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代皇帝的婚禮如何成為國家盛典

清代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中,有五位皇帝在即位前即已成婚,末代皇帝溥儀的婚禮在清朝被推翻後舉行, 因而, 在紫禁城中舉行過大婚的皇帝僅有幼年登極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 中間的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都是成年後只須進行一次簡單的冊封禮,把福晉冊立為皇后即可。

婚禮的禮儀, 在中國淵源頗深。 據《儀禮•士婚禮》記載, 自周代以來, 婚禮主要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程式, 古稱婚禮中的“六禮”。

但這主要是對士人婚禮部分程式的總結, 可以說主要是婚前禮儀。 從士人而上推到皇帝(天子), 不可只以“六禮”相比, 皇帝大婚自然會比“六禮”複雜許多。 比如, 各代皇帝大婚均要經過冊立禮, 必須確立皇后這一特殊的身份, 這是其他各種官民不能有的禮儀;而皇帝貴為天子, 大婚不親迎, 派使節迎娶, 稱奉迎(即奉命迎娶)。

宋代開始, 皇帝大婚把“請期”改為“告期”,改變了主動與被動關係, 即由男方的被動轉為主動, 女方由受“請”變為被告知;皇帝大婚作為國家慶典,必要頒詔, 等等, 這些是皇帝婚禮與士庶婚禮截然不同之處。

具體到清代皇帝大婚禮儀,主要有納采、大征(納征)、冊立、奉迎、合巹(注:音jǐn讀“緊”)、朝見、頒詔、慶賀、筵宴等。 婚禮按進行的時間歸納起來, 則可分為婚前禮、婚成禮、婚後禮。

清代皇帝的婚前禮,由傳統的“六禮”減為“納采”與“大征”(納征)兩種禮節。

納采禮, 本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 獲女家同意之後, 再正式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禮, 以為求婚之成。 清代皇帝大婚, 皇后的選擇通過選秀女的形式, 並不存在像民間的訂婚禮程式, 只是皇家表明要尊崇古禮,

舉行納采禮。

歷代納采禮, 男家向女家所致禮物,既有實用之物, 又有象徵之物。 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禮物為配有鞍轡的文馬四匹(注:文馬指披掛鞍轡的馬匹, 不披掛鞍轡的馬匹稱閑馬)、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 順治朝還包括金茶筒1個、銀盆2個。 滿族是以騎射與尚武為立國根本的民族, 所以在納采禮物中把馬匹、甲胄列入其中, 應是取其騎射的象徵意義。

納采禮之後舉行納采宴。 如按古禮,本是在女家舉行的答謝媒人的宴會, 但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禮, 其納采宴的承辦改變了主賓關係, 並不是像一些現代人著述中所說的由皇后父母設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 而是皇帝派大臣代表他, 賜宴給皇后父母。

清代皇帝大婚納采禮之後行大征禮,即古代的“納征”禮, 簡單地說就是男家向女家送聘禮。 清代稱之為“大征”, 表明其禮物之規模宏大。

在經歷了婚前諸禮之後, 開始進入婚姻成立之實質性階段—婚成禮, 只有經過這一禮儀, 男女雙方才可以確立夫婦之關係。

皇帝大婚的婚成禮包括冊立奉迎禮、合巹禮, 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帳禮, 跨火盆與馬鞍的習俗。

皇帝大婚與臣庶婚禮最大的不同, 是臣庶在舉行了婚前禮以後, 須由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所以稱此禮為“親迎禮”;而皇帝則必須派遣使節,先到皇后府邸對皇后進行冊立, 然後再把皇后迎入宮中。 貴為天子的皇帝, 絕對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 必須由使節奉命迎接, 因而稱“奉迎禮”。

冊立奉迎禮是皇帝大婚禮中最為隆重的禮節,實際上是兩個相連續的禮儀。 冊立禮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徵皇后地位的、由黃金製作的金冊與金寶,它們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證”一樣。 清代金冊鐫刻以滿漢文, 金寶亦鐫刻以滿漢文。

古代稱婚禮為“昏禮”,實際上是專指迎娶新娘的親迎禮。之所以稱為“昏”,是因為遠古迎娶新娘多在黃昏時刻,所以把婚禮稱“昏禮”。清代皇帝大婚追尊古禮,迎娶皇后一般在子夜。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所用鳳輿,按其制度規定,並非是與百姓一樣的紅色喜轎,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並且上面沒有“喜”字。而且,皇后乘坐風輿入官時,還要提前在其內部放置御筆“龍”字。光緒帝大婚時,鳳輿內的“龍”字為皇太后慈禧所寫,至今還典藏在故官博物院。此外,皇后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必須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

奉迎皇后,鳳輿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於是,在乾清宮階下轎,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還要再懷抱一個金寶瓶跨過火盆,才能進入乾清官殿內。等到了洞房坤甯宮時,還要跨過馬鞍,才能進入洞房行合巹禮。

婚禮諸禮中,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是合巹禮,這是歷代以來各民族通行的傳統禮儀。合巹禮為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巹一詞,今人多很生疏,“合巹,破匏(音páo讀“袍”,其果實比葫蘆稍大)為之,以線連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婚禮中之所以用匏為爵,有兩層含義,其一,“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其二,匏是八音之一,可用於做笙竽,“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

