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內江記憶丨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內江人你還記得嗎?

隨著內江的發展

一座座高樓的拔地崛起

三橋、四橋、五橋的修建

內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變得熟悉而又陌生

內江全景

幾十年的發展

內江, 給我們帶來了很多

也帶走了很多

曾經那些大街上習以為常的畫面

熟悉的地方, 想念的味道

如今何在?

冰冰棒、麻糖、攪攪兒糖、泡粑...

不知不覺中

那些好吃娃兒小時候喜聞樂見的零食

已經只存在於大家的腦海中了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

經常路過街邊攤

突然就很想念那些我們兒時每天吃的那些零食們?

麻糖

“鐺, 鐺, 鐺, kāo麻糖”小時候最愛唱的順口溜之一, 每次一聽見有節奏的錘子和鐵片發出的聲音, 就知道賣麻糖的來了, 屁顛顛兒地就跑去喊父母拿錢買, 買一塊半天都捨不得吃完, 含在最裡面等它慢慢化掉, 那個滋味, 美極了!還記得父母經常給我們說吃多了牙齒要爛哈哈!

記憶中的麻糖

攪攪兒糖

焦黃色的糖漿在兩根竹簽簽兒中間拉起長長的絲, 濃濃的麥芽糖香味慢慢散開, 舌尖嘗到的是絲滑潤澤的香甜滋味~吃拉絲糖的樂趣便在於此, 每次看到攪攪兒糖老闆攪的時候都好想自己也去攪一哈!

麥芽糖糖漿

爆米花

“炸米花兒了, 又脆又香”小時候最愛看的節目之一:爆米花, 黑色爐子狀的“炮筒”在火堆上面轉, 一會兒就會聽到“砰”響一聲, 白花花的米花兒就嘩啦啦的出來了, 一個個白白胖胖的, 簡直香慘, 可是現在看不到了, 真的好懷念!

爐子烤的爆米花

泡筒

也是和炸米花差不多的機器做出來的, 把玉米倒進機器裡, 不一會兒出來就變成一節一節的空心管子, 甜甜的、香香的、脆脆的...小時候的必備零食!

清脆微甜的泡筒

棉花糖

竹簽子悠悠地轉啊轉, 竟然轉出了一朵朵白雲, 甜甜的, 軟軟的, 放學後買一根, 香甜感覺滿溢心田, 現在也有賣, 形狀和顏色都變得豐富了起來, 但是再也沒有童年的感覺。

老式棉花糖機

袋裝冰棒

小時候放學必買,一是因為便宜,二是因為好吃!小袋一毛,大袋兩毛,在袋子的一個角邊邊咬一個小口子,慢慢吸允,就是普通的糖+水凍起的冰塊兒~偶爾一些有色素,不知道為什麼只有那麼愛吃了,但現在已經完全銷聲匿跡了

一角一袋的冰棒

泡粑

小時候,泡粑比起早餐更像是我們的零食,香香軟軟的泡耙現在想起來,也要咽咽口水呢!!

軟乎乎的泡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老內江的吆喝聲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

穿梭于小巷中的買賣人

洪亮的吆喝聲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擦皮孩,擦皮孩”

當年內江娃兒都會模仿的“擦皮孩(鞋)啊~”的叫賣聲,小時候總覺得擦皮鞋的箱子很神奇,小小的箱子裝好多工具,不一會兒皮鞋變得乾淨亮堂了!

人工擦鞋匠

“舊冰箱彩電洗衣機熱水器拿來賣”

“收廢報紙殼~舊冰箱電視洗衣機熱水器拿來賣~”小時候聽到這個大家就會把平時存的瓶瓶罐罐、廢報紙殼拿去賣。有的是拉著板車,有的是扁擔加上幾個尼龍口袋和幾根繩子,總是裝的很滿,我一直擔心掉下來!

以前的老式三輪車

“酸辣粉兒~涼皮涼麵豆腐腦~”

最早的商販是用扁擔挑起賣的,邊走邊喊,聲音之洪亮,尤其那句“豆腐老~”聲音拖得很長。五角錢一碗,簡直是良心價。

木桶裝的豆腐腦

伴隨著這些兒時記憶裡的吆喝聲消失

補鍋匠、剃頭匠、鑲牙匠、

修表匠、皮鞋匠、編筐匠……

這些老一代手藝人

逐漸消失在城市的鋼筋混力土中

彈棉花

小時候家家戶戶要做被褥都會去找彈棉花的工匠,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小時候有新被子蓋也是很幸福的事!

人工彈棉花

磨刀匠

“磨剪~~刀,菜刀~~~~",長吆喝似乎總會或近或遠的響起。老大爺扛著一條板凳,上面有磨刀石,看他拿著菜刀在磨刀石上嘩嘩嘩的來回磨著,不一會兒菜刀就像新的一樣了。刀被磨的飛快!

