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殿兵:阜南焦陂古城歷史考證

阜南縣城鳥瞰圖

焦陂, 古時稱焦邑、椒邑, 也稱椒陂、焦坡。 焦陂古城遺址位於清河與潤河交匯處的焦陂鎮, 古時從潁州西湖坐船順清河可以直達,

現塘久廢, 僅存其名。

焦陂鎮距離阜南東北25公里, 北距阜陽市22.5公里, 東與阜南朱寨鎮、張寨鎮接壤, 西與柳溝鄉交界, 南與黃崗鎮, 北與許堂鄉相鄰。 境內有潤河、陶子河、清河自西北向東流去, 還有一口古井名九龍泉, 全國馳名的焦陂特曲, 即此泉水釀造。

九龍奇泉井

椒陂之名見於文獻資料始於唐朝。 據宋·歐陽修著《新唐書·地理志》載:“潁州汝陰郡……南三十五裡有椒陂塘, 引潤水溉田二百頃, 永徽中, 刺史柳寶積修……”。 明·正德《潁州志》記載:“椒陂塘在州南六十裡, 廣十餘頃, 溉田萬畝。 唐刺史柳寶積教民置陂潤田, 引河水入塘, 灌溉倍之。 ”椒陂以椒陂塘而名, 故椒陂在唐代已著史錄。 宋代更名為焦陂鎮, 是潁州所轄十鎮之一。 按明·正德《潁州志》載:“椒陂鎮碑, 宋置, 在廢鎮西, 佛寺塔邊, 剝落難辨, 惟末雲:‘寶元二年己卯許平立石’。 ” 在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已卯五月立于原鐵佛寺塘邊一塊破舊的石碑, 碑文記載“焦坡前代置鎮”。 由此推論, 焦陂置鎮可能早在隋唐時期已有, 或者說最遲也起始於宋朝。

奈因有關史料缺乏, 置鎮年代還有待於出土文物及文獻資料考證。

焦陂古稱椒陂, 歷史悠久, 相傳為春秋時伍舉的封地。 明·嘉靖《潁州志·人物》記載:“伍舉仕楚為大夫, 食邑椒, 故又名椒舉。 ”清·乾隆《潁州府志》記載:“楚大夫伍舉食邑於椒, 又名椒舉, 即今之焦坡也”。 “椒”、“焦”二字諧音假借, “陂”、“坡”古字相同, 因而古椒陂, 即今之焦陂。

那麼, 伍舉又是何人呢?《史記·伍子胥列傳》載:“伍子胥者, 楚人也……其先祖伍舉”。 經考伍舉是楚名將伍參的兒子, 楚莊王時期, 伍舉隨父參加對北方宋、鄭、陳、晉等國作戰, 文武兼備, 英勇善戰, 屢立戰功, 被封為大夫、將軍, 並把距伍舉老家鬍子國很近的椒邑城(今焦陂)作為伍氏的封地, 賜給了伍舉。 楚平王初年,

伍已去世多年。 其子伍奢繼任將軍, 由於伍奢文武兼備, 才高品正, 被平王封為大夫和楚太子建的老師, 加太子太師銜, 全家世居焦邑。 伍奢生有二子, 長子伍尚, 次子伍員, 字子胥。 祖孫四代相繼為楚國名將重臣。

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吳國名將,

伍舉是其祖父。 其實, 不僅伍子胥列傳載有伍舉, 而且楚世家也載有伍舉事蹟。 我們所熟知的一鳴驚人成語則來源於楚莊王和伍舉。 楚莊王即位三年, 不發佈政令, 日夜尋歡作樂。 命令朝中大臣, 有誰敢進諫, 定殺不赦。 許多大臣畏懼不敢勸阻莊王荒淫無度的生活。 伍舉不畏, 入宮進諫。 於是莊王停止淫樂, 治理朝政。 以政事委任伍舉。 這一年, 攻滅庸國。 六年攻伐宋國, 獲得戰車五百輛。 (《史記·楚世家第十》載)。 明·嘉靖《潁州志·人物》記載:“春秋, 伍員, 字子胥, 潁乾溪人, 父奢, 兄尚俱仕楚, 諫楚平王被害, 員奔吳, 隱身修行, 吳王以為相。 ” 據《阜陽縣誌》載:“縣南四十裡有焦陂集, 即古椒陂。 東臨清河, 北近潤水, 通潁州, 達長淮”。 古時, 航運交通便利, 商業昌盛繁榮, 為潁南一大重鎮。是風光綺麗、景色宜人的遊覽勝地。2006年點校本清·乾隆《潁州府志·建置志·村集》載:“焦陂集,南鄉六十裡。”《阜南縣誌·古遺址》載:“焦邑城址,位於阜南縣城23公里焦陂鎮東1公里,楚大夫伍舉食邑。伍舉,曾封於椒,又名椒舉,是楚國名相”。

