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與信仰

作者:瑪利亞 轉自《信德》報總741期

我已年過50, 回想自己的生命歷程, 深感家庭對晚輩的信仰培育是多麼重要。 家庭就是教會的一個小細胞, 是基督奧體的一部分, 因此, 過好家庭生活, 是每個做家長的責任。 在這裡介紹一下我的信仰經歷, 家庭教育經驗。

1.我從爺爺那裡得到了信仰

爺爺因成分不好, 文革時期被從北京轟回農村老家。 那時我還沒上小學, 待爺爺落實政策返京後, 我已在上大學。 人生美好的青少年時期, 我卻在信仰荒蕪中度過。 看到喊他“爺爺”、“姥爺”的孫男娣女——這些迷途的羔羊, 他感到有種使命在召喚:要把這些羔羊一個一個找回到天主的羊棧裡。

爺爺不顧自己70多歲的高齡, 輪流到各家居住, 給孩子們講天主教信仰及天主教教理。 我們當時並不理解他的用意, 還背地裡給他起外號, 叫他“老研究”, 說他“入了迷了”。

他用循序漸進的方法, 每天講一點, 每天複習一點, 每天考一點。 每到爺爺“講課”的時間, 媽媽都督促我停下手裡的一切:“快去, 快去, 聽你爺爺講道理去!”就這樣, 我從他老人家那裡接受了“天主聖三”、“耶穌兩性一位”、“原罪”、“本罪”、“萬民四末”、“天主十誡”、“聖教四規”、“彌撒”、“聖體”, 還有許多關於“七”的道理:“七件聖事”、“克罪七德”、“七罪宗”、“聖神七恩”等。

每講一個道理, 他都要求我能夠理解並接受才算合格。 對於重要的經文他便會逐句地給我講解,

例如信經, 他分12個信, 逐一地進行講解。 現在回想, 正是因為他這樣的嘔心瀝血, 才有了我今天的信仰, 使我受益終生。

他不僅把迷途的羔羊一隻一隻地領回到天主的羊棧, 使我們這些晚輩們堅固了對天主的信仰, 更是對“個別人”開小灶, 希望他們能去修道。 果然, 天主揀選了我們中的一個, 當年的後生如今已晉鐸20年了。 感恩他老人家, 把天主教的信仰紮根在我們的心裡。

爺爺不僅對自己的孫男娣女們施以信德的教育, 也對孫媳婦們、孫女婿們甚至親家的人施以信德的教育, 在他老人家的教誨下, 許多人認識了天主。

老人家德高望重, 甚至連他的死都那麼感人, 他無病無恙在99歲的時候領受了傅油聖事後用睡覺的方式離開了我們。

生前囑咐我們在他的遺像四周寫下這樣字:

今日看我我如是

異日觀汝汝亦然

上:望吾後世

下:善修諸德

這就是我的爺爺。

2.爺爺的寬恕

爺爺在文革期間受盡折磨侮辱, 住在牲口棚裡, 自己打煤餅、做飯, 戴高帽掛牌子自己敲著鑼被遊街是常事。 他還曾被捆手吊起來毒打, 手骨折變形。 可對這一切他從來沒抱怨過。 不僅如此, 在落實政策回京以後, 村幹部的家屬來京就醫爺爺還讓他們住在我們家裡, 管吃管住熱情地招待, 要知道, 那時候還要糧票呢!“爺爺, 他們那麼折磨你, 你不恨他們嗎?”爺爺用聖經的話回答:“原諒他們吧, 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什麼。 有人打你左臉, 你把右臉也給他打。 耶穌教導人要愛仇,

要以德報怨。 ”“爺爺, 那他們當時折磨你的時候, 你也不恨嗎?”爺爺答:“不恨, 跟隨耶穌背自己的十字架。 ”

這就是我的爺爺, 他用他的生命經驗為耶穌作了見證!這就叫寬恕!

