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語言能力進階秘訣

專業答疑

為何孩子說話有的早、有的晚?

孩子語言發展相較其它方面, 差異還是挺大的。 有些孩子18個月齡已經可以講很多了;有些孩子在2周歲5個月才剛剛會講一些。

但從孩子的長遠來看, 講早與講晚, 孩子的智力上幾乎並無差別。 這只是寶寶自身特點的差異, 就像一顆果子, 會有早熟與晚熟的差別, 但最終都會一樣的香甜。

現場嘉賓互動

寶寶說話含糊不清怎麼辦?

Lucas媽媽(男寶, 28個月)

寶寶現在會講一些簡單的單詞, 但作為媽媽, 希望他能夠講得更清楚一些。

漢民老師的點評

當孩子來到開口說話的階段, 說得多與少, 一般與家庭環境有關。 如果大人之間很喜歡交流, 孩子耳聞目染, 自然就更擅長語言交流。 寶寶會發現:人際的交往通過語言來做溝通, 不僅能更有效的處理問題, 還能更有效的達成情感的交流。

對一個家庭而言, 即便孩子不說話, 通過寶寶的舉手投足,

家長也知道他想表達什麼, 所以寶寶不說話並不影響他在家庭的生活。 有些家長不善言辭, 很默契的幫助孩子完成很多事情, 寶寶就會依賴性強、說話少。 但有些家庭更傾向於語言互動交流, 引導孩子獨立自主, 寶寶就會自我照顧能力強、並且說話多。

Lucas已從語言理解期過度到了語言表達的初期的階段, 家長可多為其準備語言環境:就當下的現象、孩子的日常生活與其交流, 引發其多想、多說、多練習, 相信孩子的語言爆發指日可待。

現場嘉賓Lucas媽媽與漢民老師、唐老師分享育兒心得

熱點話題

那麼多語言種類, 寶寶會怎麼選擇?

真實的語言環境最重要

寶寶對語言的接受程度, 取決於寶寶處於日常生活中的語境,

還是家長刻意而為之的教條語言學習。 如果家長在生活中隨意說的某種語言, 孩子是很容易學會的。

例如:說上海話的奶奶和說普通話的媽媽, 這兩種語言同時出現在寶寶的生活中, 伴隨成長, 寶寶逐步的都會理解這兩種語言, 對孩子語言學習也不會有影響。

只要一個孩子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練習語言, 而不是刻意去練習語言, 即使多幾門的語言, 寶寶都能學會, 最怕家長為了寶寶說語言而教語言, 這樣反到會打亂孩子的語言學習。

對母語進行深入的學習

另外, 寶寶至少需要有一門語言作為母語, 去縱深學習。 例如:媽媽是說普通話的, 媽媽帶得多影響最大, 寶寶就會在普通話上學習得更深入, 奶奶說上海話, 在0-3歲的階段, 寶寶學習力非常強, 沒多久就能聽得懂學得會, 但深入程度就不及普通話。 家庭語言教育, 順其自然就好, 強迫老人刻意不說方言的做法並不可取。

語言不光是說話, 是思考、表達、協作、關係處理等綜合協同作業的結果。 所以一個國家如果語言多元,

且沒有母語的文化積澱, 就很難成就文學大師。

由此現象探討育兒:我們可以讓寶寶早期接觸多語種的環境, 但要分出主次, 將主要的語言作為母語進行深入的學習。 對母語的特點、所承載的文化都做深入的瞭解, 而對其它語言則做寬泛的涉獵, 這樣寶寶既能有好的語言造詣、對其它語種也能聽得懂, 也能吸收知識。

說髒話只是階段,早期忽略就好

孩子早期突然說了句髒話,家長可選擇忽略的做法。因為對於寶寶,只是簡單的模仿而已,過兩天沒了興趣就不說了。如果父母反復強調不能說髒話,反到會孩子會形成很深的印象,而難以改正缺點。

有時候壞習慣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孩子會有很深的影響,只有當大人給他施加壓力後變成了心理負擔,才會持續性的加深了寶寶對壞習慣的印象。給予孩子寬鬆的環境、讓他在大愛的環境下,寶寶會成長得更好。

專家小結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第一方面:不同月齡,不同語言能力

寶寶語言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0-3個月的時候就會聽聲音;4-6個月通過口腔的探索發出咿呀的聲音;7-12個月已能理解基礎性的簡單語言,也能發出媽媽、爸爸等簡單詞彙。

1-2歲是寶寶對語言的超強理解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語言,只要與他生活場景對應得上、經歷過的,寶寶都能記得住。2-3歲進入語言表達期,寶寶能將之前所積累的所有語言,都能說出來。

