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廣交會:海爾成為首個擁有全球化標籤的中國品牌

【家電網 HEA.CN 2017年10月17日頭條】10月15日, 第122屆秋季廣交會(即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在全球規模最大的廣州琶洲展館拉開帷幕。 廣交會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 據家電網獲悉, 此次展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超過2.5萬家企業參展, 全球參展商與採購商們在清早的冷風和細雨中進入展會。

在今年上半年國內家電行業一片低迷的情況下, 位於A區3號館的眾多參展家電品牌熱情依然不減, 在下行通道砥礪前行。 其中最令人期待的無疑是在121屆春季廣交會上向全球交出6個世界第一的成績單, 在今年前八個月裡實現出口增幅超行業2倍的海爾。 據瞭解, 海爾此次參展, 通過新品發佈區、冰冷、洗滌、空調等10個展區, 向全球展示搭載全球顛覆性技術的高端家電產品, 引來現場無數閃光燈的聚焦。

作為全球範圍內最大的家電品牌集群, 海爾的每一次出場都吸睛無數。 繼不久前亮相IFA與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之後, 此次海爾將通過廣交會再次刷新全球用戶對“中國造”產品與中國品牌全球化的認知, 持續打響海爾的全球聲望。

據瞭解, 第122屆廣交會恰好是海爾第30年參展。 根據家電網從現場觀察到, 與往屆廣交會不同的是, 今年的海爾展區更像是一個發佈會現場, 這是由於展館內的幾乎每款產品都具備全球首創或唯一的顛覆性技術。

如全球首創的F+自由嵌入式冰箱、全球首創一機雙筒設計的雙子雲裳洗衣機、世界首款實現空淨合一的自清潔空調等。

雙子雲裳洗衣機

此外, 據現場人員介紹, 展會上發佈的多款世界級高端產品, 均價都在2萬元以上, 海爾正在用持續的高端創新顛覆世界看待中國製造的眼光, 顛覆全球對中國品牌的重新認知。

採購商在海爾展區洽談業務

在這30年來,海爾參加過的國內外大小展會不計其數,從這些展會的持續見證下,堅持30年創牌之路的海爾,完成了從青島的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成長為世界第一家電品牌生態體系的全球化轉型。僅2017年以來,海爾從CES、AWE、IFA到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上的一系列表現都讓全球用戶感受到了這頭完成進化後的新物種力量。目前,海爾已經通過GE Appliances、Fisher & Paykel、卡薩帝、統帥,AQUA等國際一流家電品牌,完成了從“全球第一白電品牌”到“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的全球佈局。從30年前的5㎡到“Made in World”,其背後是互聯網商業邏輯對外滲透的必然選擇。

海爾智慧家庭場景

眾所周知,中國的製造企業們長期活在“中國製造”粗製濫造的陰霾下,浮躁與功利之心難以安定,企業對自身信心不足尚需從“原裝進口”尋找自信。中國有數不清的品牌,但真正的中國品牌少之又少,只有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地堅持走“全球創牌”之路的海爾不斷地為“中國牌”正名。

近年來,隨著國內各傳統家電市場的增長已觸及天花板,在國內家電企業轉型高端市場與海外市場尋求新的破局時,海爾高端品類已經在全球市場取得引領地位,並且是100%海外自主品牌,這使得全球範圍內不僅可以看見“made in China”,還能見到真正的中國品牌。作為中國品牌中的名牌,海爾獨佔海外中國家電品牌的86.5%,海外每銷售10台中國品牌的白色家電,就有8台來自海爾。根據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發佈的資料顯示,海爾大型家用電器2016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場的10.3%,已經連續8次蟬聯全球第一。

目前在海爾的全部研產佈局中,海外生產海外銷售占比56%,僅冰箱產品海外生產占比達70%以上,除此之外,海爾洗衣機、自清潔空調、中央空調、海爾廚電、海爾電熱水器等均在海外市場佔據一定份額。海爾征服了全球市場——27%的澳洲市場、23%的美洲市場、10%的亞洲市場、19%的南亞市場、10%的中非市場、3%的歐洲市場。

讓數字更好看實際上很容易,貼牌代工就能做到,遍地都可以買到“made in China”,但是海爾並沒有這麼做,它的志向顯然不在於此,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第一,這是海爾自創立以來一貫的強勢所在。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並不簡單,真正堅守下來的只有少數企業,其中就有海爾。正如張瑞敏此前推行海爾互聯網改革遭到外界質疑和非議時所言,如果考慮外界怎麼看海爾,改革就不用搞下去了!在面對外界壓力時還能夠保持思路清醒的企業不多,海爾是一個,這是其他中國企業所缺乏的果敢和品質。