3.媽媽的教導

年少時, 我有早晨起床一邊穿衣服一邊哼著小曲的習慣, 媽媽聽到就會批評:“睜開眼就是這個, 畫個十字念端經多好, 把一天獻給天主。 ”可我就是改不了這個習慣。 不知被媽媽說了多少次才慢慢有所改變, 只要小曲一出口, 就想起媽媽的話, 馬上畫十字念經。 如今, 這個習慣已伴隨我多年, 我也培養自己的孩子養成了這個好習慣。 媽媽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但她老人家的教導卻永遠地留給了我。

每逢瞻禮、慶節, 媽媽都會提醒我:瞻禮到了,

好好預備預備辦個妥當神工。 在我的成長道路上, 媽媽總是細心地關愛著我。 不僅如此, 她還耐心地給予冷淡的鄰居教友以關心, 提醒他們進堂。 如果遇到鄰居騙她說進堂時, 她會接著問是哪位神父做的彌撒呀?這一問就露餡。

媽媽對進堂穿的服裝也有要求, 不許穿拖鞋, 衣服要嚴穩。 她進堂時, 總是打扮得乾淨俐落。 媽媽年輕時有雙皮鞋, 我印象中她平日不穿, 只是到進堂時才穿。

有一次, 我女兒要穿涼拖鞋進堂, 但媽媽卻說不行, 最終女兒換上了媽媽的布鞋, 才被允許進堂。 她老人家說得好:教堂是嚴肅的地方, 是恭敬天主的地方, 不能隨隨便便, 穿褲衩、拖鞋都不好, 再熱也得克服一下。

感恩我的媽媽, 她不但給了我生命, 哺育了我長大,無微不至地愛著我,還給了我有關永生的教導。

​4.爸爸的故事

我的爸爸是個大老粗,沒文化,不會講什麼道理,可是他會給我講故事,不但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還給我講聖經上的故事。在我正式研讀聖經以前,我已經聽爸爸講了許多聖經上的故事:亞當厄娃吃命果的故事、加音殺亞伯爾的故事,諾厄方舟的故事,閃、含、耶斐特的故事,亞巴郎的故事,依撒格的故事,厄撒烏、雅各伯的故事,若瑟的故事,達味的故事,以色列人過紅海的故事,耶穌復活拉匝祿的故事,浪子回頭的故事等,還給我講玫瑰經15端(現有20端)的奧跡,苦路善工14處。

這就是我的爸爸,他雖然不會講大道理,但他卻用講故事的方式,帶領我認識了聖經。當我有一天真的拿起那本厚厚的聖經時,裡邊的故事我已不陌生。爸爸幫我打下了良好的閱讀聖經基礎。

爸爸不常讀書看報,卻愛極了教會的書籍報紙刊物,並念給媽媽聽。我若在時,他便把他認為好的消息分享給我,或是將報刊遞給我,讓我念給他聽。

感恩我的爸爸,雖然他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時常縈繞著我,在我讀經的時候,總是有爸爸的聲音伴著我。他雖然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物質財富,但卻給了我永恆的精神財富——信仰。

5.婆婆給我的影響

感謝天主讓我嫁了一個好人家。婆婆家在農村,村裡有天主堂。婆婆雖然不富裕但卻有堅固的信德,雖然沒多高文化,但卻懂不少道理。她很開明,每次回老家時,婆婆總能給我講些三鄉五裡發生的“奇事”——她是在用這種方式教導我這個城裡的兒媳婦:熱心恭敬天主是必須的!進堂望彌撒是重要的!為煉靈祈禱是不能忘的!

有一次,當聊到晨禱時,我說了媽媽曾經對我的教導,婆婆也告訴我一段很好的經文“爾國臨格,耶穌至聖之心……”並說:“多好呀,把一天的事都獻給天主,不管高興的事和不高興的事,不驕傲不抱怨。”理所當然地,我也把這段經文傳給了自己的孩子。

出於兒女對老人家的關心,老公電話裡對母親說,雨雪天路不好走就別去堂裡望彌撒啦,怕摔著。可婆婆卻說“俺爬著也要去堂裡。”做晚輩的我們當時不理解。就在她晚年輪流住兒女家的時候,也願意常常回到她住了幾十年的村裡,儘管兒子家有樓房,好吃好喝好伺候,去廁所也不用出屋。其實她就是圖村裡有堂,方便天天能參與彌撒。

