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在晉國勢力和領土都遠強于韓趙魏,為何反被三家吞併?

"好眾辱人者殃, 戮辱所任者危。 "

-----當眾羞辱他人日後可能會遭殃, 就是會遭此人迫害;羞辱了人家還要任用他而且是在重要崗位上, 那麼就危險了。

春秋末期, 晉國有四大卿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

智伯, 即智瑤。

據說此人相貌俊俏, 儀錶堂堂, 是個標準的美男子, 且拉弓射箭之術了得, 此外還精通藝術韻律, 能言善辯, 又堅毅勇敢, 可以說是能文能武能藝能言的完美典範。

智瑤當政之後, 剛愎自用, 待臣屬十分驕橫。 有一次, 其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聚會, 智瑤當眾戲弄韓康子, 並且侮辱他的家相段規。

智國聽說之後, 勸他要以禮相待, 否則日後可能會招致禍患, 智瑤非但不聽, 還說, “災難這種事, 我說有就有, 我說沒有, 誰也不能夠給我帶來災禍。 ”

為避禍, 智果到太史那裡申請另立一族, 改姓輔。

進而, 智伯又仗恃武力和權勢, 接二連三地向韓康子和國內的另外兩個大夫魏桓子、趙襄子提出領土要求。

韓魏兩家掂量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智伯抗衡, 同時亦為誘使他進一步犯錯誤, 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將欲敗之, 必姑輔之;將欲取之, 必先與之”的策略, 先後割出“萬家之邑”給他。 可是, 趙襄子卻未買智伯的賬。 智伯惱羞成怒, 脅迫韓、魏共同出兵討伐趙襄子。

危急中趙襄子秘密聯絡韓、魏, 曉之以“唇亡齒寒”之理。 共同的處境, 危險的前途, 使三家團結到了一起, 他們裡應外合, 水淹智軍, 智伯在混亂中喪命。 之後, “三家分智氏之田, 盡滅智氏之族”。

看《資治通鑒》, 在三家分晉, 弱小的韓趙魏反而滅掉了強大的智伯之後, 有一段司馬光的議論, 很有意思。

司馬光說:“智伯之亡也, 才勝德也。 ”

然後司馬光有一大段的議論, 說智伯很聰明, 做事很精明, 可是做人卻不夠正直、公平, 不能夠容人。 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我們稱作聖人;一個無德無才的人, 我們稱作愚人;德行勝過才能的人, 我們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品德的人我們稱作小人。 還說作為一個執政者, 在選拔官員的時候,

與其得到小人, 不如得到愚人。

為什麼呢?因為君子有才能會把它用到好事情上, 小人有才能卻會把它用到壞事情上。 君子有才處處行善, 小人有才處處為惡。 於是反而不如愚人來的安全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