如今海爾通過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將這一品質傳遞到在海爾開放平臺下的眾小微企業,從製造產品的家電企業顛覆成為孵化創客平臺,家電巨頭被拆分為無數的初創公司。目前,海爾還已建成瀋陽冰箱、鄭州空調、滾筒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8大互聯工廠。

海爾物聯成套廚電場景

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轉型,主要目的不在於機器換人、自動化的改造,不是收購一家機器人企業就能叫做科技企業、收購一家新能源企業就能夠轉變為汽車巨頭。它是一個生態系統,整個企業全系統、全流程都將進行顛覆,但是它的底層邏輯不會動搖。作為傳統實體製造企業的海爾轉型互聯網旨在激發所有人的活力,也即用戶個性化定制的價值。正如康得那句“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企業的價值在於帶來用戶價值,這樣才能給企業帶來更大價值。從一個等級分明的組織顛覆成開放的平臺型企業,它已經脫離生存和賺取更多利潤為目標,而成為了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就業崗位的存在,超越企業屬性自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

海爾之於小微企業就如同廣交會之於參展企業的存在。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廣交會作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晴雨錶和風向標,全球商品交易的目光都將聚焦于本次展會,這裡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客商雲集、國家及區域貿易代表團都為此次出征做足了準備,對於海爾來說,它最初的全球化創牌意識一部分來自于當年參加廣交會。

海爾洗碗機

從廣交會上不難發現中國品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家電領域裡,海爾是參加廣交會屆數最多的家電企業,從1988年到2017年,海爾已經完成了從一個剛起步的小廠到一個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集群的蛻變,並且現在正在幫扶千萬家剛起步的小企業完成起跑和蛻變。據瞭解,1988年,海爾在廣交會上只有半個冰箱攤位,還不足5平米,海爾第一次去參加廣交會的只有兩個人。目前擁有61年歷史廣交會已經舉辦到第122屆,見證了海爾等中國企業一路成長為全球巨頭,而海爾也已經大到需要10個展示區才能裝下它一年來的成果,而且還只是冰山一角。

與大多數中國出口企業不同的是,當年的海爾選擇了最艱難的路,讓品牌走出去,先在發達國家的市場站穩腳跟,借發達國家的市場平臺來倒逼自己提升產品品質。1990年,海爾冰箱開始出口德國和美國市場;1999年4月,海爾在美國的南卡州建立了工廠,五星紅旗飄揚在美國的土地上;同年,歐洲海爾、中東海爾先後揭牌。從那時起,海爾的全球化大棋或許就已開始暗自籌備,半個攤位裝不下海爾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品牌的野心。

廣交會現場,海爾展區吸引了眾多全球客商的駐足、問詢,海爾所到之處堪稱全場“人氣王”。海爾的轉變並不是來自于對同行的掠奪,反而給了在內外環境中都陷入困境的同行們一個新的增長希望,海爾為中國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準備了一個支撐平臺。

中國少有真正基於用戶交互發起的生產,而海爾從一系列戰略佈局到進一步推動的互聯工廠的落地不僅盤活了需求側的用戶,還最大程度盤活了供給側的資源。基於互聯網製造的無國界,海爾的全球化正在加速在供需兩側的體量,在中國企業中,在全球範圍內找不到對標公司的海爾是少數將“馬太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企業,改革巨輪正在聚合新物種。此次借助廣交會的強大影響力,海爾的全球化創牌之路將會再次得到加持和賦能,成就首個擁有全球化標籤的中國品牌。

採購商在海爾展區洽談業務

在這30年來,海爾參加過的國內外大小展會不計其數,從這些展會的持續見證下,堅持30年創牌之路的海爾,完成了從青島的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成長為世界第一家電品牌生態體系的全球化轉型。僅2017年以來,海爾從CES、AWE、IFA到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上的一系列表現都讓全球用戶感受到了這頭完成進化後的新物種力量。目前,海爾已經通過GE Appliances、Fisher & Paykel、卡薩帝、統帥,AQUA等國際一流家電品牌,完成了從“全球第一白電品牌”到“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的全球佈局。從30年前的5㎡到“Made in World”,其背後是互聯網商業邏輯對外滲透的必然選擇。

海爾智慧家庭場景

眾所周知,中國的製造企業們長期活在“中國製造”粗製濫造的陰霾下,浮躁與功利之心難以安定,企業對自身信心不足尚需從“原裝進口”尋找自信。中國有數不清的品牌,但真正的中國品牌少之又少,只有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地堅持走“全球創牌”之路的海爾不斷地為“中國牌”正名。

近年來,隨著國內各傳統家電市場的增長已觸及天花板,在國內家電企業轉型高端市場與海外市場尋求新的破局時,海爾高端品類已經在全球市場取得引領地位,並且是100%海外自主品牌,這使得全球範圍內不僅可以看見“made in China”,還能見到真正的中國品牌。作為中國品牌中的名牌,海爾獨佔海外中國家電品牌的86.5%,海外每銷售10台中國品牌的白色家電,就有8台來自海爾。根據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發佈的資料顯示,海爾大型家用電器2016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場的10.3%,已經連續8次蟬聯全球第一。