她為兒女們每天祈禱,她以她的方式無私地愛著兒女們而寧願委屈自己,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麻煩兒媳婦。我和婆婆真正住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但和她在一起的時日裡,我們相處得很好,她的信德影響著我。她雖然識字不多,但卻天天看有益於信仰的教會書籍,看到婆婆這麼喜歡看書,我就給她買了一個老花鏡,她高興地說“嚴好,你怎麼這麼會買呀!”更讓我欽佩的是,她老人家偶爾還寫點日記,把她的心得記錄下來,遇到不會寫的字,她就去查“日課”,從經文裡找到她需要的字(其實,她只是找同音的字),實在不行,她就畫個寫意的圖畫代表那個字。她老人家真是有智慧!她的日記不止一個練習本。

婆婆喜歡聽堂裡的聖歌,尤其是那首“主,禰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我就拿著“彌撒經歌薈萃”唱給她聽,就這樣,我們婆媳一唱一和地快樂著:“歌詞寫得多好呀,主拉著我的手,常帶在他身邊。”

如今,婆婆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每當我們聽到她當年的唱歌錄音,翻看她寫的“日記”我都會熱淚盈眶。今天我們反省:“我是否像老人家那樣熱切地渴望走進天主,依靠天主,把自己的一切交托給天主,以至於“爬著也要去進堂望彌撒”?老人家的這句樸素的話裡包含著多深的信德、望德和愛德呀!老人家雖然口裡講不出大道理,但是她以自己的行為教育了晚輩們!我們有文化、會寫字、會唱歌,可又都看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唱了些什麼?——好好反思吧!

6.每日晚禱誦念公經是個好習慣

在我出嫁以前,家裡就有晚上誦念公經的規矩,不管有人回家多晚,大都要等人齊了開始。這樣以來,每個人都不好回家太晚,不好意思讓大家等你一個人。誦念公經時,會的人輪流領經,不會的人拿著日課本跟著念。當然,還是爸爸領經的時候多。我從這樣的氛圍裡學會了許多經文,也養成了睡覺前晚禱的習慣。“感謝天主賜予我一天的生命,懇求今夜平安。”我從中受益頗多。如今,我們一家三口也是每日晚禱誦念玫瑰經。相信這也會有益於孩子的信仰培育。

其實,家庭就是教會的一個縮影。家庭,不僅包括吃喝拉撒睡,也包含著日常的信仰培育,我自身的成長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不要忽視做家長的責任,因為你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表率的作用。只有當家長的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孩子做到。否則,你自己不進堂怎麼要求孩子進堂?你自己不辦告解怎麼要求孩子辦告解?你自己不懂道理怎麼教孩子?你自己不祈禱怎麼督促孩子祈禱?你自己不讀聖經怎麼培育孩子讀?你自己糊裡糊塗怎麼讓孩子明白?你不經意的一句話,不經意的一個行為正對孩子未來的思想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我們應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對晚輩的信仰培育。信仰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信仰就活在我們的生活裡。

哺育了我長大,無微不至地愛著我,還給了我有關永生的教導。

​4.爸爸的故事

我的爸爸是個大老粗,沒文化,不會講什麼道理,可是他會給我講故事,不但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還給我講聖經上的故事。在我正式研讀聖經以前,我已經聽爸爸講了許多聖經上的故事:亞當厄娃吃命果的故事、加音殺亞伯爾的故事,諾厄方舟的故事,閃、含、耶斐特的故事,亞巴郎的故事,依撒格的故事,厄撒烏、雅各伯的故事,若瑟的故事,達味的故事,以色列人過紅海的故事,耶穌復活拉匝祿的故事,浪子回頭的故事等,還給我講玫瑰經15端(現有20端)的奧跡,苦路善工14處。

這就是我的爸爸,他雖然不會講大道理,但他卻用講故事的方式,帶領我認識了聖經。當我有一天真的拿起那本厚厚的聖經時,裡邊的故事我已不陌生。爸爸幫我打下了良好的閱讀聖經基礎。

爸爸不常讀書看報,卻愛極了教會的書籍報紙刊物,並念給媽媽聽。我若在時,他便把他認為好的消息分享給我,或是將報刊遞給我,讓我念給他聽。

感恩我的爸爸,雖然他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時常縈繞著我,在我讀經的時候,總是有爸爸的聲音伴著我。他雖然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物質財富,但卻給了我永恆的精神財富——信仰。

5.婆婆給我的影響

感謝天主讓我嫁了一個好人家。婆婆家在農村,村裡有天主堂。婆婆雖然不富裕但卻有堅固的信德,雖然沒多高文化,但卻懂不少道理。她很開明,每次回老家時,婆婆總能給我講些三鄉五裡發生的“奇事”——她是在用這種方式教導我這個城裡的兒媳婦:熱心恭敬天主是必須的!進堂望彌撒是重要的!為煉靈祈禱是不能忘的!

