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講好山東故事”散文丨夜遊趵突泉

夜遊趵突泉

散文

作者/ 張中軍

農曆十五, 本想踏著月光夜遊趵突泉。 誰知, 昨晚皎潔的圓月, 今晚卻不見了。 也難怪, 雨水勤快的夏天, 三天兩頭地下雨, 沒有月亮就沒有月亮吧。 來濟南二十多年了, 遊覽趵突泉的次數很多, 還有幸在趵突泉公園舉辦了幾次我的個人畫展。 但是, 夜遊趵突泉卻不多, 除了幾次來趵突泉公園看元宵節花燈會, 夏天夜裡還從沒有遊過趵突泉, 心裡便有許多的好奇和期許。

從泉城廣場西行過馬路, 走過題寫著:“趵突勝景”的高大牌坊, 就到了流光溢彩的趵突泉東門了。 燈光閃爍的大門明亮如晝,

出出進進的遊人真不少。

從東門進公園後, 迎面有六個青花瓷大盆, 盆裡養著幾十棵錯落有致的觀賞荷花。 荷葉青翠欲滴, 荷花嬌豔美麗。 荷葉映襯著身後一丈多高的假山奇石, 更襯托出了荷花的豔麗。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荷花是濟南的市花, 趵突泉門口擺幾盆荷花, 那是進門便見到的美景。 假山也很有特色, 在華燈的映照下, 仍能清楚地看到有塊奇石如老壽星, 有塊奇石像彩袖舞女。 從假山南邊西行, 不遠處就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這水聲有泉水從高處濺落在青石上發出的聲音, 有泉水匯成溪流流動的聲音, 活潑而歡快地歌唱著。

頭頂的楊樹、柳樹、松樹、竹子枝葉交錯, 滄園北面的長廊顯得格外幽靜。

三三兩兩的遊人, 或交談或看燈光朦朧中水面粼粼的波光。 過滄園橋, 西行幾十米就是白雪樓, 白雪樓是明朝著名詩人“後七子”領袖李攀龍生活的舊居, 為後人所建。

李攀龍幼年喪父, 好學苦讀, 三十歲中進士, 官至陝西按察司提掌副使。

他著作甚豐, 主張“文必秦漢, 詩必盛唐。 ”頗為後世文人所推崇。 白雪樓的西牆北側是無憂泉, 許是泉水大, 池水滿的緣故吧, 無憂泉湧流的泉水與池水落差小了, 聲音也便淡淡的, 像騷客輕撫的琴聲, 牽連不斷地鳴響著。 白日裡, 無憂泉池裡遊得最歡的魚兒, 晚間也休息了, 很難覓見它們的身影。 只是這裡的燈光比別處亮多了, 沾了趵突泉的光吧, 無憂泉和趵突泉南北相望, 中間只隔了一排觀泉的長廊。

走近趵突泉, 走近夜色中燈光通明的趵突泉。 我仿佛又回到了年關, 在元宵節燈會上賞泉。 先不說趵突騰空的壯美景觀和“雲霧潤蒸華不注, 波瀾聲震大明湖”的崩水鳴濤聲。 單說那噴金吐玉繽紛斑斕的彩燈吧, 觀瀾亭距離噴湧的三股泉水有六七米遠,

亭子兩丈見方, 中間一個碩大無比需三四人合抱才能摟得住的大紅燈籠。 亭子四角各有一個稍小一些的大紅燈籠。 這燈籠的美, 不光在大在亮在紅。 而且, 這喜慶的紅燈籠映照著趵突泉, 映照著觀瀾亭下趵突泉邊擺放的荷花。 擺了一圈的綠荷葉擎著幾朵俏美的粉紅的荷花, 在夜光中朦朧著輕紗一般的美。 這美與趵突泉的三股水交相輝映, 給趵突泉的大美增色不少。

像這樣大而美的燈籠, 趵突泉北側濼源堂外的觀泉亭裡還有幾個, 趵突泉南側的觀泉長亭裡, 別具匠心地懸掛了四串葫蘆大小的紅燈籠。 這些紅燈籠的美和光, 外加上觀瀾亭上、濼源堂上、觀泉亭長廊房檐上的一串串紅射燈的流線美和紅色燈光,

更給夜色中的趵突泉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美。

當然, 趵突泉自身的美在夜間也是別具風采的, 燈光輝映著嘩嘩汩汩不停地噴花吐玉的泉水。 泉水像大地上盛開的三朵奇葩, 噴湧的高度也有半米多高。 那自然的, 來自地心裡的湧泉, 永不止歇地噴湧著,本身就是壯觀奇美的佳景。

為了讓夜晚的趵突泉更具美豔的色彩,別具匠心的燈光師還潛入泉水池下裝上燈,為趵突泉從水下往上打出了霓虹燈光。這彩色的光分紅、黃、藍三原色,且三色不停地變化,每隔一分鐘變換一樣色彩,使人不經意間就看到了不同色彩的趵突泉,這是白天所沒有的景觀。藍光時三股泉水在夜色中有綠的感覺,黃光時三股泉水又透出幾分的白,紅光時三股泉水又分明能望見橘黃色的光亮。陶醉在趵突泉畔的遊客,不停地拍照賞玩,仿佛置身瑤池仙境,久久地不捨得離去。

