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嶽飛與北宋的三個皇帝

時勢造英雄。

任何重要的歷史人物, 都不是天生的, 都是由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定的生存環境所鍛煉出來的, 離開了這種背景與環境, 他會一事無成。 嶽飛是人不是神, 他的成就, 他的事功, 只能說是一次又一次大浪淘沙的產物, 是淘盡泥沙始見金。 真實的嶽飛不過是當時中原的一個普通青年農民, 這“還我河山”的重責大任本來是應該由一些帝王將相來承擔的, 怎麼會一下子就落到他的頭上來?我們不能不問一聲, 是誰掀起了這一波又一波的大浪?說到這裡, 我們就不能不提起宋代的三個皇帝,

他們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宋徽宗趙佶。 趙匡胤比嶽飛大176歲, 趙光義比嶽飛大164歲, 他們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趙佶比嶽飛大21歲, 他們雖有一段時間同時在世, 但是兩人素不相識, 絕無瓜葛。 那這三個人與嶽飛之間會有什麼關係?把話說得簡單一點, 前人可以影響後人, 後人不能影響前人, 是這三個人一生所掀起的風浪影響了嶽飛, 並最終把嶽飛推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在講述這三個皇帝的主要事蹟之前, 我先得說明一下, 嶽飛為之奮鬥終生的大事業“還我河山”, 指的究竟是哪一塊地方?這塊地方原來是指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地方), 是在五代時期由大漢奸兒皇帝石敬瑭割給遼國的。 在五代那種亂世, 什麼烏七八糟的人都能掌權, 他們掌了權, 什麼狗屁倒灶的事都做得出來。 五代一共五十三年, 就換了五個朝代, 十幾個皇帝, 因為戰亂頻繁, 其中的八個皇帝都是死於非命。 換皇帝像玩走馬燈, 誰打了勝仗, 占了京城, 誰就能做皇帝。 因此皇帝之中,

居然出現了來歷不明的人物, 像石敬瑭就是一個。 編纂五代史的學者遇到這種人物, 也算倒了黴, 因為他的來歷不明, 一點資料也沒有, 難以下筆。 他是什麼民族, 不知道;他祖先姓什麼, 不知道;他自己怎麼會姓石, 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 不知道;反正他是跟著一群沙陀人(突厥別種)從境外來到中國當雇傭軍的, 後來就被稱為沙陀人。 在中原的軍閥混戰中, 他得到了一塊地盤, 為了希望北方的遼國支援他當中原的皇帝, 他居然主動提出要把邊疆重地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 不懂得把國土割讓給外國會給後代帶來多麼嚴重的損害;好像也不懂什麼叫做羞恥, 為了討好遼國, 他居然把比自己小九歲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稱為父親,
自稱兒皇帝。 由於他賣國賣得太露骨了, 引起廣大軍民的反對, 大家不買他的賬, 不肯聽他指揮;遼國派來的使臣見他這也辦不到, 那也辦不到, 常常發火, 把他大罵一頓。 他是耗子鑽風箱, 兩頭受氣, 這個“兒皇帝”當得十分窩囊, 心情抑鬱, 不久就病死了。 他是活得糊塗, 做事糊塗, 死也糊塗。 可這一件割地的荒唐事, 卻給後人帶來說不盡的麻煩, 貽害中國四百年之久(直到四百年後, 中國才收回這塊地方)。

石敬瑭為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外國, 背上了千秋萬代的駡名。 從那以後, 中國的有志之士無不把收復燕雲作為自己的夙願。 五代最後一個皇帝周世宗柴榮, 青年有為, 他登上帝位以後, 撥亂反正, 停止內戰, 決心先集中兵力收復失地。 959年夏天, 他出師北伐, 一舉奪回關南故土, 得到全國廣大軍民的衷心擁護。 可惜他在行軍作戰時感染時疫, 英年早逝, 這個收復失地的重責大任就落到了北宋的開國之君趙匡胤的頭上。 趙匡胤做事十分穩重, 他雖有收復失地的決心, 但是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之前,並不輕易對遼國用兵。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首都東京(今開封)位於黃河南岸,由此往北直到邊境,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戰爭一旦爆發,遼國的騎兵可以迅速沖到黃河北岸,直逼東京。東京在當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除了老百姓有二十多萬戶之外,還有二三十萬禁軍也就是中央軍駐紮在那裡),一旦有失,全國震動。後來靖康之變、金兵南下的大悲劇,好像已在他的預料之中。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勢,他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遷都,把首都遷到襟山帶河的洛陽去。遷都一事完成,他就不怕用兵了。而要收復失地,除了動武之外,也可以採用“贖買”的辦法,就是在國家正常收支之外,積累一大批銀絹向遼國買回燕雲失地。這樣雖然用掉了一大筆錢,卻讓廣大軍民少流許多血。在當時世界各國都只知道用戰爭來解決領土爭端的時候,趙匡胤卻能想到以經濟手段來代替戰爭,這也不失為一種很明智的好辦法。

