

要知道在乾隆年間, 只要是官員不按時剃頭的, 輕則革職查辦, 重則拉出去砍了, 這蔭昌竟然敢把自己的辮子剪了, 而且還是在革命黨風起雲湧的年代, 這慈禧太后是非要了他的小命不可。 然而事情卻不是這樣的, 慈禧太后不但不敢管, 還得假裝自己不知道。

當時, 蔭昌從德國歸來, 慈禧太后邀請進宮。 剛到門口太監們就面露難色, 這個蔭昌竟然沒有辮子。 確切的說是真辮子沒有了, 而是用一個是只豬都能夠看得出來的假辮子。 這假辮子根本就不長在頭上, 而是簡單的綁在自己的官帽上。 結果蔭昌進了宮,看見了慈禧太后,和往常一樣按照程式列了大禮,起身,恭恭敬敬的站在了那裡,而慈禧太后竟然像是沒有看到一樣,對蔭昌的這個假辮子不聞不問。

清朝辮子

當蔭昌退出殿外時,載灃正好來覲見太后,看到蔭昌沒有辮子,當時就破口大駡,結果蔭昌理也不理,就那樣大搖大擺的走出去了。平日裡許多大臣們也是對蔭昌剪辮子議論紛紛,但是也沒有一個人敢前去問個明白。

那麼,讀到這裡,大家知道為什麼蔭昌敢剪辮子,慈禧太后卻不敢多說一句話麼?這還得從蔭昌出訪奧地利說起,話說蔭昌的德語學的一塌糊塗,但是在奧地利卻結識了一個大人物,那就是德國的威廉二世,而且兩個人還成了很好的朋友。蔭昌出使德國時,那是三天兩頭和這個德國皇帝喝茶,甚至於德國皇帝竟然直呼蔭昌的名字,可見待遇非比尋常。

民國蔭昌

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時,也是蔭昌在德國一手斡旋,才有了德國皇帝的讓步,同時,連當時八國聯軍的總司令瓦德西見到蔭昌,都要鞠躬行禮。就憑這一層關係,這個蔭昌在清末基本上是無人敢惹,連當時的慈禧太后看到蔭昌沒有辮子,那也只能假裝沒有看見。

廕昌利用赴青島同德人辦交涉工作之便,順便遊覽了市容,為日後寓居青島做好了準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變時,奉派回京協辦與八國聯軍議和。當初徐用儀因反對與列強開戰被處死,庚子之變結束後清政府給予平反。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廕昌在虎坊橋東設棚路祭,各國公使咸往弔唁,李鴻章派廕昌在棚招待。不久,清政府授廕昌侍郎銜正白旗漢軍副都統,七月,清政府派醇親王載灃為頭等專使大臣,前往德國,對克林德之死表示‘慚悔之意’。並命前內閣侍讀學士張翼、副都統廕昌‘隨同前往,參贊一切’”。同年出任駐德國欽差大臣,繼兼駐荷蘭欽差大臣。後以侍郎銜出使德國大臣,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任滿,清廷命留任。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召回,以正白旗軍副都統加兵部侍郎銜署江北提督,繼而出任陸軍部右侍郎兼署江北提督。

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署陸軍部尚書,改陸軍大臣,訓練近畿各鎮大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再任駐德國欽差大臣。

宣統二年(1910年)春授陸軍部尚書,至夏時卸載欽差大臣職返國履任,並兼訓練近畿陸軍各鎮大臣,同年底升陸軍大臣。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十日,詔廢內閣、軍機處及會議政務處,頒新內閣官制,設立責任內閣。仍任為陸軍大臣,旋以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為協理大臣,各部共設十三個大臣,內滿人九人,內皇族又占五人,漢人僅有四人,時稱“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就在這時,廕昌出任陸軍大臣。七月,兼弼德院顧問大臣。後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時,改任軍諮大臣。

清廷滅亡了,民國發佈“剪髮令”,但大多數民眾不願意剪辮子

1912年6月,梅蘭芳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距離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佈“剪髮令”,已過去了3個月。梅的行動顯然稱不上積極,但相對身邊的其他人,卻已可算走在時代的前沿。比如,為梅管理服裝和處理雜物的“跟包”,無論梅怎麼勸,就是死活不願意剪掉辮子。梅只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強行動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聾子,我勸他們剪辮子,怎麼說也講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們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聾子的辮子剪掉。等他醒過來,感覺到腦後光光的,非常懊喪,把個大李嚇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總是臉沖著外睡.好讓我沒法下手。結果,我趁他酣睡的時候,照樣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著眼淚,手裡捧著剪下來的半根辮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訴苦……過了好久,他談起來還認為這對他的身體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在當年是真有這許多想不開的人的。”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卻不肯剪辮子。這樣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辮子,但未必皆是出於自願。革命軍當年發起的強制剪辮運動,曾引起頗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注意到:“(浙軍)帶著剪刀作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遊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髮的中國人的辮子。……南京人民對浙軍的暴行感到非常憤恨。”同期,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也因軍隊強制剪辮而引發了民眾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再次一級的城市及鄉村,沒有革命軍的強迫,剪辮者更少。比如,雲南軍政府於11月5日限令民眾5天之內剪掉辮子,但在騰越縣城,英國駐當地代領事史密斯觀察到:“公眾輿論對革命是冷淡的。人們沒有任何熱情……在街上很少見到剪了辮子的人。”革命軍勢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樣情形——在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在嘉興縣,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