更為美妙的是,在如洪鐘般嘩嘩流淌的泉水聲裡,分明又多了絲絲長長牽連不斷的音樂旋律。時而抑揚頓挫,時而激昂雄壯,猶如高山流水般的琴音。這琴聲時遠時近,時高時低,有如山間鳥鳴般絕妙。

在盡情享受趵突泉的迸泉鳴濤和悠揚激蕩的琴聲時,不禁循聲望去,原來在濼源堂前出現了一架古琴,一位二十多歲的英俊青年正在撫弄琴弦,那纖秀的十指時急時緩,時頓時彈地撥弄著古琴上細細的弦絲。為古琴聲所吸引,我不覺從觀看趵突泉的石板橋上走進濼源堂前的亭子下。那裡擺放著幾張桌椅,只有幾個人在那裡坐著靜聽,我便靜靜地坐下。一邊是趵突泉的噴湧聲,一邊是青年彈奏的古琴聲。兩音相近聽者便感合二為一了,只是那泉水聲粗狂奔放,而古琴聲細膩悠揚。兩種聲音糅合在一起,天然的和人為的交響音樂美,形成了天籟般動人的絕響。撼人心魄的美,驚魂激蕩的美,讓人沉醉其中。久久地,我不願從這種美妙動人的天籟之音裡出來,身邊的遊客走了又來,來了又走,我依然坐在那裡入神地傾聽。

有了古琴和趵突泉的合唱合奏,今晚雖然沒有心儀的圓月,我夜遊趵突泉的情致也滿足了,盈盈的醉酒般地沉浸於趵突泉絕美的夜色之中。

文章作者

張中軍

1971年生,現居濟南。當過兵,當過記者編輯。著有詩歌散文集《學步》《鵲華吟草》《詩畫濟南》《研磨思念的河流》《小小少年》《小小作家》等書。作品散見《詩刊》《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橄欖綠》《山東文學》《奔流》《東京文學》等文學期刊,《中國少年報》《中國水利報》《中國工商報》《人民武警報》《人民公安報》《大眾日報》《河南日報》《語文報》等報紙副刊,發表詩歌散文近千篇。有若干詩歌與散文作品獲獎,有文章入選人教版教輔教材。

永不止歇地噴湧著,本身就是壯觀奇美的佳景。

為了讓夜晚的趵突泉更具美豔的色彩,別具匠心的燈光師還潛入泉水池下裝上燈,為趵突泉從水下往上打出了霓虹燈光。這彩色的光分紅、黃、藍三原色,且三色不停地變化,每隔一分鐘變換一樣色彩,使人不經意間就看到了不同色彩的趵突泉,這是白天所沒有的景觀。藍光時三股泉水在夜色中有綠的感覺,黃光時三股泉水又透出幾分的白,紅光時三股泉水又分明能望見橘黃色的光亮。陶醉在趵突泉畔的遊客,不停地拍照賞玩,仿佛置身瑤池仙境,久久地不捨得離去。

更為美妙的是,在如洪鐘般嘩嘩流淌的泉水聲裡,分明又多了絲絲長長牽連不斷的音樂旋律。時而抑揚頓挫,時而激昂雄壯,猶如高山流水般的琴音。這琴聲時遠時近,時高時低,有如山間鳥鳴般絕妙。

在盡情享受趵突泉的迸泉鳴濤和悠揚激蕩的琴聲時,不禁循聲望去,原來在濼源堂前出現了一架古琴,一位二十多歲的英俊青年正在撫弄琴弦,那纖秀的十指時急時緩,時頓時彈地撥弄著古琴上細細的弦絲。為古琴聲所吸引,我不覺從觀看趵突泉的石板橋上走進濼源堂前的亭子下。那裡擺放著幾張桌椅,只有幾個人在那裡坐著靜聽,我便靜靜地坐下。一邊是趵突泉的噴湧聲,一邊是青年彈奏的古琴聲。兩音相近聽者便感合二為一了,只是那泉水聲粗狂奔放,而古琴聲細膩悠揚。兩種聲音糅合在一起,天然的和人為的交響音樂美,形成了天籟般動人的絕響。撼人心魄的美,驚魂激蕩的美,讓人沉醉其中。久久地,我不願從這種美妙動人的天籟之音裡出來,身邊的遊客走了又來,來了又走,我依然坐在那裡入神地傾聽。

有了古琴和趵突泉的合唱合奏,今晚雖然沒有心儀的圓月,我夜遊趵突泉的情致也滿足了,盈盈的醉酒般地沉浸於趵突泉絕美的夜色之中。

文章作者

張中軍

1971年生,現居濟南。當過兵,當過記者編輯。著有詩歌散文集《學步》《鵲華吟草》《詩畫濟南》《研磨思念的河流》《小小少年》《小小作家》等書。作品散見《詩刊》《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橄欖綠》《山東文學》《奔流》《東京文學》等文學期刊,《中國少年報》《中國水利報》《中國工商報》《人民武警報》《人民公安報》《大眾日報》《河南日報》《語文報》等報紙副刊,發表詩歌散文近千篇。有若干詩歌與散文作品獲獎,有文章入選人教版教輔教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