經地方文史專家現場考察,焦陂古城遺址內城南北長約1.8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長方形,城牆為夯土城牆,高三丈,寬一丈,周長為12.8裡路長,護城河水深河寬,與清河、潤河、東西陂塘(湖泊)通,城內外可行船。通谷河、淮河。古城地形起伏隆起,古磚碎瓦俯拾可見。該城東臨清河,北靠潤河,南與小潤河相望,四周平原綠野,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城內街道縱橫,房舍密佈,人口稠密,商賈雲集。清河、潤河中經常舟輯往來,檣桅如林。鐵佛寺、佛寺塔、古塔高聳入雲,東嶽廟、清真寺樓亭台榭,雕樑畫棟,錯落有致,氣勢恢弘。古城歷經滄桑,地面古建築早已毀廢,惟有三十多眼古井和清真寺古樓建築尚存,是這個古城歷史悠久的見證。

阜南縣焦陂鎮王屯村路段

2001年焦陂鎮劉堰村在村民取土時發現大量骨頭化石,疑似恐龍骨。大批人挖掘回家做鎮宅之用。在文管部門的緊張發掘後出土大批長毛象象牙化石和野牛化石。焦陂西南四石村有古村落遺址,出土大量古代器皿物件,村東仍有宋朝望焦樓一座。在焦陂鎮東北有台家寺古村落遺址,經專家考證為新石器文化時期。

夏商時期的焦陂,焦陂鎮北潤河裡,乾旱後的雨季水面常有黑色污點出現,人皆疑為鬼魂,經考古隊在河幹後對其挖掘發現,其為大型人畜殉葬坑,初步判斷應為夏商大墓,因墓上村莊眾多,且雨水頻繁,深度挖掘工作被擱置。據史料記載鎮裡的清河是商朝時期開挖的商渠,商墓的可能性比較大。1947年在鎮北村民挖墳時無意中挖出一個酒爵,深挖之下出土四百公斤銅鼎等共13件青銅器,收歸當時的國民政府。1957年,焦陂東北潤河又出土了以龍虎尊為首的8件青銅器。

龍虎尊高50.5釐米,口徑44.9釐米,重約20公斤,為盛酒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阜南縣文物志》載:“阜南城東北20公里 處,有一小集鎮,現住居民300餘戶。其地形起伏,古磚舊瓦頗多,且東臨清河,北近潤河,散處於集內外的鐵佛寺、佛寺塔、東嶽廟、焦陂塘、清河花園等故址,仍依稀可辨。由於歷經滄桑,清河古建築早已毀廢,唯有30多眼古井尚存。此地民間相傳為焦陽縣,史無記載,實乃焦陂鎮之古址也。焦陂位居清河全程之中,系南北航運中轉樞紐,故而人群聚居,商旅雲集,生意興隆,至北宋已漸鼎盛,加之此處風光綺麗,在淮北僅次於潁州西湖。北宋大文學豪歐陽修常泛舟賞玩風景,他調至青州後,仍作《憶焦坡》詩二首,足見其對焦陂愛之甚篤、思之深、憶之久也”。

世事滄桑,古焦陂鎮之樓臺殿宇,蕩然無存,名勝景物,故跡難尋。清河、焦陂塘早已淤塞淹沒。鐵佛寺、東嶽廟毀廢無名。所倖存的僅有古井多眼,尤以東嶽廟的一眼水質最佳,人稱金沙泉,又名九龍泉。泉水旺盛,從不枯竭,色澤清冽,其味甘醇,用此井水煮茶,濃郁清香。解放前這裡曾建有涼亭,當地居民多用此井水煮茶,開設茶館,遠近聞名。如今殘存的焦陂古井以及鐵佛寺古跡遺址等,則是焦陂古城悠久歷史的見證。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

《憶焦陂》

焦陂荷花照水光,

未到十裡聞花香。

焦陂八月新酒熟,

秋水魚肥鱠如玉。

清河兩岸柳鳴蟬,

直到焦陂不下船……

這首詩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專為焦陂而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由揚州調任潁州知府。在潁州期間,歐陽修多次由潁州西湖乘船順流清河直達焦陂。他的《憶焦陂》這首詩賦詩抒懷,表達了離潁多年之後因念故地,並思退居以娛晚年。一代文宗歐陽修寫下三首關於焦陂的詩篇,千百年來,這些詩篇一直為後人所傳誦,從而使焦陂古城更加增輝而名揚於世。

張殿兵

文/張殿兵

作者簡介:七十年代出生於潁州,畢業于福建師大。中國歐陽修文化研究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理事、省作協會員,阜陽市首屆簽約作家,阜陽市青聯常委,阜陽市青年作家協會主席。

為潁南一大重鎮。是風光綺麗、景色宜人的遊覽勝地。2006年點校本清·乾隆《潁州府志·建置志·村集》載:“焦陂集,南鄉六十裡。”《阜南縣誌·古遺址》載:“焦邑城址,位於阜南縣城23公里焦陂鎮東1公里,楚大夫伍舉食邑。伍舉,曾封於椒,又名椒舉,是楚國名相”。