婚後禮俗表明的是女子新型家庭關係的成立,即新娘成為男家真正的一名成員。作為嫁到男家的女子,必須得到男方先祖神靈的認可,方可成為其家族成員;必須對公婆恭敬地拜見,小心地侍奉,以明確其作為子媳應盡的義務。前者古稱“廟見禮”,後者稱“拜舅姑”。

廟見禮,就是新婦到夫家家廟祭奠祖先,以求得男方祖先神靈對新婦的接納。如果未行此禮,則不能成為夫家成員,生前沒有祭祀的資格,死後也不會有被祭祀的資格。

對皇帝大婚而言,他所以能夠即位為皇帝,是其父皇已崩逝,所以,古稱的拜舅姑之禮,就成了皇后拜見皇太后之禮。清代皇后朝見皇太后,一般向其獻“如意”(注:清代宮廷乃至民間,把“如意”這種可以在手中把玩的小物件賦予了無限吉祥的含義,它代表了當時人們的一切美好嚮往,所以,在許多重要的場合,都用一柄“如意”來表達心遂人意的願望)。

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即代表國家,所以,皇帝大婚是國家的盛典,必須從國家的高度來安排諸禮儀,其最重要的體現,在於婚成以後,要向全國臣民發佈詔書,以使婦孺皆知,即有頒詔禮。

在頒詔之前,皇帝先要駕臨太和殿,接受百官慶賀之禮。這種慶賀,主要是大臣們向皇帝進獻賀表,賀表就是寫有吉祥賀詞的表章,由宣表官宣讀,然後舉行頒詔禮。

頒詔禮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詔書放在金風口銜的朵雲內,用采繩懸系,懸下到天安門城樓前,禮部官員在城樓下跪接詔書,最後再出大清門直達禮部,以此為底本鐫刻,正式頒行天下。

最後一項大的禮儀是筵宴禮,皇帝禦太和殿,賜宴皇后父系宗族以及朝中大臣,這是一個十分歡愉的場面。皇后父親的筵席被安排在太和殿內。筵宴結束,皇帝大婚禮儀的帷幕才終於落下。

古代稱婚禮為“昏禮”,實際上是專指迎娶新娘的親迎禮。之所以稱為“昏”,是因為遠古迎娶新娘多在黃昏時刻,所以把婚禮稱“昏禮”。清代皇帝大婚追尊古禮,迎娶皇后一般在子夜。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所用鳳輿,按其制度規定,並非是與百姓一樣的紅色喜轎,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並且上面沒有“喜”字。而且,皇后乘坐風輿入官時,還要提前在其內部放置御筆“龍”字。光緒帝大婚時,鳳輿內的“龍”字為皇太后慈禧所寫,至今還典藏在故官博物院。此外,皇后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必須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

奉迎皇后,鳳輿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於是,在乾清宮階下轎,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還要再懷抱一個金寶瓶跨過火盆,才能進入乾清官殿內。等到了洞房坤甯宮時,還要跨過馬鞍,才能進入洞房行合巹禮。

婚禮諸禮中,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是合巹禮,這是歷代以來各民族通行的傳統禮儀。合巹禮為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巹一詞,今人多很生疏,“合巹,破匏(音páo讀“袍”,其果實比葫蘆稍大)為之,以線連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婚禮中之所以用匏為爵,有兩層含義,其一,“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其二,匏是八音之一,可用於做笙竽,“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

婚後禮俗表明的是女子新型家庭關係的成立,即新娘成為男家真正的一名成員。作為嫁到男家的女子,必須得到男方先祖神靈的認可,方可成為其家族成員;必須對公婆恭敬地拜見,小心地侍奉,以明確其作為子媳應盡的義務。前者古稱“廟見禮”,後者稱“拜舅姑”。

廟見禮,就是新婦到夫家家廟祭奠祖先,以求得男方祖先神靈對新婦的接納。如果未行此禮,則不能成為夫家成員,生前沒有祭祀的資格,死後也不會有被祭祀的資格。

對皇帝大婚而言,他所以能夠即位為皇帝,是其父皇已崩逝,所以,古稱的拜舅姑之禮,就成了皇后拜見皇太后之禮。清代皇后朝見皇太后,一般向其獻“如意”(注:清代宮廷乃至民間,把“如意”這種可以在手中把玩的小物件賦予了無限吉祥的含義,它代表了當時人們的一切美好嚮往,所以,在許多重要的場合,都用一柄“如意”來表達心遂人意的願望)。

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即代表國家,所以,皇帝大婚是國家的盛典,必須從國家的高度來安排諸禮儀,其最重要的體現,在於婚成以後,要向全國臣民發佈詔書,以使婦孺皆知,即有頒詔禮。

在頒詔之前,皇帝先要駕臨太和殿,接受百官慶賀之禮。這種慶賀,主要是大臣們向皇帝進獻賀表,賀表就是寫有吉祥賀詞的表章,由宣表官宣讀,然後舉行頒詔禮。

頒詔禮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詔書放在金風口銜的朵雲內,用采繩懸系,懸下到天安門城樓前,禮部官員在城樓下跪接詔書,最後再出大清門直達禮部,以此為底本鐫刻,正式頒行天下。

最後一項大的禮儀是筵宴禮,皇帝禦太和殿,賜宴皇后父系宗族以及朝中大臣,這是一個十分歡愉的場面。皇后父親的筵席被安排在太和殿內。筵宴結束,皇帝大婚禮儀的帷幕才終於落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