目前在海爾的全部研產佈局中,海外生產海外銷售占比56%,僅冰箱產品海外生產占比達70%以上,除此之外,海爾洗衣機、自清潔空調、中央空調、海爾廚電、海爾電熱水器等均在海外市場佔據一定份額。海爾征服了全球市場——27%的澳洲市場、23%的美洲市場、10%的亞洲市場、19%的南亞市場、10%的中非市場、3%的歐洲市場。

讓數字更好看實際上很容易,貼牌代工就能做到,遍地都可以買到“made in China”,但是海爾並沒有這麼做,它的志向顯然不在於此,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第一,這是海爾自創立以來一貫的強勢所在。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並不簡單,真正堅守下來的只有少數企業,其中就有海爾。正如張瑞敏此前推行海爾互聯網改革遭到外界質疑和非議時所言,如果考慮外界怎麼看海爾,改革就不用搞下去了!在面對外界壓力時還能夠保持思路清醒的企業不多,海爾是一個,這是其他中國企業所缺乏的果敢和品質。

如今海爾通過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將這一品質傳遞到在海爾開放平臺下的眾小微企業,從製造產品的家電企業顛覆成為孵化創客平臺,家電巨頭被拆分為無數的初創公司。目前,海爾還已建成瀋陽冰箱、鄭州空調、滾筒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8大互聯工廠。

海爾物聯成套廚電場景

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轉型,主要目的不在於機器換人、自動化的改造,不是收購一家機器人企業就能叫做科技企業、收購一家新能源企業就能夠轉變為汽車巨頭。它是一個生態系統,整個企業全系統、全流程都將進行顛覆,但是它的底層邏輯不會動搖。作為傳統實體製造企業的海爾轉型互聯網旨在激發所有人的活力,也即用戶個性化定制的價值。正如康得那句“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企業的價值在於帶來用戶價值,這樣才能給企業帶來更大價值。從一個等級分明的組織顛覆成開放的平臺型企業,它已經脫離生存和賺取更多利潤為目標,而成為了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就業崗位的存在,超越企業屬性自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

海爾之於小微企業就如同廣交會之於參展企業的存在。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廣交會作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晴雨錶和風向標,全球商品交易的目光都將聚焦于本次展會,這裡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客商雲集、國家及區域貿易代表團都為此次出征做足了準備,對於海爾來說,它最初的全球化創牌意識一部分來自于當年參加廣交會。

海爾洗碗機

從廣交會上不難發現中國品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家電領域裡,海爾是參加廣交會屆數最多的家電企業,從1988年到2017年,海爾已經完成了從一個剛起步的小廠到一個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集群的蛻變,並且現在正在幫扶千萬家剛起步的小企業完成起跑和蛻變。據瞭解,1988年,海爾在廣交會上只有半個冰箱攤位,還不足5平米,海爾第一次去參加廣交會的只有兩個人。目前擁有61年歷史廣交會已經舉辦到第122屆,見證了海爾等中國企業一路成長為全球巨頭,而海爾也已經大到需要10個展示區才能裝下它一年來的成果,而且還只是冰山一角。

與大多數中國出口企業不同的是,當年的海爾選擇了最艱難的路,讓品牌走出去,先在發達國家的市場站穩腳跟,借發達國家的市場平臺來倒逼自己提升產品品質。1990年,海爾冰箱開始出口德國和美國市場;1999年4月,海爾在美國的南卡州建立了工廠,五星紅旗飄揚在美國的土地上;同年,歐洲海爾、中東海爾先後揭牌。從那時起,海爾的全球化大棋或許就已開始暗自籌備,半個攤位裝不下海爾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品牌的野心。

廣交會現場,海爾展區吸引了眾多全球客商的駐足、問詢,海爾所到之處堪稱全場“人氣王”。海爾的轉變並不是來自于對同行的掠奪,反而給了在內外環境中都陷入困境的同行們一個新的增長希望,海爾為中國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準備了一個支撐平臺。

中國少有真正基於用戶交互發起的生產,而海爾從一系列戰略佈局到進一步推動的互聯工廠的落地不僅盤活了需求側的用戶,還最大程度盤活了供給側的資源。基於互聯網製造的無國界,海爾的全球化正在加速在供需兩側的體量,在中國企業中,在全球範圍內找不到對標公司的海爾是少數將“馬太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企業,改革巨輪正在聚合新物種。此次借助廣交會的強大影響力,海爾的全球化創牌之路將會再次得到加持和賦能,成就首個擁有全球化標籤的中國品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