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完成滅吳大任之後,西施的結局是什麼?真的追隨範蠡隱居去了嗎

民間萬象06:西施的結局是什麼

對美女的故事, 民間一直都是很熱衷的。 一直以來, 我國就有“四大美女”的說法, 即是指春秋末期的西施、西漢年間的王昭君、東漢末年的貂蟬和唐朝時的楊玉環。 而這其中又以西施最為著名, 她被稱為“四大美女”之首。

美女西施

歷來文人墨客對西施的故事很是熱衷, 寫了許多關於她的小說和戲劇。 在這其中, 又以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的《浣紗記》最具影響。 這個傳奇講的即是春秋末期吳越交戰的故事, 以西施與範蠡的愛情作為全劇的線索。 其主要劇情是這樣的:

越國大夫范蠡在一個春光明媚的豔陽天出訪民間。 來到諸暨苧蘿山下若耶溪, 遇見正在浣紗的西施, 被她的天姿國色所傾倒。 就以溪水之紗相訂白首之約。 不久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 領兵打進了越國。 越軍被打敗, 就連越王勾踐也作了俘虜, 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了吳國做奴隸,

他和西施的婚事就耽擱了下來。 三年以後, 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 勾踐回國以後, 臥薪嚐膽, 準備十年生聚, 力圖報仇雪恥。 他採用範蠡所獻的美人計。 西施被範蠡的愛國熱情感動了。 雖然不願意充當“美人計”的主角, 也只得自歎薄命, 同意去了吳國。 夫差一見, 果然大喜, 寵愛無比。 他自以為打敗了越國, 天下無敵, 又見越國竟然如此“孝敬”自己, 更沒有把越國放在心裡。 幾年後, 吳王夫差好大喜功, 大興土木, 終於窮盡了國力, 而勵精圖治的越國則逐漸富強。 吳國終於被越國滅掉。 勾踐正要論功行賞, 範蠡卻不願做官, 接了西施, 泛舟湖上, 改名隱居去了。

劇本所講的故事, 大部分的情節是出於作家的想像,

是虛構的, 而西施和範蠡卻實有其人。 范蠡是春秋末政治家, 字少伯,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縣)人, 越國大夫, 曾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 滅亡吳國。 范蠡深知勾踐的為人, 他給越國另一大夫文種的信中說:“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 ”(飛鳥打光了, 再好的弓箭也該收藏起來, 兔子打完了, 就輪到把獵狗燒來吃了。 這也即是成語“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的來歷。 )並認為勾踐其人, 只能與之共患難, 不可與之共富貴, 勸文種趕快離開越王。 但文種自持功大, 沒有聽從, 後來真的被勾踐賜死。 而範蠡則隱姓埋名出走, 先游齊國, 稱鴟夷子皮。 後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 改名陶朱公, 以經商致富。

範蠡像

西施是春秋末越國苧蘿(今浙江諸暨南)人, 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 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

但是, 對西施的結局, 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 這種說法最早見記載的是《墨子·親土》篇, 其中說:“西施之沈(沉), 其美也。 ”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 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 越浮西施于江, 令隨鴟夷以終。 ”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鴟夷”, 就是皮袋。 這句話是說, 吳國滅亡後, 越王把西施裝進皮袋沉到江裡去了。 《吳越春秋》是敘述吳自太伯至夫差、越自無餘至勾踐的史事。 但它比《墨子》一書要晚出好幾百年, 而它所記載西施的死反比《墨子》詳細, 可能出自民間傳聞。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 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 濁泥猶得葬西施。 ”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五絕, 第五首是:“響屧廊中金玉步, 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 溪月彎彎欲效顰。 ”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 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于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說起西施和範蠡有什麼關係。

還有一種說法,《越絕書》是這樣記載的:“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絕書》是東漢袁康所撰,記吳越兩國史跡及範蠡等人的活動,多采傳聞異說。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姓氏書辨證》卷三中也說,范蠡到了齊國以後,自號鴟夷子。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偕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梁辰魚就是根據這個故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浣紗記》。

新出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人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她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夫差和勾踐。西施不過是吳越爭霸的犧牲品

《史記》中《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蠡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和範蠡有什麼關係。是司馬遷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記載,沒有聽到這方面的傳說,還是司馬遷特意不寫進去,今天就無從知道了。因此一代佳人西施的結局眾說紛壇。是被沉于水,或者跟隨範蠡歸隱於五湖,或者還有其他什麼結局?這個謎尚待進一步探索。但不管西施的結局如何,都不會影響她在人們心目的美好形象,她永遠是美女的象徵。

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于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說起西施和範蠡有什麼關係。

還有一種說法,《越絕書》是這樣記載的:“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絕書》是東漢袁康所撰,記吳越兩國史跡及範蠡等人的活動,多采傳聞異說。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姓氏書辨證》卷三中也說,范蠡到了齊國以後,自號鴟夷子。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偕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梁辰魚就是根據這個故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浣紗記》。

新出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人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她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夫差和勾踐。西施不過是吳越爭霸的犧牲品

《史記》中《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蠡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和範蠡有什麼關係。是司馬遷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記載,沒有聽到這方面的傳說,還是司馬遷特意不寫進去,今天就無從知道了。因此一代佳人西施的結局眾說紛壇。是被沉于水,或者跟隨範蠡歸隱於五湖,或者還有其他什麼結局?這個謎尚待進一步探索。但不管西施的結局如何,都不會影響她在人們心目的美好形象,她永遠是美女的象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