經地方文史專家現場考察,焦陂古城遺址內城南北長約1.8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長方形,城牆為夯土城牆,高三丈,寬一丈,周長為12.8裡路長,護城河水深河寬,與清河、潤河、東西陂塘(湖泊)通,城內外可行船。通谷河、淮河。古城地形起伏隆起,古磚碎瓦俯拾可見。該城東臨清河,北靠潤河,南與小潤河相望,四周平原綠野,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城內街道縱橫,房舍密佈,人口稠密,商賈雲集。清河、潤河中經常舟輯往來,檣桅如林。鐵佛寺、佛寺塔、古塔高聳入雲,東嶽廟、清真寺樓亭台榭,雕樑畫棟,錯落有致,氣勢恢弘。古城歷經滄桑,地面古建築早已毀廢,惟有三十多眼古井和清真寺古樓建築尚存,是這個古城歷史悠久的見證。

阜南縣焦陂鎮王屯村路段

2001年焦陂鎮劉堰村在村民取土時發現大量骨頭化石,疑似恐龍骨。大批人挖掘回家做鎮宅之用。在文管部門的緊張發掘後出土大批長毛象象牙化石和野牛化石。焦陂西南四石村有古村落遺址,出土大量古代器皿物件,村東仍有宋朝望焦樓一座。在焦陂鎮東北有台家寺古村落遺址,經專家考證為新石器文化時期。

夏商時期的焦陂,焦陂鎮北潤河裡,乾旱後的雨季水面常有黑色污點出現,人皆疑為鬼魂,經考古隊在河幹後對其挖掘發現,其為大型人畜殉葬坑,初步判斷應為夏商大墓,因墓上村莊眾多,且雨水頻繁,深度挖掘工作被擱置。據史料記載鎮裡的清河是商朝時期開挖的商渠,商墓的可能性比較大。1947年在鎮北村民挖墳時無意中挖出一個酒爵,深挖之下出土四百公斤銅鼎等共13件青銅器,收歸當時的國民政府。1957年,焦陂東北潤河又出土了以龍虎尊為首的8件青銅器。

龍虎尊高50.5釐米,口徑44.9釐米,重約20公斤,為盛酒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阜南縣文物志》載:“阜南城東北20公里 處,有一小集鎮,現住居民300餘戶。其地形起伏,古磚舊瓦頗多,且東臨清河,北近潤河,散處於集內外的鐵佛寺、佛寺塔、東嶽廟、焦陂塘、清河花園等故址,仍依稀可辨。由於歷經滄桑,清河古建築早已毀廢,唯有30多眼古井尚存。此地民間相傳為焦陽縣,史無記載,實乃焦陂鎮之古址也。焦陂位居清河全程之中,系南北航運中轉樞紐,故而人群聚居,商旅雲集,生意興隆,至北宋已漸鼎盛,加之此處風光綺麗,在淮北僅次於潁州西湖。北宋大文學豪歐陽修常泛舟賞玩風景,他調至青州後,仍作《憶焦坡》詩二首,足見其對焦陂愛之甚篤、思之深、憶之久也”。

世事滄桑,古焦陂鎮之樓臺殿宇,蕩然無存,名勝景物,故跡難尋。清河、焦陂塘早已淤塞淹沒。鐵佛寺、東嶽廟毀廢無名。所倖存的僅有古井多眼,尤以東嶽廟的一眼水質最佳,人稱金沙泉,又名九龍泉。泉水旺盛,從不枯竭,色澤清冽,其味甘醇,用此井水煮茶,濃郁清香。解放前這裡曾建有涼亭,當地居民多用此井水煮茶,開設茶館,遠近聞名。如今殘存的焦陂古井以及鐵佛寺古跡遺址等,則是焦陂古城悠久歷史的見證。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

《憶焦陂》

焦陂荷花照水光,

未到十裡聞花香。

焦陂八月新酒熟,

秋水魚肥鱠如玉。

清河兩岸柳鳴蟬,

直到焦陂不下船……

這首詩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專為焦陂而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由揚州調任潁州知府。在潁州期間,歐陽修多次由潁州西湖乘船順流清河直達焦陂。他的《憶焦陂》這首詩賦詩抒懷,表達了離潁多年之後因念故地,並思退居以娛晚年。一代文宗歐陽修寫下三首關於焦陂的詩篇,千百年來,這些詩篇一直為後人所傳誦,從而使焦陂古城更加增輝而名揚於世。

張殿兵

文/張殿兵

作者簡介:七十年代出生於潁州,畢業于福建師大。中國歐陽修文化研究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理事、省作協會員,阜陽市首屆簽約作家,阜陽市青聯常委,阜陽市青年作家協會主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