磨刀匠

剃頭匠

一個煤爐子燒一鍋開水,一根板凳,剃一個頭兩塊錢,絕不多收,師傅手藝好,平頭剪得那叫一個順,如今已被各種高消費的理髮店替代了。

以前的剃頭匠

修鞋匠、傘匠,配鎖匠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曾經方便就能修補的東西,如今可能只有在內江的老巷還有。

這種手工修鞋的已經不多了

修表匠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

城市裡依稀可見

那些與一代人記憶有關的地方消失了

有多少懷念和追憶

在以後的日子裡只剩下記憶

浮橋

內江浮橋,始建于明朝,有著400多年的歷史,浮橋作為內江最早通往東興區和市中區的道路之一,在長達400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人們過江的首選交通工具,可是還是沒有抵過城市的發展,現在已經拆除,這麼有歷史感的東西拆除了真的讓人好捨不得啊

消失的浮橋

甘蔗

內江就是因為甘蔗而得名於甜城,那時候,甘蔗都是生長在河道兩邊的,可是現在,河道兩邊都被修成了濕地公園或是河提,那時候,河道兩邊綠油油的甘蔗也是別樣的風景線啊~

曾經內江也盛產甘蔗

火車站

火車站現在當然還在,可是以前那些復古感已經完全消失了,城市在變,記憶也在變,看著以前的老火車站,真的是別有一種風情!

以前的鐵路大樞紐

人民電影院

內江最早的電影院,現在是內江影都,真的變了太多太多,以前的老內江,空閒時候都會約上朋友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應該是那個年代最洋氣的事情啦~看著照片,你能想像影都的前身居然是這樣的嗎?

記憶中的電影院

隨著城市進程的推進

某些東西必將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裡

我想,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

就是別讓他們也淹沒在我們的記憶長河裡

引自:大千社區

老式棉花糖機

袋裝冰棒

小時候放學必買,一是因為便宜,二是因為好吃!小袋一毛,大袋兩毛,在袋子的一個角邊邊咬一個小口子,慢慢吸允,就是普通的糖+水凍起的冰塊兒~偶爾一些有色素,不知道為什麼只有那麼愛吃了,但現在已經完全銷聲匿跡了

一角一袋的冰棒

泡粑

小時候,泡粑比起早餐更像是我們的零食,香香軟軟的泡耙現在想起來,也要咽咽口水呢!!

軟乎乎的泡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老內江的吆喝聲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

穿梭于小巷中的買賣人

洪亮的吆喝聲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擦皮孩,擦皮孩”

當年內江娃兒都會模仿的“擦皮孩(鞋)啊~”的叫賣聲,小時候總覺得擦皮鞋的箱子很神奇,小小的箱子裝好多工具,不一會兒皮鞋變得乾淨亮堂了!

人工擦鞋匠

“舊冰箱彩電洗衣機熱水器拿來賣”

“收廢報紙殼~舊冰箱電視洗衣機熱水器拿來賣~”小時候聽到這個大家就會把平時存的瓶瓶罐罐、廢報紙殼拿去賣。有的是拉著板車,有的是扁擔加上幾個尼龍口袋和幾根繩子,總是裝的很滿,我一直擔心掉下來!

以前的老式三輪車

“酸辣粉兒~涼皮涼麵豆腐腦~”

最早的商販是用扁擔挑起賣的,邊走邊喊,聲音之洪亮,尤其那句“豆腐老~”聲音拖得很長。五角錢一碗,簡直是良心價。

木桶裝的豆腐腦

伴隨著這些兒時記憶裡的吆喝聲消失

補鍋匠、剃頭匠、鑲牙匠、

修表匠、皮鞋匠、編筐匠……

這些老一代手藝人

逐漸消失在城市的鋼筋混力土中

彈棉花

小時候家家戶戶要做被褥都會去找彈棉花的工匠,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小時候有新被子蓋也是很幸福的事!

人工彈棉花

磨刀匠

“磨剪~~刀,菜刀~~~~",長吆喝似乎總會或近或遠的響起。老大爺扛著一條板凳,上面有磨刀石,看他拿著菜刀在磨刀石上嘩嘩嘩的來回磨著,不一會兒菜刀就像新的一樣了。刀被磨的飛快!

磨刀匠

剃頭匠

一個煤爐子燒一鍋開水,一根板凳,剃一個頭兩塊錢,絕不多收,師傅手藝好,平頭剪得那叫一個順,如今已被各種高消費的理髮店替代了。

以前的剃頭匠

修鞋匠、傘匠,配鎖匠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曾經方便就能修補的東西,如今可能只有在內江的老巷還有。

這種手工修鞋的已經不多了

修表匠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

城市裡依稀可見

那些與一代人記憶有關的地方消失了

有多少懷念和追憶

在以後的日子裡只剩下記憶

浮橋

內江浮橋,始建于明朝,有著400多年的歷史,浮橋作為內江最早通往東興區和市中區的道路之一,在長達400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人們過江的首選交通工具,可是還是沒有抵過城市的發展,現在已經拆除,這麼有歷史感的東西拆除了真的讓人好捨不得啊

消失的浮橋

甘蔗

內江就是因為甘蔗而得名於甜城,那時候,甘蔗都是生長在河道兩邊的,可是現在,河道兩邊都被修成了濕地公園或是河提,那時候,河道兩邊綠油油的甘蔗也是別樣的風景線啊~

曾經內江也盛產甘蔗

火車站

火車站現在當然還在,可是以前那些復古感已經完全消失了,城市在變,記憶也在變,看著以前的老火車站,真的是別有一種風情!

以前的鐵路大樞紐

人民電影院

內江最早的電影院,現在是內江影都,真的變了太多太多,以前的老內江,空閒時候都會約上朋友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應該是那個年代最洋氣的事情啦~看著照片,你能想像影都的前身居然是這樣的嗎?

記憶中的電影院

隨著城市進程的推進

某些東西必將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裡

我想,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

就是別讓他們也淹沒在我們的記憶長河裡

引自:大千社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