3歲後寶寶幾乎完成了所有的語言表達;3-6歲是寶寶練習語言技巧的階段,寶寶能學會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幽默、修辭、演講等。

第二方面:不給孩子過度的壓力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給孩子壓力。因為不同的孩子在語言的發展上並不是同步發展的,開口有早晚,所以父母就會希望孩子能更早的開口。

於是家長就無形給了孩子更大的壓力,孩子被“逼”著去學習,其心理感受很糟糕,於是他會自動啟用“趨利避害”模式,回避發展自身的語言系統。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寬鬆的環境、語言上順其自然的發展,不附加任何強制性的要求。

協力廠商面:並不是“把話說出來”才算成功

父母會錯誤的認為孩子說出來的就是懂了,說不出就是不懂,所以在教孩子的時候,以“能夠說出來”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但這只是片面的看法。

在早期教育中,孩子的理解力和動手力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懂不懂,最主要是看他有沒有理解,及看他能不能通過練習,做出來,而不僅僅只是表達的能力。

第四方面:在社交中學習語言

人類的語言是用來社交的,寶寶熟練運用語言社交,是其社交性發育的結果。所以語言不是靠父母用書本、字卡“教”出來的,而要在寬鬆的人際交往環境中多練習,才能學會。

讓寶寶多跟家裡人交往、多跟社會交往,交往關係一旦建立,寶寶的語言功能就會自動建立起來,成為寶寶日常生活中正在使用的工具。

第五方面:重視早期閱讀

閱讀是人類很重要的一項技能。早期閱讀的培養可以從9個月開始,通過玩耍式的學習獲得。寶寶1歲多後,逐漸開始閱讀內容、父母可以通過講述,讓寶寶知道情節,寶寶就能養成早期閱讀的習慣。這對於寶寶未來上幼稚園、小學時,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說髒話只是階段,早期忽略就好

孩子早期突然說了句髒話,家長可選擇忽略的做法。因為對於寶寶,只是簡單的模仿而已,過兩天沒了興趣就不說了。如果父母反復強調不能說髒話,反到會孩子會形成很深的印象,而難以改正缺點。

有時候壞習慣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孩子會有很深的影響,只有當大人給他施加壓力後變成了心理負擔,才會持續性的加深了寶寶對壞習慣的印象。給予孩子寬鬆的環境、讓他在大愛的環境下,寶寶會成長得更好。

專家小結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第一方面:不同月齡,不同語言能力

寶寶語言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0-3個月的時候就會聽聲音;4-6個月通過口腔的探索發出咿呀的聲音;7-12個月已能理解基礎性的簡單語言,也能發出媽媽、爸爸等簡單詞彙。

1-2歲是寶寶對語言的超強理解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語言,只要與他生活場景對應得上、經歷過的,寶寶都能記得住。2-3歲進入語言表達期,寶寶能將之前所積累的所有語言,都能說出來。

3歲後寶寶幾乎完成了所有的語言表達;3-6歲是寶寶練習語言技巧的階段,寶寶能學會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幽默、修辭、演講等。

第二方面:不給孩子過度的壓力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給孩子壓力。因為不同的孩子在語言的發展上並不是同步發展的,開口有早晚,所以父母就會希望孩子能更早的開口。

於是家長就無形給了孩子更大的壓力,孩子被“逼”著去學習,其心理感受很糟糕,於是他會自動啟用“趨利避害”模式,回避發展自身的語言系統。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寬鬆的環境、語言上順其自然的發展,不附加任何強制性的要求。

協力廠商面:並不是“把話說出來”才算成功

父母會錯誤的認為孩子說出來的就是懂了,說不出就是不懂,所以在教孩子的時候,以“能夠說出來”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但這只是片面的看法。

在早期教育中,孩子的理解力和動手力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懂不懂,最主要是看他有沒有理解,及看他能不能通過練習,做出來,而不僅僅只是表達的能力。

第四方面:在社交中學習語言

人類的語言是用來社交的,寶寶熟練運用語言社交,是其社交性發育的結果。所以語言不是靠父母用書本、字卡“教”出來的,而要在寬鬆的人際交往環境中多練習,才能學會。

讓寶寶多跟家裡人交往、多跟社會交往,交往關係一旦建立,寶寶的語言功能就會自動建立起來,成為寶寶日常生活中正在使用的工具。

第五方面:重視早期閱讀

閱讀是人類很重要的一項技能。早期閱讀的培養可以從9個月開始,通過玩耍式的學習獲得。寶寶1歲多後,逐漸開始閱讀內容、父母可以通過講述,讓寶寶知道情節,寶寶就能養成早期閱讀的習慣。這對於寶寶未來上幼稚園、小學時,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