事實上,民國成立後,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仍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辮子。1914年,赴美留學的胡適,收到來自家鄉安徽績溪的書信,信中說道:“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發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在山西,直到1918年,閻錫山仍在大力推行“剪髮”政策,派出政治實察員至各縣,逐級追查剪辮情況,縣促區,區促村,村促戶,縣區官員到村蹲點,員警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辮子才算大致剪完。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中華全國風俗志》,對各地民眾留辮情況,也頗多介紹。如河北保定,留辮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開埠雖早,但“蓄辮之惡俗,反較他埠為獨甚。無論上中下三等人,剪髮者殆居最少數。”

結果蔭昌進了宮,看見了慈禧太后,和往常一樣按照程式列了大禮,起身,恭恭敬敬的站在了那裡,而慈禧太后竟然像是沒有看到一樣,對蔭昌的這個假辮子不聞不問。

清朝辮子

當蔭昌退出殿外時,載灃正好來覲見太后,看到蔭昌沒有辮子,當時就破口大駡,結果蔭昌理也不理,就那樣大搖大擺的走出去了。平日裡許多大臣們也是對蔭昌剪辮子議論紛紛,但是也沒有一個人敢前去問個明白。

那麼,讀到這裡,大家知道為什麼蔭昌敢剪辮子,慈禧太后卻不敢多說一句話麼?這還得從蔭昌出訪奧地利說起,話說蔭昌的德語學的一塌糊塗,但是在奧地利卻結識了一個大人物,那就是德國的威廉二世,而且兩個人還成了很好的朋友。蔭昌出使德國時,那是三天兩頭和這個德國皇帝喝茶,甚至於德國皇帝竟然直呼蔭昌的名字,可見待遇非比尋常。

民國蔭昌

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時,也是蔭昌在德國一手斡旋,才有了德國皇帝的讓步,同時,連當時八國聯軍的總司令瓦德西見到蔭昌,都要鞠躬行禮。就憑這一層關係,這個蔭昌在清末基本上是無人敢惹,連當時的慈禧太后看到蔭昌沒有辮子,那也只能假裝沒有看見。

廕昌利用赴青島同德人辦交涉工作之便,順便遊覽了市容,為日後寓居青島做好了準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變時,奉派回京協辦與八國聯軍議和。當初徐用儀因反對與列強開戰被處死,庚子之變結束後清政府給予平反。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廕昌在虎坊橋東設棚路祭,各國公使咸往弔唁,李鴻章派廕昌在棚招待。不久,清政府授廕昌侍郎銜正白旗漢軍副都統,七月,清政府派醇親王載灃為頭等專使大臣,前往德國,對克林德之死表示‘慚悔之意’。並命前內閣侍讀學士張翼、副都統廕昌‘隨同前往,參贊一切’”。同年出任駐德國欽差大臣,繼兼駐荷蘭欽差大臣。後以侍郎銜出使德國大臣,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任滿,清廷命留任。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召回,以正白旗軍副都統加兵部侍郎銜署江北提督,繼而出任陸軍部右侍郎兼署江北提督。

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署陸軍部尚書,改陸軍大臣,訓練近畿各鎮大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再任駐德國欽差大臣。

宣統二年(1910年)春授陸軍部尚書,至夏時卸載欽差大臣職返國履任,並兼訓練近畿陸軍各鎮大臣,同年底升陸軍大臣。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十日,詔廢內閣、軍機處及會議政務處,頒新內閣官制,設立責任內閣。仍任為陸軍大臣,旋以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為協理大臣,各部共設十三個大臣,內滿人九人,內皇族又占五人,漢人僅有四人,時稱“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就在這時,廕昌出任陸軍大臣。七月,兼弼德院顧問大臣。後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時,改任軍諮大臣。

清廷滅亡了,民國發佈“剪髮令”,但大多數民眾不願意剪辮子

1912年6月,梅蘭芳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距離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佈“剪髮令”,已過去了3個月。梅的行動顯然稱不上積極,但相對身邊的其他人,卻已可算走在時代的前沿。比如,為梅管理服裝和處理雜物的“跟包”,無論梅怎麼勸,就是死活不願意剪掉辮子。梅只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強行動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聾子,我勸他們剪辮子,怎麼說也講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們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聾子的辮子剪掉。等他醒過來,感覺到腦後光光的,非常懊喪,把個大李嚇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總是臉沖著外睡.好讓我沒法下手。結果,我趁他酣睡的時候,照樣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著眼淚,手裡捧著剪下來的半根辮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訴苦……過了好久,他談起來還認為這對他的身體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在當年是真有這許多想不開的人的。”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卻不肯剪辮子。這樣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辮子,但未必皆是出於自願。革命軍當年發起的強制剪辮運動,曾引起頗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注意到:“(浙軍)帶著剪刀作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遊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髮的中國人的辮子。……南京人民對浙軍的暴行感到非常憤恨。”同期,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也因軍隊強制剪辮而引發了民眾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再次一級的城市及鄉村,沒有革命軍的強迫,剪辮者更少。比如,雲南軍政府於11月5日限令民眾5天之內剪掉辮子,但在騰越縣城,英國駐當地代領事史密斯觀察到:“公眾輿論對革命是冷淡的。人們沒有任何熱情……在街上很少見到剪了辮子的人。”革命軍勢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樣情形——在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在嘉興縣,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

事實上,民國成立後,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仍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辮子。1914年,赴美留學的胡適,收到來自家鄉安徽績溪的書信,信中說道:“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發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在山西,直到1918年,閻錫山仍在大力推行“剪髮”政策,派出政治實察員至各縣,逐級追查剪辮情況,縣促區,區促村,村促戶,縣區官員到村蹲點,員警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辮子才算大致剪完。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中華全國風俗志》,對各地民眾留辮情況,也頗多介紹。如河北保定,留辮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開埠雖早,但“蓄辮之惡俗,反較他埠為獨甚。無論上中下三等人,剪髮者殆居最少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