到了976年,趙匡胤在位已有十五六年之久,為收復失地所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已大致就緒。開國之初,他們在經濟上本來十分拮据,趙匡胤帶領全國官員厲行節約,起初力爭收支相抵,後來每年都有節餘,於是設立封樁庫,儲存準備向遼國贖回燕雲失地的一大批銀絹,以待機會。五代時期,各軍閥為爭地盤,大量養兵,造成兵多民少,生產萎縮,經濟近於崩潰。趙匡胤統一全國後,陸續裁兵,國家只留正規軍二三十萬人,加強訓練,為禦外侮。至於遷都一事,先不明言,只以祭祖為名(趙家祖墳都在洛陽),攜帶文武官員前往洛陽考察,觀察大家的反應。如果遷都一事順利完成,宋遼兩國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減少了;如果與遼國談判贖回燕雲失地一事有了可能,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更少了。也就是說,如果這幾件事能夠陸續實現,大環境安定了,嶽飛就會在他的故鄉當個豐衣足食的農民,過他安定的農家生活,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產生一位為了“還我河山”而奮鬥終身的民族英雄岳飛了。

可是,就在976年的初冬,宋廷即將遷都的關鍵時刻,突然發生了趙匡胤被人謀殺的驚天大案。從此,宋廷不再遷都,直至百餘年後的靖康之變,金兵南下,大燒大殺,北宋覆亡。當時的狂風巨浪也終於把青年農民岳飛推向了一個嶄新的人生舞臺,讓他建功立業,讓他萬古流芳。

文/史式(摘自《中國不可無嶽飛》)

但是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之前,並不輕易對遼國用兵。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首都東京(今開封)位於黃河南岸,由此往北直到邊境,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戰爭一旦爆發,遼國的騎兵可以迅速沖到黃河北岸,直逼東京。東京在當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除了老百姓有二十多萬戶之外,還有二三十萬禁軍也就是中央軍駐紮在那裡),一旦有失,全國震動。後來靖康之變、金兵南下的大悲劇,好像已在他的預料之中。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勢,他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遷都,把首都遷到襟山帶河的洛陽去。遷都一事完成,他就不怕用兵了。而要收復失地,除了動武之外,也可以採用“贖買”的辦法,就是在國家正常收支之外,積累一大批銀絹向遼國買回燕雲失地。這樣雖然用掉了一大筆錢,卻讓廣大軍民少流許多血。在當時世界各國都只知道用戰爭來解決領土爭端的時候,趙匡胤卻能想到以經濟手段來代替戰爭,這也不失為一種很明智的好辦法。

到了976年,趙匡胤在位已有十五六年之久,為收復失地所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已大致就緒。開國之初,他們在經濟上本來十分拮据,趙匡胤帶領全國官員厲行節約,起初力爭收支相抵,後來每年都有節餘,於是設立封樁庫,儲存準備向遼國贖回燕雲失地的一大批銀絹,以待機會。五代時期,各軍閥為爭地盤,大量養兵,造成兵多民少,生產萎縮,經濟近於崩潰。趙匡胤統一全國後,陸續裁兵,國家只留正規軍二三十萬人,加強訓練,為禦外侮。至於遷都一事,先不明言,只以祭祖為名(趙家祖墳都在洛陽),攜帶文武官員前往洛陽考察,觀察大家的反應。如果遷都一事順利完成,宋遼兩國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減少了;如果與遼國談判贖回燕雲失地一事有了可能,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更少了。也就是說,如果這幾件事能夠陸續實現,大環境安定了,嶽飛就會在他的故鄉當個豐衣足食的農民,過他安定的農家生活,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產生一位為了“還我河山”而奮鬥終身的民族英雄岳飛了。

可是,就在976年的初冬,宋廷即將遷都的關鍵時刻,突然發生了趙匡胤被人謀殺的驚天大案。從此,宋廷不再遷都,直至百餘年後的靖康之變,金兵南下,大燒大殺,北宋覆亡。當時的狂風巨浪也終於把青年農民岳飛推向了一個嶄新的人生舞臺,讓他建功立業,讓他萬古流芳。

文/史式(摘自《中國不可無嶽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