有一次,當聊到晨禱時,我說了媽媽曾經對我的教導,婆婆也告訴我一段很好的經文“爾國臨格,耶穌至聖之心……”並說:“多好呀,把一天的事都獻給天主,不管高興的事和不高興的事,不驕傲不抱怨。”理所當然地,我也把這段經文傳給了自己的孩子。

出於兒女對老人家的關心,老公電話裡對母親說,雨雪天路不好走就別去堂裡望彌撒啦,怕摔著。可婆婆卻說“俺爬著也要去堂裡。”做晚輩的我們當時不理解。就在她晚年輪流住兒女家的時候,也願意常常回到她住了幾十年的村裡,儘管兒子家有樓房,好吃好喝好伺候,去廁所也不用出屋。其實她就是圖村裡有堂,方便天天能參與彌撒。

她為兒女們每天祈禱,她以她的方式無私地愛著兒女們而寧願委屈自己,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麻煩兒媳婦。我和婆婆真正住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但和她在一起的時日裡,我們相處得很好,她的信德影響著我。她雖然識字不多,但卻天天看有益於信仰的教會書籍,看到婆婆這麼喜歡看書,我就給她買了一個老花鏡,她高興地說“嚴好,你怎麼這麼會買呀!”更讓我欽佩的是,她老人家偶爾還寫點日記,把她的心得記錄下來,遇到不會寫的字,她就去查“日課”,從經文裡找到她需要的字(其實,她只是找同音的字),實在不行,她就畫個寫意的圖畫代表那個字。她老人家真是有智慧!她的日記不止一個練習本。

婆婆喜歡聽堂裡的聖歌,尤其是那首“主,禰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我就拿著“彌撒經歌薈萃”唱給她聽,就這樣,我們婆媳一唱一和地快樂著:“歌詞寫得多好呀,主拉著我的手,常帶在他身邊。”

如今,婆婆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每當我們聽到她當年的唱歌錄音,翻看她寫的“日記”我都會熱淚盈眶。今天我們反省:“我是否像老人家那樣熱切地渴望走進天主,依靠天主,把自己的一切交托給天主,以至於“爬著也要去進堂望彌撒”?老人家的這句樸素的話裡包含著多深的信德、望德和愛德呀!老人家雖然口裡講不出大道理,但是她以自己的行為教育了晚輩們!我們有文化、會寫字、會唱歌,可又都看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唱了些什麼?——好好反思吧!

6.每日晚禱誦念公經是個好習慣

在我出嫁以前,家裡就有晚上誦念公經的規矩,不管有人回家多晚,大都要等人齊了開始。這樣以來,每個人都不好回家太晚,不好意思讓大家等你一個人。誦念公經時,會的人輪流領經,不會的人拿著日課本跟著念。當然,還是爸爸領經的時候多。我從這樣的氛圍裡學會了許多經文,也養成了睡覺前晚禱的習慣。“感謝天主賜予我一天的生命,懇求今夜平安。”我從中受益頗多。如今,我們一家三口也是每日晚禱誦念玫瑰經。相信這也會有益於孩子的信仰培育。

其實,家庭就是教會的一個縮影。家庭,不僅包括吃喝拉撒睡,也包含著日常的信仰培育,我自身的成長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不要忽視做家長的責任,因為你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表率的作用。只有當家長的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孩子做到。否則,你自己不進堂怎麼要求孩子進堂?你自己不辦告解怎麼要求孩子辦告解?你自己不懂道理怎麼教孩子?你自己不祈禱怎麼督促孩子祈禱?你自己不讀聖經怎麼培育孩子讀?你自己糊裡糊塗怎麼讓孩子明白?你不經意的一句話,不經意的一個行為正對孩子未來的思想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我們應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對晚輩的信仰培育。信仰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信仰就活在我們的生活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